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_第1页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_第2页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_第3页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_第4页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蛋白质组学及其主要研究方法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蛋白质组是动态的,随内外界刺激而变化,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质谱、酵母双杂交系统、生物信息学等进行了相关综述。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双向凝胶电泳;质谱;酵母双杂交;生物信息学ProteomicsanditsmainresearchtechniquesAbstract:Proteomicsaimsattheanalysisandidentificationofentireproteinspresentinthecelltissueortheorganism,andofthefunctionsandthelinkageoftheseproteins.theproteomeofanorganismisdynamic.Itchangeswiththeintroandouterstimulus.Thestudyonproteomicscanmakeuseasilyknowhowthevitalprogressgoes.Thearticlewillintroducethesetech-niquesofproteomicssuchas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massspectrometry、two-hybridsystemandbioinformaticsetc.Keywords:Proteomics;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Massspectrometry;Two-hybridsystem;Bioinformatics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已经绘制完成[1]。但是,由于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实现的,因此要揭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对蛋白质进行研究。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具有相对独立的修饰、转运和相互间作用能力,同时还具有对外界因素发生反应的能力。因此,只有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对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本质,各器官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行使该功能的机制等。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蛋白质研究技术,尤其是双向凝胶电泳和新型质谱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将对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作一概述。蛋白质组学产生背景、概念及内容1.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兴起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重点已从揭示遗传信息转移到功能基因组学上来。但是,由于生物功能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有其自身特有的活动规律。如蛋白质修饰加工、转运定位、结构变化、蛋白质与蛋白质间、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均无法在基因组水平上获得。因为基因组学有这样的局限性,促使人们从整体水平上探讨细胞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2]。1.2蛋白质组学概念的提出蛋白质组被定义为细胞,器官或组织型的蛋白质成分的总称[3];而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这些成分在指定的时间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表达,具体说它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性特定蛋白质群组进行研究,即在蛋白质水平上探索其作用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群组内相互作用。其目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因为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1.3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组学从其研究内容方面可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4]。表达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细胞或组织在不同条件如药物或疾病状态下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这将有助于识别疾病特异蛋白、药物作用靶点、药物功效和毒性标记等;结构蛋白质组学的目标是识别蛋白质的结构并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控制细胞生长、复制等的代谢和信号通路有关,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引起人类疾病;功能蛋白质组学是位于对个别蛋白质的传统蛋白质研究和以全部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研究之间的层次。从理论的角度讲,因此,对“全部蛋白质”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而功能蛋白质组学则注重于从局部入手,把目标定位在蛋白质群体上。这样的群体可大可小,取决于要研究的功能特点和所用的研究手段。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可只注重那些可能涉及到特定功能机理的蛋白质群体。2.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典型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是在蛋白提取后,先凝胶的或非凝胶的方法分离蛋白质,然后以不同的质谱分析方法进行蛋白分析、鉴定,接着以生物信息学辅助获取和深入分析全面的信息,并可以指导更深层的功能蛋白质学研究[5]。2.1蛋白样品的制备通常可采用细胞或组织中的全蛋白质组分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也可以进行样品预分级即采用各种方法将细胞或组织中的全体蛋白质分成几部分分别进行蛋白质组研究。样品预分级的主要方法包括根据蛋白质溶解性和蛋白质在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定位进行分级,如专门分离出细胞核、线粒体或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成分。样品预分级不仅可以提高低丰度蛋白质的上样量和检测,还可以针对某一细胞器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2.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的原理是溶于流动相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等),由于作用的大小、强弱等不同,各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不同,由此从固定相中流出的先后也不同,最终使不同组成成分得到分离。色谱法根据分离原理分类,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及亲和色谱等。