![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30/19/wKhkFmaMocaAB-QmAAKotX8UURc197.jpg)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30/19/wKhkFmaMocaAB-QmAAKotX8UURc1972.jpg)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30/19/wKhkFmaMocaAB-QmAAKotX8UURc1973.jpg)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30/19/wKhkFmaMocaAB-QmAAKotX8UURc1974.jpg)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1/30/19/wKhkFmaMocaAB-QmAAKotX8UURc19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对外结构贸易发展历程1.对外贸易结构基本概念与现状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一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方式。1.1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和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贸易结构更为重要)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到1995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85.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在此基础上,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并在2006年上升到93.6%,表明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从1996年到2006年,我国的进口也保持持续的增长,但和出口商品结构相比,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甚明显。(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1.2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是指一国的进出口的国别差异。其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1.3进出口贸易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保持稳步增长,其年均20%的增长率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大约50%增长到53%。(浅谈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我国的对外贸易从贸易商品结构上看,有形商品(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无形商品(服务和技术)贸易发展滞后,其中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偏低,目前国际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商品出口一半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加工贸易本身还处于低级阶段;从贸易区域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中国外贸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贸易流向现状的思考)2.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对外贸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3.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节制资本和对外统制贸易”的基本政策。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的改造。再则,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1952年9月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1·国民经济恢复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957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我国同时还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从1956年起,扭转了几十年的入超局面。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03亿美元,比1950年的11.35亿美元增长了1.73倍,平均每年递增15.4%。其中恢复时期每年递增30.8%,“一五”计划时期年递增9.8%。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7年的1.85%。2·“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中国的对外贸易也经历了一些反复和波折,呈现出一种马鞍型的发展历程。1959年在1958年“大进大出”的基础上,又力争高速度。1958年进出口总额为38.71亿美元,比1957年的31.03亿美元增长了24.8%;1959年进出口总额为43.81亿美元,比1958年增长了13.2%,比1957年增长了41.2%。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导致对外贸易自1960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1962年进出口总额下降到26.63亿美元,比1959年减少了39.2%,大体退到了1954年的水平,比1957年下降了14.18%,年平均下降3%,这是新中国对外贸易经历的第一次较大挫折。中日贸易由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1963年~1965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回升,196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2.45亿美元,比1962年的26.63亿美元增长了59%,平均每年递增16.8%。到1965年,中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由于收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从1967年至1969年,对外贸易总额连续下降,1969年进出口总额只有40.3亿美元,比1966年下降了12.7%,甚至低于1959年的进出口总额。由于中美、中日的建交,1970年以后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1973年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00亿美元,达到109.7亿美元。以后连年上升,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的197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7.51亿美元,比1969年的40.29亿美元增长了2.7倍,平均每年增长24.1%。1975年11月,全国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并把对外贸易称为“卖国”,形势急剧逆转,中国再度陷入混乱,国民经济再次受挫,正在迅速上升的对外贸易又开始回落,197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1975年下降了8.9%,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中的排位下降到第34位。4.改革开放后金融危机前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从“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十四大以后向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深化。建立与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有利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进出口银行,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取消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代之以赋税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推动企业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路子。第一阶段1978—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求非常大,整体处于以资源换外汇的阶段,资源密集型产品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这一时期,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式发展,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设备都非常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引进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外汇,在工业品出口创汇能力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原材料和经过简单加工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自然主导了我国的商品出口,其出口额占到全国总出口额的55%~60%,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额的比重也由上升到1.9%~5.3%。此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占33%左右,且以简单加工的纺织品和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类商品为主;相应地,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非常小,总出口比重只占了不到10%,1985年占世界同类商品的出口比重只有2.4%,并以合成纤维、燃料、化肥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类工业品为主。