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共18页TOC\o"1-2"\h\z\u218301.工程概况 1104091.1项目区位 1296771.2工程概况 1191441.3超限边坡安全专项论证及执行情况 1167521.4高边坡可行性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 2154221.5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 2323112.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 2299682.1设计依据 277882.2采用的规范标准 3276692.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429603.道路高边坡情况 488744.建设条件 440744.1场地现状 4140614.2气象水文 487784.3地形地貌 5309634.4工程地质情况 5155965.高边坡支护及稳定性评价 1688545.1科学大道右线YK18+601.840~YK18+845右侧 171375.2科学大道左线ZK19+120~ZK19+260左侧 1737895.3科学大道主线K19+560~K19+637.394左侧 18114775.4科学大道主线K19+114.609~K19+164.543右侧 18298725.5科学大道东辅路DK0+906.357~DK0+941.606左侧 195046.深基坑支护及稳定性评价 1929546.1地质评价 19314276.2边坡支护 21268056.3地基处理 2235147.路基施工要求 22115337.1填方路基 22212797.2挖方路基 2218507.3边坡边线监控测量 2283567.4边坡防护其他注意事项 23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第1页共23页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高边坡、深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说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第20页共23页工程概况项目区位工程概况本次设计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为新建项目,南起三百梯立交北侧,北至巴福立交南侧。科学大道主线桩号范围为K18+599.752~K19+637.394,全长约1.038公里,双向八车道快速路。西辅路桩号范围为K11+557.709~K10+521.445,全长约1.036公里,单向两车道城市次干路。东辅路桩号范围为K0-66.481~K0+982.484,全长约1.049公里,单向三车道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宽79m,两侧控制绿带各宽9-12.5m,采用主辅路形式,主线双八+辅路双五,主线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Km/h,辅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本段设计范围内包含1座桥梁。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本次设计的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填方边坡高度大于8m的路段长度总计为243m,立面面积4766m2,岩质挖方边坡大于15m的路段长度总计为218m,立面面积为5566m2。超限边坡安全专项论证及执行情况重庆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高边坡、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会。会后形成安全专项论证意见,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校核岩土参数,复核边坡破坏形式。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已核实边坡岩土参数,已校核边坡稳定性计算满足规范要求。2、进一步校核周边建构筑物与放坡的位置关系,重点注意临近轨道及高压铁塔支护方案,严格控制变形。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已复核临近轨道及高压铁塔处的边坡和挡墙结构,边坡和挡墙安全稳定,按“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严格控制变形。3、核实道路永久放坡与周边地块红线关系。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已核实道路放坡与地块红线关系,道路放坡未侵入地块红线。4、补充完善图面地质信息,完善图面表达及截排水设计内容。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补充完善图面表达及截排水设计等内容。5、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视及信息反馈。执行情况:同意专家意见。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详见设计说明。高边坡可行性评估报告的评估结论评估结论:场地工程地质资料齐全,评估所需的方案设计资料送审齐全。边坡方案设计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地勘报告审查合格,设计人员资质满足相关文件规定。方案设计通过了高边坡方案专项安全论证。高边坡及深基坑分为临时和永久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环境条件及工程特点,采用“坡率法放坡+蜂巢格室护坡+挡墙+截排水”,处置措施基本合理可行。建议:(1)下阶段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复核岩土参数。(2)岩质较软的段落建议锚杆格架与蜂巢格室护坡进行比选,确保边坡稳定。(3)加强边坡坡顶土层的稳定性分析。(4)复核挡墙的稳定性分析,优化挡墙形式。(5)完善坡面的排水设计。(6)加强深基坑内的排水设计。(7)复核深基坑内支挡的稳定性分析。(8)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施工图设计共分十一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支挡结构工程》、第三册《桥梁工程》、第四册《排水工程》、第五册《海绵城市工程》、第六册《综合管廊工程》,其中第六册分六个分册,第一分册《总体工程》,第二分册《建筑工程》,第三分册《结构工程》,第四分册《电气工程》,第五分册《通风工程》,第六分册《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第七册《交通工程》,第八册《智能交通工程》,第九册《照明工程》,第十册《景观工程》,第十一册《高边坡、深基坑支护工程》。本册为第十一册《高边坡、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立项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402号】)(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2020.10)《关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的初步设计批复》(渝高新建初[2020]29号)(重庆高新区建设局2020.10)《关于科学大道二期工程的概算批复》(渝高新改投[2020]452号)(重庆高新区改发局2020.10)科学大道二期工程高边坡、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性专项论证会专家意见科学大道二期工程高边坡、深基坑专项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中宇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2021.01)科学大道二期洪水影响评价批复(渝高新水许可[2022]8号)(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2022.04)业主提供的道路沿线1:500管线地形图《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南段K18+599.752-K30+000、北段K40+500-K47+200)(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1.03)《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