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备考生物学知识点课时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1页
2025高考备考生物学知识点课时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2页
2025高考备考生物学知识点课时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3页
2025高考备考生物学知识点课时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4页
2025高考备考生物学知识点课时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2.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4.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6.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7.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023:辽宁T17、湖北T7和T9、广东T13、浙江1月T1;2022:河北T18B、辽宁T23(1);2021:广东T17;2020:全国ⅢT61.生命观念——简述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建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稳态与平衡观。2.科学思维——尝试运用结构分析法、模型建构法、定量分析法等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观察、分析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针对当地生态系统提出提高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均受益的改进建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2023:湖南T4A;2022:湖南T8B;2021:海南T24(2)、河北T13D、江苏T9C、福建T18(1);2019:天津T5A、全国ⅠT31(3)、江苏T6D、海南T25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3:重庆T17(4)、广东T21、湖南T13A、全国乙T31(2)(3)、浙江1月T22(3)、海南T19(5);2022:河北T18C和T22(3)、海南T5B、辽宁T11D、江苏T10D;2021:湖南T4CD、河北T12C、辽宁T11D;2019:天津T7(4)、江苏T15B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往往结合一定情境(包括文字背景、图示和表格等)进行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结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2.预计2025年高考依然会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与生态学的其他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突出对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考查考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用书P3031.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2.生物富集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14]太阳能→化学能→热能[15]无机物⇌有机物过程沿[16]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17]生物群落和[18]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特点[19]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性、全球性范围生态系统[20]各营养级生物圈联系(1)在生物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3)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21]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22]动力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23]分解者。②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24]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等因素相关。(2)实验方案及结论比较项目参考案例1参考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进行[25]灭菌处理A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对照组对土壤不做处理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和淀粉糊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26]微生物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27]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28]无砖红色沉淀结论分析[29]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基础自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4.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5.能量流动的起点通常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散失的热能;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终点。(√)6.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7.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8.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023江苏,T4B、C]。(√)9.“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2022浙江6月,T18D]。(√)10.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021河北,T22(4)]。情境应用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提示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深度思考1.请从物质与能量观的角度解释大气中的碳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提示(1)物质变化:大气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首先被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C5固定形成C3,然后C3在ATP和NADPH的作用下被还原成C5和(CH2O)等。(2)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生物富集作用与能量流动的特点相同吗?提示不相同。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盐等存在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这些物质浓度越高。3.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提示(1)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2)生物圈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物圈必须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学生用书P305命题点1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分析1.[全国Ⅲ高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解析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中的碳返回大气中,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命题变式[设问拓展型]碳循环中,蓝细菌能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含碳有机物;氮循环中,相关细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氮和动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化为N2,上述过程中的蓝细菌和相关细菌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分解者。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往往要施用氮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补充植物生长发育中所需元素,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蓝细菌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细菌大多数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农业生产中,施用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有利于物质的合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浙江4月高考,6分]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字母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呼吸作用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非生物环境,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取消“D→A”。解析(1)首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示意图中的A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然后再依次确定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E为化石燃料。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取暖,且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旺盛,一般情况下夏季大气中CO2含量低于冬季。(2)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态系统,之后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等进入大气。正常演替过程中的生物群落,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应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这样有利于演替的正常进行。(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通过呼吸作用等产生的热能都指向D中,所以D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不能利用热能,要取消“D→A”。命题变式[图形变换型]如图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A.图中至少有3条食物链B.碳在生物群落内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C.CO2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增加E的数量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均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为生产者,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至少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B错误;CO2除了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错误;增加E(生产者)的数量可加强对CO2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少CO2的排放,这两种方式均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命题点2生物富集作用3.