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青岛市超银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七年级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处是()。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业时代③会制造陶器④种植水稻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①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会种植农作物,进入原始农业时代,②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会制造陶器,③符合题意;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④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对比分析能力,需要全面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下列属于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的有()①建造宫室②制作衣裳③发明舟车④兴修水利⑤养蚕缫丝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B项正确;传说在黄帝时期,仓额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C选项;黄帝没有兴修水利,排除D项。故选B项。3.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A.治理黄河水患 B.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C.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在阳城修建城池【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启,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C项;远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带领人民治水,利用疏导的方式,最终战胜了洪水,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列关于古代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牧野之战是商汤灭夏的关键战役 B.城濮之战是决定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的著名战役C.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D.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C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市平乡县地区)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①烽火戏诸侯②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列舞女的礼乐,可到了春秋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使用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人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列舞女的礼乐,可到了春秋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使用,“烽火戏诸侯”都是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了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③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选项。故选A项。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与田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与田宅,触犯了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ABC选项没有损害贵族的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排除ABC选项。故选D项。7.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整治吏治 D.以民为本【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以法治国,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内容之一,排除A项;整治吏治是法家思想的内容之一,但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排除C项;以民为本是儒家思想的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8.反腐永远在路上,这是中共治党治国理念和理论的重大发展。秦统一六国后,掌管监察的是()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蠃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C项正确;太尉管军事,排除A项;丞相管行政,排除B项;汉武帝时设置刺史管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尤菲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C.科举制的实行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汉代”、“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人是指知识分子,材料中应当是指儒家学者地位的提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得儒者地位提高,D项正确;“法家思想的衰微”不是主要条件,排除A项;“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汉初,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行”是在隋唐,排除C项。故选D项。10.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思想的百花齐放到儒家独尊,思想学说趋于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环境宽松活跃的氛围,而西汉"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唯一的正统,其他各家“不能并进”,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实质上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A正确;法家学说的衰落、儒家学说的流行是“独尊儒术”后的结果,BC错误;思想控制的加强是专制主义的强化,D论断错误。综上故选A。11.汉武帝为消除封国叛乱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是A.矫秦之失策,封建王侯 B.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王国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统治,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把诸侯国的力量变小,解决了王国的问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2.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内容是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所以小明学习的内容是东汉时期的内容,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13.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原因不包括()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 C.兴办太学 D.惩处贪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ABD都是“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兴办太学是汉武帝的措施,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出现原因,即可解答此题。14.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故选C。15.下面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是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东汉时期宦官掌握大权 D.东汉时期外戚掌握大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宦官、太后、外戚”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故A排除;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权,故CD排除。故此题选B。16.以下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的起点是长安 B.它是古代的中西通道C.它的终点大秦指的是欧洲的古印度 D.它的得名与中国古代发达的丝织业有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从而得出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指的是欧洲的古印度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的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通道的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得名与中国古代发达的丝织业有关的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A.新疆行省的设置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正确答案为B。新疆行省的设置是1884年;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是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宣政院的设置是加强对西藏的管辖。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8.班超经营西域期间,曾派人出使大秦,虽然未能成功,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这个人是A.司马迁 B.甘英 C.张仲景 D.班勇【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英是东汉人,和帝时,为西域都护班超属吏,他经营西域期间,曾派人出使大秦,虽然未能成功,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B符合题意;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A不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C不符合题意;班勇是东汉名臣班超少子,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A.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B.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C.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统治之下D.密切了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大意是如果没有张骞出使西域,怎么会有西域的物产传到内地,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0.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安息—大秦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葱岭、安息属于西亚,大秦属于欧洲,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B.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开辟D.赤壁之战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符合题意;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A不符合题意;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B不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C不合题意。综上故选D。22.我们现在政府所采用的纪年历是以耶稣诞生为纪元元年,那么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事情分别是公元前221年和公元221年发生的事情?()A.秦始皇统一中国和蜀国建立 B.西周灭亡和唐建立C.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西域都护的设立 D.西汉的建立和赤壁之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618年唐朝建立,排除B项;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排除C项;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208年赤壁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23.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着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联系的。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①刘备称帝②曹丕建魏③曹操去世④孙权称王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220年11月,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B项正确;ACD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24.博闻强识,不仅增加知识,也能促进智力开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66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B.晋武帝时,发生八王之乱C.前秦王苻坚文化修养很高,兴办学校,提倡儒学D.东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十六国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秦王苻坚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C项正确;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排除A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排除B项;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十六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列朝代曾定都洛阳的有()①东汉②曹魏③西晋④前秦⑤北魏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C项正确;前秦的都城在长安,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26.