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_第1页
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_第2页
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_第3页
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_第4页
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QGCMLXXXX—XXXX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养殖技术规程的术语定义、场址选择、圈舍建设、有益微生物的采集、分离、培养、垫料、发酵床日常维护、猪的饲养管理、消毒,档案记录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微生物发酵床生态猪的养殖与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824.1规模猪场建设GB/T17824.2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3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NY525有机肥料NY/T883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NY884生物有机肥NY/T1969饲料添加剂产朊假丝酵母NY/T3048发酵床养猪技术规程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5033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微生物发酵床Microbialfermentationbed微生物发酵床是利用全新的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3.2有益微生物beneficialmicroorganism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能降解自然中腐殖质的碳、氮,又不对畜禽产生致病的菌群集合,如丝状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菌群集合。3.3生物有机肥biologicalorganicfertilizer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废弃物为来源,并经腐熟等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物复合而成,加把油微生物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4组织管理4.1质量管理体系2T/QGCMLXXXX—XXXX4.1.1驻场应以有效形式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并按NY/T1969的规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4.1.2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结合先进饲养技术和本场实际,应制定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猪生产操作规程,并在相应位置公示。4.1.3应制定职工培训、岗位管理、投人品的采购与使用、消毒、免疫、疫病监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监测、产品标识、质量追溯、内部审核等质量制度。4.2人员管理4.2.1猪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4.2.2应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标准、新技术和新制度的培训;对新招进场的生产人员应进行卫生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4.2.3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新招职工应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患有人畜共患病者不得从事生猪饲养。4.2.4外来人员不准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下,需淋浴消毒,更换消毒防护服后方可入场,并应遵循场内防疫制度。生产管理人员和饲养员进入生产区时应进行严格消毒,更换已经消毒的工作衣,帽,鞋,方可进入。饲养员在生产区内不应相互串岗。4.2.5场内兽医不得对外诊疗动物疾病,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4.3档案管理4.3.1猪场应根据先关法律法规及《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养殖档案,主要包括品种、数量、反之记录、标识、进出场情况;投入品的来源、名称、适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质量安全监测、销售情况。每项记录应准确、完整,具有可追溯性。必要时,应向有关部门或购买者提供畜场生猪养殖档案资料。