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多样的

民族与人民,各民族风情各异,有着独有的节日、文化和风俗。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共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

《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

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

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

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与提

升。《北京的春节》这一课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

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

那几天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

颇深。《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等粥描写详细,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对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状态变化的描写,

让我们既感受到八儿这样一个天真烂漫、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又突出了

腊八粥熬这一节日风俗美食的魅力。《藏戏》课文总分总的结构,从不同

方面介绍了藏戏的特点,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和主要特点,让我们感受到藏戏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色,

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

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

单元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课后练习可以引导学生把

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学中要加强单

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的学习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

提升与发展。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习作要求是"注意抓

住重点,写出特点",这一要求与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要素是紧密结合在一

起的,要求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根据自己的表达需

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了阅读与表达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读课文、查字典、分类等方法,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

语。

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想写

主要内容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4.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

活动的经历。

分课设计

1.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鞭炮、

年糕、通宵、燃放、亲戚、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等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表达效果,感受老北京

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老舍"京味儿"语

言的特点。

3.学习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春节风俗。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自由翻阅第一单元导读部分,你了解到什么?

明确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重点:语文要素

2."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

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4.揭示课题。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

特的民风民俗。

5、介绍作者

老舍,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

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

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

十足。

【设计说明】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学习要点。创设出过年热闹、喜庆的氛围,

介绍作者,做好情感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注意要求会写的字,想想课文写了北京春节的哪些内容?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反馈,相机指导。

(1)出示词语,读一读。

展览通宵亲戚分外张灯结彩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

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

(2)读最后第三行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四行呢?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

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想想课文写了北京春节的哪些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老北京的春节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写了腊八,腊月初九至二十三,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初一,

初六,十五

预设找不全:追问有没有写这个日子,为什么没找到?写的少、简短。

(2)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设计说明】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帮助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理清结构,分清详略

1、默读课文,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九

至腊月二

十二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

初六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汇报交流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

至腊月二意儿。

十二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

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

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4、分清详略:这么多日子,哪个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默读那些

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日子,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批注感受。

(1)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提示:作者详写的是“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五个部

分。

(2)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朗读,情感体验一起交流。

例:腊八粥一段,"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读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部分。在朗读、评价、

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设计说明】利用你学习单把握文章详略上的安排,更加直观印象深刻。

四、感悟特点,体会方法

1.回顾课文,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内容集中在哪几天?为什么会这

样?

2.语言有什么特点?与平时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京味儿、通俗、朴实)

【设计说明】表格的设计更加直观,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

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腊月展览年糕充足店铺通宵间断

光景一律彩绘除非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

2.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从中感受到什么?

二、品味交流,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五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在自己印象最深

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批注感受。

1.腊八:重点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出示ppt: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

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

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

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预设:腊八粥食材多;腊八蒜色味双全

预设:"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

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

满足和幸福感。

小结: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

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

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2.小组合作研读。

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

合作填表。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画出关键词

句,作简单批注。

时间风俗习惯重点感受(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祭灶王"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除夕真热闹

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祭

祖,守岁

初一全称休息,人们活动逛庙会

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看花灯

3.交流反馈。

Q)"腊月二十三"

①预设1:"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

或为大小瓜形。"

批注感受推亍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预设2:“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

家中的坏事了。

批注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②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

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③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同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2)"除夕"

①顶设1:"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抓住"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体会除夕这一日的热

闹。

预设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园饭.

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感受人们

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②有感情地朗,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间、团圆的气氛。

⑶"初一"

①预设1:抓住第9自然段中“截然不同”一词感受人们享受着初一这

一日的休闲时光。

预设2:抓住第10自然段中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天不

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②学生有感情朗读

(4)“元宵节"

①预设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

浒传》故事。”

点拨:"一律""清一色"嘟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

相同的意思,表现了灯的种类多,数量多。

②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还会有哪些花灯?

③读一读,读出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的感受。

【设计说明】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在细

致描写课文主要部分时,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凸显。

三、回顾全文,感悟表达

1.文中对春节的描写有的只写了一个点,一句话;有的则写了一个场

面,一次活动。如:"腊八"一段描写的活动较多,但作者单只写了“腊

八粥"和"腊八蒜"。

像这样的写作方法还能从文中再举一例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这样写的好处是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

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比感受: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师小结: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

变的是热闹、团圆、喜庆的气氛。

【设计说明】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在细

致描写课文内容时,有详有略,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凸显。

四'关注链接,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

同?