[2023哈尔滨质监]生物富集效率可以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进行量化,计算公式为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生物富集的过程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B.生物富集效率会受生物特性、有害物质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C.BCF越大,说明该物质越容易在生物体内分解D.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解析由“BCF=生物体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环境中同种物质的浓度”可知,BCF越大,说明该物质越难在生物体内分解,C错误。4.[2023浙江6月节选,6分]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逐级积累(或增大);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多年生植物。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物质循环过程。解析(1)从图中数据可知,随着营养级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逐渐积累。某些物质,如Q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等特点,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会随着生物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体内Q的含量较高。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会被替代,草原中优势种的生态位逐渐减小。(2)在水稻田里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都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生产者利用,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无机肥中的无机营养可被生产者直接利用。因此,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干预了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命题点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CD)组别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湿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解析根据题表及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因变量为落叶分解程度,A正确、B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1、3组土壤灭菌,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落叶,且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对落叶的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6.[2024大庆适应性考试]将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重复3次,每隔15d检测一次秸秆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B)A.秸秆还田后露天堆放是利用秸秆最合理的方式B.温度、湿度、O2浓度均会影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速度C.秸秆残留量越低说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越弱D.从露天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型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型微生物解析土埋方式下秸秆残留量下降最快,即秸秆分解最快,因此秸秆还田后土埋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A错误;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主要通过细胞呼吸,而温度、湿度、O2浓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而影响对秸秆的分解速度,B正确;秸秆残留量越低说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越强,C错误;露天堆放处理比水泡处理时氧气多,而曲线图显示露天堆放时秸秆残留物较多,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型微生物,D错误。命题点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解析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植物不能利用,A错误。8.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B.图中②可表示热能,③④只能表示能量流动的部分环节,不能表示物质循环的部分环节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A正确;图中②表示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可以表示能量流动或者物质循环的部分环节,B错误;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会表现出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碳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要为含碳有机物,D正确。考点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生用书P3071.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的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般指的是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及种群内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指的是个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见二者研究的对象存在差异。(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2.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驱动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的载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基础自测1.生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2.昆虫通过特殊的腺体分泌的信息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4.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5.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这说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6.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7.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8.(题干信息说明: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深度思考黑光灯诱杀害虫和施用信息素都能控制害虫数量,它们的原理相同吗?提示不相同。黑光灯诱杀害虫依靠的是物理信息,直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施用信息素依靠的是化学信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学生用书P308命题点1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1.[高考组合]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C)A.[2023湖南,T4A改编]“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B.[2021海南,T24(2)改编]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C.[2021江苏,T9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D.[2021福建,T18(1)改编]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解析油菜花的黄色(物理信息)可吸引蜂蝶,油菜花分泌的化学物质(化学信息)具有香味,也可吸引蜂蝶,A正确。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光、温度、湿度等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物理信息,D正确。2.[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D)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反射的光,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D错误;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命题点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综合分析3.[2022湖南]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解析该种养模式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为种间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为同一物种,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4.[2024江苏检测]下列关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C)A.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B.光照对于植物既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一种信号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植物和太阳之间的信息传递D.在信息传递的作用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而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A正确。光照对于植物既可能是能量,如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对光能进行转化;同时光照也可能是一种信号,影响植物基因的表达,B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并不都是双向的,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在捕食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但植物和太阳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植物无法向太阳传递信息,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在信息传递的作用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考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用书P3091.生态平衡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10]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11]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12]抵抗干扰,保持原状[13]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影响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14]复杂,抵抗力稳定性[15]越强条件越适宜,恢复原状所需时间越短二者联系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体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3.