第二阶段1986—1993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出口比重迅速上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不断上升;相应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迅速下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得不实行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设备的对外贸易战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都有很大的改善,这为更好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四大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为49.4%、38.2%、8.6%和2.6%,而1993年,其出口比重分别为16.2%、57.6%、15.4%和10.1%。两组数据的对比发现,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是非常显著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0年代左右,我国出口贸易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到1993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据了总出口的大部分比重,达到57.6%,传统的纺织品出口占7.3%,低技术含量的服装、杂项制品、鞋靴出口比重分别为20.3%、14.4%、7.6%。与此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83年的10.2%上升到25.5%,尤其是某些产品开始实现重点突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如电信及声音录制重放设备和电力机械的出口比重大幅上升到6.8%和5.6%,这为出口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1994—2006年: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时期,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一时期,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缓慢下降,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以服装、杂项制品、鞋靴为主,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1998年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32.5%,但其占国内出口总额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且结构也得到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某几类产品。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对外出口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最大的突破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这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两大类商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93年的15.4%和4.3%上升到2006年的19.0%和33.7%,占世界同类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分别由1993年的5.3%和4.3%上升到2006年的6.6%和20.1%。特别是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已经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有力拉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电力机械、电信及声音录制重放设备和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三类商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上升到10.5%、12.8%和13.9%。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迅速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断增加,并持续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提升。(中国对外贫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二、中国进出口结构分析1.进出口结构分析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商品国际竞争力能力、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地位的综合反映,是判断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长期趋势以及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进出口结构作为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其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侧重对近些年我国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其变迁趋势。2.货物进出口结构分析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可以将一国的出口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较差,工业制成品则相反,所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是衡量一国工业发展程度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3.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集中度比较强,出口比重前六位的行业占到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95%以上。从具体行业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比较多的行业主要是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咨询、建筑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中,旅游业出口比重最大,但近几年有所降低,可能与国际整体的经济环境有关。运输业次之,并且逐年增长,这跟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很大一部分与货物贸易联系在一起有关。咨询、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近几年在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有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年建筑服务出口仅3.5%,2008年就占到了7.0%。咨询出口比重三年间由7.2%增加到12.3%。5.金融危机后的对外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特征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下降34.2%。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外需严重萎缩,中国进出口也大幅下降;三季度开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措施逐步见效,世界经济开始企稳复苏,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回稳,加上国内稳外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中国进出口形势逐步好转并在11月份转降为升。第一、二、三季度进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4.9%、22.1%和16.7%,第四季度进出口同比由负转正,实现了9.2%的增长。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加上这类商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下降相对平缓。2009年,纺织品出口599.7亿美元,下降8.4%;服装出口1070.5亿美元,下降11.0%;鞋类出口280.2亿美元,下降5.7%;家具及零件出口253.3亿美元,下降6.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大多属于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明显,但在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带动下恢复得也比较快。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二季度以后降幅显著缩小,11、12月份机电产品分别增长3.2%和26.8%,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4%和40.7%,均领先于总出口回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下降1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9.1亿美元,下降9.3%,下降幅度均低于总出口降幅。3、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一般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加上上年基数相对较高,出口下降明显。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下降20.1%,占出口总额比重由上年的46.4%下降到44.1%。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链联系紧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受到的影响较大,但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下半年加工贸易订单和出口逐步恢复。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下降13.1%,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全年出口848.5亿美元,下降7.9%,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主要是“走出去”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与加工贸易出口类似,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样呈现年初大幅下降、下半年快速反弹的走势。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下降15.0%,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升高,达到55.9%。