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等[6]。根据流动相的物理状态不同可分为: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它是在传统液相色谱的基础上,辅以高效固定相、高压泵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了液相色谱分析的高效、高速、高灵敏和自动化操作,因此被称为HPLC。它对样品的适用性广,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适于分离分析沸点高、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的许多有机物和一些无机物,但是HPLC的固定相的分离效率、检测器的检测范围以及灵敏度等。2.3双向凝胶电泳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仍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其基本原理:第一项基于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在pH梯度胶内等电聚焦;第二项则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大小进行SDS分离,把复杂蛋白质混合物中的蛋白质在二维平面上分开。根据第一项等电聚焦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可将双相电泳分为三种系统[7]。第一种是在聚丙烯酰胺管中进行,载体两性电解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形成pH梯度,它的最大缺点是不稳定,易发生阴极漂移,重复性差。第二种系统主要是采用丙烯酰胺和不同的pH值的固定化电解质共聚所形成的具有pH梯度的胶,此种胶条的形成需要一些能与丙烯酰胺单体结合的分子,每个含有一种酸性或碱性缓冲基团。第三种系统是非平衡pH梯度电泳,常常被用来分离碱性蛋白质。由于双向电泳利用了蛋白质两个彼此不相关的重要性质分离,其分辨率非常高。蛋白质被分离以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荧光染色或放射性标记等方法显示。其中银染比考马斯亮蓝染色灵敏度高,蛋白质分辨率可以达ng级[8]。但是银染的线性效果并不是很好,并且对质谱分析干扰大;考马斯亮蓝染色线性、均一性较高,对质谱干扰较小,但蛋白质三维结构是预测时最复杂和最困难的预测技术。序列差异较大的蛋白质序列也可能折叠成类似的三维构象。由于蛋白质的折叠过程并不十分清晰,从理论上解决蛋白质折叠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展,但也有了一些有一定作用的三维结构预测方法。即与已知结构的序列比较,同源模建,threading算法和折叠识别方法[17]。2.6.2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功能生物信息学发展到今天,不仅可以对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而且可以对已知或者未知的基因产物进行功能上全面的分析和预测。生物信息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模式识别。主要是利用存在于蛋白质序列结构中的某些特殊的特征模体来识别相关蛋白质性质。换而言之,就是从新的蛋白序列中发现标志性的序列或者结构,以此建立模式,然后在已经建立好的已知蛋白质数据库中,搜集与此相似的模式,来确定未知蛋白质的归属,从而预测它的功能[18]。许多基因是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被激活,才能表达出来,在正常人工模拟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表达。类似于这样的未知蛋白质也需要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计算分析预测,以获得它的功能信息。3.结束语蛋白质组学为直接在蛋白质水平上大规模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有力工具。利用质谱技术研究凝胶分离的蛋白质对蛋白质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鉴定将在高通量、高灵敏度、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19];分析手段将向自动化、微量化、平行化方向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时代,DNA和RNA的信息加上相应的蛋白质信息的补充和提高,将构成完整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20]。参考文献:[1]WilkinaMR,PpasqualiC,AppelRS,etal.Fomproteinstoproteomes:large-scaleproteinidentificationby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andaminoacidanalysis[J].Biotechology,1996,14(1):61-65[2]欧阳学剑.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1439-1440[3]冯昌银,郑智勇,余英豪.蛋白组学技术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8,14(8):1147-1150[4]李煌,李松,徐芸,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胞信号传递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32(5):344-346[5]邹清华,张建中.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3,14(3):210-213.[6]张宏一.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5,6(4):31-34.[7]CordwellSJ,BassealDJ,BjellqvistB,etal.Electrophoresis,1997,18(8):1393~1398.[8]卫功宏,印莉萍.蛋白质组学相关概念与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2,19(4):20-22.[9]李明,周宗灿.蛋白质芯片[J].生命的化学,2001,21(2):156-157·[10]李佰良.功能蛋白质组学[J].生命的化学.1998,18(6);1-3.[11]StephenK,Burley.Anoverviewofstructuralgenomics[J].NatureStructrueBiolNovember2000,supplement,7:932-934·[12]EmmettMR,CaprioliRM.Micro-electrospraymassspectrometry:ultra-high-sensitivityanalysisofpeptidesandproteins[J].J.Am.Soc.MassSpectrom,1994[13]赵宏伟,田秀珠,王波.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应用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4):45-47.[14]明亮,刘杰.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2):151-153.[15]成海平,钱小红.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体系及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6):584-588.[16]McDonaldWH,YatesJR3rd.Shotgunproteomics:integratingtechnologiestoanswerbiologicalquestions[J].Curr.Opin.Mol.Ther,2003,5:302–309.[17]TanakaK.Theoriginofmacromoleculeionizationbylaserirradiation(Nobellecture)[J].Angew.Chem.Int.Ed.Engl,2003,42:3860–3870.[18]DianeG.Massspe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