设计和制作生态缸(1)实验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相关分析生态缸必须是[19]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20]物质循环和[21]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22]透明便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生态缸不宜过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23]空间便于操作,且使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应置于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2)结果分析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存活一段时间。生态缸中的营养结构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基础自测1.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自身净化作用、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和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等方面。(√)3.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上升。(×)4.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缸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6.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2022河北,T12C]。(√)7.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21河北,T12C]。(×)深度思考1.除了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还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提示绝大多数激素分泌的调节、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等都存在负反馈调节。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那么生态系统中是否存在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区别是什么?提示生态系统中存在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区别如表所示:调节机制正反馈负反馈调节方式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常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分析若一个湖泊受到的污染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则污染会越来越严重草原上植食性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定是相反的吗?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冻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又由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低。学生用书P310命题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机制分析1.[2024宝鸡检测]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实现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正反馈调节可通过自身功能减缓系统内的压力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B.环境容纳量、自我调节、自净作用等都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形式C.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是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之一D.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则其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以负反馈为基础的自我调节,A错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有环境容纳量、自我调节、自净作用等,B正确;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可逐渐恢复,这是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之一,C正确;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则其物种丰富度也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D正确。2.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C)A.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D.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解析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气候条件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B正确;物种特性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有一定的关系,C错误;非生物环境的变迁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命题点2生态缸的制作和分析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缸编号①-+++-+②++++-+③++++++④++++--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太阳光直射的地方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高于生态缸③的C.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发现生态缸①的稳定性最强D.只有生态缸③中含有生态系统必需的全部组成成分解析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散射光下,防止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A错误。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高于生态缸③的,因为③比②中多了小鱼,小鱼会消耗氧气,所以③中的氧气含量较低,B正确。生态缸①没有光,缺乏能量来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弱,C错误。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缸②③中含有生态系统必需的全部组成成分,D错误。4.某同学用苔藓、金鱼藻、铁线蕨、蚯蚓、鼠妇、蜗牛等生物和一些石块、泥土设计制作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态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A.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闭状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仍需依赖外界环境C.为了维持生态缸的稳定,应当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与小动物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当D.随着缸中苔藓、金鱼藻、铁线蕨等植物的生长繁殖,该生态缸中物质总量先增加后逐渐维持稳定解析加入该生态缸的成分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概括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虽然该生态缸处于密闭状态,其中的物质循环不需要外界环境的维持,但维持缸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仍需依赖外界环境,B正确;为了维持生态缸的稳定,应当保证缸中植物同化的能量多于小动物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C错误;密闭的生态缸内物质虽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但物质总量是固定的,D错误。1.[2023广东]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藻类属于生产者,故一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中仍处于主要地位,B正确;分析可知,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2.[2023湖北]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水杨酸可以减轻胁迫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在镉的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缓解镉对苦草的氧化胁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B.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D.在镉的胁迫下,苦草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添加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因此水杨酸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等重金属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因此,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镉能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C正确;苦草自身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镉的胁迫下,苦草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D错误。3.[2023辽宁,不定项]磷(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湖水中P会随生物遗体残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若仅考虑P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A.水中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B.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两种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同等效果C.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D.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解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水中P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传递,也可被生物排出体外,故最终不会积累在食物链顶端,A错误;结合题干“当遇到风浪扰动时,浅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会进入上层水体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体过深,底泥中的P无法被风浪扰动进入上层水体”可知,相同条件下,浅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发生富营养化,定期清除底泥对减缓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效果不大,B错误、D正确;结合题干可知,减少外源P的输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C正确。4.[2023湖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解析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由题可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一体化保护不仅考虑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代表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关系,C正确。