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四古代文化知识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四古代文化知识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四古代文化知识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四古代文化知识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四古代文化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点四古代文化学问必备学问请结合下面的结构导图,自主学习本书附录中“学问九古代文化”介绍的相关学问。解题指津[命题分析](1)2024年之前:以考查古代文化学问为主。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学问,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试卷,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文化习俗;②古典文学;③姓名称谓;④礼制官制;⑤天文历法;⑥地理交通;⑦饮食器用。年份卷别出处文化学问2024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甲子、宗室、海内、庶务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京口、遗民、部曲、传檄2024新高考Ⅰ卷《明史》辇下、东宫、殿下、追比新高考Ⅱ卷《明史》乡试、宦官、晏驾、执政全国Ⅰ卷《宋史》主司、殿试、司农、当轴全国Ⅱ卷《宋史》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全国Ⅲ卷《晋书》太守、立嗣、周公、居摄2024全国Ⅰ卷《史记》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全国Ⅱ卷《史记》缪公、汤武、变法、黥全国Ⅲ卷《史记》殷纣、武王、三晋、令尹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学问的关键词。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对“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学问进行解说。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干脆推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常的积累来推断解说的正误。(2)2024年、2024年高考题型新变更:文言词语与古代文化学问结合考查。2024年、2024年新高考卷文言文命题的变更:一是融合文化——所选词语涉及古代文化现象,常见于古文且需结合文本理解;二是关联教材——所选词语呼应教材,常见且多义;三是侧重比较——比较所选实词与教材中同一实词的词义异同。年份卷别考查内容课本文言文题型总结2024新课标Ⅰ卷围、劝、具臣、诬说《兼爱》文言实词+课本比较+与现代词义比较(兼及古代文化学问“具臣”)古代文化学问与文言实词结合考查,重视课本,教考结合。在记忆的基础上更留意对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新课标Ⅱ卷平易、金、片、果《桃花源记》文言实词+课本比较+成语比较(兼及古代文化学问“金”)全国甲卷席薪枕块、何怨、蔽、逆《诗经》《送东阳马生序》文言实词+课本比较全国乙卷穷、出入、血食、绝世《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文言实词+课本比较+成语比较(兼及古代文化学问“血食”)2024新高考Ⅰ卷寡人、百乘、蔽、国门《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文化学问+文言实词+课本比较新高考Ⅱ卷衔枚、差强人意、敬重、车驾—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古代文化学问全国甲卷约、宣言、孤、阴《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文言实词+课本比较全国乙卷食、放、靡、悲《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文言实词+课本比较[答题指导](1)联系课本,以已知解未知,精确推断。揣摩文言文中古代文化学问和词语的含义须要结合具体语境,依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推断。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1题B项“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可联系课本《燕歌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和书中注释,加以辨析正误。[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京”可指国都,如京邑翼翼,四方所视。但“师”无“国都”之意。故选D。(2)相识误区,辨清错误,巧作推断。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料将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精确答题。①陷阱一:以今释古。命题者在词语的意义上设置干扰,以今义去说明古义。例“南面”指担当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析“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南而坐,因此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②陷阱二:张冠李戴。命题者在词语指代的对象上设置干扰,将甲说成是乙。例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擅长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24年全国Ⅱ卷第11题B项)析“武”不是指古代军事家孙武,而是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③陷阱三:概念不清。命题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设置干扰,增加或削减概念的内容,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例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意进出得名。(2024年全国Ⅱ卷第11题C项)析“禁中”应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皇室宗族所居之处”扩大了概念的范围。④陷阱四:主观臆断。解说或推断不从客观动身,而凭主观揣度。例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2017年全国Ⅲ卷第11题B项)析由“近侍”主观臆断“职位很高”,虽然有些近侍有时对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⑤陷阱五:义项误选。命题者在词语的义项上设置干扰,没有结合实际语境去确定义项,导致了义项的误选。例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C项)析在古代汉语中,“部曲”有三个义项:一为军队编制单位,二为私兵之称,三为家仆之称。单就对“部曲”的解说而言,三个义项均无不行。但结合文中“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的实际语境来看,只能选“私兵之称”这一义项。⑥陷阱六:特指泛用。命题者在人物的称谓上设置干扰,将特殊对象的称谓泛用于其他对象。例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24年全国Ⅲ卷第11题C项)析因为“尹”这一职位在古时指少数特殊行政区划的长官,而知府的运用面却要宽泛得多。⑦陷阱七:混合杂糅。命题者在事物的隶属上设置干扰,将不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纳入该范畴。例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2016年全国Ⅲ卷第5题A项)析“土地、户籍”等职事属于户部,不由礼部掌管。(3)紧扣语境,擅长联想,灵敏处理。积累是首要的任务,但积累终归有数量的限制,确定有驾驭不到的地方。且对同一学问,不同的试题,表述方式不同,即使记住了词条的含义,假如变更了表述的方式,也可能出现其他错误。因此,对古代文化学问题,还须要灵敏处理。比如,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说明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行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把选项的说明放在语境中分析,可知文中陈登云并未受到权臣的诋毁,所以移疾“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有误。“移疾”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故选D。[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难而上书,弹劾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暗藏另立太子之心,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之流。从前陛下大力惩处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是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本是皇帝敬畏纲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这是由于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确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做不出来呢?”过了一段时日,他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上书建议降了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的职。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们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望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刻上报给朝廷。皇上立刻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察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答题示例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泰博学,善谈论。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应洒扫。”泰许之。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行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A.经师,指精通专业学问、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与《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B.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指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有道”意思不同。C.教化,教化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文中“教化”与《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意思相同。D.太学,中国古代中心官学。文中“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在太学已二年”的“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实力指向]本题考查辨析古代文化学问。实力指向能主动梳理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了解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思路点拨]依据语言情境辨析古代文化学问的正误。A.“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答疑难的老师,与文中的“经师”不是同一类老师,解说有误。B.“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是“有道德的人”的意思,与文中的“有道”意思不同,解说正确。C.解说正确。D.解说正确。故选A。