工程》(重庆市设计院2017.10)《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大道-第三卷-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南段-三百梯立交交至巴福立交)》(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10)《科学大道二期工程EPC一标段》施工图设计(中国瑞林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2.07)《景瑞江山御府建筑施工设计图》(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21.03)《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采用的规范标准国家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设部标准(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交通部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地方规范标准《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各条道路均未违反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道路高边坡情况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本次设计挖方边坡(岩质边坡)高度大于等于15m、填方边坡高度大于等于8m的边坡划分为高边坡,挖方边坡(岩质边坡)高度大于等于30m、填方边坡高度大于等于8m的边坡划分为超限高边坡。本次管廊基坑挖方边坡(岩质基坑)高度大于等于12m、岩土混合基坑高度≥8m且土层厚度大于4m,土质基坑高度大于5m为深基坑;挖方边坡(岩质基坑)高度大于等于15m、岩土混合基坑高度≥12m且土层厚度大于4m,土质基坑高度大于8m为超限深基坑。本项目高边坡分布见下表:类型范围位置长度(m)最大高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面积(m2)边坡类型高挖方科学大道左线ZK19+120~ZK19+260左14038岩质一级3690永久性科学大道主线K19+560~K19+637.394左77.39430一级1876永久性科学大道主线K19+114.609~K19+164.543右52.625.072一级1013永久性东辅路DK0+906.357~DK0+941.606左35.24922.981一级593永久性高填方科学大道右线YK18+601.840~YK18+845右243.16016土质一级4766永久性本项目超限高边坡分布见下表:类型范围位置长度(m)最大高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面积(m2)边坡类型高挖方科学大道左线ZK19+180~ZK19+230左5038岩质一级2037永久性高填方科学大道右线YK18+601.840~YK18+700右98.1616土质一级2219永久性科学大道右线YK18+740~YK18+780右4016一级544永久性本项目管廊深基坑分布见下表:类型范围位置长度(m)最大高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面积(m2)边坡类型高挖方G0+210~G0+390左18018.9岩质二级4378临时性G0+860~G0+980左12017.5二级1124临时性G0+240~G0+745右50518.2二级9340临时性G0+880~G0+940右6015.4二级904临时性建设条件场地现状重庆市道路工程位于重庆西部高新区槽谷地区,主要为一纵线进行扩建,交通总体较方便。气象水文4.2.1气象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GB3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GB3②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GB3③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GB3④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GB3⑤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2\*GB2⑵水文勘察区为丘陵地区,区内仅在南段、北端终点处有梁滩河,其余地段无大型地表水体,仅在场地内局部区域分布有水田、鱼塘、灌溉水渠等存在。4.2.2水文根据现场调查,场地零星分布水田、鱼塘、灌溉水渠及河流等,分述如下:沙湾堰塘:位于主线桩号K18+820~K18+900,现状水位为305.5m,水位深度约2m,蓄水面积约2845m2,属民生水利工程,后期施工将清除,对本工程影响小。大岩口水库:位于主线桩号K20+270~K20+420西侧,现状水位为306.0m,正常蓄水位309.38m,溢洪道泄洪最大流量11.62m3/s,总库容19.19万m3,通过放水涵洞流入市政管网,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1:位于主线桩号K23+790~K24+110,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8.0m,常年洪水位309.5m,勘察期间流量约1m3/s,斜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2:位于主线桩号K24+780~K24+790,水渠宽约0.8m,现状水位为314.50m,常年洪水位316.0m,勘察期间流量约0.1m3/s,横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3:位于主线桩号K26+940东侧,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3.00m,常年洪水位305.0m,勘察期间流量约0.5m3/s,拟建道路已成型,通过涵洞流出,对本段道路影响小。梁滩河:位于主线桩号K29+480段~K29+780段,梁滩河河水由西往东,河面宽约25m,常年洪水位300m,现状水位297m,勘察期间流量约5m3/s,勘察期间水量较小,对本工程影响小。场地原始地貌区零星分布有水田、鱼塘等地表水系,水位埋深浅,对本工程影响较小,施工时建议直接清除。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南段场区基本保持原始地形,仅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正在修建或已修建形成,地形总体平坦。其余地段主要为原始地貌,地形随丘包沟谷起伏变化,地面高程在280~364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约84m,场区内冲沟较发育,冲沟由剥蚀残丘相隔。地形宏观坡角一般5~20,局部陡峭地带坡角约20~60。勘察区地势整体上呈现浑圆状浅丘与宽缓沟槽相间分布的特征。浑圆状浅丘地形总体坡角10~25°,宽缓沟槽地形总体坡角2~10°。工程地质情况4.4.1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回填层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第四系(Q4)(1)素填土(Q4ml)主要为黄褐色,局部为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砂质泥岩块碎石等组成,碎、块石含量一般约10~45%,局部含量达80%以上,粒径一般20~500mm,局部大于1000mm,稍湿,厚度一般在0~8m之间,最大厚度达28.8m(41ZK129、41ZK130),包括新近堆填及道路修建回填,主要分布在拟建原有已建道路及建筑周边。一纵线线路部分主要以人工分层碾压回填为主,结构以稍密~中密为主;其余地段主要以抛填为主,结构松散~稍密。(2)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3)残坡积层粉质黏土(Q4el+dl)粉质粘土:红褐色、黄褐色、灰褐色,软塑~可塑状,部分地段长期遭水浸泡,呈流塑状,局部在河沟两侧,含砂重,切口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靠近风化带时常夹少量碎石角砾,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区,厚度一般0~5m,在沟谷带厚度较大,约5~8m,最大厚度达11.3m(45ZK188)。沿线分布在水田、鱼塘地段,鱼塘分布范围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呈流塑~软塑状态,工程力学性质极差,该层厚度一般0~4m。