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和网络应用的全面深化,网络文艺已经成为当下文艺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征程中,网络文艺工作者必须主动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媒介和技术优势,通过富有中国韵味的审美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网络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自然要充分体现个人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但前提是践行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和职业观,把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网络文艺发展的动力来自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文艺“上网”是艺术作品表达形式上的一种新探索,是一种由广大网民主动参与的文艺创新。以网络文学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网络文学作者人数达2000万,网络文学用户增至4.67亿,网络小说近3000万部,相关网络文学网站近600余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由于低门槛和流量至上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传播错误价值观的“问题作品”。如何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发扬中国特色,是网络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了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但网络文艺的表现手法并非凭空而来,在题材、主题、类型范式等方面借助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是人物塑造、描写手法还是意境营造,都借鉴了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网络文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和读者市场。网络平台跨区域、国际化的特点,为网络文艺从世界范围内汲取养料提供了便利。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和网络玄幻小说等都深受西方文艺形式的影响。同时,中国网络文艺“走出去”的势头也相当迅猛。一大批网络小说和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出口到海外,网络文艺的生产模式在海外落地,吸引了很多外国作者用他们的母语翻译或创作网络小说。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原创力开始产生世界影响,对中国文化传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文艺应当以此为契机,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气度和襟怀,在与世界优秀文艺进行交流的同时壮大自身。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数字化审美在坚持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基础上,对技术手段有更高要求。如在影像艺术中,作品成型后的特效技术、三维立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集合了传统艺术内涵与外在感官技术的双重审美观念,将技术运用贯穿于作品构思、创作、实践、反思、提高的发展始终。通过技术手段将文艺工作者脑海中抽象的艺术品勾勒出模拟表现形式,使网络文艺汇合更多艺术展现手段。另外,网络文艺的互动平台探索,可以使传者和受者通过互动式平台直接对话,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热点讨论等多种方式让网络文艺作品更加契合受众需求。技术发展促使微博、微信、短视频和大量APP的开发应用,为文艺的大众化提供更多渠道。记录生活或挖掘热点的各种网络文艺作品纷纷问世,网络文艺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网络文化产业市场浩瀚,价值雄厚。网络文艺积极传递中华文化,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定文化自信,在作品形式与内涵表达上彰显中华文化风韵和精神品格,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努力在网络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摘编自李建军《力求在网络世界发现文艺“新大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首先要践行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和职业观,把艺术追求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B.网络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发扬中国特色。C.网络综艺、网络动漫和网络玄幻小说等都深受西方文艺形式的影响。同时,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原创力开始产生世界影响。D.网络文艺的互动平台探索,可以使传者和受者通过互动式平台直接对话,并以多种方式让网络文艺作品更加契合受众需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脉络层次清晰,各部分各有特点又紧密联系。B.文章第2段以网络文学为例,论证了网络文艺发展的动力来自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的观点。C.文章第3段从西方文艺对中国网络文艺的影响、中国网络文艺“走出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D.文章末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网络文艺发展空间巨大,指明了网络文艺工作者的前进方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网络文艺工作者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作品形式与内涵表达上彰显中华文化风韵和精神品格,就能讲好中国故事。B.网络文艺在题材、主题、类型范式等方面借助了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所以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C.互联网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追求,网络平台跨区域、国际化的特点以及新技术的带动等,都有利于促进网络文艺的发展。D.优秀的网络小说,不管是人物塑造、描写手法还是意境营造,都借鉴了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新的意义。【答案】1.B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课题就是如何……”错误,原文为“如何承担时代责任、传承中华文脉、发扬中国特色,是网络文艺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选项缺少“重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第3段并未对“西方文艺对中国网络文艺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就”表述绝对,错误;“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作品形式与内涵表达上彰显中华文化风韵和精神品格”只是网络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必备条件。B.“所以在演化过程中没有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表述错误,原文为“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了原创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D.“优秀的网络小说”表述错误,原文为“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故选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话题聚焦“双碳”工作。