4.3.2自繁自养猪场和仔猪繁育场母猪繁育记录卡应清晰可辨,包括配种、预产和分娩日期,总产子数、活产仔数、寄养情况等。4.3.3应建立员工培训计划和培训档案。4.3.4应建立设备使用、维修档案。4.3.5档案应保存3年以上。5环境要求5.1选址与布局5.1.1猪场选址、场区规划与布局、配套设备、防疫与环境保护等要符合GB/T17824.1、GB/T17824.3、GB50039和NY/T5033的要求。5.1.2场址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土地利用规划,不应在《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区域内兴办生猪养殖场。5.1.3猪场选址宜在地势高燥、通风向阳、供水供电可靠、排污或农牧结合方便、远离噪音的区域;周围距离生活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地、动物饲养场、动物交易场所、公路铁路交通干线、城镇居民区、公共场所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垃圾处理场所3000m以上。5.1.4占地面积满足生猪养殖需要。自繁自养猪场每头能繁母猪占地面积40m2以上;专业育肥场每头商品猪占地面积2m2以上。5.1.5场区周围设置围墙或水沟等防疫隔离带,防疫标志明显。3T/QGCMLXXXX—XXXX5.1.6自繁自养的猪场应设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饲养区、废弃物处理区,各区之间隔离分开并5.1.7自繁自养的猪场仔猪繁育区、保育与育肥区分开。5.1.8两排猪舍前后间距应大于8m,左右间距应大于5m。5.1.9生产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不相互交叉。5.1.10出猪台应设在场外,生产区应设与出猪台相连的赶猪专用隔离通道。5.2设施与设备5.2.1场内应设良好的供水和污水排放系统,雨污分流。5.2.2供电稳定,并配备应急情况下生产需要的发电设施设备。5.2.3猪场大门入口处应设消毒间和消毒池,并配置喷雾、高压冲洗等消毒设施设备;生产区门口应设更衣室、消毒间或淋浴间和消毒池;猪舍门口应设消毒池或消毒垫。5.2.4自繁自养猪场每头能繁母猪应配套猪舍12m2以上;仔猪繁育场每头能繁母猪应配套猪舍5.5m2以上;专业育肥每头存栏猪应配套猪舍0.8m2以上。每100头能繁母猪配备24个分娩床。5.2.5猪舍建筑应隔热保温,为半开放式或封闭式猪舍;舍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6圈舍建设6.1通则根据地域实际情况,因建设在阴凉干爽畜,自然通风条件好,并符合以下要求:a)猪舍主轴东西走向,做坐北朝南;b)注重舍内通风与换气,必要时可以装排风扇,机械协助通风透气,使空气形成对流,避免闷热潮湿,排出夏天舍内的闷热;c)顶部用隔热材料,同时为了减少早晚斜阳照射引起温度过高,在猪舍的东西两面,特别是西面,用帘布或黑篷布遮挡,也可种植落叶阔叶林,达到遮阳降温的效果。6.2传统猪舍改造发酵床猪舍猪舍内部结构不变,屋内朝南面加设采光窗或透光瓦,圈舍内中间东西走向建立通道,南北方向分别建发酵床,塑料卷帘拉封,窗户扩大且连结原猪舍,夏季在屋面上采用滴水降温。6.3发酵床猪舍建设6.3.1圈舍设计和材料要求应符合GB/T17824.1的规定。6.3.2新猪舍建造猪舍大棚建设采用南方铁结构复合板大棚,主轴东西走向,做北朝南。大棚为全敞开模式,屋脊高(4~5)m,棚与棚之间留4m宽通道。6.3.3猪舍大小a)跨度一般不低于9m,通常(9~12)m;b)猪舍的举架高度以发酵池面积不低于3.2m;c)猪舍长度25m以上;d)每栋猪舍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200m2。6.3.4猪舍朝向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做北朝南。4T/QGCMLXXXX—XXXX6.3.5猪舍采光及通风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符合季节转换规律及南方的风向特征,尽量增大透光角度,有条件可加装排风扇、卷帘等装置。6.3.6猪舍内设计猪舍大棚中间8m宽为发酵床,两边各2m宽为水泥地面结构,食槽饮水器等安装与水泥地板上,大棚长度视实际地形而定。大棚内活动式镀锌管栏隔开成猪栏,栏的长度为(2.5~3)m,栏宽按2m水泥地板加4m发酵床面,栏高为1m。每栏控制在18m2左右。猪栏的建设应有利于发酵床垫料的翻动管理,夏季高温时应考虑加湿帘纵向通风,降低舍内温度、湿度。6.4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6.4.1分类根据地下水位高低和实际要求,发酵床可建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6.4.2地上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上,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有漏粪设施的猪场改造。6.4.3地下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下,床面与地面持平,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6.4.4半地下式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适中的大部分地区,此种方法可将地下部分取出的土作为猪舍走廊、过道、平台等需要填满垫起的地上部分用土。6.4.5发酵池深发酵池的深度与猪的排泄量及有益微生物活力有直接关系,因猪的不同饲养阶段而异。