对水田和鱼塘内分布的表层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予以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当遇桩基成孔时,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详勘应细化软土存在范围,可参照如下写法:沿线分布在水田、鱼塘地段,根据初步勘察结果地调显示,沿线主要在主线里程桩号等处地表为水田或鱼塘,地下水丰富,一般在0.5~2.0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以上。该类土工程力学性质极差,建议对水田和鱼塘内分布的表层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予以翻挖晾晒、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当遇桩基成孔时,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崩坡积层碎石土(Q4c+dl)碎石土:杂色,主要由强风化泥岩、砂岩和少量黏土组成,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2~5cm,含量约60~70%,稍密。(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K24+900~K25+050段西侧危岩段东侧。侏罗系(J2s)=1\*GB2⑴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砂质泥岩(Sm):紫红色为主。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局部见砂质条带,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40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砂岩(Ss):呈灰白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40cm,岩质较软。中等风化岩体内裂隙较发育,多为无充填,部分裂隙裂面上有黑色、褐色附着物。勘察区内与砂质泥岩互层发育,分布于整个场地。泥岩(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31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分布场地部分区域。粉砂岩(St):呈灰黄色,粉细粒结构,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0.0~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呈柱状,节长一般5~25cm,锤击声哑,岩体较完整~完整,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主要分布于K18、K23里程段,其它地段零星分布。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0~5.0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地质构造拟建科学大道沿西部槽谷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线路位于北碚向斜东翼,场区构造纲要如下图所示。勘察区构造纲要图南段(K18+599.752~K30+000):岩层倾向总体218~336°,倾角4~20°,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薄~中厚层状。现分段叙述如下:(1)里程桩号(K18+599.752~K18+85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59°,倾角4°。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85°∠18°,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239°∠82°,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2)里程桩号(K18+850~K19+09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73°,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61°∠4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39°,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3)里程桩号(K19+090~K19+420):本段主线西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244°∠6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本段主线东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66°,倾角15°。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53°∠5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12°∠81°,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4)里程桩号(K19+420~K22+21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316~336°,倾角11~18°。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76~208°∠62~86°,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95~115°∠63~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水文地质条件地震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地壳缓慢的抬升为主,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两岸多级阶地。重庆地震以微震为主,历史上均未出现破坏性地震记载,邻区最大地震震级均小于5级。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为地震一般区,结合公路的重要性,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对大型、特大型桥梁工程应以Ⅶ度地震烈度设防为宜。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设防烈度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确定。综上所述,该段工程区地震作用微弱。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表明,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水文地质条件线路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经拟建场地范围内及相邻区域的水文地质调查,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于上部覆盖土层下部、基岩层顶部,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原冲沟区域的基岩风化裂隙内。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局部土层较厚地段和沟槽地段有零星地下水分布,根据勘察资料及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完整岩块均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下水为素填土底部空隙及基岩裂隙内的上层滞水。水位为雨季雨后测量,较枯水季节时水位将有所提升,分布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场地内大部分土层较厚地段(原冲沟地段)形成上层滞水,水位停滞于下伏基岩处。