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读书笔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8/25/wKhkGWaNQ-2AQwMeAACy0wytvvQ715.jpg)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读书笔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8/25/wKhkGWaNQ-2AQwMeAACy0wytvvQ7152.jpg)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读书笔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8/25/wKhkGWaNQ-2AQwMeAACy0wytvvQ7153.jpg)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读书笔记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8/25/wKhkGWaNQ-2AQwMeAACy0wytvvQ7154.jpg)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读书笔记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38/25/wKhkGWaNQ-2AQwMeAACy0wytvvQ71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总项目名称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二、效果主体电影三、效果受体儿童四、研究背景1.20世纪2023代,电影作为新媒体介入大众生活,迅速成为一个大众媒体,观众数量剧增,社会影响日甚2.电影中的暴力犯罪和性内容面临社会公众越来越大的批评指责,电影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当时美国公众关注的问题,评估电影队儿童的影响的调查势在必行3.社会科学日益成熟,记录学被用于社会科学调查五、主办委托方电影调查委员会六、出资方佩恩基金会七、立项时间1929年八、结项时间1932年九、历时时间3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总项目主题:电影队儿童青少年的影响。2.分项主题:分项1:观众构成与影片内容3.分项2:对影片内容信息的记忆获取4.分项3:对态度的改变,共24个实验按态度的内容分:1)对不同民族种族的态度2)对重要的社会议题(犯罪、战争、死刑、禁酒令、罪犯处罚)的态度按效果形式分:1)单个影片对态度的改变2)2-3部同一主题影片的累积效果3)态度改变的连续效果(2个月到19个月不等)5.分项4:对情感的刺激(唤起)6.分项5:对睡眠健康的影响7.分项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影片所表现的某一特定行为或情景与不同被试的道德标准是否符合或冲突)8.分项7:对行为的影响:1)经常看电影的儿童与很少看低电影的儿童的一般行为、学校行为和同级群体对其评价是否有差异2)电影对普通平常行为的影响:a)对儿童游戏的影响b)对模仿行为的影响c)对白日梦和幻想的影响d)对情感占有(指个人的情感被强烈的唤起,以致失去了某些自控能力而表现为一些明显的外在行为,如哭泣、尖叫、躲藏、赞叹等)的影响e)对其他感情的影响f)长期的影响3)电影如何引发青少年犯罪十一、研究方法1.分项1:调查法、内容分析法2.分项2、3、4、5、6:实验法3.分项7(1):调查法7(2):自传法(由受访者回忆主述以前电影对自己生活和某些活动的影响)7(3):文献综合法(历史上的案件卷宗、文章资料)、访谈法、调查法十二、项目开展地点1.分项1:俄亥俄州50多个社区2.分项2:不详3.分项3:伊利诺斯州4.分项4:不详5.分项5:不详6.分项6:不详7.分项7:不详十三、样本情况描述1.分项1:对1500部影片按内容提成10类:犯罪、性、爱情、神秘、战争、儿童、历史、旅游、喜剧、社会宣传内容分析类目:(1)故事情节(2)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3)男女主人公性格(4)演员的服装样式(5)如何表现相遇、恋爱和结婚(6)如何走向犯罪(7)如何讲粗话、酗酒、抽烟等2.分项2:将3000多个儿童和成人受调者划分为若干年龄组,实验刺激是17部完整影片3.分项3:被试范围为四年级小学生一直到大学生。其中,单个影片效果实验:对德国人的态度实验:133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实验:182人对黑人的态度实验:434人对罪犯处罚的态度实验:533人多个影片的累积效果实验:750人4.分项4:150个被试者被作为“平均”智力水平儿童的代表5.分项5:被试为来自俄亥俄州某州立学院的170个少男少女6.分项6:被试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大学教师及其妻子、上流社会的年轻妇女、青年男女工人等5类人十四、研究操作1.分项1:不详2.分项2:测量被试(即实验主体对剧情细节和事实性信息的记忆情况)对被试看过影片后、6周后、3个月后分别进行了测量3.分项3:1)对被试的特定态度进行前测2)抽取实验刺激:从600多部电影中分别选出几类主题的影片若干部,其中:a)反战影片:《西线无战事》(AllQuietonWesternFront),《路程尽头》(Joutney'sEnd)b)民族种族倾向性明显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ofaNation,反黑人影片),《上帝之子》(SonoftheGods,正面表现中国人的影片),《四个儿子》(FourSons,表现德国人的影片)c)处罚罪犯并对罪犯表达同情的影片:《大屋》(TheBigHouse),《死期将近》(NumberedMen),《犯罪法案》(TheCriminalCode)3)前测过后两周,给被试看电影,看完后第二天左后测,实验没有控制组4.分项4:对若干年龄段的儿童分别在实验室和真是影院进行观测测量,设立了成人组作为对照组。青年观众身上带着电极和机械装置,以记录影片内容刺激所英气的皮肤电流反映和呼吸模式的改变,这些生理变化被视为感觉唤起与否的指标5.分项5:让被试者在睡觉前看一些电影,然后使用专门的床和仪器观测他们睡觉时身体的翻动情况,用不同的实验控制手段和情境来测量被试的反映6.分项6:1)用文字描述几种电影中的行为:恋爱中女性采用积极(在公共场合亲吻爱抚)、民主实践活动和态度、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和方式等2)选区5类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作为被试进行前测,手机了17人的反映作为道德评判标准,制作“度量社会规范”量表3)抽取电影行为样本,按照道德评判标准对它们进行是非评判7.分项7:不详十五、研究发现1.分项21)成人观众可以获得总信息量的60%,即使8岁小孩也可以从影片中获得相称数量的信息2)所有年龄组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度都非常高3)在某些情况下,时隔6个月的记忆情况更好,显示出一定的休眠效果2.分项31)单个影片对态度的改变效果不明显2)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3)两三部同一主题的电影队态度的改变的累积效果(cumulativeeffects)显著4)电影队儿童的态度的影响会连续相称长的时间3.分项41)危险、冲突、悲剧性画面产生的效果最强烈2)浪漫及色情画面对年幼儿童没有什么影响,16岁的儿童甚至不敢爱好3)男性与女性的反映差异不大4)成年人对电影场景很少产生情感唤起反映,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情感唤起4.