“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谈到这里,总书记点了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这件事,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再有,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所以减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摘编自新华网《谈到“双碳”,总书记讲了一个故事》)材料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其推进工作需要循序渐进有序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当前,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的紧迫感不足,需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同时,能源基础数据有所缺少,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监控及能耗评价手段不足。此外,国家及地方有关“双碳”法制法规需要建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春生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存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与政策实施相脱节、下位法缺乏上位法依托等问题。同时,全国碳市场建设存在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仍需优化、推广应用范围较小等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占比超过全球总量的1/4,CO2排放占全球总量的1/3。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我国需要用更短的时间,先实现碳达峰后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摘编自叶伟《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材料三:“双碳”目标的实现涉及能源、制造、建材、交通、环境碳汇等多个行业领域,靠每个行业的传统人才很难顾及全部,必须有熟悉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门人才“穿针引线”,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应该看到,碳排放管理员的出现,是“双碳”目标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当下,要顺应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的发展趋势,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让更多有意愿从事减碳减排的人才有能力、有渠道参与进来,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为地方减碳打好“大算盘”。在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以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增强统筹绿色发展的能力,杜绝运动式减碳。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减排潜力等存在差异,必须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立足本地实际,打好地方减碳“大算盘”,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行动方案。当好社会服务扩音器,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们既要立足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重塑我国能源结构;更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讲清楚碳排放对经济、社会、粮食安全等的影响,推动人们自觉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双碳”目标、任务、关键举措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发挥众人之力。例如,要改变“住大房、开大车、吃大餐”的生活消费观念,让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快递、绿色消费等共同构成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摘编自焦德武《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行家里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这一实现过程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被解决。B.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是因为煤炭消费量占比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C.“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熟悉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门人才来“穿针引线”。D.只要聚沙成塔,充分发挥众人之力,形成绿色经济循环系统,就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5.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双碳”工作中的误区就是系统观念不强,没有坚持稳中求进和先立后破的原则。B.我们只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就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C.为地方减碳打好“大算盘”,需要在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方案。D.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而且需要立足基本国情。6.请结合材料,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提出自己的建议。【答案】4.B5.C6.①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把握好先立后破的原则。②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感,收集能源基础数据,完善能源管理基础设施和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监控及能源评价手段,建立国家及地方有关“双碳”法制法规。③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让更多有意愿从事减碳减排的人才有能力、有渠道参与进来,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④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立足本地实际,打好地方减碳“大算盘”,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行动方案。⑤当好社会服务扩音器,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发挥众人之力。(任答3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加因果。原文为“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占比超过全球总量的1/4,CO2排放占全球总量的1/3。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与“煤炭消费量占比远高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占比”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当前‘双碳’工作中的误区就是系统观念不强,没有坚持稳中求进和先立后破的原则”错。原文为“总书记点了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强调“一些”,而非“就是”。B.说法绝对。“只要……,就……”错。