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年民营企业出口3384.4亿美元,仅下降11.6%,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6.7%上升到28.2%。国有企业出口1909.9亿美元,下降25.8%,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5、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在前三大贸易伙伴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4%,自欧盟进口1278.0亿美元,下降3.6%;对美国出口2208.2亿美元,下降12.5%,自美国进口774.4亿美元,下降4.8%;对日本出口979.1亿美元,下降15.7%,自日本进口1309.4亿美元,下降13.1%。与东盟贸易下半年开始趋好,全年对东盟出口1063.0亿美元,下降7.0%;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下降8.8%,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与澳大利亚、东盟和美国的贸易比重略有上升,与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比重略有下降。前十大进口贸易伙伴中,仅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6、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在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中国国内投资、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旺盛,部分消费品、投资品进口增加。2009年全年铁矿砂进口62778万吨,增长41.6%;大豆进口4255万吨,增长13.7%;原油进口20379万吨,增长13.9%;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2381万吨,增长34.5%;钢材进口1763万吨,增长14.3%;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429万吨,增长62.7%;纸浆进口1368万吨,增长43.7%。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增长2.8%,飞机进口量增长5.9%。2009年中国的出口降幅低于全球出口降幅7个百分点,进口降幅低于全球进口降幅13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稳外需、扩进口的政策措施不仅对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点时的7.6%回落至3.1%。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效果明显,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一)进出口呈高开低走态势,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1-9月,全国进出口26774.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其中,出口13922.7亿美元,增长22.7%;进口12851.7亿美元,增长26.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4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呈高开低走态势,单月出口增速从1月份的37.6%回落到9月份的17.1%,进口增速从51.6%回落到20.9%。剔除价格因素后,9月份实际出口、进口分别仅增长7.5%和6.1%。贸易顺差延续2008年以来逐年递减的态势,今年前三季度缩小到1071亿美元,同比下降10.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从2008年的6.5%降至2.2%,处在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二)轻纺产品出口强于机电产品,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93.3亿美元,增长18.2%,低于整体增幅4.5个百分点,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出口增速分别低于整体增幅13.1和13.4个百分点。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塑料制品、玩具合计出口2865亿美元,增长22.8%。此外,“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得到进一步控制,煤炭、钢坯、成品油出口数量分别下降19.7%、96.5%和6.0%。前三季度,外贸增长呈现由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积极变化。在调结构等政策措施引导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议价能力得到提高。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上涨9.9%,高于去年同期8.3个百分点。(三)民营企业表现抢眼,一般贸易比重上升。从经营主体看,尽管内外部环境趋紧、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但中国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转型加快,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外贸策略,企业竞争力、开拓市场及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其他主体。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4627.9亿美元、进口2765.9亿美元,分别增长34.8%和45.8%,高于整体增幅12.1和19.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出口增长16.3%,进口增长28.4%。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总体水平。外资企业进出口13689.1亿美元,增长18.4%,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1.1%,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占比分别降低2.1和3.2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加快的带动下,一般贸易增长也快于加工贸易。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比重达到52.9%,比去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口6127.6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四)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新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今年以来,中国与传统市场贸易增速有所放缓,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1-9月,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合计增长17.5%,进口合计增长21.3%,分别低于整体增幅5.2和5.4个百分点。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近年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化解分歧,建立多个贸易促进平台,扩大贸易互补性,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纾缓了贸易结构不平衡压力,为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前三季度,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四个金砖国家合计贸易额2074.1亿美元,同比增长39.7%,高于整体增幅15.1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7.7%,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26.4%,高于整体增幅1.8个百分点,占外贸比重10%,略高于去年同期。自4月份起,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五)中西部外贸发展动力增强,增速明显加快。随着内陆和沿边开放型经济的快速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加快,加工贸易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呈抱团转移趋势,有的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式”赴中西部安家落户。前三季度,中部和西部出口分别增长43.9%和46.5%,进口分别增长34.2%和38.7%,对整体外贸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7.4%,同比提高1.6和2.6个百分点。全国进出口增速前十强省份均来自中西部,增速均超过40%。东部地区外贸稳步增长,1-9月出口12344.4亿美元,进口11438.1亿美元,分别增长20.6%和24.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原-恒基中国沈阳沈北项目营销策划提案课件
- 《雷达系统原理》课件
- 产科超声标准课件
- 物理治疗学练习试题
- 车身判断上复习测试附答案
- 《质点的运动方程》课件
- 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课件
- 《癌痛规范化治疗》课件
- 《SPIN销售技巧》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合同
- 2024年05月浙江金华成泰农商银行员工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带看协议书范本(2篇)
- 2025-2030年中国科教玩具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新版
- 马匹寄养协议书
- 股权投资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招聘(14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主城一诊)重庆市2025年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一次)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肺癌围手术期护理》课件
- 《糖尿病足护理查房》课件
- 2025年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九套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