分项5发现:某些种类的影片干扰睡眠。5.分项6发现:犯罪和性主题的影片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这说明电影能对儿童的道德观导致不良影响紧张是有理由的。6.分项71)经常看电影的儿童名声不太好,功课比较差,较一般儿童不太受同学欢迎,较不常看电影的儿童得到的老师的评价更低2)1.电影是儿童游戏灵感的丰富资源,提供了游戏的内容2.电影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和楷模,提供了在表面上获得社交教养的机会3.电影能刺激观众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能唤起年轻观众的情感,产生恐惊、惊吓、悲哀、怜悯等强烈感情4.电影能非常有效的影响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形象,并能进一步影响人们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方式。电影表现人们所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并塑造了人们对这些方式的印象。总之,电影内容的确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3)电影队部分青少年的犯罪有着直接作用十六、研究结论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著的,“商业电影导致了大家所不乐意看到的混乱”,“制片人应当有恻隐之心,不该给孩子施以坏影响”结论支持了公众对媒体和电影业的恐惊和批评。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1.分项1:埃德加﹒戴尔2.分项2:P﹒W﹒霍兰德,乔治﹒D﹒斯多塔德3.分项3:W﹒S﹒戴森格,克里斯蒂安﹒A﹒拉克米克4.分项5:心理学家萨缪尔﹒任肖,梵伦﹒L﹒米勒,多罗西﹒P﹒玛奎斯5.分项6:查尔斯﹒C﹒彼得斯6.分项7-1:富兰克﹒R﹒夏特沃斯,马克﹒A﹒梅;7-2:社会学家赫伯特﹒克鲁默(HerbertBlumer);7-3:克鲁默,社会学家菲利普﹒豪瑟十八、积极意义佩恩基金研究无疑让我们对20世纪2023代电影队青年的影响有了一个对的的结识。佩恩基金的调查成为使媒介研究领域科学化的先驱。它语言了到现在才提出的意义理论、模型理论,并且还关注了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的课题,如态度转变、休眠效应、使用与满足、内容分析、模仿的影响和现实的谁会性建构(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他们把定量分析、实验和调查的方法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这里仍然使用了更多的定性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对部分批判宣传的传播学者所使用的旧式修辞的研究模式进行了改善。十九、局限性与问题由实验的标准和定量分析引起的其中的一些研究策略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如它们对刺激一反映理论和短期效果的强调,认为信息和特定形式的反映之间是一种点对点的直线模式。二十、研究成果形式《佩恩基金调查的研究》分10卷,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阿诺出版社和纽约时报社与1970年再版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一、总项目名称人民的选择(伊里县调查)二、效果主体1940年总统大选期间大众媒体的政治宣传三、效果受体选民四、研究背景1.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几百共和党候选人温德尔·魏尔基(WendelWillkie)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2.社会调查方法已成为与实验法同等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已相称成熟。五、主办委托方不详六、出资方1.洛克菲勒基金会2.哥伦比亚大学广播实验室3.《生活》杂志4.舆论分析员埃尔默·罗珀(ElmoRoper)七、立项时间1940年八、结项时间1944年九、历时时间4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简朴的说,我们要弄清除的问题是,发现人们如何以及为什么那样投票?”)1.总项目主题:从5月份选举宣传开始到11月份选举结果揭晓的这七个月时间内,大众媒体的选举宣传是如何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的2.分项1:选民的社会属性特性与投票既有倾向的关系3.分项2:媒体的政治宣传队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十一、研究方法调查法(在调查方法上具有发明性:1.设立固定样本,在相同的对象进行定期(每月)反复访问调查2.在固定样本内再设中心组和控制组)十二、项目开展地点伊里县十三、样本情况描述共3000个样本,其中固定样本2400个,分为4组,每组600个时间表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访问次数1234567访问的固定样本总体民意测验600人中心组600人中心组600人中心组600人中心组600人中心组600人中心组600人对照组A600人对照组B600人对照组C600人6-7月共和党代表大会7-8月民主党代表大会10-11月选举十四、研究操作1.使用若干专业访员对伊里县1/4住户(一万多人)进行初次访问2.按年龄、性别、居住地(城乡)、教育、籍贯、是否有电话、是否有汽车等标准,从中选出3000人作为样本3.从这3000人中又各抽出4组各600个赝本作为固定样本(panel,即社会调查中进行两次或多次调查的样本)用于反复访问调查),每组固定样本都进行配对(即让每组样本的构成大体均匀相称)4.为了发现反复调查自身是否影响干扰受调者的投票意向,调查借鉴实验法的做法,将四组固定样本其中之一设为中心组(mainpanel),每月都访问调查一次,龚做7次:另设三个对照组(控制组)A组、B组和C组,每组分别做一次访问调查(A组在7月份,B组在8月份,C组在10月份)十五、研究发现1.中心组与控制组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即说明反复调查本领对选民投票决策和行为没有导致干扰,调查的误差小,效度高2.分项1发现:选民的社会属性特性不同,投票既有倾向和结果也不同。【社会属性特性涉及: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宗教信仰、城乡差别、职业、年龄等】1)SES较高的人更有也许投共和党的票2)蓝领比白领相比更少投共和党的票3)假如SES相同,“职业”对投票既有倾向没有什么影响4)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会影响投票既有倾向:自认为属于“商业阶层”的人一般会投票给共和党;自认为属于“劳工阶层”的人工偏向于民主党5)天主教徒倾向于投给共和党,新教徒倾向于投给共和党6)选民的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PP)与投票意向有显著相关【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IPP)是重要根据选民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宗教信仰、城乡差别三项指标而得出的预测选民将投票给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的也许性指数根据IPP的分值,将选民划分为六个类型(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普通的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民主党支持者、普通的民主党支持者、鉴定的民主党支持者)】7)选民对选举的爱好度与投票的参与度有显著相关:越是对选举感爱好的人越早做出投票决定8)交叉压力推迟了选民做出最后投票决定的时间。