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曾评论:单论其功绩,二者不相差。单论其才能,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但是两帝“用心”不一。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与材料描写不相符的是()A.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 B.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C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 D.隋文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可知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可知,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故排除C项。故选D。2.“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了大一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并非大运河开通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整合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经济板块,不能反映中外经济交流情况,排除B项;材料所述着重说明了开通大运河促进了隋朝经济交流,并未反映开通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隋朝的“国富”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B项正确;隋奢侈腐化、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是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的表现,属于隋朝的暴政,排除AD项;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B项。4.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A.有益于社会教化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有利于阶层流动 D.推动了基层自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可知,科举制度的落第者们承当了普及教育、组织基层社会活动的任务,这有益于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社会文化教育有关,与政治活动无关,无法体现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推动基层自治的作用,排除BD两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主要体现在给予了出身不高的人一个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5.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代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代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刺史汇报对象由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这说明藩镇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末涉及刺史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的膨胀,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唐初贞观十三年高宗永徽元年武周神龙元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天宝十三年200304380615841906.9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可知表格反映了唐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结果。故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发展,D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频繁,排除BC项。故选D项。7.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行天竺 C.册封回纥首领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反映的是“大进”,排除B项;“册封回纥首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8.下图是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出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下列对经济发展趋势图解读正确的是()A.①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发展 B.②指孝文帝改革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C.③指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达到鼎盛 D.④指两宋时期政权并立使经济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③时期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之后安史之乱便由盛转衰,C项正确;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爆发。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其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A项;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9.读右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该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市是当时的商业区,而且结合示意图可知当时的长安东市内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铁行”“锦绣财帛行”等等,由此可见市作为当时的商业区,里面的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商业繁荣发达,D项正确;仅凭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不能反映整个长安布局严整对称或街道宽阔整齐,排除AB项;仅凭平面示意图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伟,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为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出土于陕西西安中堡村。骆驼背上,七名身着汉服的男乐手各持不同的胡人乐器,面朝外盘腿演奏,中间立一女子正在歌唱,展现了一个巡回乐团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情景。这反映了唐朝()

A.经济繁荣 B.皇帝贪图享乐 C.民族交融 D.文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是著名唐三彩之一。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业的代表之一,属于唐代手工业的重要行业之唐代手工业。发达主要表现为: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体现了艺术的繁荣状况,手工业发展状况,主要有越青瓷、那器白瓷和唐三彩。骆驼背上的这群舞乐者看不出是哪国人,不过他们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的新舞乐,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丝绸之路上商贸、文化、音乐等领域的兴盛与交流场景,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民族民间文化、音乐融合的真实画卷,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项C符合题意;该瓷器展示了唐朝时期对外商业交流的情况,但却不能体现出经济繁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不能体现皇帝贪图享乐,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展现出了丝绸之路上商贸、文化、音乐等领域的兴盛与交流场景,但不能体现唐代的文化发展了,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一批的传唱人把李白等诗人的经典诗词用歌曲的形式演绎,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白居易生活的时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这一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频繁,吸收外来文化C.唐朝社会经济呈现盛世现象D.当时的文人志士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白居易生活的时期唐诗最繁荣的原因和唐朝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而当时的文人志士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又助推了诗歌的兴盛,故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宋朝时期出现,A和题意无关,排除。对外交往和诗歌的兴盛无关,B项错误。李白处于开元盛世时期,而白居易(772年-846年)处于唐朝由盛而衰时期,C项错误。故选D。【点睛】采取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再结合题意分析诗歌兴盛原因。12.“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结合所学知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说明了唐朝的中外贸易交流频繁,D项正确;“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反映不出人们喜欢收集钱币、中外铸币技术高超信息,排除AC项;金币的出现体现不出随葬文物品种多样,排除B项。故选D项。1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B正确;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指的是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排除A;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符合史实,排除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排除D。故选B。14.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起止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辽朝的时间是916年至1125年,金的起止时间是1115年至1234年,西夏的起止时间是1038年至1227年,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南宋的起止时间是1127年至1279年,结合《北宋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当时是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时期,故A正确;根据《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与南宋、西夏并立的是西辽,不是辽,故B错误;与金并立的是南宋,故C错误;根据题干,没有金,故D错误。综上答案A。15.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签约前的战情是()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诗中“澶河”“东征”“万岁”、“孱王”均与澶州之战有关,A项正确;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说的是人口南迁,排除B项;“巡幸蜀地”与亲征澶州无关,排除C项;“转战半个中国”也与澶州之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读图《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下列符合史实是A.西夏、金、南宋开国君主分别为元昊、阿保机、赵构B.辽、西夏、北宋首都分别是兴庆府、上京临潢府、开封C.澶渊之盟签订后,南宋与金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D.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D符合史实,符合题意;金的开国君主是阿骨打,故A不符合史实,排除A;辽的首都是上京临潢府,西夏的首都是兴庆府,故B不符合史实,排除B;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17.下列能大致反映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60年,汉族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统一了党项族各部,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在会宁称帝,建立金。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1126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1127年,金军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因此A项图示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8.推动如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C.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我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北方人才所在比例明显高于江浙地区,北宋以后文化中心是江浙地区,南方人才所在比例迅速上升,超过了北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A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列对两宋时期的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给少数民族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②双方和谈签订合约,利于边境贸易兴旺③都向少数民族称臣,说明两宋积贫积弱④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促使民族交融加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的共同之处有:都是宋朝给少数民族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双方和谈签订合约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有利于边境贸易兴旺;都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促使民族交融加强;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宋辽盟约是宋辽结成兄弟之盟,宋夏合约是夏向宋称臣,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0.《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此材料说明宋朝政府A.