[参考译文]郭泰学识广博,擅长讲论,擅长识别人,喜好赞扬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简洁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情愿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他。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但他没有赴任,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没有见过和他相当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态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人力)是不能支配的,我就悠闲度日罢了。”但他照旧周游于国都,不停地训诲和劝诱他人。仇香,是陈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缄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四十岁时,担当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到仇香那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惊异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刚好,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应当是教化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因为一时的生气,抛弃多年的勤劳呢?况且你辛苦养大孤儿,却不能成全补益他,倘如已故的人有灵知,你百年之后,怎么去面对先人!”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趁机向他陈述人伦孝行,用不孝生祸、行孝得福的话做喻感化他,陈元感动省悟,最终成为孝子。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想委任仇香当主簿,他对仇香说:“听说在蒲亭,陈元有了过错,你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鹯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香说:“我以为鹰鹯不如鸾凤,因此不想为官。”王奂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贤人走的路呢?”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郭泰、苻融携带名帖来探望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们住宿;其次天早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说:“您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挚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来乡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来在家里去世。即学即练1.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官职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B.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C.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D.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解析]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故选B。2.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称谓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运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C.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用来借指太子。D.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解析]“姻亲”是由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例如嫂嫂、舅母,它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需具有血缘关系,例如哥哥、姑姑。姻亲与血亲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D。3.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礼法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依据规定须要离职居家守丧。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康熙。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D.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叮嘱、文告的总称。[解析]“康熙”是年号,不是庙号。故选B。4.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科举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实行,由丞相主持。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为本地人。C.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D.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用成为进士。[解析]殿试又称“廷试”,是皇帝对会试录用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的考试,因此,是由皇帝主持,而不是“丞相”。故选A。5.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刑罚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接着追逼。B.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C.“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D.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解析]“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说法有误,此处的“考”同“拷”,是“拷打”的意思。故选D。6.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文史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慢慢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B.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解析]燕国不属于“三晋”,“三晋”是指魏、韩、赵三国。故选C。7.下列有关表述都是对军事、地理、历法类文化学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态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衅鼓,指古代斗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实行祭祀仪式。D.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解析]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故选D。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训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节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注】①〔兴〕体现。②〔宣王〕厉王之子。A.谤,指公开指责、指责别人的过失,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思不同。B.列士,文中指天子的上士,有时亦作“烈士”,与《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意思不同。C.庶人,泛指平民百姓,与《荀子·王制》“君子,舟也;庶人者,水也”中的“庶人”意思相同。D.谏,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指直言规劝,与《论语·微子》“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中的“谏”意思相同。[解析]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思是“毁谤,恶意地攻击别人”,与文中的“谤”意思不同,解说正确。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意为“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与文中的“列士”意思不同,解说正确。C.解说正确。D.“往者不行谏”中的“谏”意思是“止、挽回”,与文中“谏”意思不同,解说有误。故选D。[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邵公告知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报告给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知邵公说:“我能够遏制非议了,国人最终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把百姓的口堵住了。堵百姓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峻。大河因壅塞而溃决,确定会淹死很多人,堵百姓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畅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导百姓,让他们畅所欲言。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谏诗歌,乐师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患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则将看法转达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训诲,师傅老臣修饬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看法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政事得以实行而不与情理相违反。百姓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宝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衣食全靠它产生。百姓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就推行,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百姓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百姓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百姓的嘴)呢?假如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厉王不听,在这种状况下国人没有人敢说话。三年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彘之乱发生期间,厉王儿子宣王藏在邵公家中。国人将邵公家包围起来。邵公说:“以前我多次规劝厉王,厉王不听从,所以才有今日的灾难。”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班超字仲升,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建初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别遣卫候李邑护送乌孙使者,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惊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行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令邑诣超受节度。超即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