导致投票决定期间推迟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9)踌躇不决经常“改注意”者一般会回到最初的选择上:开始有一个明确的投票意向,但最后却转向另一方的人则很少再改回来3.分项2发现1)激活效果:媒体的政治传播能激活漠不关心的受众潜在的政治既有倾向。受众会选择性的接受与自己既有倾向一致的媒体讯息。但这一比例只有14%,约50%的选民在开展调查之前(5月份)就已明确了投票意向2)强化效果:媒体的宣传强化了哪些早就拟定了投票意向的选民的态度,使之维持自己的态度立场3)改变效果:媒体的宣传只能让少数选民(8%)最终改变态度立场4.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在选民中的被注意/接触限度(或者说选民对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的注意度/接触度)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集中于人口中的容易人群: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那里,即那些爱好度很高、早就做出决定、SES值较高的人那里。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刘翔不太活跃的人群,即“两级传播”(r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5.意见领袖的人际影响在很多时候比更正式的大众媒体所发布的讯息更有效。因素:1)意见领袖没有说服的功利目的,可信任度高2)人际传播形式灵活,可抵消抵抗3)接受人际影响可以获得感情报告,而大众媒体没有6.广播与报纸同样是对做出投票决定最有“帮助”的媒体;在促成投票决定上,广播室“最重要的”媒体,比报纸作用大,(而民主党人更喜欢广播,而共和党人更喜欢报纸);杂志在选举中的作用很小。十六、研究结论1)发现了选民的社会属性与投票既有倾向存在显著的关系,总结了大众媒体的政治宣传对选民的若干效果作用2)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众传播(媒体)效果的有限性,否认了魔弹论,发现了社会属性产生选择性影响,发现了“意见领袖”,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发现了人际传播的影响比大众传播的影响更大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Berelson)哥迪特(Gaudet)十八、积极意义1)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最成熟、最富想象力的调查研究之一,是大众传播史上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2)突破了以往的共时调查方法,运用固定样本,结合实验法,成功的实现了纵向历时的调查研究十九、研究成果形式《人们的选择:选民是如何在总统选举中做出选择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8年出版新闻的议程设立功能:思考什么一、总项目名称议程设立研究(agenda-settingfunctionresearch)二、效果主体政治新闻三、效果受体选民四、研究背景20实际60年代中期,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新闻学研究小组最先注意到:当一件本来可以成为重大新闻的事件被淡化解决,它对于公众的影响也似乎大大减退,反之亦然。伯纳德•科恩(BernardCohen)在1963年提出了“议程设立功能”(agenda-settingfunction)假说:“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在告诉读者去‘想什么’方面却惊人的成功。”1972年,也就是1968年后的第四年,美国再次面临总统选举。这次选举提供了继续上次关于议程设立的探索性研究的良机。五、主办委托方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唐纳德•肖(DonaldShaw)六、出资方国家广播者协会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七、立项时间1968年秋八、结项时间1978年九、历时时间2023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总项目主体:新闻媒体在总统竞选中的议程设立功能2.分项1:概念澄清3.分项2:个人议程的信息源4.分项3:议程设立过程中的排序连续5.分项4:个人特性和议程设立6.分项5:评估议程设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十一、研究方法调查法十二、项目开展地点北卡罗来纳州的夏贝尔山(ChapelHill)夏洛特(Charlotte)十三、样本情况描述固定样本量:227名登记选民3次访问,外加对部分选民的一次访问十四、研究操作1.探索性研究:1968年秋夏贝尔山研究对夏贝尔山100名尚未决定投票意向的选民进行,发现样本选民对于一提重要性的判断与媒介对这些一提的强调之间存在高度相关。但由于样本并非为随机抽取的,所以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总体状态。2.夏洛特研究1972年,又一轮总统选举,研究者设计了一个规模更大固定样本研究计划,延续上次的探索。十五、研究发现1.随着总统竞选的进行,选民越来越多的使用大众传媒2.媒介接触量的增长,随不同选民之间显著的个人特性以及社会群体归属关系不同而有所变化3.不同媒介(报纸和电视)在作为不同类型的选民的信息来源是扮演了不同的角色4.选举中媒介接触量的增长似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爱好,这帮助他们结识到选举宣传中的不同问题的显著性5.由于媒介少用连、爱好和显著性的增长,在选举期间,关于政治方面的人际传播也相应增长6.媒介接触和人际传播的增长,导致在选举中对于政治性信息和导向需要增长,而这又刺激了更多的媒介接触和人际传播行为7.议程设立对于不同种类选民的影响,是媒介接触量、媒介类型、爱好、显著性、导向需要和人际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六、研究结论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见解,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应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限度与受众的重视限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结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一方面采用行动。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结识不是简朴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并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涉及其他因素,这些影响涉及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新闻学院专家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唐纳德•肖(DonaldShaw)十八、积极意义1.