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测量

《测量》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这一时

期的作业都是在气及而笑这样的状态下批改完的。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

什么都有。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更有

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反.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也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参考上指

出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了解了一些

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比

思较丰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

记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

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

一量。“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

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教学“吨”时,

学生到家里去观察了大约1吨的谷子或化肥。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

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

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

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农村家长的

素质普遍都不高)。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

方面的交流。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二单元: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和笔算几百

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估算。

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算基础,我们已经有了整十、整

百、整千的数的□算基础,而且在第二册时,学生也已经学过了□算两位数

力口、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已经比较熟悉,需要在这个

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算能力,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掌握

了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可为进一步学习笔算做准备。例如

思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学生如果熟悉□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就能较快判断出余数大小,商是否合适。

本教材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重视估算意识的

培养。

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

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

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难点是: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算方法,因为它是后面教学的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三单元:四边形

一、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方块:一块是信息窗上的这些图

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二块是通

过抽象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要求学生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二、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轴

和轴对称图形,学会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利用轴对称

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三、教学本单元采用的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出的信息图形,通

思过观察让学生去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一现象,进而

上升到“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这一抽象

概念。2、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去感知对称

现象,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认识和理解。

四、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本单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则奉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借助学生已有

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活动让学

生去感知、理解、掌握。加深本单元所学知识,由于教法得当,学生乐学,

整个教学过程是螺旋形上升趋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本上完成了本单元

的教学任务。所不足的是有的学生在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另一半时,点

找得不准确。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

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悟、理解有余

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

除法算式,并且根据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我首先是操作活动。在这一

环节,我主要通过分小棒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思(2)小组合作将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课题。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

记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

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讲述怎

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3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

的除法”。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

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试一试”,在

整除竖式的基础上,动笔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能主动运用知识的迁移。在从

中比较两种竖式的异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

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

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五单元:时、分、秒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

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

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

前测试,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

思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具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

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

记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

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引导

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

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由教师

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

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

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

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都是乘法的笔算,反思这两周的教学我认为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

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

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

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

的: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2、寻找图

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

反问题?4、怎样计算?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课堂中我利用两

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

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

思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

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

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

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

记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

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

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答进行

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

载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

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

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初步懂得分数的意义,同分母或同

分子分数比较大小以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分数所表达的意义。熟记分数各部分

的名称。尤其是对整体1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通过图形演示有了清楚的认识,

反.知道1可以用分母和分子都相同的分数来表示。从练习及测试的情况来看学

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较好,但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比较分数的大小

思这个内容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分母相同比大小,二是分子相同比大

小。教材是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在学习了几分之一以后对

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这是分数比较大小的一个难点,但用图形从分数的意

义上来分析比较,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且知识点比较单一。第二个知识

点是在学习了几分之几这个内容后进行比较的。通过图形比较,学生还是容

易掌握。对于单一的知识点学生能掌握。但当这两个知识点交叉混合以后,

一部分同学产生了混淆。虽说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分母

相同比大小,分子大分数大;分子相同比大小,分母大的反而小”,但由于学

生的抽像思维发展较慢,因而记忆抽象的概念很困难。

二、分数单位

分数单位在本教材中没有提及,但我认为在教学几分之几的时候,

适时地渗透这一概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况且在学习了几分之

一后,指出几分之一就是分数单位。学生并不觉得困难。

教师教学反思登记表

教师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三

教学单元第八单元:可能性

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

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

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

、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反1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守株待兔”动画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

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

思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

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

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

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

的活动,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

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在知识联系生活,运用生活

的过程中,又设计了“猜谜语”、“选词填空”、“填余数”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

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