一般深(50~100)cm。发酵池内四周用砖砌起,砖墙上用水泥抹面,无需抹平,起稳定和透气作用。纵向为坑道贯通式,便于垫料的装填管理。发酵池底部为自然土地面。7有益微生物的采集、分离、培养7.1有益微生物的生产要求应符合NY/T883的基本要求。7.2微生物的采集×20cm×10cm)里,装量约三分之一,米饭上面盖上宣纸,封好口,将其埋在当地落叶聚集较多的农田、树林中。为防止野生动物践踏或污染,木箱上应罩铁丝网。夏季经三天至五天,春、秋季经六天至七天,周边的微生物迁移到米饭中,在米饭上形成白色菌落,即为有益微生物菌落,黑色则不能采集。7.3有益微生物的提纯复壮7.3.1增殖培养通过选择性的配制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增加所要菌种的数量。7.3.2分离经菌落特征和细胞特征观察确认后,即可由菌落边缘挑取部分菌种进行移接斜面培养。对于有些南挑取单菌落微生物如根霉等在分离时,常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去氧胆酸钠或在察氏培养基中添加0.1%的山梨糖及0.01%蔗糖,便于单菌落分离。5T/QGCMLXXXX—XXXX7.3.3菌种鉴定经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米根霉、酵母菌、乳酸菌等,对于符合要求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7.3.4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生产用菌种。8垫料8.1垫料选择垫料选用一般原则:原料来源清楚,无毒、无异味、无霉变;垫料颗粒要粗细搭配,材质具有一定惰性硬度,且不易被分解,木质素含量为好。8.2垫料配方8.2.1配方一锯末70%、木头机器刨花30%。8.2.2配方二锯末50%、不粉碎的谷壳50%。8.2.3配方三机器刨花100%。8.3垫料制作及铺垫按每1000kg垫料加10kg玉米加100kg菌液的配比,玉米粉碎后与菌液混合成玉米菌液,垫料池每填入0.2m~0.3m深垫料即泼入玉米菌液约40kg左右,同时喷水至含水量约60%,依次循环,填满为止。视发酵程度适当搅拌。发酵垫料需累计填入0.6m~1m高。夏天5天、冬天7天就可转猪进入发酵床。9发酵床日常维护9.1湿度管理9.1.1垫料合适的水分含量为38%~45%,中兴发酵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5%左右,因季节或空气湿度不懂而略有差异。检查垫料水分时,可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湿但没有水分出来,松开后即散,可判断水分为40%~50%;如果感觉手握成团,松开后抖动即散,缝隙间有水但未流出,可以判断为60%~65%;如果感觉握紧垫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9.1.2若发酵床面过于干燥,应向发酵床喷洒营养活性剂,量以猪运动后不起尘埃为准。根据水分状况适时补充水分,常规补水方式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也结合补菌时补水。水分过多时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冬季应减少和江都发酵床的湿度。另外要严格防止饮水和雨水漏入发酵床内垫泡水腐烂。9.2垫料通透性管理将猪以栏为单位驱赶至水泥地板,空出发酵床,用专用设备翻动发酵垫料。翻动深度0.5米,一般两天翻动一次,每周深翻一次。9.3垫料补菌补菌应符合NY/T5033的要求,一般一周一次,并结合湿度和通透性管理进行。当发现发酵床面粪便分解慢时,及时喷洒稀释菌液补充菌种。6T/QGCMLXXXX—XXXX9.4垫料更新发酵床垫料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5年。当垫料达到使用期限后,必须将其从垫料槽中彻底清出,并重新放入新的垫料。更新发酵床垫料判断标准:a)高温段上移。发酵床垫料的最高温度段由床体的中部偏下段,向发酵床表面位移,即使再加大有机物含量小的垫料加以混合后,高温段还是在上段;b)出现臭味。猪场出现臭味,并逐渐加重;c)持水能力减弱。猪尿里的水分不能通过发酵产生的热量挥发。9.5空圈管理空圈后先将发酵垫料放置干燥20天左右。将垫料从底部翻弄一遍,视情况适当补充麸皮与菌种,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使其发酵至成熟,杀死病原微生物。同新垫料发酵技术一样,发酵成熟的垫料摊平后用未发酵的锯末覆盖,厚度约5cm~10cm,间隔24h后进猪饲养。对前期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及发酵床发酵高温段上移、出现臭味、持水能力下降等需要彻底更新的垫料,在圈内二次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操作过程和产品标准应符合NY884、NY525的要求。9.6夏季控温夏季管理主要立足于常规降温管理措施,如启动卷帘、开动排风扇加强空气交换等。对发酵床体逐步减少垫料的补水量,让垫料水分逐步控制到38%左右。将垫料适当压实,日常养护时不要深翻垫料,适当加大补菌量,特别是粪尿集中排泄区的补菌量。9.7冬季控温冬天需要对猪舍进行适当密封,减少发酵床热量的散失,保持发酵床上温度在(16~30)℃。9.8设备设施维护每天对猪舍内外、发酵床垫料三个位置的温度仪、湿度仪、pH计等定点监测装置及有关设备设施进行巡视、维护、登记,保障仪器正常运作,记录收集数据。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