经水文地质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经验,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主要于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向场地低洼区域排泄,最终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少量下渗赋存于土层孔隙、基岩裂隙内或经地下渗流向场地西侧低洼区域汇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拟建场地地下水交替循环较强烈,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根据调查和走访,拟建场地未发现断层、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区未发现其它地下洞室、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周边无其他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根据勘察,拟建场地内存在人工填土、流塑状~软塑状粉质粘土以及强风化岩石,均为特殊性岩土。人工素填土工程特性表现为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级配差,回填年限不一,回填方式不同,力学性质差,结构松散~稍密,主要分布于施工片区;杂填土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力学性质较差。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孔隙率大,含水量大,压缩性大,厚度在0.5~3m之间,几乎不具备承载能力,主要分布在水田和鱼塘范围等地下水丰富区域。土层中成桩容易导致塌孔、缩径,桩底沉渣不易清理等影响成桩质量。根据试验结果及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强风化岩石厚度在0.2m~3.00m之间,强风化带底面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质极软,结构构造模糊,岩体为散体状结构。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抗压强度低,承载力低,稳定性一般,工程特性一般。基岩面及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范围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起伏特征及工程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⑴基岩面——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基岩面基本与原始地貌一致,沟谷及坡顶区域,整体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5°~20°;斜坡地段整体较陡,局部形成陡坎,基岩面较陡,横向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35°~50°,基岩顶面高程范围268~360m。⑵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90~3.5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底界标高366~358m。强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岩芯破碎,风化痕迹明显,呈块碎状,片状,质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发育。⑶基岩中风化带——中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40cm,局部偶大于60cm,裂隙一般发育,砂岩及砂质泥岩完整性均较好,砂质泥岩、粉砂岩强度较低;砂岩强度相对较高。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呈短柱状。设计岩土体参数取值南段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设计参数建议值覆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1)素填土根据地区经验,素填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素填土天然重度:γ=19.3KN/m3;饱和重度:γ=20.1KN/m3;2)素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天然=30°,饱和=26°;3)压实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20kPa。4)素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素填土参数可根据实际回填材料、回填工艺等因素进行修正。2)粉质粘土根据试验统计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粉质粘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粉质粘土天然重度:γ=19.90KN/m3;饱和重度:γ=20.20KN/m3;2)粉质粘土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天然状态取14.09°,饱和状态取11.99°;粘聚力:天然状态取26.45KPa,饱和状态取16.43KPa。3)据附表1: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统计,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为24.86%,湿度状态定为湿;液性指数IL=0.45,属可塑状态;压缩系数为0.35MPa-1,属中压缩性土。其中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10.4节,采用内插法确定。根据孔隙比e=0.75,液性指数IL=0.45,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10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修正系数=410×0.63=258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地基分项系数,分项系数取0.50,故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9kPa。基岩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岩石重度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岩石重度数据比较集中,变异性系数比较小,试验参数统计时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统计结果,岩石重度比较统一,参数取值如下: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重度:γ=25.60kN/m3;饱和重度:γ=26.00kN/m3;中等风化砂岩:天然重度:γ=24.90kN/m3;饱和重度:γ=25.30kN/m3;中等风化粉砂岩:天然重度:γ=25.20kN/m3;饱和重度:γ=25.50kN/m3;抗压强度标准值: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其抗压强度数据比较离散,变异性系数比较大,试验参数统计时按主线里程桩号进行分段统计;粉砂岩分布比较离散,抗压试验数据相对比较集中,变异系数小于0.3,试验统计按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如下:岩石抗压强度统计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岩性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砂质泥岩10.086.419.455.875.843.62砂岩25.8117.5226.9818.6331.3822.9粉砂岩2.99(天然),1.89(饱和)岩体抗剪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砂质泥岩31.2692.530.8538.628.90390.0砂岩37.9991.838.4926.235.01610.0粉砂岩内摩擦角:29.2°,粘聚力:111.1KPa注:1、内摩擦角按地方经验取0.9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2、粘聚力取0.3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3)岩体抗拉强度结构面起控制作用时,取结构面粘结强度,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抗拉强度统计如下:抗拉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拉强度(KPa)砂质泥岩