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新进展及总论_第1页
超声新进展及总论_第2页
超声新进展及总论_第3页
超声新进展及总论_第4页
超声新进展及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声新进展及总论

一、超声新进展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跃发展,超声诊断仪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目前已成为

临床多个学科,特别是妇产科、心血管科、普外科、消化内科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1.超声诊断方法由A超〉B超M超〉脉冲多普勒》彩色能量图》三维超声

2.超声探头形态及类型发展多种多样

①环阵、线阵发展到凸阵;

②体表探头发展到腔内探头、穿刺探头、术中探头、血管探头等;

③探头频率由单频发展到变频、宽频。

3.超声新技术日新月异,如:二次谐波、自然谐波、组织谐波、超声造影、超声组织定量

技术及超声组织定征技术等。

4.介入超声:由单纯诊断手段发展到诊断治疗相结合,是一种微创的诊断治疗方法。

二、超声总论

1.超声波基本物理量:

①超声波是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于20000Hz的机械波。

②超声波三个基本物理量:频率(f)波长(人)声速(c)

2.声波物理特性:

①人体软组织中的超声波速度总体差异约为5%,利用超声方法进行测距的误差也是

5%o

②临床常用的超声频率在270MHz。

③人体软组织声阻抗只要有0.1%差异,就会产生反射声波。

④超声的反射(条件:声阻抗要有1%差异)、折射、衍射(条件:障碍物直径等于或

小于入/2)、散射(条件:障碍物直径远远小于人)。

⑤超声的分辨力:横向分辨力及纵向分辨力。

(6)人体组织一般衰减规律:骨组织〉肾窦〉胰腺〉肝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血液

>胆汁和尿液。组织中胶原蛋白和钙质越多,声衰减越大;液体内含蛋白成分越多,

衰减越大。

3.超声多谱勒效应:

公式:

4.超声伪像:

①混响: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如胸壁,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引

起多次反射,探头适当侧动,并适当加压,可观察到反射的变化从而识别混响伪像

②切片厚度伪像:超声断层扫描时断层较厚引起的。

③旁瓣效应: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引起的,如结石等强回声两侧的“披纱征”

④声影

⑤后方回声增强

⑥边缘声影(即侧边回声失落)

⑦镜面伪影像

⑧棱镜伪像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一、肝脏的解剖

肝脏的两个面:膈面和脏面,膈面有镰状韧带,脏面H型结构:右纵沟(前方胆囊窝、后

方下腔静脉),左纵沟(前方肝圆韧带,后方静脉韧带);有两个门,两组入肝血管,一组出肝

血管,肝脏分五叶八段。

二、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左肝的厚度小于5cm,右肝的厚度小于13cm,肝实质回声肾实质回声稍强,比胰腺稍弱

或相似,肝左静脉近端与门静脉左支矢状段是识别左肝内叶和左肝外叶的标志,门静脉左支横

段是识别肝左叶和尾状叶的标志。

三、肝脏弥漫性病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稍大

缩小

i般不大大

不大大

壁厚,充盈不佳壁厚呈双边影

四、肝脏含液性病变

肝囊肿多囊肝肝脓肿肝包虫病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圆形

壁纤细光滑光滑厚厚呈双层

后方回声增强强强强

内部无回声无无或等回声无,有子囊

肝实质正常增强正常正常

五肝脏良性实质性病变

血管瘤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炎性假瘤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融合结节状圆形或椭圆形

回声强或混合回声强,弱或混合等或弱回声,中央均匀低回声或不

内部呈筛孔状回声常有强回声向周围均匀的中等回声

好发于肝周边延伸的隔带或强回声伴钙化

周边强回声带边界清楚边界清楚边界清楚

彩流点状不丰富呈放射状分布较丰富

六、肝脏恶性肿瘤

1.原发性肝癌(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小肝癌声像特点:①直径小于5cm;②圆形或椭圆形;③边界清晰,有声晕,部分病例

见高声包膜;④内部低回声多见;⑤后方回声轻度增强;⑥彩流高速高阻动脉血流。

2.继发性肝瘤:

强回声多见或靶环征表现即周围较宽的声晕,中心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时称为牛眼

征,继发性肝瘤:强回声型、等回声型、弱回声型、混合回声型。

3.转移癌有以下声像特点:

①周边弱回声带;②中心易出现坏死而同心的层状;③肿块后方回声一般不增强;④

无侧方声影。

附(肝脏的扫查次序)

1、剑突区纵扫,测左肝长度及厚径(上方出现心脏,下方出现腹主动脉)

2、横扫看清“工”字血管

3、逐步向下平移直至看到胰腺

4、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纵切看肋下有无肝脏

5、旋转探头在右肋缘下斜切看整个肝脏形态(第二肝门,右肝最大斜径)

6、从第三肋开始逐一肋间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扫查

7、扫到第六、七肋间时看清胆囊,第一肝门并测值

8、继续向下扫查直至看到右肾

胆道疾病超声诊断

一、胆系解剖:

1.肝内胆管(毛细、小叶间胆管汇合左右肝管)、肝外胆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胆总管)

2.总胆管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肠壁内段

二、检查方法及正常胆系声像图:

1.正常胆囊声像图

①正常值长7-9cm,前后径2.5-3.5cm,胆囊壁厚2-mm

②识别胆囊解剖的重要标志:门静脉右支根部与胆囊颈部之间强回声线

2.二级以上的肝胆管分支超声一般难以显示,超声显像将胆总管分为上下段:上段与门静

脉平行,下段与下腔静脉平行。下段较窄,较易引起梗阻。

三、胆系结石:

1.胆囊结石声像特征:

⑴典型表现

⑵非典型表现

①胆囊内充满结石,其中有一种简称为“WES”征;

②胆囊颈部结石;

③泥沙样结石;

④胆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内可见单发或多发数毫米长的强回声斑,后方伴慧尾征

2.胆管结石声像:典型的尚可见细窄的液性暗环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光团。

3.胆总管结石声像:

肝内胆管结石:a肝内有强光团或强光柱伴声影b沿胆管走行分布c局部胆管和以上胆

管扩张。鉴别:a肝实质钙化灶b管壁纤维化增生c血管瘤的钙化d胆管积气e左胆内

的肝圆韧带

肝内胆管结石的并发症:a胆汁性肝硬化(脾梢大)b胆管狭窄:肝内可见多个局限性

的肝内胆管囊状扩张c肝门旋转移位:左肝大,右肝小,胆囊向右外侧移位,右肝内胆

管多发结石

四、胆系炎症:

1.急性胆囊炎声像表现:初期单纯性胆囊炎缺乏诊断性的特征,在形成化脓性胆囊炎

后声像图较明显,急性胆囊炎发生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的局部膨出和缺损,以及周围

的局限性积液胆囊

2.慢性胆囊炎声像特点:慢性胆囊炎胆囊大小可以是正常,可以稍大,可以萎缩,十增殖

性胆囊壁显著增厚,可以超过1.5cm,萎缩型显示胆囊缩小,囊腔变窄,其内可充满结

石,严重萎缩的胆囊仅残留一块瘢痕组织,超声显像则难以发现和识别

五、胆系肿瘤:

1.胆囊癌声像图分型及特征:80%以上合并有胆囊结石

小结节型:好发于胆囊颈部;菌伞型;厚壁型:壁上可见线状的动脉血流;混合型;

实块型:要与肝癌,化脓性胆囊炎鉴别;结节型:较小,带蒂,表面不光滑

2.肝外胆管癌声像:

直接征象:可分为乳头型、团块型、狭窄型和截断型

间接征象:胆系扩张、肝脏弥漫性肿大、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转移灶

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基础及超声表现:

胆囊胆固醇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癌

胆囊大小正常正常

胆囊壁轻度增厚

息肉大小体积小,小于10mm小于15mm小于15mm

蒂窄宽宽

好发部位颈底颈底颈

七、胆道蛔虫病的超声表现:

胆囊蛔虫呈双线强回声,但多为弧形或卷曲状

八、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表现:

1.胆系肝外阻塞的超声表现:平行管征;

2.肝外胆管扩张:双筒猎枪征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脏是人体最均匀的实质性脏器,对全身有重要的防卫机能,与造血、淋巴及网状内皮系

统有关,全身急慢性疾病均可引起脾脏反应。

一、大体解剖:

最大的淋巴器官和储血器官,左上腹部邻膈肌,左侧9-11肋间腋前线至腑后线之间,椭圆

形,前缘有2-3个切迹。

毗邻:上方:胃底下方:左肾,结肠脾曲。

二、探测方法:

1.仪器:同肝脏

2.体位:A、右侧卧位:厚、长度;

B、仰卧位:特殊不能动的病人

C、:A、B位看不到时采用

3.探测方法和步骤:

①斜切:通过脾门测厚,长度9-11肋间;

②肋下斜切:看是否有脾肿大,测肋下长度。

三、正常声像正常值:

1.回声:肾窦>胰>肝>脾>肾实质〉肾锥体

2.正常值:厚W40mm(男)W3840mm(女)

长80-120mm,上极最高点一下极最低点

肋缘下(一)

血管:脾动脉直径2-3mm,与静脉伴行,

脾静脉直径7mm左右,<10mm,血流频谱呈收缩舒张两期连续性低速血流

四、脾肿大:

1.病因:

①感染(感染):败血症、肝炎、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细菌性心内膜炎

(慢性):疟原虫、血吸虫等

②淤血性:门静脉高压、心衰

③血液病:贫血、白血病

④代谢性疾病:SLE

2.临床表现:发热、贫血、出血、可做骨髓活检

3.超声表现:

①肿大程度轻:厚度增大,平卧时平静吸气肋缘下(一)

中:径线明显增大,平静吸气时,肋缘下可见

重:肿大明显,失去正常形态,切迹消失,下缘平脐(超过脐叫巨脾)

②脾包膜回声增强

③实质回声急性肿胀时偏低,慢性增生时光点密集,血吸虫病时脾回声强,

光点增粗,脾灶性坏死时可出现强弱不等的斑片条索

④门静脉高压时,脾静脉增宽,可在脾门区迂曲,直径大于1cm

五、脾先天性异常:

1.缺如:正常位置及其它部位均未见脾脏声像(多见于先心病人)

2.副脾:多见,单个或多个,脾门区,胰尾部,低回声结节,有包膜,实质回声与脾相似,

光点均匀,可有血管与脾相通(淋巴结回声低于脾!)

3.游走脾:韧带,脾蒂过长,沿左侧位下移,可到盆腔,有时跨过正中线到右下腹,正常

位不见脾,而其它部位见到脾

六、脾囊肿:

1.病因:分为真性与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包括单纯性囊肿,来源于包膜内淋巴管扩张,或

脾表间皮细胞摺入脾内形成,有孤立性,多发性,假性囊肿可继发于包膜下血肿,脾梗

塞,内含血性液体或出血,囊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壁多光滑。

2.临床表现:可无症状,体检发现,或外伤史

3.超声特点:

①脾脏可局限性或囊个增大

②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

③囊肿巨大者,无回声区充满脾,脾实质受压

④陈旧性出血引起的假性囊肿,内透声差,可有强回声的斑点或条索

七、脾脓肿:

1.病因:感染引起,局部或全身

2.临床:本病少见,早期诊断困难

3.超声特点:①增大;②脾实质内出现边清的低到无回声暗区,壁厚,不光滑

八、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不如肝血管瘤常见,一般多无症状,声像图与肝血管瘤相似,有大

血窦存在时,呈无回声区。

九、脾脏恶性淋巴瘤:

1.病因:全身淋巴瘤的一种表现

2.临床表现:左上腹痛,高热或低热,左上腹肿块

3.超声表现:

①脾大

②脾回声较均匀,低于正常脾,内可见多个或单个圆形散在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

边清,蜂窝状改变

③晚期多显示为液化的无回声区,因伴高执应与脓肿鉴别

十、脾脏转移癌:与肝转移癌相同,“牛眼征”

H、脾外伤:

1.病因:外伤常见,轻微的脾包膜下裂伤或小的表浅裂伤,出血可自行停止,可造成包膜

下出血,较严重的为脾实质破裂出血,脾内血肿形成,严重的为粉碎性裂伤,造成死亡。

2.临床表现:腹痛,肌紧张,红细胞压积下降,严重的休克,血压下降等。

3.超声特点:

①包膜中断,破裂处出现线状强回声;

②包膜外或实质内可有液暗区;

③腹腔或脾周液暗区;

④脾包膜下或实质内血肿可表现为包膜完整,时间长可转变为强回声(血液凝固,纤

维化)

⑤脾挫伤:实质内不规则液暗区

十二、脾结核:

1.病因:常继发于血行播散,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种表现,或少量结核杆菌经血流

侵入脾内形成小的结核病灶。

2.临床表现:结核中毒症状

3.超声表现:

①脾稍大,实质内可见均匀分布的小强回声点或线状强回声,大多无明显声影

②较大的结核灶可有干酪样坏死,呈分布不均的强回声区,有的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区,

当病灶邻近包膜时,表现可有结节状突起。

十三、脾肿瘤的鉴别:

根据左上腹脏器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先确定左上腹肿块是脾脏还是周围脏器,

结合病史分析是炎症或肿瘤,是良性或恶性,必要时行CT,同位素,脾静脉造影等。

1、脾肾分离:腹膜后肿块所致,脾上移,肾下移。

2、脾肿块向肾内移位。

脾梗死:1、临床表现:腹痛

2、超声特点:脾大,形态失常,脾内出现高低不均匀的回声区,有时可出现钙化灶

胰腺病的超声诊断

一、胰腺的大体解剖:

胰腺是位于腹后壁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上区与左季肋区,平对第1-2腰椎锥体,

胰腺前方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等重要结构,

其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胰腺的上缘平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一般成人胰腺长约10-15cm,厚度胰头部2.5cm以内,胰体及胰尾部2.0cm以内。

1.胰腺的组成:分头颈体尾四部分。

①胰头部:胰腺最宽的部分,位于肝尾叶和门静脉下方,脊柱和下腔静脉前方,胰头

外侧为十二指肠第二段并被其环抱,胃窦覆盖于前方,后方有总胆管走行,内侧有

肠系膜上静脉,以此为胰体分界,胰头向下向内侧延伸部称为钩突,将肠系膜上静

脉肠系膜上动脉夹在胰头与钩突之间。

②胰颈部:颈部是胰头与胰体之间的分界,此部较狭窄,肠系膜上静脉走行其后的钩

内,至胰颈胰头部上后方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③胰体部:位于第一腰椎前方,前为小网膜将胰体与胃后壁相隔,腹腔干在胰体上缘

自腹主动脉发出,向前分叉为脾动脉及肝总动脉,胰体后方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

动脉,脾静脉,左肾静脉,左肾上极,左肾上腺等血管及脏器,胰体下缘与横结肠

相邻。

④胰尾部:与体分界不明显,位于左肾及左肾小腺前面,尾达脾门,后也有脾静脉横

行。

2.胰腺导管:包括主胰管、副胰管。

①主胰管:自胰头至胰尾,贯穿全长,在乏特氏壶腹部与胆总管吻合进入十二指肠第

二段。

②副胰管:引流胰头上前部导管,一端与主胰管相连,一端于壶腹上方2cm的小乳头

处开口于十二指肠。

二、探测方法:

1.仪器:成人探头频率选3.5MHz,肥胖者频率2.5MHz,体瘦或少儿选5MHz,线阵式探

头,凸阵式探头或扇形探头均可。

2.检查前准备:清晨空腹,禁食8~12小时后,必要时清洁洗肠后进行。

3.检查体位与方法:

①仰卧位:最常用体位,平静呼吸时探头置于病人上腹部,可先行横切面,由上到下

依次找到显示胰腺全长的切面,观察轮廓形态大小等,然后从右到左作矢状切面,

对其各部分一一观察,气体多时,可加压擦头或嘱病人深吸气,利用肝脏作声窗,

提图显小率。

②侧卧位:如仰卧位显示欠清时,可改作左或右侧卧位,以避开胃肠气体,右侧卧位

观察胰头部,左侧卧位观察胰尾部。

③坐位:半坐位或立位,可使肝脏下移推开横结肠,使胰腺显示更清。

④俯卧位:必要时通过左肾上部观察胰尾。假性囊肿常出现在左肾旁间隙内。

⑤饮水法:如上述方法都不能满意显示胰腺,则可饮水500ML,以胃作声窗观察胰腺。

三、正常声像及正常值

1.正常声像:

①横切:蝌蚪形,哑铃形,腊肠形,边界整齐光滑,有时与周围组织不甚清晰,胰头稍

膨大,呈椭圆形,向左后突出,呈锄头形,称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沿胰头斜向前

言偏左,突然变窄,为颈部,腹主动脉前方为体部,脾门区逐渐变细为尾部,胰腺内

部回声呈均匀较细光点,稍强于肝实质。

②纵切:通过肝与下腔静脉纵切,为椭圆形,回声同前,通过肝与腹主动脉纵切,胰体

似三角形,通过左肾脾胃后方为胰尾。

2.正常值:

①胰头:正常20可疑21~25增大26

②胰体尾:正常15可疑16增大21

③测量切面:下腔静脉测胰头,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主动脉或脊柱左缘测胰体。

四、急性胰腺炎:

1.病因:梗阻、酒精中毒、暴饮暴食、感染外伤、手术、原因不明。

2.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膜炎体征,腹胀,其它。实验室检查有血尿淀粉酶升高。

3.超声特点:

①胰腺肿大,轮廓不清;

②回声明显减低,后方回声可增强;

③肿大的胰腺可压迫下腔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④继发脓肿为液暗区,内有光带回声,可形成假性囊肿;

⑤胰腺区呈气体强回声,观察困难;

⑥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可见不均匀强回声,边界轮廓不清,胰管可轻度扩张,腹水,

左肾旁间隙可形成积液,内可探及坏死的高回声光团。

4.鉴别诊断:

①与胰腺肿瘤鉴别。局限性胰腺肿大应与之鉴别,癌瘤为低回声,边界不清,结合病

史,淀粉酶或CDFI可鉴别。

②与慢性胰腺炎鉴别。

③与胃肠穿孔,肠梗阻等鉴别。均为气体强回声时超声难以诊断,可结合淀粉酶,X

线,腹部平片来鉴别。

五、慢性胰腺炎:

1.病因:急性期演变。

2.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脂肪泻等。

3.超声特点:①胰腺轻或中度肿大,与周围分界欠清;②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粗;③胰管

串珠状扩张,内可见强回声光团;④胰尾周围出现无回声区,表示有假性囊肿形成。

六、胰腺囊肿:

1.病因:包括真性,假性两类。真性少见,囊肿小,位于胰腺内,假性囊肿由于创伤,或

急慢性胰腺炎后,含淀粉酶的胰液,血液局部集聚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纤维包裹。

2.临床表现:腹部包块,假性囊肿破裂可引起休克腹膜炎等症状。

3.超声特点:

①真性囊肿:一一个或多个小暗区位于胰腺内,有包膜,多囊胰时,全胰腺增大,有多

个暗区呈蜂窝状分布。

②假性囊肿:体尾部多见,边界清楚的液暗区,内可有细小光点分布,少数可呈多房

状,压迫周围组织。

4.鉴别诊断:

①与其它囊肿鉴别。胰头部囊肿应与肿大的胆囊,胆总管囊肿,肝囊肿,肾囊肿鉴别,

位于体部也应与肝囊肿相鉴别。

②真性与假性囊肿鉴别:真性囊肿周边可有正常胰腺组织,假性囊肿一般为胰腺某一

部分被囊肿占据,此部常无正常胰腺组织。

③胰腺多房囊肿与腹主动脉周围肿大的淋巴结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常围绕腹腊后大血

管,而囊肿则在血管前方。

七、胰腺肿瘤:

(-)胰腺腺癌:

1.病因:可能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有关,胰头多见,坚实的结节性肿块,与周围胰腺组织

分界不清,可阻塞胰管或胆总管。

2.临床表现:男多于女,上腹不适,胃肠道症状,消瘦,乏力,晚期出现上腹包块,如为

胰头癌,可有黄疸。

3.超声特点:胰腺轮廓改变;大小改变,局限性;肿块回声,多为低回声,光点不均匀,

瘤内出血可见液暗区;胰头癌时胰管扩张;周围结构受压,移位,梗阻等;晚期可出现

肝,淋巴转移,腹水等。

4.鉴别诊断:

①胰头癌与乏特氏壶腹癌鉴别。均可见胆系扩张,胰管扩张,壶腹癌较小,胆道扩张较

轻,胰管扩张轻,下腔静脉一般不受压,胰头癌较易显示肿块回声时,胆道胰管扩张

程度重,下腔静脉受压。

②胰头癌与总胆管下段癌鉴别:总胆管下段癌肿块在管腔内,而胰头一•般为正常大小及

回声。

③胰体癌与肝尾叶肿瘤鉴别:饮水以胃为界观察。

④胰尾癌与左肾,左肾上腺肿块鉴别:观察脾静脉的位置,如在肿块后方,则为胰尾包

块。

⑤胰腺肿瘤与腹膜后淋巴结鉴别:根据胰腺有无正常图像及与血管的关系,可资区别。

(二)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

1.病因:均起源于胰腺导管的柱状上皮,肿瘤一般较大,标本上两者难以区别。

2.临床表现:女性多,上腹隐痛,腹部扪及包块。

3.超声特点:①胰腺包块体尾部多见;②一般边界尚清,椭圆形或分叶状;③多房性,分

隔光带(较厚)上可有乳头状物;④混合性,液暗区及实性相间;⑤包块较大可压迫

血管。

4.鉴别诊断:

①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鉴别:囊腺癌一般壁厚,呈不均匀性多房改变,囊液透声差,

实质部分多,CDFI见丰富血流。

②胰腺囊腺瘤与假性囊肿鉴别:假性囊肿多为单个较大的囊性包块,病史结合临床。

(三)胰岛素瘤:

1.病因:肿瘤由胰岛内B细胞组成,分泌过多胰岛素。

2.临床表现:男性多见,发作性低血糖主神经系统症状,进食或注射葡萄糖后恢复正常。

3.超声特点:①大于1cm者可见,质地均,边界光滑;②内部呈低回声;③常位于体尾部。

(四)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1.临床表现:常无症状,上腹部肿块就诊。

2.起声特点:①上腹肿块与胰尾部分界不清,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②边界清,光滑;

③肿瘤较大时,内部可液化,CDFI血供丰富。

八、胰腺创伤:

1.病理:外伤引起胰液外溢,周围组织被腐蚀,还可并发腹腔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

还可形成胰腺囊肿。

2.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或腹膜炎症状。

3.超声特点:①胰腺肿大,回声减低,连续性中断;②小网膜囊积液血肿;③腹腔积液,

后期形成假性囊肿。

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肾脏的解剖:

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肾浅窝内,左右两肾向近似“八字”,正常肾上极靠近脊柱,肾

下极远离脊柱,左右肾脏长轴与脊柱各形成150左右的角度。肾实质由表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