“议程设立”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议程设立”理论对我们具体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4.它为人们结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十九、局限性与问题抽样的样本并不能代表整个社区,也不能代表仍在这个城市的登记选民。黑人选民的人数多少也会影响访问质量的客观性。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立"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议程设立"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二十、研究成果形式《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新闻的议程设立功能》(TheEmergenceofAmericanPoliticalIssue:TheAgenda-settingFunctionofthePress)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唐纳德•肖(DonaldShaw)1977年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使用与满足一、总项目名称日渐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使用与满足(UsesandGratifications)二、效果主体日渐广播连续剧(肥皂剧)三、效果受体女性听众四、研究背景20世纪30年代后期,广播已进入了人们的平常生活,收音机成为一个家庭媒体。但对广播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却没有具体的研究。为此,哥伦比亚大学专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总裁斯坦顿(FrankN.Stanton)合作进行媒介研究项目。对日间广播连续剧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就是广播研究室的第一个大型研究项目。五、主办委托方哥伦比亚大学广播实验室六、出资方洛克菲勒基金会七、立项时间1937年八、结项时间1940年九、历时时间3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分项1:收听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女性听众的特性1)社会参与度:定期听众的性格是否较自我封闭2)知性爱好度:定期听众的知性(既有文化品位的)爱好是否较少3个指标(变量)a)教育限度b)阅读量c)阅读的知性层次3)对时事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定期听众是否不太关心公共事务2个指标(变量)a)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喜好度b)政治事件参与度4)人格:定期听众是否比较特殊2个指标(变量)a)自信限度b)焦急限度5)对广播的收听率(使用度)方面:定期听众是否明显偏爱收听广播2个指标(变量)a)对广播的喜好度b)是否将广播作为政治信息的来源2.分项2:听众是如何使用她们所听到的连续剧,这些连续剧为她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满足十一、研究方法1.分项1:调查法2.分项2:定性访谈、调查法十二、项目开展地点衣阿华州、俄亥俄州的伊里县、3个社区(Syracuse、Memphis、Minneapolis)十三、样本情况描述对全国4991个非农村妇女的调查对衣阿华州的抽样调查,涉及5325名妇女对俄亥俄州伊里县1500名妇女的调查有CBS进行的对美国的3个社区Syracuse、Memphis、Minneapolis的女性的访问十四、研究发现1.分项11)听众的构成比例定期听众(regularlistener)50%不定期听众5.1%非听众(non-listeners)47%2)听众的社会参与度与非听众相比,定期听众的性格并不自我封闭3)听众的知性爱好度a)定期听众的教育限度越高,比例越少,即定期听众的教育限度偏低b)定期听众与非听众在阅读量上没有显著差异c)定期听众与非听众在阅读的实行层次上有显著差异:读物(杂志)的知性水平越高,其读者中的定期听众越少,即定期听众的知性爱好度是较小的4)听众对时事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定期听众与非听众在对时事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上没有显著差异a)对新闻节目的喜好度定期听众与非听众没有显著差异b)政治事件的参与度定期听众与非听众有显著差异,定期听众对政治事件的参与度较低5)人格方面定期听众与非听众在自信限度和焦急限度上没有显著差异6)广播剧的收听率(使用率)定期听众明显偏爱收听(使用)广播a)定期听众比非听众更多的使用广播b)定期听众比非听众更多的将广播作为信息来源,而非听众比定期听众更依靠印刷媒体2.分项2a)感情释放听到故事中角色处在艰难的境地让她们有一种优越感,获得心理补偿,即情感释放,也就是代替性的感情经历,是收听中获得的一种重要的满足形式b)愿望的想象听众在剧中获得代替性满足,产生幸福美好的幻想c)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d)代理参与的幻觉十五、研究结论假设:1.经常收听者(与非听众相比)性格比较孤僻N2.经常收听者知性方面的爱好较少Y3.经常收听者不太关心公共事务Y4.经常收听者也许会在人各方面比较特殊,比如自信心方面,并且更加焦急Y5.经常收听者明显偏爱收听广播节目Y十六、项目研究负责人赫塔•赫佐格(HertaHerzog)十七、积极意义对广播听众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探索和揭示了受众使用媒介的心理动机,启动了广播听众研究的序幕,开拓了效果研究的新视角,带动了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兴起十八、局限性与问题方法问题:例如对听众与非听众社会参与限度的调查中,调查的项目不具有显著性,看电影是可以一个人去的,性个股不孤僻就无法调查出来。在公共事务的关心调查中,2项调查互相冲突,因素在于第2项调查太过主观,听众自称感爱好但不一定会付诸实践。在对人格调查上,由于方法上的局限,导致答案也过于主管单一,所以这部分的调查没有什么发现十九、研究成果形式《我们对日渐广播连续剧听众真正知道么》(WhatDoWeReallyKnowaboutDaytimeSerialListeners?)赫塔•赫佐格(HertaHerzog)收录于《1942-1943广播研究》(RadioResearch1942-1943)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斯坦顿(FrankN.Stanton)1944年Duel,Sloan&Pearce出版社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一、总项目名称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二、效果主体电影三、效果受体美国二战义务兵四、研究背景1941年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轴心国宣战。全民皆兵(1500万军队),如何在短期内训练他们?解决方法:看电影!