163.40133.00102.0砂岩323285570.0粉砂岩64.60注:抗拉强度按地方经验取0.4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4)岩体变形指标:变形试验参数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变形试验指标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砂质泥岩1258.401617.900.35836.51117.60.37812.01014.000.36砂岩///2792.803503.800.143732.04562.00.18注:1、变形模量按地方经验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弹性模量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5)地基承载力:①浅基础: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及工程类比取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综合确定场地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30+00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中风化砂质泥岩600600600600600中风化砂岩12001200120012001200中风化粉砂岩400400400400400强风化基岩300300300300300注:建议同一建(构)筑物基础地基同时为砂岩、泥岩时取泥岩的强度参数进行设计计算。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取值建议1)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第10.3.8条选取;基底摩擦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11.2.3确定;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3363-2019)取值;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8.2.3确定。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建议一览表里程桩号地层岩性水平抗力系数(MN/m3)/比例系数(MN/m4)基底摩擦系数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ik(KPa)与M30水泥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K18+599.752~K30+000素填土(压实)8*MN/m4///粉质黏土20*MN/m40.20*50*/强风化基岩/0.35*120*/中风化粉砂岩40*MN/m30.35*//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质泥岩120*MN/m30.40*/360*K19+000~K24+000120*MN/m30.40*/360*K24+000~K30+00060*MN/m30.45*/300*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岩360*MN/m30.45*/800*K19+000~K24+000360

*MN/m30.45*/800*K24+000~K30+000420*MN/m30.45*/800*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场地素填土整体较厚,较厚地段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取0.25,适用于整个场地(非已建道路下方)。2)岩层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附录G表G.0.1选取;岩土界面参数根据试验数据结合当地经验选取。结构面参数建议如下:结构面参数建议一览表项目岩、土界面(粉质粘土)岩、土界面(素填土)砂质泥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泥岩层面内摩擦角(°)12.6*(天然)、10.7*(饱和)天然27*,饱和23*岩层层面12*、裂隙面15*岩层层面15*、裂隙面18*10*粘聚力(KPa)23.8*(天然)、14.7*(饱和)/岩层层面20*、裂隙面30*岩层层面35*、裂隙面50*18*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岩土界面的抗剪强度值采用上覆土层抗剪强度值按0.9的折减系数折减确定;3、当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一般路基、挖填路基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表明,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0.22重庆市地震烈度加速度分组项目所在区域6度0.05g第一组沙坪坝区场地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土层厚度为0.00~28.80m不等,部分地段厚度较厚,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综合分析:场地按设计高程整坪后,场地类别属Ⅰ类(土层厚度小于3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25s;场地类别属Ⅱ类(土层厚度3~50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35s。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抗震地段分为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南段拟建线路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其次为粉质粘土。根据剪切波速试验统计结果,场地素填土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142m/s~178m/s,结合当地经验及统计取150m/s,属中软土;场地整平、压实后素填土剪切波速>150m/s;可塑状粉质黏土层波速度范围为155m/s~181m/s,结合当地经验及统计取160m/s,属中软土。根据当地经验,流塑~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为软弱土;砂岩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536m/s~613m/s,砂质泥岩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521m/s~789m/s均属软质岩石。均属软质岩石。结合沿线覆盖层厚度和挖填深度,判断场地类别为Ⅰ~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25s~0.35s,为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建议对抗震不利地段地基采取适当抗震加固措施。分段工程地质评价南段主线(K18+599.752~K30+000)该段线路呈南北走向,标准路幅宽约60m,设计纵坡1.90%,设计时速80km/h,为城市快速路,现对该道路分段评价如下:(1)K18+599.752~K18+710(填方段)该段线路走向约10,地形坡度约5~20º,上覆土层厚度0.5~3.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8K1~18K4剖面,本段为填方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填方高度约12.0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含生活垃圾的杂填土等,对路基范围内的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部分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可塑状粉质粘土可采用翻挖晾晒、抛石挤於或换填等方式进行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2)K18+710~K18+780(半挖半填段)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5~20º,上覆土层厚度0.8~4.