质构成。肾髓质一般由15~20个锥形的肾锥体组成。有一部分肾皮质伸入肾髓质之间称为肾柱,

集合系统由肾小盏、大盏、肾孟、血管及脂肪组织构成。

肾门处结构由上往下依次为动脉、静脉、输尿管;由前往后依次为静脉、动脉、输尿管。

肾包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即真包膜,与实质相连;脂肪囊随肥胖程度的不同,厚度有

所变化;肾筋膜。

二、肾血管解剖:

1.肾动脉:

肾动脉依据其行程的不同,可分为肾主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等。肾主动

脉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肾门之间,起于腹主动脉,右肾动脉经下腔静脉后方走行;段间动脉走行

于集体系统内;叶间动脉走行于肾柱内;弓状动脉走于肾锥体底部和皮质交界处。

2.肾静脉:

肾内小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在肾门附近汇合成左、右肾静脉,左肾静脉以肠系膜上动脉

与腹主动脉之间汇入下腔静脉。

三、检查方法:

探头宜选用凸阵或扇形探头,频率2~4MHz。

体位采采用平卧、侧卧、俯卧位,--般采取经腹途径、膀胱及输尿管下段还可采用经直肠

途径,检查时各种检查手法应配合使用。

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膀胱及输尿管下段因使膀胱适度充盈,对于肠内容物较多者还可

以清洁洗肠后检查。

四、正常声像图:

1.二维声像图:

肾轮廓线明亮而光滑,肾周各包膜结构清晰,肾外周部分为肾实质,正常厚度为l~2cm,

呈低回声,强度稍低于同水平肝脾回声,皮质回声高于髓质回声,皮质厚度度正常为8~10cm,

中心部为集合系统,呈密集的强回声区,其宽度约占肾厚度的1/3~1/2。

2.彩色多普勒:

肾内动静脉相伴行呈红、蓝相间树枝状分布。其中肾动脉显示为红色,肾动脉内径约5~6mm,

肾静脉显示为蓝色,肾静脉内径约lOmmo

3.频谱多普勒:

肾动脉频谱类似颈内动脉,收缩峰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张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

整个舒张期。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略有差异,其中肾主动脉约0.6~0.7之间;段间动脉为0.5~0.6

之间;叶间动脉为0.45~0.55之间;弓状动脉为0.4~0.5之间。肾内静脉呈现为连续性低速带状

血流频谱,随呼吸频谱有波动,靠近下腔静脉处可出现负向频谱。

五、肾炎:

1.病理:

急性肾炎表现为肾小球内膜及内皮细胞增生、有渗出性炎症。慢性肾炎表现为广泛的系膜

细胞及基质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及肾小球病灶性透明样变性。

2.临床:

肾炎常有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急性肾炎还有急性感染的症状,可有肉眼血尿

和少尿。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急性肾炎除皮质回声较增强外,肾脏大小形态均属正常,慢性肾炎肾脏

可增大,正常或缩小,轮廓较模糊,肾皮质变薄,回声增强,与集合系统界限不如正

常清晰。

②彩色多普勒:急性肾炎肾内血管尚可清晰显示。慢性肾炎肾内血管显示较差,其树枝

状血流显示不完整,肾皮质内血流常无法显示清晰。

③频谱多普勒:急性肾炎常无明显变化。慢性肾炎肾内动脉舒张期血流降低,甚至缺乏。

因此阻力指数增高,常>70%以上。

六、肾脓肿及肾周脓肿•

1.病理:肾脓肿常由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所致,开始在肾实质中形成一个或多个

小的化脓性病灶,或互相融合成一个大的化脓灶,肾脓肿破裂至肾周脂肪囊内或细菌由血行,

淋巴感染,可引起肾周脓肿。

2.临床:肾脓肿,肾周脓肿均可有急性感染症状,也可慢性发病,症状不明显。尿液检查

大多数表现正常。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当脓肿较大时,超声显示肾轮廓呈局限性膨出,肾实质内可见低回声肿块,

边缘毛糙不清晰,若脓肿时间较长,则可显示略高于正常肾实质回声的锯齿状边缘。提

高增益后,肿块内部可有散在的点状回声,肿块远侧组织较肿块周围组织回声增强。肾

周脓肿超声显示肾周有不规则的液暗区,其间可呈低回声或密集小光点回声,甚至可见

气体强回声。

②彩色多普勒:肾脓肿,肾周脓肿内均探不到血流信号,肾周脓肿量大时,可压迫肾实质,

致使肾血流显示不佳。

③频谱多普勒:肾脓肿,肾周脓肿内均探不到频谱多普勒图,肾周脓肿严重压迫肾实质,

可使肾动脉阻力指数增高。

七、肾结核:

1.病理:

肾结核多继发于其它器脏结核。结核菌经血行到达肾实质后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中心发

生坏死后,排出形成空洞,称为干酷空洞型。排入肾盏的结核菌可使整个肾孟肾盏发生病变,

形成积脓,称为肾孟扩张型结核,若空洞继续增大,结核菌侵入肾实质,形成脓腔,称为结核

性脓疡型肾结核。肾孟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整个肾脏干酷空洞发生钙化,称为肾自截,当肾实

质广泛破坏后,被大量纤维组织所代替,整个肾脏发生萎缩,形成纤维收缩型或硬化型肾结核。

2.临床:

肾结核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90%为单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当病变累及到肾

孟及输尿管、膀胱后可出现尿急、尿频及脓尿以及体重减轻、低热、乏力或贫血等症状。尿化

验常可找到红细胞或脓细胞,而尿常规培养阴性时,应想到肾结核的可能。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

a.干酪空洞型:肾包膜不规则,肾实质内见不均匀强回声和囊性无回声区,伴光点。

b.肾孟扩张型:肾包膜不规则,皮质内病变不明显,而集合系统分离扩张,呈无回声区,

肾小盏毛糙不光滑。

c.结核性脓疡型:肾包膜很不规则,肾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囊性无回声区,伴散在光