“只要……,就……”表示充分非必要条件,而原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其推进工作需要循序渐进有序落实”“当前,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的紧迫感不足,需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D.“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而且需要立足基本国情”错。“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而原文为“我们既要立足基本国情……更要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媒体、智库等作用”比“立足基本国情”程度更深一层,所以应放在“而且”的后面。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可知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把握好先立后破的原则。根据材料二“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的紧迫感不足,需要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意识”“能源基础数据有所缺少,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监控及能耗评价手段不足”“目前,存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与政策实施相脱节、下位法缺乏上位法依托等问题”“国家及地方有关‘双碳’法制法规需要建立”可知要深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增强自上而下的危机感,收集能源基础数据,完善能源管理基础设施和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监控及能源评价手段,建立国家及地方有关“双碳”法制法规。根据材料三“靠每个行业的传统人才很难顾及全部,必须有熟悉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门人才‘穿针引线’,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可知要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以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增强统筹绿色发展的能力”可知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根据材料三“当好社会服务扩音器,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可知要当好社会服务扩音器,让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材料三“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发挥众人之力”可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充分发挥众人之力。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樱花茅盾往常只听人艳说樱花。但要从那些“艳说”中抽绎出樱花的面目,却始终是失败。我们这一伙中间,只有一位Y君见过而且见惯樱花,但可惜他又不是善于绘声影的李大嫂子,所以几次从他的嘴里也没听出樱花的色相。门前池畔有一排树。在寒风冻雨中只剩着一身赤裸裸的枝条。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它的一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箍纹发亮。因为记得从没见过这样的树,便假想它莫就是樱花树罢!终于暖的春又来了。报纸上已有“岚山观花”的广告,马路上电车站旁每见有市外电车的彩绘广告牌,也是以观花为号召。自然这花便是所谓樱花了。天皇定于某日在某宫开“赏樱会”,赐宴多少外宾,多少贵族,多少实业界巨子,多少国会议员,这样的新闻,也接连着登载了几天了。然而我始终还没见到一朵的樱花。据说时间还没有到,报上消息,谓全日本只有东京上野公园内一枝樱花树初初在那里“笑”。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蓓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到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没有桃花那样红,繳形的密集地一层一层缀满了枝条,并没有绿叶子在旁边衬映。我似乎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然而又想到如果在青山绿水间夹着一大片樱花林,那该有异样的景象罢!于是又觉得岚山是不能不一去了。李大嫂子在国内时听过她的朋友周先生夸说岚山如何如何的好。我们也常听得几位说:“岚山是可以去去的。”于是在一个上好的晴天,我们都到岚山去了。新京阪急行车里的拥挤增加了我们几分幻想。有许多游客都背着大瓶的酒,摇摇地在车子里就唱着很像是梦呓又像是悲呻的日本歌。一片樱花林展开在眼前的时候,似乎也有些兴奋罢?游客是那么多!他们是一堆堆地坐在花下喝酒,唱歌,笑。什么果子皮,空酒瓶,“辨当”的木片盒,杂乱地丢在他们身旁。太阳光颇有些威力了,黄尘又使人窒息,摩肩撞腿似的走路也不舒服,刚下车来远远地眺望时那一股兴奋就冷却下去了。如果是借花来吸点野外新鲜空气呀,那么,这样满是尘土的空气,未必有什么好处罢?——我忍不住这样想。山边有宽阔的湖泊一样的水。大大小小的游船也不少。我们雇了一条大的,在指定的水路中来回走了两趟。回程是挨着山脚走,看见有一条小船蜗牛似的贴在山壁的一块突出的岩石下,船里人很悠闲地吹着口琴。烦渴中喝了水那样的快感立刻凝成一句话,在我心头掠过:岚山毕竟还不差,只是何必樱花节呵!归途中,我的结论是:这秾艳的云霞一片的樱花只宜远观,不堪谛视,很特性地表示着不过是一种东洋货罢了。(选自《茅盾全集》,有删改)注:这篇散文作于1929年,此时作者正因国内大革命失败而避居日本。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是总手法,借景抒情是完成象征意义的手段。B.“忽然”“蓦地”说明这些樱花树不为人关注,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偶然被人发现罢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同。C.本文语言风格平淡朴实,给人一种低沉生涩的感觉,与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自然流畅的风格不同。D.文章语句读起来绕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冷嘲的口气,观花宣传,日人赏樱两节便是明证,但这正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樱花”的主要特点。9.借景抒情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7.B8.①树皮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发亮的箍纹。②花朵密集,花色秾艳,没有叶子。③生存环境孤单凄冷。9.①借樱花的形象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作者写樱花,其目的并不是为读者展现樱花的绚烂多姿,而是借樱花的形象一吐胸中郁闷之气。②借樱花的生存环境暗示了作者这一类流亡者坎坷的经历和现实的不利处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文中的“樱花”兀立于“门前池畔”,任“寒风冻雨”抽打,“只剩这一身赤裸裸的枝条”,暗示了作者这一类流亡者在异国他乡的坎坷和艰难处境,流露出作者身处其中却无力改变的惆怅和无奈。③反映了作者不满现状,憧憬新生活的心态。作者一方面通过对“烟雾样的春雨里”,“一枝树开放着一点淡红的丛花”的景物描写来象征作者孤独的心情,同时将樱花置于游客的喧嚣中,以一种嘈杂的景象反映作者内心的焦躁和惆怅。另一方面又通过写荡舟者吹口琴时的“悠然”景象,自己内心涌起的“快感”,反映了作者不满现状,憧憬新生活的心态。【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同”错,“忽然”“蓦地”说明这些樱花树不为人关注,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偶然被人发现罢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似,但不相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的是一种怡然和开朗的情调,而该处描写着力于展现一种孤寂和凄蒙的韵味。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它的一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箍纹发亮”可见:树皮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发亮的箍纹。