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8K5~18K8剖面,本段为半挖半填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左侧最大挖方高度4.5m,右侧最大填方高度约5.3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3)K18+780~K18+840(挖方段)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5~20º,上覆土层厚度0.5~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8K9~18K10剖面,本段为挖方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挖方高度3.7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③相邻构筑物:根据设计方案,拟建道路K18+780~K18+790段中部拟新建铁塔,按设计标高场平后,基岩出露,可直接以基岩为持力层,并考虑铁塔抗拔作用。该构筑物与拟建道路紧邻,影响较大,建议协调好施工顺序。(4)K18+840~K18+930(一般路基段)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5~20º,上覆土层厚度0.3~1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8K11~18K16剖面,本段为一般路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一般挖填高度小于2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③地基与基础工程:该段里程桩号K18+840~K18+890段两侧有承台,中部为拟建下穿管廊。根据纵断面及横断面18K11~18K14剖面可知,场地地表覆盖第四系粉质黏土,经地质钻探揭露厚度0.50~2.00m不等,整体厚度起伏较大,厚度较薄,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厚度一般为1.00~3.00m,强风化岩体破碎,承载力低,厚度较薄,不宜作为桥台的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岩体完整,强度高,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桥台的基础持力层,或者夯实后承载力满足设计标准的填土也可作桥台基础持力层,宜采用扩大基础。场区内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由于该段场地内基岩以砂质泥岩、砂岩为主,砂岩主要呈薄层产出,当以砂岩为基础持力层时,建议按砂质泥岩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取值。根据桥台开挖深度和覆盖层厚度分析,场地开挖后形成的桥台边坡为岩土质混合边坡,边坡上部以粉质黏土层为主,下部为砂岩和砂质泥岩。下部岩层产状为259°∠4°,LX1为185°∠18°,LX2为239°∠82°,边坡开挖按直立开挖考虑。小里程桥台开挖后边坡坡向分别为左侧89°、前侧179°、右侧269°、后缘359°,根据岩层产状和裂隙作极射赤平投影如下:桥台左侧、前侧、右侧、后缘边坡极射赤平投影图6.3-1根据赤平投影图6.3-1可知:左侧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故左侧边坡直立开挖,边坡受岩体强度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62°。前侧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产状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顺向相交,裂隙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易沿裂隙层面产生顺向滑动,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1)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边坡坡面与组合交割线呈顺向相交,易沿组合交割线产生楔形体滑动。故前侧边坡直立开挖,边坡受LX1和裂隙组合交线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15°。右侧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顺向相交,产状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易沿产状层面产生顺向滑动,产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顺向相交,裂隙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易沿裂隙层面产生顺向滑动,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边坡坡面与组合交割线呈顺向相交,易沿组合交割线产生楔形体滑动故右侧边坡直立开挖,边坡主要受层面、LX2和组合交线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62°。后缘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产状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反向相交,利于边坡稳定。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产状(CZ)与裂隙(LX1)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外侧,利于边坡稳定。产状(CZ)与裂隙(LX2)组合交割线位于边坡内侧,边坡坡面与组合交割线呈顺向相交,易沿组合交割线产生楔形体滑动。故右侧边坡直立开挖,边坡主要受组合交线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62°。综上所述由于该桥台开挖后为岩土混合质边坡,直立开挖后覆盖层稳定性较差,且岩质边坡部分多位于强风化层内,岩体破碎,且受不利结构面、组合交线和岩体强度控制,故建议放坡开挖。临时放坡坡率建议:覆盖层1:1.25、强风化基岩1:1.00、中风化基岩1:0.75坡率放坡,坡面进行封闭处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桥梁施工时注意保护周边已建道路和建筑设施、保护周边环境。④支挡工程1-2#~1-3#挡墙:该段挡墙位于拟建里程桩号K18+850~K18+880段承台中部,开挖规划二路形成,建议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主要特征详见附表6:场地支挡结构主要特征一览表。(5)K18+930~K19+320(挖方段)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0~20º,上覆土层厚度0.5~3.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8K16~19K13剖面,本段为挖方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挖方高度17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6)K19+320~K19+500(一般路基段)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5~10º,上覆土层厚度1.5~4.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9K14~18K19剖面,本段为一般路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一般挖填高度小于3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7)K19+500~K19+640(挖方段)该段线路走向约8,地形坡度约0~20º,上覆土层厚度0.4~4.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1\*GB3①边坡工程:根据19K19~18K26剖面,本段主要为挖方段,偶有填方,填方高度小于2m,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挖方高度约14.5m,东西两侧与辅道高程基本一致,未形成边坡,仅K19+438~K19+520段东侧与东辅道按设计高程场平后,将形成1.5~6.5m的岩质边坡。边坡倾向94°,岩层产状为316∠11°,LX1为194°∠62°,LX2为115°∠63°,边坡开挖按90°直立开挖考虑。