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

民俗的画卷,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

亲情。

【设计说明】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将不同板块进行整合,再借助“阅读链接”,

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及时训练学生结合自己色生活经验进行头口表达,

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老舍)

腊八

二十三忙碌抓住重点

详写-除夕热闹

初一悠闲写出特点

L元宵节红火、美丽

2.腊八粥

一、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

碎、外套、解释、腊肉”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抓住等粥和吃粥两方面内容,体会详

写、略写的好处,关注八儿的形象和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体会作者对家

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恋。

3.学习文章第1自然段的表达,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写出其

特点及对它的喜爰之情。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L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还有这一

天我们会做些什么。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

往事。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谊。今天,我们师生一

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3.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

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设计说明】以中国传统节日导入,学生初步感受腊八时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2.检查学习效果

(1)糊涂搅合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2)解释词语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3.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印象深刻的是八儿等粥时的部分的内容。

追问:找一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个内容?(2——19)

4.课文除了写八儿等粥这部分内容,还写了什么?为什么等粥这件事

给你印象这么深刻?

预设:开头,人们都喜欢腊八粥,以及喜欢的原因;结尾,喝粥。

印象深刻是因为作者进行了详写。

【设计说明】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体会文

章的详略安排,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品腊八粥,感受风俗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腊八粥的语句,细细品位,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2.集体交流。

预设1: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

对腊八粥的态度,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预设2::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形

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

3.出示PPT:"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

是围了锅边城一圈。"

文中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大家

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说明】学习对腊八粥的描写部分,感受特有的民风民俗,激发对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

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内容?哪部分写得

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设计说明】复习回顾,明确写作方法。

二、精读赏析,品析形象

1.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

小标题概括。

预设: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2.自由读读八儿等粥部分,画出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体会一下他

学习单

我划出了()处描写的句子,分别是对八儿()、

)、()的描写,我能感受到.

我最喜欢的语句,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的心情。

交流汇报:

①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②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③语言描写:"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

半,你就吃两碗……"

提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急切盼望的心

情。

3.情景再现,品读语言

Q呈现文中两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片段一:"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是才准吃。"

片段二:“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

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

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噢"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②片段一:师生合读

片段二:分角色读

3.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设计说明】利用学习单,把握等粥部分的内容。抓住具体描写感受八儿对腊八

粥的喜爱和盼望吃粥的急切心情。创设情境朗读,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

可以增加对全文情感的体会,激发对传统民俗的热爱之情。

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再读全文思考:全文的详略是如何分配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

比《北京的春节》中作者的详略的安排,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

同的地方?

2.教师小结: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

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

如今,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但我们依旧愿意重温

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带我们回到特有的民风民俗

当中。

【设计说明】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对比《北京的春节》一文,更加扎实地落实

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腊八粥

沈从文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

Y猜美妙i详

、看惊异一

喝粥心满意足

拓展阅读

腊八粥(选段)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

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

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

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3.古诗三首

一、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1课时

(-)看图猜诗,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

(1)杜牧《清明》(2)李商隐《嫦娥》(3)王安石《元日》

2.猜出诗题、作者,思考相同点—诗中都写了传统节日。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寒食》《迢迢

牵牛星》

【设计说明】通过看图猜诗,导入新课,明确所学习的古诗与传统节日有关。

(-)反复诵读,正确朗读

1.齐读课题《寒食》《迢迢牵牛星》

2.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3.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设计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自主学习

自学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插图自学,读懂古诗大意;提出不懂

的问题。

2.集体交流

《寒食》

重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点拨:花都飞起来了,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3)资料补充: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

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4)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请你仔细品味,试着给这些

画面起个题目。

春城飞花图—东风御柳图—日暮传烛图——轻烟入户图

《迢迢牵牛星》

重点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

重点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盈盈"写出了水之物貌,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

魅力,还可以想见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

(2)脉脉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了什么?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

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含义和体

会作者情感而,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学习单

古诗传统节日风俗最美的画面表达的诗人情感

(诗句描写)

《寒食》

《迢迢牵牛星》

1、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

(1)你了解到了一个什么故事,看到怎样的画面?

