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素养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中国历代重大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2.从史料实证角度通过历代重大变法和改革措施,认识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课前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01课堂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02课后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03课时作业(四)0401课前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经济: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____________,纷纷推行变法。(3)内容:废除_________,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铁器富国强兵井田制(4)影响①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②深远: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____________后迅速瓦解。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④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淝水之战(2)内容①前期: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__、三长制等。②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____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3)意义①有效地巩固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____________。③缩小了____________,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均田制洛阳北魏政权民族矛盾南北差距3.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____________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_________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④1069年,宋神宗起用_________主持变法。藩镇割据范仲淹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5)结果:变法因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意义: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___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一条鞭法知识点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社会。②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③____________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④以_________、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甲午中日康有为(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5)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慈禧太后封建制度思想启蒙2.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_______________、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派遣留学生民族资本主义知识点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2)意义: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____________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2.20世纪五六十年代(1)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2)认识①曲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__”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论十大关系》左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改革开放(2)深化——从中共十八大到中共十九大①确定目标: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____________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___总目标。②载入党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进一步部署: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____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内容①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____________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____________战略。②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__________________、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乡镇企业乡村振兴世界贸易组织公有制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____________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⑤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____________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使____________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市场经济生态文明改革开放(4)意义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____________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____________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_______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思维点拨]商鞅变法有哪些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军队的战斗力。③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思维图解]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度确立的关系[拓展延伸]均田制的含义、实质和意义①含义: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主人死后还给官府,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②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③意义: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未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人地矛盾依然存在。[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拓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潮流。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杰出的政治才能、远见卓识和胆略。③改革内容切实可行,符合实际,行之有效。2.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作用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他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鲜卑族社会进步,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交融的一次总结,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概念阐释]一条鞭法张居正于1581年推广到全国。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中饱私囊,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图解历史]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类型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提示:(1)主观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成熟和软弱性。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③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勇气。④改革范围过大,操之过急,树敌太多。(2)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见教材第24页•[归纳总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提示:①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②改革之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会一劳永逸,只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持续深化。③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见教材第26页•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提示: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②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③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见教材第27页•02课堂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合作讨论]材料一

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摘编自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答案: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政治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探究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文化,改革热情高。材料三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探究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答案:改革成效与最高统治者有较大关系。最高统治者领导或支持改革,改革获得成功机会较大;反之,改革容易失败。名称主导者身份结果备注商鞅变法商鞅左庶长成功遭车裂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皇帝成功—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宰相失败遭罢官戊戌变法光绪帝皇帝失败—材料四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摘编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探究4]据材料四,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答案:观点: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意图: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课堂笔记]材料一:反映了军功大小与爵位对应的关系,强调授予爵位的主要依据是军功。材料二:阐释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的原因、影响。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著名改革成败与统治者的关系。材料四:王安石主张概括:当今法度多但不合时宜,应该托古改制。解题方法:认识类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一般分三步解答:首先,对材料进行系统归纳,找出“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方面。其次,抓关键,切要害。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巩固练习]1.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2.某校高一史学社同学展开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A.“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B.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C.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D.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的变法活动都采取了一些除旧布新的措施,因此,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A项正确;“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不属于近代改革,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史论背诵]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不同点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都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经济结构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结果是都取得了成功中国近现代的改革探索[合作讨论]材料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探究1]材料一中谭嗣同的言论反映了维新人士的什么精神风貌?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精神风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献出生命,用鲜血唤醒民众,激励后人。这种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精神,可歌可泣,让人肃然起敬。启示:我们要学习先辈,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材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探究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如何克服的?答案: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僵化,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探究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性改革。材料四[探究4]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答案: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90年代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课堂笔记]材料一:反映了谭嗣同愿为变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材料二: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材料三: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特点。拓展: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进市场机制阶段。第二阶段: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四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五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2012年1月至今)。材料四:从“民族复兴”角度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成就。解题方法:图画类(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断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以图补文或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巩固练习]1.(2022·辽宁选考)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而实质为其在华利益服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是为了争取在华利益,而不是维护中国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图为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变化情况示意图(部分)。该数据表明(