重视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 B.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C.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D.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宋朝政府引进原产自越南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动农业的发展,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政府重视引进国外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没有体现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B排除;占城稻属粮食作物而非经济作物,C排除;大中祥符是北宋宋真宗的年号,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A。21.对宋代经济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B.宋朝时丝织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C.宋代造船业当时世界领先,海外贸易发达,管理海外贸易机构是市舶司D.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朝南方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宋朝时丝织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所以B项宋朝时丝织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是错误的,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是对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2.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伟大英雄,他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是()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D项正确;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排除A项;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排除B项;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他就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排除C项。故选D项。23.某同学在学习蒙古族先后灭亡其它政权的历史时画了如图的简易图,方框内的事件应是()A.元朝建立 B.蒙古灭北宋 C.南宋建立 D.蒙古灭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D项正确;元朝建立于1271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宋是被金所灭,并非被蒙古所灭,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南宋建立的时间是1127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4.2022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1周年。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进入了崭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唐朝时唐蕃和亲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C项正确;西域都护管理的是今新疆等地区。排除A项;唐朝时期吐蕃是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排除B项;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晚于宣政院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边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这反映了()A.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 B.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统治C.元朝城市商业发达 D.元朝统治者完全摒弃了本民族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结合所学知识,“孔庙”与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关,“太庙”与祖先崇拜的宗法观念有关,“社稷坛”与古代中国的以农为本政策有关,由此可见,元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但是借助利用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B项正确;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题干“元大都平面图”没有涉及“元朝城市商业发达”的内容信息,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完全摒弃了本民族文化”中的“完全摒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唐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宋朝。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图时间人口数649年1900万人726年4141万人741年4531万人材料三图一图二材料四时期简况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以铜、以古、以人为镜,先存百姓,发展生产,以奢侈者为戒,以节俭者为师,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到武周政权结束56年的时间里,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采取各项措施,延续唐初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狄仁杰、张束之等“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使唐朝继续保持了向上的、前进的势头。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帝位后,立即采取出刺诸王(注:即唐玄宗解除诸王皇亲国戚的兵权,让他们做外州的刺史并严格限制他们)、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隐患。在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唐玄宗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大兴文治,推动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胡海亮《论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的哪些治国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灌溉和耕作工具名称。(4)阅读材料四,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等。(2)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3)曲辕犁和筒车。(4)示例:观点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是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铜、以古、以人为镜,先存百姓,发展生产,以奢侈者为戒,以节俭者为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采取各项措施,延续唐初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使唐朝继续保持了向上的、前进的势头。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帝位后,立即采取出刺诸王、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隐患。在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唐玄宗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大兴文治,推动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结论:综上所述,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及时偃武兴文,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励精图治,是唐朝出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析】【小问1详解】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虚心纳谏;广纳贤才;善于用人;知人善任等治国思想。【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图”可以看出,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唐太宗时出现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出现的“开元盛世”有关。【小问3详解】工具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筒车,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以水流做动力,汲水灌田的工具,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图2是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巧,轻便灵活,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提炼一个观点:统治者励精图治是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铜、以古、以人为镜,先存百姓,发展生产,以奢侈者为戒,以节俭者为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采取各项措施,延续唐初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使唐朝继续保持了向上的、前进的势头。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帝位后,立即采取出刺诸王、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消除了宫廷政变的隐患。在稳定政治局面的同时,唐玄宗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大兴文治,推动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结论:综上所述,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及时偃武兴文,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励精图治,是唐朝出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27.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会不断地创新制度,调整策略、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举子看榜图

材料二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材料三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儒臣干事……分治大落,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纪》材料四下图(1)上图内容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请写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武则天统治时期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怎样的创新?(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在地方的管理措施,并分析其目的。(3)材料三所描述的内容是宋朝哪一政策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行政系统?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处内容补充完整。这一时期形成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看法。【答案】(1)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创立殿试制度(2)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或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重文轻武;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4)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5)看法: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举子看榜图”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小问2详解】管理措施:根据材料二“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并结合所学可知,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或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目的: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小问3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三“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儒臣干事……分治大落,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元朝的行政系统;在中央,有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时期形成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小问5详解】看法: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认为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8.民族和睦和中外友好交流促进国家发展。材料一①唐朝处于我国好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②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③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古备真备。他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④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⑤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⑥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存在: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请区分材料的资料类型,完成填空。(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历史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