五、主办委托方陆军作战部六、出资方洛克菲勒基金会七、立项时间1942年八、结项时间1949年九、历时时间7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总项目主题:新兵在看了影片后的态度改变限度2.分项1:对单个影片《不列颠之战》的效果评估1)影片是否可以有效的提高士兵关于战争的事实性知识2)影片是否改变了观看者对影片几个基本主题的见解a)不列颠之战是纳粹的一次巨大失败b)英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c)英国皇家空军完毕了任务d)英国的抵抗为其他国家争取了准备的时间3)影片在多大限度上提高了士兵对英国盟军的态度4)影片是否在提高士兵艰苦作战的心理准备(提高士气、积极服役)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目的5)不同“智力水平”(转化为“教育限度”变量:小学、高中、大学)的士兵,影片产生的效果是否有差异a)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b)对观点的改变6)受到说服而发生观点改变后,其效果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3.分项2:对整个系列影片《我们为什么而战》的效果评估1)他们喜欢这些影片吗?2)他们认为这些电影的目的何在?3)他们是否相信影片内容是对事件的忠实再现4.分项3:对新闻系列专题片《战争》(TheWar)的效果评估每周放映一集,每集由5个主题故事构成:《最后的学习》、《回家》、《我曾在那里》、《第一个生日》、《斯纳夫》(Snafu)5.分项4: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1)表现同一主题,“有声电影”VS“幻灯片加解说”,哪个效果更好?2)两个不同的广播节目形态,“新闻播报”VS“广播演讲录音”,哪个效果更好?3)“事前介绍”VS“事后总结”,哪个效果更好?a)看电影之前对电影作介绍b)看完电影之后做总结c)只看电影不做评论十一、研究方法1.分项1:实验法2.分项2:调查法、焦点小组法(即讨论法)3.分项3:调查法、实验仪器法(在电影院里使用一种叫“节目分析器”的记录装置,上面有“喜欢”和“不喜欢”两个按钮)十二、项目开展地点陆军部队内十三、样本情况描述1.分项1“带控制组的前/后测实验”分别在两个营区做,一个营区中的样本量是2100人,另一个营区中的样本量是900人“带控制组的后测实验”的样本量:2100人2.分项2参与焦点小组讨论的成员共150人,被提成若干小组对影片进行讨论十四、研究操作1.分项11)排除实验干扰:采用措施将其他信息来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尽量保证所有的改变时由影片(实验刺激)所引起的2)抽样:被试是暗连队为单位进行抽样的3)配对:将被试按“年龄”、“宗教信仰”、“出身”、“部队得分”等指标进行配对4)分组: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一项实验室采用“带控制组的前/后测实验”形式(即对两个组都进行前测和后),另一项实验室采用“带控制组的后测实验”形式(即只对两组做出来后侧而没有前测)5)前测:问卷6)实验刺激7)后侧:实验组看完电影一周后进行后测。组中的一部分人在9个月后又进行了测试,以研究长期效果。前测、后测的问卷内容类似,但不完全同样。8)分析对比数据2.分项41)4(1)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VS“幻灯片加解说”a)设计主题内容:如何看地图b)配对、分组:按不对综合考试的结果和学历为指标,将被试配对分为6个小组c)实验刺激:其中两个实验组看有声电影,另两个实验组看幻灯片听讲解,另两个组为控制组d)后侧(没有做前测):做后测问卷2)4(3)“事前介绍”VS“事后总结”a)设计主题内容:如何看地图b)配对、分组:设2个实验组、1个控制组,每组为4个排座c)实验刺激:一组实验组先听一个关于如何看地图的介绍讲座,然后观看43分钟的关于如何看地图的电影;另一组实验组先看同样主题的电影,再听20分钟的复习讲座d)问卷测试:事后三个组都做问卷测试十五、研究发现1.分项1: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看了”与“没看”效果是不同样的,影片对观看者具有明显的影响1)影片在使士兵获得事实性知识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两组的差异很大,甚至在6周以后仍然记住对的答案2)影片在改变士兵对影片四个基本主题的见解上也有效果,但两组的差异没有“事实性知识”的大3)影片在提高士兵对英国盟军的态度方面效果不大,前后态度的改变不大,两组之间几乎没有差异4)影片在强化观看者整体动机和提高士气方面没有明显效果,在提高服役的积极性、树立要敌人无条件投降的态度和对敌人的极端憎恶方面没有效果5)影片对不同“智力水平”(转化为“教育限度”变量:小学、高中、大学)的士兵长生的效果有差异a)在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方面,教育限度高的人比低的让你所知道的战争事实性知识多,能从电影中学到更多b)在对观点的改变方面,一般情况下,教育限度越高的人呢越容易发生观点的改变,特别是在材料复杂,事实性强的情况下。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有信息支持的观点”(informedopinion)。而教育限度低的人经常由于少量的实行和容易掌握的事实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没有信息支持的观点”(uninformedopinion)。导致教育限度低的人的观点发生改变的事实经常被教育程度高的人认为是不可信的。6)a)事实性材料的遗忘非常明显,其长期组的记忆量(9周之后)只有短期组的记忆量(1周之后)的一半b)对于少部分观点性问题,长期组的改变比短期组的改变小,但更多的观点性的问题,长期组的改变比短期组的改变大。这一发现被称为“休眠效果”(sleepereffect,通过一段时间后,人们会由于忘了当初导致自己被说服而“改主意”的某些“理由”而重新“改”回去7)“一面说”与“两面说”哪个说服效果更好,重要与2个因素有关a)说服对象的既有观点:说服对象的既有观点与欲说服观点一致的情况下,一边说效果好;说服对象的既有观点与欲说服观点相反的情况下,两面说效果好b)说服对象的智力水平(或教育限度):一面说对教育限度低的人更有效,两面说对教育限度高的人更有效2.分项2:士兵对整个系列影片《我们为什么而战》的评价1)不认为影片有实验操纵的目的2)并不把它当成不真实的宣传3)大都相信影片内容是对事件的忠实再现3.分项3:士兵对新闻系列专题片《战争》的评价1)当影片只是表现某人说话时,观众的爱好度低2)当表现真实的战争场面时,观众的爱好度较高3)当战争的画面配上声音解说时,观众的爱好度仍然较高4)当出现反复镜头时,效果不太好5)与故事片使用道具表现的情景相对,真是素材更受欢迎4.分项4: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总体上喜欢这部系列影片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两种不同的广播节目形态:“新闻播报”PK“广播演讲录音”结果不详只放电影不讲解效果不好;事前介绍效果比时候总结(复习)效果更好一些十六、研究结论影片在短时间内在传递事实性讯息方面效果很好,但对态度和动机的改变每有什么效果。即电影的说服效果是有限的。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弗朗西斯•J•安得森,约翰•L•费南,卡尔•霍夫兰,欧文•L•詹尼斯,阿瑟•A•拉姆斯丹,纳森•马柯比,弗雷德•D•谢菲尔德和M•布鲁斯特•史密斯十八、积极意义1.电影的评估研究告诉我们,这种形式的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让大多数人了解事实性的材料。《大众传播实验》一书的发现明确的提出了单个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其手中产生的短期影响的“有限效果”假说,而不是支持了“强效果论”。