)A.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B.中国农村返贫率不断下降C.改革开放有利于解决贫困问题

D.政府的扶贫力度逐步加强C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有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有所提高,并不能体现生活质量迅速提高,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农村人口收入提高,与返贫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有利于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体现政府的扶贫力度,排除D项。[史论背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1)第一次: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问题。(3)第三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知识导图][要点记忆]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2.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决策。03课后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二人的评价反映了(

)A.立场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评价B.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C.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融合D.变法舍弃礼义破环了家庭伦理关系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认为商鞅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而汉初贾谊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俗日败,这主要和二者的生活时代背景及阶级立场有关,A项正确;B项是荀子的主张,排除;材料与礼法融合无关,排除C项;D项是贾谊的主张,排除。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D解析:戊戌变法时期,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但并未考虑到这些诏令能否实施,带有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说明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故选D项;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的是戊戌变法中改革政令实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未提及变法的社会基础,而且民众是否支持变法和实施者急切发布命令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排除B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并不会导致维新变法短时间内发布大量政令这一现象,排除C项。3.(2023·江苏前黄高级中学高二学业考)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类1950年1951年1952年粮食132131436916392棉花69.2103.1130.4A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可知,1952年粮食、棉花产量均较1950年有所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50—195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产量的增加,A项正确;1953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1958年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1978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4.(2023·江苏苏州高二期末)下图是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一千元面值的股金证。当年,该公司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股金证的发行(

)A.为“一五”计划提供了资金保障B.巩固了国企在经济中的领导地位C.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C解析:据材料“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及图片样本“1983”字样可知,这是改革开放后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实行“股份制”,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巩固“国企在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九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D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政府和立宪派革命派—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广州起义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五大臣考察宪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立宪派论战清政府和立宪派革命派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与革命派论战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立宪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镇南关起义,与立宪派论战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帝后去世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清政府和立宪派革命派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皇族内阁”出笼,部分立宪派觉醒1911年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整理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政治派别主要活动简表。从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动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改良和革命交替与并峙,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着手推行新政,如设立商部,倡导和奖励实业,推行教育改革,编练新军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也为革命爆发培养了力量。在此背景下,立宪派再度活跃,在与革命派论战的同时,积极推动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但伴随着皇族内阁的产生,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推动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深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之,世纪之交的中国,改良与革命交替出现,它们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促进,或缓或急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前进。课时作业(四)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B解析:根据材料中商鞅变法违背“恃德者昌”,导致其民“知利而不知义”,可知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强调法治,忽视了道德教化,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出变法遭到反对,没有体现出“普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变法内容的失误,而非变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鞅变法忽视德治,排除D项。2.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B.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C.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D.江南文化获得一定的认同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北魏孝文帝遣使江南,推动了北魏解决礼制问题,体现出北方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认同,D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文化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地位的动摇,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矛盾加剧,且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新疆乌鲁木齐第70中高二期中)史载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材料无法体现张居正改革(

)A.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D.减轻沉重的田赋负担D解析: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张居正改革中有核定土地的内容,但没有体现减轻田赋负担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根据“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可知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可知有利于政府官员办事效率的提高,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A.对普通民众有利B.推动社会转型C.得到统治者支持D.能够富国强兵B解析: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封建体制内的一次自我调整,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等措施与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制等都有利于普通民众,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在一定时期内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项。5.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饰、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C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C项符合题意。6.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专折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提出教育宗旨五端(项),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前两项为第一类,系“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后三项为第二类,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这一宗旨(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B.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有利于推动教育近代化D.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解析:根据材料“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专折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提出教育宗旨五端(项),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中,前两项为第一类,系‘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后三项为第二类,系‘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可知,体现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信息,明确提出了五方面的教育宗旨,保留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但也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可操作的要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C项正确;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表述有误,仍然以“中体西用”为主要框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时空观念)1979年,深圳市蛇口港工业区率先推行“四分钱”奖励制度,规定运泥工人每日定额为55车,超过定额每车奖4分钱,此后,工人人均劳动量由每日20~30车猛增至80~90车。不久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