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答复官职名:谏议大夫古代书信低情商:回答司马光劝谏自己的书信。高情商:回答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书信。

①“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②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文化常识】明星文豪王安石砸缸网红司马光VS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家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但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又有皇帝支持,于是司马光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时间长达15年,一心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见相左的诤友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谦辞,指本人

陈述,禀告

交往

但是

常常

方法,主张

判断句

即使

勉强解释

私下

认为

持有

来信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表被动

明辨,了解

给您回信

同“辩”,分辩,辩解

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同“鲁”

现在

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特别

明确

根本道理

认为

侵夺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认为

皇帝

议定

给,与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状语后置句

司马光的字

......的原因

被指教

状后标志

名声和实际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非议

那么

本来

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上策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宾前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的人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答司马谏议书1、王安石答的是司马光的什么观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论点2、王安石是怎么答的?(用了哪些论据推翻王安石的指责?)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②盘庚迁殷论据3、论证方法:既据实反驳又据理反驳论证书信体

驳论文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司马光: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难壬人辟邪说为天下理财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前知其如此怨诽之多,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提示:(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上——“欲变此”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7、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8、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9、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10、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王安石这封回信语怎么样?是否有何深层用意?说说你的理解。(5分)①王安石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全然剑拔弩张,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情面,亦不伤害同僚之间的和气。②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有力量。深层用意:语气委婉,柔中带刚①如果你是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你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②试着在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有哪些可反驳的点。反驳名实相符?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盘庚迁殷与王安石变法?士大夫之所为?

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变法一往无前的勇气?固执己见的偏执?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

【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1.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

的样子,多含贬义。【古今异义】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古今异义】

1.以

连词(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6)以膏泽斯民:来。(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和“抗”;来。【一词多义】

2.为(1)不为侵官:算作,是。(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