这代表着“魔弹论”向“有线效果论”的转折。2.在方法上,电影的评估研究和其他在军队中的研究,为传播研究建立了新的标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分类和社会关系成为影响效果的一个变量。十九、局限性与问题服役和作战的态度和动机其实与诸如“家庭压力”、“社会规范”、“对伤亡的恐惊”、“对军人的原有印象”等诸多因素有关,它们都有也许构成影响态度和动机改变的变量,而实验法难以将它们“剔除”干净对于影片在传达事实性知识上的效果与在改变态度和动机上的效果的差异。研究没有给出因素解释对于“两种不同的广播节目形态”,“新闻播报”PK“广播演讲录音”无解二十、研究成果形式《大众传播实验》(“ExperimentonMassCommunication”)卡尔•霍夫兰(CarlI•Hovland)等1949年个人的影响:两级传播一、总项目名称个人的影响,又称:迪凯特研究(DecaturStudy)二、效果主体意见领袖三、效果受体16岁以上女性四、研究背景1.二战后十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活跃的十年。学界已经明确认同大众传播“弱效果”或“有限效果”的理论。有关效果研究,重要集中于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对媒体的反映。2.伊里县调查的发现1940年5月至11月进行的伊里县总统选举调查无意中发现了“意见领袖和个人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小群体理论“霍桑研究“(Hawthorneresearch)再次发现了“初级群体”(primarygroups,也叫小群体),小群体研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的重要性被重新结识:当个人不能对周边模糊的情境作出解释或没有充足、标准的解释框架时,小群体具有为其他成员提供“意义”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所谓的“社会现实”是由小群体产生的,是随着个人所属群体的不同而不同的。德芙勒(DeFleur)进而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意义理论”,即大众传媒也和小群体同样是传播的社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形成了对现实的集体建构和意义赋予。小群体理论由此成为迪凯特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也是对“大众社会”理论的一个辩驳。五、主办委托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调查局(TheBureauofAppliedSocialResearchofColumbiaUniversity)六、出资方麦克凡登出版公司(McfaddenPublicationsInc.)鲁帕民意调查公司(theRoperpollingorganizations)七、立项时间1945年八、结项时间1955年九、历时时间2023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总项目主题:意见领袖在平常生活中的决定影响分项1:市场营销分项2:流行时尚分项3:公共事件分项4:选看电影十一、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十二、项目开展地点伊利诺斯州的迪凯特地区(Decatur)十三、样本情况描述总体样本数不详“自我暴露”的意见领袖693个访员800个1.样本在年龄段中的分布:女孩(单生女性,35岁以下)12%小家庭的主妇(已婚,45岁以下,一个或没孩子)26%大家庭的主妇(已婚,45岁以下,两个或多个孩子)25%老年妇女37%N=6932.样本的社会联系比例:朋友数量高低参与组织数量高27%14%低31%28%十四、研究操作1.通过对能代表美国的中西部7个州并具有5-8万人的城乡,用36个社会指标趋比较,初选18个城乡,筛选出迪凯特。中西部各州人口5-8玩的城乡——28个社区属于大都会区边沿的城市——剩下18个每个城乡都以36个经济指标来评估:人口组成、经济地位、商业活动、媒介使用情形、一般社区生活的指标2.进行两次独立的访问,在迪凯特的每一户里,只要有两个以上16岁以上的妇女(不涉及女佣),那么两次的调查则一次采访年轻的,一次采访年长的。3.拟定“意见领袖”的方法策略:1)通过问卷询问:谁是具有“综合影响力”(即在各种问题上为别人提供意见或解释)的人。结果被访者大多选择男性亲人,这一方式不太成功。2)通过问卷询问:谁是具有“特定影响力”(即在特定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人。具体做法是:初次访问,访员记录下被访者最感爱好的8个话题和见解,询问被访者期间与“谁”进行过讨论,讨论是否影响了她的见解,对方的具体事例、姓名。这一方式比较成功。3)询问被访者:在平常接触中和谁经常讨论问题,这一方式不太成功。4)自我认定:即直接询问被访者自己最近是否影响过别人,然后记录下“被影响者”的姓名地址,进而去访问核算,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693个“自我暴露”的意见领袖。5)定义“意见领袖”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就是被同侪群体认为在特定问题上具有特殊能力,能为别人提供观点、信息和意见并对别人市价个人影响的人物。4.如何讲意见领袖的影响与其它渠道来源的影响区分开来?不详5.找出意见领袖的个人特性指标,3个:1)年龄段2)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3)合群性(社会联系范围)“合群性指数”(indexofgregariousness)的两个依据:自认为“关系不错并且经常聊天”的人的数量;参与组织和俱乐部的数量6.用这3个指标唯独调查意见领袖在市场营销、流行时尚、公共事件、先看电影这四个方面对别人平常决策的影响十五、研究发现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地位合群性市场消费大家庭主妇是大部分已经的提供者个人在消费领域影响通常水平流动(同社会地位的人中间),此变量影响小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流行时尚女性影响最大(现在也许为过时的结论)高、中层差不多,低层较少正相关公共事务无明显联系正相关:同时“妇女在此方面不太活跃”,影响通常来自男性,特别是家庭成员正相关,且比社会地位更重要选看电影明显正相关(当时电影是“青年文化”)无明显联系无明显联系1.分项1:市场营销1)合群性越高越能影响别人消费2)年龄段在消费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3)社会地位在消费方面基本没起作用4)个人在消费领域的影响一般沿水平方向流动,即在同社会地位的人中间产生2.分项2:流行时尚在时尚方面产生影响的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女孩48%小家庭妇女31%大家庭妇女18%老年妇女14%1)年龄段作用最大a)年轻的单身女性是最活跃的时尚领袖b)年轻的活跃的中高层地位的女性最具个人影响力c)年老的不太活跃的底层女性在时尚方面没有任何影响2)社会地位在时尚方面影响不大3.分项3:公共事件a)社会地位是关键因素b)女性的年龄段在公共事务方面基本不起作用c)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较富有,在该地区有较多社会联系的人d)公共事务方面的影响大部分来自男性4.分项4:电影观看1)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电影方面的意见领袖2)社会联系最广泛的人并不最具影响3)合群性对电影选择的影响不明显4)社会经济地位对电影选择的影响不起什么作用十六、研究结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效果因素,而不是传播者、讯息内容和受众的心理结构。