点。

d.钙化型:肾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e.纤维硬化型:肾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实质内呈不均匀强回声。

②彩色多普勒:肾实质损害越严重,肾内血流显示越差,钙化型肾内无彩色血流显示。

③频谱多普勒:肾内动脉舒张期血流降低,阻力指数增高。严重者肾内动脉收缩期血流亦

降低,甚至探不到血流频谱。

八、肾结石:

1.病理:

肾结石主要有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磷酸镁锭、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五种。其中纯

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X线可透过常不显影。肾内结石可引起肾孟肾盏的损伤、感染和阻塞。

通常结石引起的阻塞是不完全的,因此尿液可通过结石的周围进入输尿管,结石发生在肾孟输

尿管交界处时,可产生肾孟积水而扩大,肾皮质受压而萎缩。

2.临床:阻塞严重者肾区疼痛,小结石发生移动时有绞痛,可出现血尿及感染症状。

3.超声声像图:肾结石的典型声像是肾集合系统内一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肾大盏漏斗

部和肾孟输尿管连接处结石可引起阻塞上游积水,无积水时,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无明显

变化,有积水时,血流变化同肾积水。

九、肾积水:

1.病理:肾积水系尿路梗阻和由于排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肾孟肾盏内尿液滞留,常伴肾脏

扩大,肾实质萎缩。

2.临床:本病常见病因为结石、肿瘤、感染等。故易导致肾萎缩、血尿、发热等到症状,

巨大肾积水时,上腹部可扪及包块。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肾脏增大;肾集合系统分离;肾皮质变薄;输尿管积水。

轻度积水肾孟分离<20mm,皮质厚度无改变;

中度积水肾孟分离20mm~40mm,皮质稍变薄;

重度积水肾孟分离>40mm,皮质明显变薄,严重呈膜状。

②彩色多普勒:肾轻度积水时,肾内血流显像常无明显改变;当积水引起肾功能下降时,

肾内血流显像常变差。

③频谱多普勒:

肾轻度积水时,肾内血流频谱常无明显改变;当积水引起肾功能下降时,肾内动脉舒张期

血流速度常降低,甚至缺乏,阻力指数明显升高。

④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集体系统分离:大量饮水;膀胱充盈;妊娠期;药物影响。

十、肾外伤:

1.病理:

肾外伤可分为肾挫伤、部分裂伤、全层裂伤和肾蒂撕裂4类。肾挫伤可发生于包膜下,形

成包膜下血肿;亦可发生于肾实质内,形成肾内血肿。肾部分裂伤有向外裂伤和向内裂伤之分。

向外裂伤形成肾周血肿;向内裂伤与肾孟相通,有大量血尿。

2.临床:有外伤史,并有腰部疼痛、休克及血尿等症状。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

挫伤:包膜下血肿局部常可向内,向外隆起,实质与肾包膜间可见菱形,细弧形或不规

则的条带形无回声区,肾实质内挫伤时,肾内可见不规则形或类椭圆形血肿暗区,壁不明显,

后方回声增强。

裂伤:肾实质内可见条状不规则形暗区,向外裂伤肾包膜可见中断声像,肾周可见血肿

暗区,在裂口处,常可见填塞的凝血声的强回声团。向内裂伤肾孟内可出现增宽的液性暗区。

肾蒂断裂:肾门处血管解剖结构消失、模糊、周围出现不规则血块强回声。

②彩色多普勒:肾损伤处无彩色血流显示,肾树枝状血流信号于肾损伤处中断。

④频谱多谱勒:肾损伤暗带或暗区内探不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十一、肾血管疾病:

(一)肾动脉狭窄:

1.病理:

常见的肾动脉狭窄的原因有三:①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青年;②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

全或畸形,多见于儿童;③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在我国狭窄以1多见。

2.临床:

患者血压升高,且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出现一般高血压症状,服用一般降压药效果不显

著,约半数患者在上腹部或肾区可闻及粗糙的持续的血管杂音。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患侧肾脏较健侧缩小;肾主动脉腔常显示不清;腹主动脉常有局限性狭窄,

管腔不规则等声像改变。

②彩色多普勒:当肾主动脉有狭窄时可见狭窄段肾动脉血流狭细,呈花色湍流色彩,内径

一般小于0.3cm,其远端肾动脉稍扩张。

③频谱多普勒:肾动脉狭窄段脉冲多普勒呈现为高速喷射性湍流,频带明显增宽,峰值血

流速度常大于150cm/s,与附近腹主动脉峰值流速之比大于3.5,舒张期无血流信号。

(二)肾静脉血栓:

1.病理:

肾静脉血栓是指发生于肾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或同时在下腔静脉内的血栓。发病的原因有:

①血液高凝状态;②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压、梗阻或损伤;③循环不良,静脉瘀血。

2.临床:

可分为两型:①急性完全型,多见于婴儿,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

蛋白尿,少尿,水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②慢性不全型,好发于成人,慢性腰痛,血尿,蛋白

尿甚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肾脏明显增大,整个肾脏显得饱满。肾静脉内径增宽,内透声差,呈低、中

等回声。部分阻塞时;其远端的肾静脉或附属支扩张。

②彩色多普勒:肾内仅显示红色血流信号,蓝色血流信号消失。

③频谱多普勒:肾内仅探及动脉血流频谱且血管阻力指数明显升高,舒张期血流消失,甚

至反向。

(三)肾内动静脉屡:

1.病理:多由于外伤、肾穿刺或肾肿瘤导致肾内动静脉相通所形成,肾组织活检后有18%

病人可发生。

2.临床:大多数临床无症状,并能自行愈合。少数可有血尿,高血压,重者可发展成肾功

能不全。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团:肾内可探及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②彩色多普勒:无回声区内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与静脉血流频谱

③频谱多普勒:无回声区内可见动脉血流与静脉血流频谱重叠频谱图。动脉血流速明显增

高,阻力指数明显降低,呈现“静脉化”,静脉血流频谱显示搏动状,呈现“动脉化”。血流速

最高处为屡口所在。

十二、肾良性肿瘤:

1.病理:

肾良性肿瘤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腺瘤,肾血管瘤,肾脂肪瘤等。其中肾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是由成熟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交织

构成。在切面上,肿瘤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界限,但无真正包膜。镜下肾组织与肿瘤组织无明显

分界。

2.临床:肾良性肿瘤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血尿和腹部包块。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

肾良性肿瘤一般较小,超声不易发现,肿瘤较大时,可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区,发生在

肾表面的肿瘤,可使肾轮廓局部膨大凸出。肾错构瘤颇有声像特点,肿瘤内含有脂肪及血管,

形成多层散射界面的强回声团,后方衰减不明显,较大的肿瘤回声能反射多层散射界面,呈洋

葱样图形,肿瘤出血后,内部呈低或无回声区。

②彩色多普勒:肿瘤内一般无彩色血流信号,少数在周边可探及少许血流信号。

③频谱多普勒:肿瘤内一般探测不到血流频谱图,少数在周边可探及低速血流频谱,肾主

动脉内为低速血流频谱。

十三、肾恶性肿瘤:

1.病理:

在肾实质的恶性肿瘤中,在成人最常见的为肾细胞瘤、肾孟癌;在儿童为肾母细胞瘤。肾

细胞癌又称为肾癌。根据所含细胞成份的不同,又分为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和未分化型三

种。肾孟癌为移行上皮细胞肿瘤,分为乳头型和浸润型。肾母细胞又称为肾胚胎瘤,是儿童最

好发的肿瘤。肾母细胞瘤大多为单侧,病理表现为肿瘤由胚胎组织混合组成。

2.临床:

肾癌早期大多无症状,待肿瘤侵入到肾孟肾盏时,可产生无痛性血尿,但生长在肾周边部

的肿瘤很少产生血尿。肾孟癌则以无痛性血尿为主。

肾母细胞癌多发生在四周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且往往是偶然被发现,由

于肿瘤侵犯肾孟少,故很少有血尿。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

a.肾癌:肾癌与肾实质界限较清晰,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可不整齐,局部肾外形

凸出,集合系统受压变形。直径小于3cm的肿块常呈高回声;大于3cm的肿声常呈低回声。

b.肾孟癌:集合系统内出现低回声肿块,合并肾积水。CDFI:血流极不丰富。

c.肾母细胞瘤:发现时肿声常已占据大部分肾组织。残余肾组织被挤压到一边,不易被

发现,肿块内部表现为不均匀的实质回声。肾孟肾盏被挤压移位,常出现局部肾盏积水征。

②彩色多普勒:肿块内部或周边可见有条状或点状彩流信号。

③频谱多普勒:肿块内部或周边及肾主动脉内呈高速高阻血流频谱。

十四、肾囊肿:

1.病理:单纯性肾囊肿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单发,也

可多发。甚至累及双肾。

2.临床:肾囊肿多数没有任何症状。囊肿过大时,则出现腰胀及腹部包块。

3.超声声像图:

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液暗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可向肾脏表面凸出。囊肿

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亦探不多普勒频谱,①肾囊肿囊壁钙化,囊壁回声增强,增粗,后方

衰减;②肾钙乳症囊肿,囊内见泥沙样高回声伴声影,随体位而改变,且为介入治疗禁忌症;

③感染性肾囊肿;④出血性肾囊肿:囊肿内透声欠佳,可见细光点;⑤胶冻样囊肿:超声下与

单纯性肾囊肿难鉴别;⑥含胆固醇结晶样囊肿;⑦肾孟源性囊肿:即肾孟肾盏的憩室,是介入

治疗的禁忌;⑧肾孟旁囊肿:做介入时要特别小心;⑨肾髓质囊肿:即肾锥体内的囊肿。

十五、多囊肾:

1.病理:

病肾极为扩大,表面不规则,内含大小不等到的多发性囊肿,大者直径可达数厘米,小的

仅为菜籽大小密布整个肾脏,囊内含有黄色水样或棕色液体,通常囊与囊之间及囊与肾孟肾盏

之间是不相通的。本病可并发感染,包括结核,有时还可产生结石或与恶性肿瘤并存。

2.临床:

多囊肾多为双侧,一般在40~60岁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腰痛和血尿。少数病

人合并肾性高血压,甚至出现肾功能衰减而死亡,常合并多囊肝等其它脏器的多囊性疾病。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肾体积明显增大,肾内布满无数大小不等的肾肿;肾实质回声增强。

②彩色多普勒:肾内血管穿过囊与囊之间,血管稀疏,显示差。

③频谱多普勒:肾动脉血流舒张期血流速下降,肾动脉阻力指数增高。

十六、肾脏畸形:

一、肾脏不发育:双侧罕见,难以存活。单侧男性多见,少数合并同侧生殖器缺如,对侧

肾脏代偿性肥大应和肾萎缩、异位肾、游走肾鉴别。

二、肾发育不良:一侧多见,不良肾位置可异常,应与腹腔肿块相鉴别。

三、肾下垂:正常肾脏随呼吸的活动范围在3cm左右,当腹壁薄弱松驰者其活动度可增大,

检查时应卧位与立位相结合,通过不同体位肾脏位置的差异作出判断,通常以肾孟位置的变化

来判断下垂的程度。肾孟正常位于1或2腰椎,降至3腰椎为I度;降至4腰椎为H度;降至5

腰椎为III度;严重下垂者可并发肾积水。

四、融合肾:马蹄肾、乙状肾、块肾等。患者可以无症状,也可出现梗阻(畸形造成输尿

管位置异常)。

五、异位肾:异位盆腔多见。

六、重复肾:肾盏分为两部分,连于各自的输尿管,可有一输尿管异常,导致相应肾积水,

应与肾上极肾囊肿相鉴别。

七、双肾孟畸形:肾盏分为两部分,连于同一输尿管。

八、肾柱肥大:要注意与肾实质肿瘤相鉴别(彩超血流)