由“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可见花色秾艳,由“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可见花朵密集,没有叶子。由“全日本只有东京上野公园内一枝樱花树初初在那里‘笑’”可见生存环境孤单凄冷。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①由“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从花了”,可知借樱花的形象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由“我似乎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可知,作者写樱花,并不是为读者展现樱花的绚烂多姿,而是借樱花的形象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由“我似乎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可知,作者写樱花,并不是为读者展现樱花的绚烂多姿,而是借樱花的形象一吐胸中郁闷之气。②“门前池畔有一排树。在寒风冻雨中只剩着一身赤裸裸的枝条”“它的一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暗示了作者这一类流亡者在异国他乡的坎坷和艰难处境,流露出作者身处其中却无力改变的惆怅和无奈。③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从花了”,用景物描写来象征作者孤独的心情。“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游客是那么多!他们是一堆堆地坐在花下喝酒,唱歌,笑”,将樱花置于游客的喧嚣中,以一种嘈杂的景象反映作者内心的焦躁和惆怅。“然而又想到如果在青山绿水间夹着一大片樱花林,那该有异样的景象罢”“船里人很悠闲地吹着口琴。烦渴中喝了水那样的快感立刻凝成一句话,在我心头掠过:岚山毕竟还不差,只是何必樱花节呵!”反映了作者不满现状,憧憬新生活的心态。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B.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C.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D.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职,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记载春申君和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从亲,指合纵相亲,战国时期,六国曾合纵结为联盟,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C.用事,在文中指当权执政,在“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触龙说赵太后》)中也是此意。D.秦昭王,即秦昭襄王,是君王死后所取得的谥号。谥号一般分为美谥、平谥、恶谥三类,文中的秦昭王和楚怀王都是美谥。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忠君爱国,直言进谏。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依然回到楚国劝谏怀王杀了张仪;秦昭王想与怀王会面,屈原规劝怀王勿去秦国。B.屈原能力出众,却被诽谤。屈原担任左徒时,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说他自矜功伐,离间他和楚怀王的关系。C.楚怀王缺乏政治头脑,忠奸不分。他误信张仪的献地之事,与齐国断绝关系,后又因听信靳尚和郑袖的巧言放走张仪,致使楚国失去了两名大将。D.秦国与楚国通婚,楚怀王在稚子子兰的建议下前往会面,结果先后两次置身于秦国,最终客死他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答案】10.B11.D12.C13.(1)秦惠王担心这件事,于是派遣张仪假意离开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楚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楚王贪而信张仪”是一个由“而”字连接的表承接的句子,不可断开,排除A、C项。根据前文“楚诚能绝齐”可知此处并未出现齐国使者,“使使”译为派遣使者,排除D项。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怀”是“怀念”之意,“楚怀王”是平谥。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后又因听信靳尚和郑袖的巧言放走张仪”错误,原文为“怀王竟听郑袖”,同时楚国失去两名大将是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结果,“致使”一词造成前后因果当。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详”,假意;“委质”,呈献信物;“事”,侍奉。(2)“分”,职分;“故”,所以;“内、外”,在内,在外;“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参考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心这件事,于是派遣张仪假意离开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张仪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白,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注】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绿蘋:浮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和”指唱和,和答。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B.首联中的“偏惊物候新”一句引出后文对早春景物的具体描绘;“惊”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美景时的惊喜之情。C.颔联和颈联描绘诗人眼前所见之景,诗人运用拟人、远近结合、动静相衬等手法描绘景物,写出了早春万物复苏的动态之美。D.尾联中“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这个结尾,既点明主旨,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15.本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浮萍泛绿,描绘出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表达出诗人宦游他乡的失意,以及满地春光却不能归省的感伤。②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写到朋友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里的思乡之痛,“归思”二字直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③借动作情态流露感情。尾联中诗人落泪沾襟,流露出诗人宦游在外的悲伤。【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惊’字写出了诗人看到美景时的惊喜之情”错。“惊”应为“惊奇”。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泛绿。这两联写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浮萍泛绿,描绘出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表达出诗人宦游他乡的失意,以及满地春光却不能归省的感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归思”二字直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借动作情态流露感情。“沾巾”是诗人落泪擦拭的动作,通过这个真情流露的动作描写,流露出诗人宦游在外的悲伤。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虽然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却“____________”。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也不愿意作小人之态。(2)在《短歌行》中,曹操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以山海自比,表达自己广纳贤才的渴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以酒遣怀,抒发其不能归家的无奈之情。【答案】