有很多成语出自战争,内涵丰富。出自淝水之战的是()①风声鹤唳②斩木为兵③投鞭断流④破釜沉舟⑤草木皆兵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反对,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前秦的苻坚进攻东晋时骄傲地说,我这么多的军队,把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A项正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②与题意不符,排除BC选项;《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人由"皆沉船,破釜甑"提炼出成语"破釜沉舟",④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7.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都和北魏孝文帝有关。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的措施,可以排除。故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客观因素是指非主观意愿的因素,北方民族融合是事实,并非统治者的预想,而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因此江南经济的开发也会客观上促进技术进步,②符合题意。而③佛教盛行虽是客观原因,但与科学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联系,不符合题意。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是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9.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往,故选D。30.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诸葛亮建立蜀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故B项正确。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狼狈逃回河北。故排除A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故排除C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故排除D项。故选B。3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的作者曹操,他生活的历史时期是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C.西汉时期 D.南北朝时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三国开始,因此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故答案是A。32.孙权称帝后大力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次航行意义是()A.加强了大陆与朝鲜的联系 B.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加强了大陆与日本的联系 D.加强了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3.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三国【答案】C【解析】【详解】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34.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后期,哪一个历史朝代灭吴国,统一了全国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答案】C【解析】【详解】266年,司马炎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三国后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西晋,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35.关于西晋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懿②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③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④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所以①错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②正确;西晋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③错误;“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④正确。所以②④表述正确,D项符合题意,故选D。36.下列导致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集团的腐朽B.西晋皇族连年混战C.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D.内迁各族起兵反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统治集团的腐朽、西晋皇族连年混战、内迁各族起兵反晋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ABD不符合题意。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故本题选C。【点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众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7.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前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魏国灭亡,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故B符合题意;北魏是南北朝的北朝第一个政权,故C不符合题意;前秦在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顺序,认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西晋。38.“(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壬申,……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材料描述的是A.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匈奴灭晋,东晋北伐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咸宁是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的第二个年号,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西晋在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的史实。A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39.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发明“麻沸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修筑都江堰与李冰有关,排除;B项发明印刷术与毕昇有关,排除;D项发明“麻沸散”与华佗有关,排除。故选C。40.以下关于两汉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C.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帮助实施外科手术D.司马迁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历史巨著《史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不准确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A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B排除;东汉另一位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帮助实施外科手术。C排除;东汉史学家司马迁,立志基础父亲遗志撰写史书,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历史巨著《史记》。D排除;故选A。二、非选择题4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统的框架,创立的大一统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材料三“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1)图—反映的制度在西周初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形势图?(2)请从材料二“大—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谈谈汉武帝是如何从思想(或政治)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发展的?这一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答案】(1)图一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图二:三国时期(2)文字大统: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交通大一统:统一道路和车辙的宽窄。共同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统政权的精神支柱(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图二涉及的国家“魏蜀吴”分析可知是三国时期。【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文字大一统方面的措施是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在交通大一统方面是统一道路和车辙的宽窄,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小问4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任何人都无法阻挡。42.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疆土的统一,制度的统一,意识形态的统一——陈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材料二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丝绸之路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与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本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怎样“使地方紧密隶属于中央”的?(3)材料三中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这条商道开通后发挥了什么重大作用?(4)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这段历史,请你为本单元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答案】(1)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颁布“推恩令”。(3))张骞;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或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两朝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分别采取的措施: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丝绸之路的最早开拓者是张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商道开通后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小问4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这段历史,为本单元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或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43.创新,通俗的解释为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材料三: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人”推行分封制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对秦国后来的统一大业有何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面临的矛盾焦点体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汉化措施?(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创新的认识(至少写2点)。【答案】(1)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2)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商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3)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4)改革是强国之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可知,西周初期,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2)据材料二“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中秦国的的“黑色裂变”指的是商鞅变法。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裂变”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积极从各国引进人才。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由材料“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可知,北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面临的矛盾焦点体现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为了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湖流,孝文帝采取的汉化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