九、肾脏旋转异常

十、分叶肾

输尿管超声疾病的诊断

一、解剖概要:

输尿管管位于腹膜后,上起自肾孟,下终于膀胱三角,临床上将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

段。上段自肾孟输尿管连接部到跨骼动脉连接处;中段自骼动脉到膀胱壁;下段自膀胱壁自输

尿管出口。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上部在肾孟交界处;中部在跨越骼血管及骨盆边缘处;

下部在进入膀胱处。此三处是结石最易嵌顿的部位。

二、探测方法:

通常取仰卧、侧卧和俯卧位检查,显示上段输尿管可先找到积水的肾孟,沿肾孟找到输尿

管并追踪到骼崎。显示中段输尿管可先找到骼动脉,在骼动脉前方寻找积水的输尿管横段面,

找到后探头旋转60度左右,找到输尿管长轴再向下追踪至盆腔深处。下段输尿管可横扫膀胱后

方两侧即可显示积水的输尿管横断面,改为纵切就能显示膀胱后方的输尿管。

三、超声声像图:

正常输尿管因为内径细窄,超声一般无法显示。当膀胱内尿液充盈时,有时可显示为两条

平行光带,中间为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均控不到血流信号。

四、输尿管囊肿:

1.病理:

输尿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反常,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呈囊肿样膨出。囊肿壁菲薄,由一层

膀胱粘膜和一层输尿管粘膜组成。随着输尿管蠕动,尿液进入囊内,使囊膨大。在输尿管蠕动

间隙,尿液自囊肿小口缓缓流出,囊肿回缩,形成有节律膨大和缩小。病程持久,囊肿增大常

形成输尿管及肾孟积水。

2.临床:

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出现下尿道梗阻症状,如排尿困难,尿潴留,呕吐,贫血,甚至发生

尿毒症。合并感染时,有脓尿,血尿,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

3.超声声像图:

①二维声像图:在膀胱三角区出现圆形囊肿,囊壁为纤薄回声,有膨大和缩小节律性改变。

4cm以上的囊肿此变化不明显。大囊肿常并肾积水。

②彩色多普勒:当囊肿缩小时,输尿管口可见一束红色彩流束自后方斜向对侧前方喷射。

大于4cm的囊肿,输尿管此种彩流束呈持续性喷射。

③频谱多普勒:输尿管口红色彩流束呈现为高速“静脉样”频谱。

五、输尿管结石:

1.病理:

原发于输尿管的结石甚少,一般均由肾结石向下移动进入输尿管而成为输尿管结石。输尿

管结石一般都不大,约3~4mm到1cm余,呈椭圆形或长圆形。结石下降过程中可引起输尿管

痉挛,诱发肾绞痛。结石嵌顿于输尿管可引起肾孟和近侧输尿管积水。

2.临床:表现为与活动有关的血尿和疼痛。结石并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3.超声声像图:输尿管结石仅在伴有输尿管积水时才易被除发现,在积水远端可出现强回

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六、输尿管肿瘤

七、输尿管狭窄:先天性的、炎性的、术后的。

膀胱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解剖概要:

成人膀胱位于骨盆下部前方,膀胱分底部、顶部、颈部、体部包括前壁、后壁及两侧壁。

底部有两侧输尿管口及膀胱组成的三角区,前方膀胱颈与尿道连接处为膀胱的重要附着点,膀

胱自外向内由浆膜层、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组成,正常膀胱壁在排空时厚约3mm,充盈

时仅厚1mm或更薄。

二、探测方法:

常见的探测方法有:经腹壁探测、经直肠探测、经尿道探测,其中经腹壁探测最常见,探

测时取仰卧位,经耻骨上区作纵向和横向扫查。务必不遗漏每一个角落。扫查膀胱前壁时,应

调节近声增益,以消除腹壁混响伪像,扫查后壁时,则应调低远程补偿,以清晰观察。

三、正常声像图:

经腹壁探测膀胱声像横切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纵切呈圆钝三角形的无回声区,膀胱壁为透

明的回声光带。正常膀胱壁内探测不到彩色血流信号及血流频谱图。

四、膀胱结石:

1.病理:膀胱结石95%见于男性,老年人有前列腺增生者常并发结石。结石形成过程为先

有一核心,核心大多为肾结石下降而造成。膀胱憩室也是形成结石的一个原因。

2.临床:主要症状为排尿疼痛、尿流中断及脓血尿。

3.超声声像图:膀胱结石呈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随体改变而向重力方向移动。彩色

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探不到血流信号。

五、膀胱憩室:

1.病理:

由于膀胱肌层发育的缺陷,形成膀胱的局部向外膨出。膀胱憩室好发于膀胱后方及两侧,

单发或多发,三角区一般不发生憩室。憩室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可超过膀胱。约5%憩室患者合并

憩室内结石。

2.临床:膀胱憩室的症状是排尿不尽或二次排尿,合并感染者排尿刺激症状。

3.超声声像图:

膀胱的侧方、后方或上方见到另外的液性暗区,呈椭圆形或圆形,壁薄而光滑,颇似囊肿,

与膀胱有一窄口相通。液性暗区的大小数目不一,排尿后憩室随之缩小。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

普勒憩室内无彩色血流信号,亦探不到血流频谱。

六、膀胱肿瘤:

1.病理: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的肿瘤之一,多为恶性。肿瘤多来自膀胱粘膜的移行上皮。90%为

移行上皮乳头状癌,其他恶性肿瘤(鳞癌、腺癌、肉癌)和良性肿瘤(平滑肌瘤、海绵状血管

瘤、嗜络细胞瘤)等仅占10%

2.临床:

膀胱肿瘤高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血尿是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并在60%病例

为最早的症状。无痛性肉眼血尿呈间隙性发作是其典型表现。晚期病例有尿频、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