自生是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运用自生原理无法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D错误。5.[2022海南]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珊瑚生态系统能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6.[2022河北,多选]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模式下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依然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使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7.[2021湖南]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图中a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食草动物进入早期,食物充足,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值为食草动物短时间内出现的最大数量,不能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在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进而使食草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最终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8.[2023全国乙节选,7分]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解析(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9.[2023广东,12分]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红树林群落(林龄)群落植物树冠层林下互花林下无瓣海桑林下秋茄高度种类郁闭度米草密度更新幼苗密度更新幼苗密度(m)(种)(%)(株/m2)(株/100m2)(株/100m2)无瓣海桑群落(3年)3.23703000无瓣海桑群落(8年)11.038015100无瓣海桑群落(16年)12.5290000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5.74900019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有较强的遮阴作用,导致互花米草无法获得充足光照而生长受抑制,且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8年间,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增加。(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无瓣海桑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占优势,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以及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进行种植,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和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无瓣海桑群落林龄在3~16年间,随着林龄增加,群落高度上升,树冠层郁闭度增加,由于无瓣海桑的高度高于互花米草,其对互花米草有遮阴作用,导致互花米草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而生长受抑制,同时在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8年间,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增加,因此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3)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据表中数据分析,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其生长速度快,繁殖速度快,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4)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进行种植,另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学生用书·练习帮P511一、选择题1.[2024辽宁实验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A)A.生态平衡仅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C.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单指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错误;处于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仍可以发生变化,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B正确;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C正确;生态平衡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2.[2024南昌模拟]2023年4月,我国自然资源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碳循环是实现“固碳增汇”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C.碳循环过程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D.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等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解析生物富集效应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通常会存在这样的生物富集现象,但生物富集效应不适用于推断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含碳有机物的浓度,B错误。3.[2023渭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C)A.轻度污染的河流很快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一般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解析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自我净化,很快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沙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少、结构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C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即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正确。4.[2024云南统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D)A.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这是一种行为信息B.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行为信息的应用D.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解析黑斑蛙雄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某种鸟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B错误;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利用的是物理信息,C错误;光作为物理信息,刺激莴苣种子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5.[2024河南联考]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产生者为信息源,信息的接收者为信息受体。大多数鱼主要靠鱼鳔发声与同伴交流,农业生态系统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某些蔬菜提高发芽率,在芦笋的栽培中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A.上述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与化学防治相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能防止污染环境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不可转换解析鱼鳔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一定频率的声波属于物理信息,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与化学防治相比,用昆虫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属于生物防治,能降低环境污染,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可以相互转换,如某种动物发出信息的时候是信息源,接收信息的时候是信息受体,D错误。6.[2024贵阳模拟]大兴安岭森林物种丰富,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森林保育区;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具有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二者均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二者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二者均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B.二者维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C.二者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一成不变D.遭遇严重砍伐和极度放牧后,二者恢复原状的难度极大解析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均是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A正确;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但生物种类的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遭遇严重砍伐和极度放牧后,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恢复原状的难度极大,D正确。7.[2023重庆三模]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只要我国实现了碳中和,就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B.实现碳中和可以有效降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C.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D.生态系统达到碳中和时,生产者吸收的CO2量等于消费者释放的CO2量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我国实现了碳中和,不一定能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A错误;碳中和后大气中的CO2能保持稳态,但不能有效降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B错误;生态系统达到碳中和时,意味着总的CO2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即实现正负抵消,而非指生产者吸收的CO2量等于消费者释放的CO2量,D错误。8.[2024浙江大联考]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甲是生产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图中应添加“大气CO2”指向“丁”的箭头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丙为分解者,甲和乙为消费者,丁为生产者,A错误;丙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它们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它们之间的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故应添加“大气CO2”指向“丁”的箭头,D正确。