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坡面与产状(CZ)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产状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坡面与裂隙(LX2)面呈顺向相交,裂隙倾角小于边坡坡角,易沿裂隙层面产生顺向滑动,裂隙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大。边坡坡面与裂隙(LX1)面呈大角度切向相交,裂隙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故边坡稳定性受裂隙(LX2)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62°。东侧挖方边坡极射赤平投影图6.3-2设计采用折背式挡墙支挡合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同时坡面做好绿化防护措施。=2\*GB3②路基工程: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有关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第五章设计参数建议值。③支挡工程1-6#挡墙:该段挡墙位于拟建里程桩号19+438~K19+520段,建议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主要特征详见附表6:场地支挡结构主要特征一览表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土腐蚀性试验成果表及重庆地区经验,结合场地周边无污染源的现状,场地素填土及粉质粘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根据水质简分析成果表及重庆地区经验,结合场地周边的汇水及排水条件,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结论与建议结论⑴拟建场地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质构造属北碚向斜东翼,南段岩层倾向259~336°,倾角4~20,北段岩层倾向250~270,倾角3~10,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场地内岩土层序正常,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其中南段主线K24+900~K25+050线路西侧山顶发育有危岩带,现状稳定,但后期道路开挖、放炮及雨水冲刷等不利作用均会对危岩带造成扰动,存在失稳崩塌风险,威胁坡下人员安全,建议施工阶段对其进行清除处理。场地现状稳定,边坡经有效治理后,适宜本工程建设。⑵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在旱季,场地内地下水埋藏较大,水量较小;在雨季,水位埋藏浅,水量较,施工时应配备相应的抽水设备。⑶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砼体有微腐蚀性。⑷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Ⅰ1~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25s~0.35s,主要为有利地段,局部区域整平后覆盖层较薄,为有利地段。⑸本次勘察已达到详勘的目的,勘察成果可供施工图阶段设计使用。建议⑴边坡开挖优先采用坡率法放坡处理,无放坡条件的可设置支挡结构支挡。⑵主线东侧岩质边坡建议按覆盖层1:1.50、强风化泥岩1:1.25、中风化泥岩1:1.00、强风化砂岩1:1.00、中风化砂岩1:0.75坡率放坡,砂泥岩互层按泥岩考虑,坡面宜封闭,有放坡条件的沿层面放坡处理,无放坡条件的设置抗滑桩支挡;主线西侧岩质边坡稳定性受LX4裂隙控制,建议按1:1.00坡率放坡,无放坡条件采用锚杆挡墙支挡。⑶一般路基及挖方路基采用按设计标高设施后的岩土体作为路基,中风化或强分化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若为人工填土则需要翻挖碾压满足现行规范和设计要求。填方路基,应对表层1m的根植土进行清表处理,对鱼塘和水田区的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进行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⑷桥梁墩台采用浅基础结合桩基础,土层厚度+强风厚度小于3m时可采用浅基础,当土层厚度+强风化厚度大于等于3m时采用桩基础,浅基础和桩基础均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挡墙采用条形基础,采用按设计标高设施后的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中风化或强分化基岩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若为人工填土则需要翻挖碾压满足现行规范和设计要求。下穿匝道的箱型结构建议采用筏板基础,设计底板标高若为中风化或强风化基岩的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若为填土的可翻挖碾压回填,满足现行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⑸场地砂质泥岩强度低,若采用旋挖成孔时可能存在取芯困难的情况,施工期间对地基承载力验证时,可采用超前钻探、岩基现场荷载试验等方式予以解决。桩基施工时应加强护壁工作和桩底沉渣的清理工作。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机械成孔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垂直度、桩径,防止出现断桩等事故,应做好护壁措施,浇筑前应作好孔底的清底工作,基底开挖到位后应及时封底,避免岩石风化、软化。若需采用人工挖孔桩,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的规定应进行人工挖孔桩安全论证。人工挖孔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排风、抽水,防止井口坠物,井壁支护等安全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⑹填方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地表植被,对松散素填土应采用强夯或进行换填处理,素填土强夯处理至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可做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建议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坡面做好绿化防护措施。⑺管廊施工属于基坑施工,本场地内覆盖层整体较厚,管廊开挖后基坑较深,多为基坑深度大于5m的土质基坑,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进行深基坑安全专项论证。管廊开挖建议临时放坡,放坡坡率覆盖层1:1.25、强风化泥岩按1:1.00、中风化泥岩按1:0.75,强风化砂岩按1:0.75、中风化砂岩按1:0.50,砂泥岩互层按泥岩考虑,开挖后建议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以免地表水进入基坑软化岩体,影响临时边坡稳定性和降低基底承载力。⑻场地内的岩层易风化,开挖完毕后应及时支护和封闭,岩质边坡按1:10~1:1.25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处理。土质边坡按1:1.50~1:1.75坡率放坡。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并加强监控量测工作。边坡开挖应采用逆作法由上至下分级开挖,分级高度不宜大于8.0m;抗滑桩施工时应采用跳桩施工,待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边坡开挖;顺层坡开挖时应分段跳槽施工,分段开挖、分段支护。⑼场地内砂岩局部由于石英含量较重,强度较高,建议按照次坚石考虑工程费用,且该段如不能采用爆破施工,人工开挖难度大,施工时应按照砂岩抗压强度的最大值的2倍选择适当的开挖器具。⑽本报告中的岩石参数标准值是根据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值按照规范规定统计所得,是反映场地内岩体普遍特征的数值,在实际工程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的差异;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与实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验槽,重点检校岩质边坡路段的岩体结构面产状及力学性质,及时反馈,作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出合理调整。