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微小的。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伊利休•卡兹(ElihuKatz)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十八、积极意义初次关注大众传播过程中社会关系及其作用。此前的研究关注于大众传播的受众的个体差异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对媒体的反映等,此后则更关注受众的社会属性及其社会分层对注意和反映模式的影响。十九、局限性与问题1.研究目的不清楚2.研究方法上的局限:调核对象的选择;影响来源上,意见领袖的影响与其他影响因素没有完全分隔3.没“流”(flow)起来。研究并没有考察意见观点从大众媒体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的流动过程,媒体端“缺席”。二十、研究成果形式《个人的影响:大众传播流动中人民的作用》(PersonalinFluence:ThePartPlayedbuPeopleintheFlowofMassCommunication)伊利休•卡兹(ElihuKatz)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55年FreePressofGlencoe里维尔项目:作为最后一种诉求媒介的传单一、总项目名称里维尔项目(ProjectRevere)——信息扩散的品质与途径二、效果主体传单三、效果受体居民四、研究背景1.保罗•里维尔(PaulRevere)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位民族英雄、传信者。得知英军要对波斯顿发起进攻的信息,从当晚10点到次日早上9点,一路起码报警。消息最远传到了百英里以外。次日发起进攻的英国军队被打得惨败。芭蕾舞剧《保罗•里维尔之骑》歌颂之。2.战后的军方研究色彩。传单被认为是当其他媒介失败的时候的最后一种媒介,具有战争军事意义。美军在战争中对传单的使用:一战300万份二战30亿份传单+原子弹=投降传单=投降通行证研究者都曾在军方从事研究工作3.很有也许是中央情报局(CIA)极端心理控制研究项目(Mark-UltraMindControlProject即MKULTRA)的一部分五、主办委托方极端心理控制项目(Mark-UltraMindControlProject)六、出资方美国空军七、立项时间1951年八、结项时间1953年九、历时时间3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总项目主体:传单对于平民在紧急情况下(普通媒介无法使用时)的传播作用。传单的传播途径、速度、准确性、渗透性。传单传播的两个环节:1)讯息的定向传送:第一级传送(thefirstremove)2)讯息的人际扩散:多级口头传送(word=of=mouth)2.分项1:咖啡广告语实验3.分项2:信息反复实验十一、研究方法面访调查法、电话调查法十二、项目开展地点犹他州的盐湖城(SaltLakeCity,Ultah)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Birmingham,Alabama)华盛顿州西部一个小型村镇十三、样本情况描述1.投放地点:城乡、小学、大学、专科学院、大城市的中心、住宅区、男童子军营、小群体和受到劫难袭击的地区2.分项1:咖啡广告语实验华盛顿西部一个叫封闭的小型村镇,人口刚好超过1000人,一共249户,居住非常集中3.分项2:信息反复实验华盛顿西部8个社区,人口1050-1800间;比较稳定;相似天气;经济基础(木材加工、农业);不是郊区或大城市卫星城十四、研究操作1.分项1:咖啡广告语实验1)伪装调查意图:以“咖啡广告促销”为伪装,调查广告语是否上口易记2)讯息(刺激)设计:广告语”GoldShieldCoffee;GoodasGold”(金盾咖啡,质优如金)3)目的抽样:选取17%的住户作为讯息定向传播目的(讯息启动者)和调查样本4)讯息(刺激)定向传递方式:a)面访告知:给棉纺目的看卡片上的广告语。告知:涉及他们在内,所有知道这条广告语的人都将免费获得1磅咖啡,3天后回访。b)空投告知初访后,飞机空投了3万张传单,告知本地人有广告语传播一事,但广告语内容不透露。(本地新闻媒体给与配合保密)5)3天之内跟踪讯息扩散途径跟踪方式:空中拍照、问卷调查等2.分项2:信息反复实验1)推导出一个等式,或者得出一个正式的假设,以说明传播的强度和起反映的人群数量之间的关系2)选定几个实验地点,每个地点投放的传单比例都不相同3)分析数据,是否可以支持理论。从而验证假设的合理性十五、研究发现1.分项11)84%的受访者可以对的说出广告词。2)在人际扩散环节,存在92个单词获悉讯息(反复获悉的不计)的人际传播网络。其中:两级网络64个,三级网络18个,四级网络5个,五级网络2个,六级网络1个。3)讯息在人际扩散中,会发生削减(leveling)、锐化(sharpening)和同化(assimilation)现象,导致讯息的不完整、不准确和失真。削减(leveling):讯息越传越短。锐化(sharpening):讯息在传递过程中,某些细节被强化,而成为核心内容。a)选择性锐化(sharpeningbyselection)GoodasGold被保存,GoldShield被过滤b)强调性锐化(sharpeningbyintensification)Goodasgold——betterthangold/finerthangold/puregold/potofgold同化(assimilation):信息在传递时会随着传话者的爱好、态度、文化、形象的盼望等,被加以扭曲,通称为同化现象。a)语言性同化:传话者往往添加一些字,使之符合自己的习惯。Isas/it’sas/isjustasb)概念性童话:将标语以其他熟悉的语句代替或合并Thecoffeethatisgoodtothelastdrop.Thecoffeethatissogood.c)逻辑来源的同化:误认为是从别的渠道听到的2.分项21)在一个传单投放相对稀少的地区,有一部分人是从人际传播中得到讯息的;另一方面,在传单投放比较丰富的地区,更多的人是通过直接接触传单了解这一讯息的。假如想要尽也许多的人知道传播内容,就需要大量冗余的信息(刺激强度)。2)不管在高刺激地区还是低刺激地区,年龄和家庭规模都与直销讯息的概率有着重要关系,信息流总是从儿童流向成年人3)在社会扩散过程中,家庭与朋友圈也很重要。儿童相对于成人更多的在家庭外接受讯息,传单对儿童更具有吸引力。十六、研究结论1.分项1:为了做到准确的传播,保证与媒介的直接接触非常重要。韦伯定理的回报递减规律可以帮助了解适宜的刺激强度问题。2.分项2:儿童诗口头讯息或者传单的中立传递者。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斯图尔特•C•多德(StuartC.Dodd)十八、积极意义1.里维尔项目得出的结论对其他媒介和其他的传播环境而言具有“一般性”。当使用这些没解释,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遵循共同的规律。2.任何一种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在从媒介流向受众的过程中都经历两个重要阶段。相比“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里维尔项目把注意力集中在口头传播在人际网络扩散式信息质量的问题。3.里维尔项目在讯息失真的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再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以后非常流行的此外一系列研究。4.里维尔项目的精确性和理论建构,目前的大众传播尚无法超过。