謇朝谇而夕替

宁溘死以流亡兮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謇”“谇”“溘”“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谁曾想,颈托也能摇身一变化身为“防低头神器”呢。消费社会与“网红文化”合流之后,各式各样的“神器”,红极一时随即又被迅速证伪,“防低头神器”也一样,在预防颈椎病上并无科学论据支持。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款“神器”___________火了。其核心的操盘逻辑,就是催化焦虑,激起共鸣,拿社会“痛点”说事,并顺势给出便捷式解决交案——只需花钱买了某款“神器”,就可___________解决一个“大烦恼”,岂不美哉?这套说辞___________,最新的案例中,不少消费者对“防低头神器”深信不疑。消费主义正在培养一种惰性,让消费者放弃了科学逻辑和理性思辨,不再忠诚于专业权威与正统知识,反倒动辄轻信网络上的各类博主……总是想着另辟蹊径,总是迷信“偏方治大病”,总是沉迷于“神器”所兜售的“虚幻希望”。(

)。“防低头神器”,拯救不了颈椎,也消除不了颈纹。毕竟,要治愈不自律的人生,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

神乎其神

事半功倍

屡试不爽B.层出不穷

莫名其妙

立竿见影

屡试不爽C.层出叠见

莫名其妙

立竿见影

信手拈来D.层出叠见

神乎其神

事半功倍

信手拈来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核心的操盘逻辑,就是拿社会“痛点”说事,催化焦虑、激起共鸣,并顺势给出便捷式解决方案B.其核心的操盘逻辑,就是拿社会“痛点”说事,激起共鸣、催化焦虑,并顺势给出便捷式解决方案C.其核心的操盘逻辑,就是拿社会“痛点”说事,顺势给出便捷式解决方案,并催化焦虑、激起共鸣D.其核心的操盘逻辑,就是拿社会“痛点”说事,顺势给出便捷式解决方案,并激起共鸣、催化焦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乏自觉、自制与自控能力,而总是偷懒想着“花钱购物解决问题”,或许就是消费社会制造的最大的错觉之一。B.总是偷懒想着“花钱购物解决问题”,而缺乏自觉、自制与自控能力,或许就是消费社会制造的最大的错觉之一。C.缺乏自觉、自制与自控能力,反而总是偷懒想着“花钱购物解决问题”,这或许就是消费社会制造的最大的错觉之一。D.总是偷懒想着“花钱购物解决问题”,反而缺乏自觉、自制与自控能力,这或许就是消费社会制造的最大的错觉之一。【答案】17.B18.A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层出不穷: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层出叠见: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语境指“神器”不断出现,应填“层出不穷”。第二空,神乎其神:形容非常奇妙神秘。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解释不出道理来。语境指“火”的奇怪,应填“莫名其妙”。第三空,事半功倍:形容做事得法,费力少而收效大。立竿见影:比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多用于描述某种具体措施能立刻见效。语境强调立刻见效,应填“立竿见影”。第四空,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语境指这套说辞效果好,应填“屡试不爽”。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按照事理逻辑,应该先“拿社会“痛点”说事”,再“催化焦虑”、“激起共鸣”;B.根据逻辑,应是先“催化焦虑”再“激起共鸣”;C、D两项,破折号后的句子是对“解决方案”的解释,所以句子的结尾应为“解决方案”。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语句复位的能力。A、B项“或许就是消费社会制造的最大的错觉之一”缺主语;D项逻辑顺序有误,应为“缺乏自觉、自制与自控能力,反而总是偷懒想着‘花钱购物解决问题’”。故选C。八、语言表达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随着人们对牙齿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___________。市面上不少漱口水都打着“刷牙漱口水”“医用漱口水”的旗号,甚至称用其漱口可替代刷牙。对此,有关专家表示,_________。通过漱口,可以冲掉口腔内一部分食物残渣,但是不能除掉附着在牙齿表面的软垢和牙菌斑以及隐藏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正确的刷牙方法是,__________。通过牙刷可以去除牙齿表面软垢以及窝沟等位置60%的软垢。而剩下40%的软垢,则需要通过牙线进行清除。【答案】

漱口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没有任何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或漱口水的作用是有限的)

牙刷加上牙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市面上不少漱口水都打着‘刷牙漱口水’‘医用漱口水’的旗号,甚至称用其漱口可替代刷牙”,可知此处与“漱口水”有关,而各种类型的漱口水增多说明消费者接受了它们,据此可写“漱口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上文的“其漱口可替代刷牙”和下文“但是不能除掉附着在牙齿表面的软垢和牙菌斑以及隐藏在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可以得出“没有任何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或“漱口水的作用是有限的”之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下文中提到的“牙刷”和“牙线”,可知“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牙刷加上牙线”之类的句子。九、名著阅读21.巴金说“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基调”,请结合作品各举两例表现觉慧“大胆”和“幼稚”的情节。【答案】大胆的表现: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②创办反封建的刊物;③和婢女鸣凤相爱;④帮助觉民逃婚;⑤怒斥端公驱鬼把戏;⑥离家出走。幼稚的表现:①认为对鸣凤的爱,可以让鸣凤摆脱被奴役的困境;②认为自己不坐轿子,给乞讨的小孩一点钱,就能改变被压迫者的地位处境;③高老太爷临终之前,忽然变得“慈祥”,并答应不提觉民与冯家的婚事,他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④当高老太爷对他说:“我喜欢你”时,他竟在祖父面前突然感情爆发,大声哭起来。【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考查对觉慧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仔细回忆《家》中的与觉慧有关的情节,找出小说中能体现觉慧“大胆’和“幼稚”的情节,叙述出来即可。如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