9.[2024益阳质检]某地区莹蚊肆虐,为了防治莹蚊,人们喷洒了杀虫剂DDD。该杀虫剂在生物体内很难降解,使用初期效果显著,后期效果下降。科学家检测了该地区湖泊中和几种生物体内DDD的浓度(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检测对象水ABCDDDD浓度(μg/kg)0.0215.516.10.10.53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群落和非生物环境B.DDD的使用导致莹蚊幼虫产生抗药性突变C.据表中数据可推测生物B处于最低营养级D.DDD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且该现象具有全球性解析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莹蚊幼虫本身就存在抗药性突变,DDD只是对抗药性突变起选择作用,B错误;由于DDD很难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B含有DDD的量最多,可能是最高营养级,C错误;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不断积累,且这种有害物质会随着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DDD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且该现象具有全球性,D正确。10.为探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四个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四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A.相较于丙、丁两组生态瓶,甲组中各种生物成分更齐全,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B.甲、乙两组生态瓶相比较说明光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C.甲、丙两组生态瓶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联系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因素D.由于生态瓶密闭,所以生态瓶不用置于通风良好处,但要避免阳光直射解析甲组有光照,有植物等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其他生物(消费者等)呼吸作用利用,也有泥沙等非生物物质和在其中生存的分解者,利于植物的生活;丙组缺少植物等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丁组无光照,缺少植物等生产者,也不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相较于丙、丁两组生态瓶,甲组中各种生物成分更齐全,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A正确。甲、乙两组互为对照,乙组无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利于其他生物的存活,而甲组有光照,生物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能说明光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B正确。甲、丙两组的区别在于甲组有生产者,而丙组无生产者,甲组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存活时间更长,说明生产者是联系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关键因素,C正确。生态瓶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D错误。11.[2023哈尔滨质监]“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废弃物农业”的类型之一就是把人畜粪便、枯枝落叶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转变为有机肥料,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A.堆肥和沤肥过程中,微生物将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则该生态系统达到了生态平衡C.农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堆肥和沤肥有效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解析堆肥和沤肥过程中,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若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均衡,生物的种类组成稳定,即达到了生态平衡,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堆肥和沤肥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但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D错误。二、非选择题12.[2023衡水中学模拟,10分]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请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2)蚯蚓可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化学(填信息种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土壤中具有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故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存在,能加速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2)结合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蚯蚓和土壤微生物可产生化学信息,土壤微生物作为信息受体可接收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而植物作为信息受体可接收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和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3)镉(Cd)是土壤中具有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且通过食物链(营养级)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一、选择题13.[2024吕梁模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球上碳循环主要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又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B)A.生物圈中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运动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C.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缓解温室效应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从化学能开始,B错误;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土壤储碳量都能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14.[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导致某高山频发火灾。该高山海拔落差大,从山谷到山顶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落叶常年堆积,形成大量可燃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该高山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树木在旱季扩展根系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高山火灾后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山火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解析该高山从山谷到山顶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这种分层与地形的变化等有关,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树木在旱季扩展根系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高山火灾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正确。山火增加了CO2的排放,CO2排放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D正确。15.[2024福州一测]朱红毛斑蛾是危害榕树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榕树叶片被取食后会释放β-罗勒烯,β-罗勒烯会吸引雌性花胸姬蜂,雌性花胸姬蜂能产生性外激素吸引雄性花胸姬蜂,雌、雄花胸姬蜂交配后将卵产在朱红毛斑蛾幼虫体内而降低其数量。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B)A.朱红毛斑蛾与榕树、花胸姬蜂之间分别是捕食和寄生关系B.用性外激素干扰花胸姬蜂交配可防治朱红毛斑蛾对榕树的危害C.榕树—朱红毛斑蛾—花胸姬蜂的营养系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β-罗勒烯作为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由题干“朱红毛斑蛾是危害榕树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可推出,朱红毛斑蛾和榕树之间为捕食关系;由题干“雌、雄花胸姬蜂交配后将卵产在朱红毛斑蛾幼虫体内”可推出,朱红毛斑蛾和花胸姬蜂之间为寄生关系,A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花胸姬蜂交配后,花胸姬蜂的产卵量下降,寄生在朱红毛斑蛾幼虫体内的花胸姬蜂数量减少,朱红毛斑蛾的数量会增多,对榕树的危害增大,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β-罗勒烯属于化学信息,其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16.[2023河南名校联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戊代表不同组成成分,①~③表示相关过程,A、B、C代表能量流经丙所处营养级的去向,其中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①过程为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B.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丙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乙、丙、丁三种成分的数量关系为依次递减D.甲~戊各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进行解析①过程可为光合作用,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之一,碳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A代表丙(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代表丙同化的能量,C代表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中20J/(cm2·a)属于乙同化的能量(丙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乙),故丙的同化量为100-20=80J/(cm2·a),由图中数据无法得出丁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丙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若乙是树木,丙是昆虫,丁是食虫鸟,则三种成分的数量关系不是依次递减的,C错误。甲~戊各成分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故信息传递通常为双向进行,D正确。17.[情境创新/2023湖南统考]切叶蚁能切割植物的绿色嫩叶,叶片碎屑既可作为成年蚁的食物,又可被做成肥料来种植某种担子菌,蚁群采集菌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