十九、局限性与问题二十、研究成果形式TheFlowofInformation火星人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一、总项目名称火星人入侵地球二、效果主体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三、效果受体广播剧听众四、研究背景20世纪30年代末,广播成为了大众传播和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读报的人数开始下降,收音机的拥有量急剧上升。收音机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悲惨情景,即使到了1938年,仍然让人记忆犹新。不详的预兆和战争阴影给经济恐慌雪上加霜。为了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广播公司发明了一项新的报道技巧——“现场”报道,广播在向紧张和新闻饥渴的人们传播信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主办委托方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室(OfficeofRadioResearchofPrincetonUniversity)六、出资方普通教育董事会(GeneralEducationBoard)七、立项时间1938年10月八、结项时间九、历时时间十、总项目及其各分项目主题/目的1.总项目主题:找出导致人们把广播剧作为新闻加以接受的心理条件和社会情绪。2.分项1:受恐慌影响的范围(即有多少听众和有多少人受到惊吓)3.分项2:为什么这个节目使人们产生恐慌,而其他离奇的广播剧则没有4.分项3:为什么这个广播剧让一些人感到胆怯,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十一、研究方法个人访谈、科学调查、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和对邮件的分析十二、项目开展地点新泽西附近(普林斯顿地区)十三、样本情况描述1.个人访谈:调查从广播剧播出一周后开始,跨度4个星期,一共调查了135个人,选取的人中有107人受到了很大惊吓,而其余28人则没有,后一部分人被作为比较的基础。2.抽样调查:1)由CBS在事件一周后对全国收听过该节目的920人进行的一个专门调查。2)有美国舆论研究所(AmericanInstituteofPublicOpinion,AIPO)在广播剧播出后6周对全国几千名成人的调查。3.报纸的叙述和信件:1)广播剧播出后3周全国报纸上刊登的12500篇报道。2)CBS收到的信件、《空中水银剧场》自己收到的信件以及联邦通信委员会收到的信件。十四、研究操作1.分项1:1)听众的数量:抽样,涉及小型社区和没有电话的家庭。2)有多少人受到惊吓:美国舆论研究所的提问:“在收听时,您认为这个节目使一个广播剧还是一个真实的新闻报道?”2.分项2:不详3.分项3:十五、研究发现1.分项11)听众的数量:约900万成年人(加上儿童,数量将达1200万)2)有多少人受到惊吓:170万听众把它当成新闻报道,有120万受到新闻的刺激(更保守的估计认为有100万)。节目的收听率越高,恐慌面就也许更广,当然这还取决于他们是否听到了节目开头的说明。2.分项2:节目的独特之处1)这个节目在戏剧效果方面的绝佳表现是一个重要的特点。2)广播是一个公认的获得重要信息的工具。3)“专家”的使用增强了其可信度。4)使用真实的地名,也增长了节目的熟悉感和指涉性。5)许多听众后来才转台过来。3.分项3:为什么有些人受到了惊吓而有些人则没有。受到广播惊吓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易受影响性(highlysuggestible);反之,具有批判能力(criticalability)1)对广播内容自身进行内在证据检察的人(他们成功地进行了内部检查)。2)将广播剧与其他信息互相参照检查,发现这是一个戏剧的人(他们成功进行了外部检查)。3)曾试着将节目与其他来源的信息向对照,但由于种种因素,还是坚持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新闻报道(他们的外部检查并不成功)。很难说清楚4)没有试过检查广播内容和这一事件的人。麻木。十六、研究结论1.至少有600万人听了这个节目,并且在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受到了严总的惊吓或者惊恐失措2.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广播节目使许多听众受到了惊吓,而另一些类似“离奇”的广告节目却没有。由于:1)美国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广播的信任。它成为了他们首要的新闻来源,公众认为广播会用来发布重要的声明。2)所处的历史时期。这个节目播出时,美国正在长期的经济危机中挣扎,并且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另一场大战的威胁。3)节目高超的表演技巧——特别是独创性地运用了“现场报道”方式和“专家”访问。4)转台的时间太晚。错过了开头的声明,没有听见后面的节目是哦根据《世界大战》,这是一个重要因素。3.有很多因素导致有些人惊恐失措而有的人则稳如泰山。1)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很有也许发现,这是一个广播剧而不是一个新闻报道。2)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容易相信侵略是真的。3)不安全感、病态性恐惊、缺少自信和宿命论等人格因素也非常重要,那些明显具有上述特性的人更容易相信入侵确有其事。4)个人对广播内容的接受,还受到特殊的收听情境的影响。例如,一个被惊恐失措的朋友告知收听的人就与因其他因素而收听者的收听条件(期待)有所不同。十七、项目研究负责人哈德利•坎垂尔(HadleyCantril)十八、积极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81-2024车联网网络安全异常行为检测机制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豪华别墅租赁定金及维护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理发店转让合同-附带店铺装修及经营策略指导
- 二零二五年度砂石料运输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协议
- 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数学教育分析
- 提升安保措施保障智慧旅游出行安全
- 专业育婴师服务合同
- XX省重点水电工程扩建项目合同2025
- 个人股权转让合同书
- 产品售后保养服务合同样本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附答案【考试直接用】
- 课题申报参考:共同富裕进程中基本生活保障的内涵及标准研究
- 2025年浙江嘉兴桐乡市水务集团限公司招聘1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食品企业如何做好虫鼠害防控集
- 2025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春季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康复医学科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 环保工程信息化施工方案
-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 红色中国风2025蛇年介绍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高等数学中符号的读法及功能(挺全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