(2)反复诵读画面。

(3)体会到怎样的情感?(无尽的思念之情)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

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

歌打下基础。

五、熟读成诵,拓展阅读积累美

1.借助音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2.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设计说明】激发兴趣,积累拓展,在竞赛中头脑风暴提升古诗词底蕴和积累量。

第2课时

一、了解作者,走进诗意

1.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

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语言通俗明晰,凝练

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

写的诗。

2.读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指名读。

(2)交流大意。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

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

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大意,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

垫。

二、抓紧景物,体会画面美

1.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重点1:"白"

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

重点2:"栖"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

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重点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

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2.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

小结: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

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设计说明】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展开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了诗句。

三、联结思考,感受情感美

1.诗中诗人却久久不肯入睡,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吗?

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2.PPT出示相关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一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一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一萧意《秋思》

点拨:秋天,天气转凉,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

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这时诗人的思念是什么

样的?

预设:深切的,浓重的,伤感的,无法排解的。

(4)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预设: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

点拨: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

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设计说明】借助其他诗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体会会更

加的深切。体会诗人含蓄的表达方式及好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

四、深入文化,感悟情结美

1.说一说带有月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能够表达

很多情感的。一种淡泊之情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种乡愁之

感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渔火对愁眠",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种安慰叫"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

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设计说明】通过对于诗歌中的字词句的思考、揣摩,感受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

感,体会诗歌中字词句的巧妙之处。体会诗歌的意蕴美、遣词造句的小技巧等。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地白树鸦露桂花

景物月深深地想念

拓展阅读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套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藏戏

一、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

2.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介绍藏戏。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

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就是一种

有特色的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一下藏戏的魅力。(板书课题,

齐读)

2、默读"课前导语",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设计说明】了解导语,对于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二、理清思路,感知藏戏。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

上下文的方法想想意思。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藏戏”重点讲了哪些内容?给课文分段,

用三角标记。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出藏戏的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

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苍溪这一戏剧艺术靠"师穿身

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体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三、合作研读,感受“特色”。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三种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

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

做好批注后,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藏戏有什么特色呢?

(1)藏戏的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

(2)藏戏的舞台: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只

要一鼓一钱,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3.那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以感受藏戏独特魅力。

【设计说明】重点研读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体会详写的好处。

四、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我们感受了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再读藏戏的形成部分,梳理藏

戏形成的过程完成流程图填写,然后交流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

传奇色彩?

为民造福

发誓造桥

2.交流:

(1)勇敢的传奇

自然的凶险:"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

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

一个年轻的僧人

(2)创造奇迹的传奇:从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3)艺术的传奇:一位年轻的僧人一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

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设计说明】利用流程图梳理藏戏的形成,更加明晰,激发对藏戏这一特殊艺

术形式的热爱的情感。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作特色。

L课文一开篇的表达方法就新颖独特,大家再来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反问

句。

(1)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对比一下,效果怎么样?

预设:反问、排比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点拨:情感越加强烈,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为后文

重点描写面具的颜色、形状作用埋下伏笔,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

的突出特点……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之妙。

2.文章内容安排上是一样使用笔墨的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预设:表达也有详有略,藏戏面具的特点和作用介绍得最详细,其他

特色要简略些。这样写让我们对藏戏的特点印象更深刻。

【设计说明】感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

训练。

板书设计:

*藏戏

形成:为民造福

独特魅力

特色:面具舞台演出

拓展材料: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

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

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

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习作

一、学习目标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设计说明】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

垫。

二、交流分享,感受多样

1.说说这是哪个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出示ppt: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

♦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乞巧、葡萄架

下听私语。

♦除夕:贴对联、放鞭炮、一起吃团圆饭、守岁。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赏桂花。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2.今天我们要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我们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要写参加

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1)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2)可以怎样介绍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呢?

交流中明确:民俗的来历(传说)、相关的活动、人们的表现、自己的感

受……

2.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交流。以拜年和闹花灯为例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

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四、回顾方法,试写提纲

1.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作者在介绍民风民俗的时候,是怎样安排内容的?

(1)《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

宵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闹花灯部分,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了元宵节闹花灯

的热闹景象。

2.对你完成习作有什么启发吗?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

3.试写提纲。

习作提纲的要求:

习作:家”的风福

习作提纲要求

I介绍一种风俗

.a■■IMI»>»——^―«—■■——■———...—

i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i.妻苕而应存"活为英存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描写

: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活动现场?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⑶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

:要进行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