⑾项目场平后存在高填方、高挖方和深基坑,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进行可行性评估安全专项论证。⑿场地勘察范围内存在地下管网,现场施工时应注意核实地下设施埋置情况,如有受现场施工影响的地下设施,应对其进行改线(建)处理。⒀本次勘察大部分区域均钻探完全控制,局部少量区域钻探因场地原因未能实施,待后期有条件后进行补充勘察和施工验槽处理。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风险分析评价(1)边坡稳定性问题南段线路沿道路从南向北行进,东侧岩质边坡为岩层顺向坡,边坡稳定性具有时效性,虽然层面倾角较小,根据临近工程经验分析,在爆破施工+地震遇水等不利情况下,后期遭受遇水冲刷和入渗一定时间内仍然存在边坡在后缘裂隙充水后沿层面滑塌的可能。因此建议东侧岩质边坡施工时采用静力开挖,坡率建议覆盖层1:1.50、强风化泥岩1:1.25、中风化泥岩1:1.00、强风化砂岩1:1.00、中风化砂岩1:0.75坡率放坡,坡面及坡后一定距离进行封闭,坡顶经常观察,对卸荷裂隙及时封闭,避免充水。道路西侧岩质边坡北段受LX4裂隙控制,建议有放坡条件按1:1.00坡率放坡,无放坡条件可设置锚杆挡墙支挡。施工中采用逆作法信息化施工,对坡面松动易落块体进行锚固或清除处理,做好坡顶坡脚截排水、加强坡面防护措施。(2)路基不均匀沉降拟建线路位于丘陵斜坡地貌,丘包与丘谷相间,局部地段回填深度大,回填质量及地下水的影响,将会差生路基的沉降。建议对路基影响范围内的现有填土进行翻挖夯实处理,填料满足规范要求;填方前,在沟谷地段设置排水通道,避免填方后,地下水排泄不畅,导致路基沉降。拟建道路沿线有多处水田及鱼塘,建议对路基范围的表层流塑~软塑状的粉质粘土进行换填或采用抛石挤於的方式予以处理。由于区内雨季降水较为丰富,且该部分土层位于地表水较多地带,在施工扰动过程中原可塑状的粉质粘土也可能工程性质劣化,建议对粉质粘土段路基进行动态设计,若雨季施工,对粉质粘土也可考虑换填。(3)基坑涌水问题拟建项目位于丘陵沟谷区,沟谷区域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大,人工填土透水性强,填土内存在地下水,桩孔和基坑开挖容易在基坑内涌水,建议配备抽水设施进行抽排,沟谷段桩基浇筑时可考虑水下浇筑。(4)相邻构筑物影响问题拟建线路主要穿行于主城区,沿线市政道路及居民区多且密集,分布有较多市政管线,相邻构筑物影响较大,建议施工前须核实管线位置及埋深、核实构筑物的埋置深度及影响范围,必要时可采用支挡结构进行支挡或改迁处理再进行道路施工。施工时应采用必要的围挡措施,避免施工中填土中的碎块石滚动影响。(5)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根据“建办质[2018]31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本工程项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有边坡施工。根据设计方案施工后,将在场地内形成挖、填方边坡,若施工开挖和支挡不当时可能造成工程风险。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支挡和施工,严禁无序回填和大面积乱开挖。对边坡治理时,应采用逆作法施工,先支挡后开挖或填土。土体单级开挖支护高度宜≤3m。施工及使用期间应加强边坡侧向位移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对于本场地高填方、高切坡区域应进行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的规定,对于人工挖孔桩应进行人工挖孔桩安全论证。高边坡支护及稳定性评价科学大道右线YK18+601.840~YK18+845右侧地质评价该段线路走向约10,地形坡度约5~20º,上覆土层厚度0.5~3.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本段为填方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填方高度约12.0m。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含生活垃圾的杂填土等,对路基范围内的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部分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可塑状粉质粘土可采用翻挖晾晒、抛石挤於或换填等方式进行处理。支护措施一般填土路段,第一级边坡坡高8m,边坡坡比为1:1.5,第二级坡高小于8m,边坡坡比均为1:1.75。第一级与第二级边坡间设置横坡2%、宽度2m马道。坡面防护采用蜂巢格室处理。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边沟,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30片石。要求路基施工前,清除表层腐殖质土、垃圾土等,然后分台阶回填,台阶宽度不小于3米。对新填填土进行分层填方、逐层压实,压实后的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95%。基底粉质黏土采用翻挖换填措施。取右线YK18+601.840、右线YK18+820典型横断面进行分析验算,路堤边坡整体稳定,计算过程详见计算书。科学大道左线ZK19+120~ZK19+260左侧地质评价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0~20º,上覆土层厚度0.5~3.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本段为挖方段,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挖方高度17m。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支护措施挖方岩质边坡按照每级边坡高8m,坡比为1:1设置,顶部土层按1:1.50放坡,各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马道设4%的外倾斜坡,马道中设排水平台沟。坡面采用土工格室处理。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需在坡顶外设永久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排出路基范围。设截水沟处占地线距离坡顶线5m,截水沟紧贴占地线内侧设置。截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30片石。坡顶设置防护网,防止附近居民意外坠落。取左线ZK19+200典型横断面进行分析验算,路堑边坡整体稳定,计算过程详见计算书。科学大道主线K19+560~K19+637.394左侧地质评价该段线路走向约8,地形坡度约0~20º,上覆土层厚度0.4~4.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本段主要为挖方段,偶有填方,填方高度小于2m,按照设计标高场平后,最大挖方高度约14.5m。该边坡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62°。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对回填路基应清除地表植被耕植土、房屋废墟中的杂填土或随意抛弃的生活垃圾等,对路基范围内池塘中的淤泥及对水田中的软塑状的粉质粘土采用抛石挤於或换填处理。支护措施挖方岩质边坡按照每级边坡高8m,坡比为1:1设置,顶部土层按1:1.50放坡,各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马道设4%的外倾斜坡,马道中设排水平台沟。坡面采用土工格室处理。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需在坡顶外设永久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排出路基范围。设截水沟处占地线距离坡顶线5m,截水沟紧贴占地线内侧设置。截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30片石。坡顶设置防护网,防止附近居民意外坠落。取主线K19+620典型横断面进行分析验算,路堑边坡整体稳定,计算过程详见计算书。科学大道主线K19+114.609~K19+164.543右侧地质评价该段线路走向约360,地形坡度约0~20º,上覆土层厚度0.5~3.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现状稳定。道路路基建议采用压实填土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现行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