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3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目录TOC\o"1-3"\h\u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4考点一秦汉的政权更替和内政外交 4知识点1秦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 4考向1秦朝的政治制度 6知识点2汉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 9考向2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0考向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12考向4东汉的兴衰 13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 15知识点4法律与教化(选必一) 16知识点5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三) 16知识点6: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选必一) 18考点二秦汉的经济与交通 18知识点1经济发展 18考向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措施 20知识点2交通建设(选必二) 21考向2北击匈奴、丝绸之路 22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二) 23考点三秦汉的文化和科技 24知识点1秦汉中华文化的发展 24考向1儒学成为正统 25考向2两汉的文化 27知识点2秦汉科技的发展(包含其它领域) 28知识点3秦汉文化传承(选必三) 29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30考点要求考题统计备考建议秦统一、国家治理与速亡(2年5考)2024待定本讲为高考命题热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关键词:“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官僚政治、三公九卿、郡县制度、文书制度、上计制度、统一度量衡、横征暴敛、“推恩令”、中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盐铁官营、币制改革、西域都护府、“编户齐民”丝绸之路、佛教传入、尊崇儒术等,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统一和发展阶段,因此要引起重视,复习时重点把握。2023选择题:天津卷,浙江卷6月,2022选择题:河北卷,湖北卷,浙江卷6月两汉兴衰发展与国家治理(2年9考)2024待定2023选择题:全国新课标、天津卷、福建卷、北京卷、山东卷2022选择题:广东卷、湖北卷、江苏卷、浙江卷1月秦汉经济与社会生活(2年4考)2024待定2023选择题:全国甲卷2022选择题:天津卷、海南卷、湖南卷秦汉文化发展及中外交流(2年7考)2024待定2023选择题:辽宁卷、广东卷非选择题:海南卷2022选择题:辽宁卷、山东卷、重庆卷非选择题:全国乙卷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考点一秦汉的政权更替和内政外交一、统一的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1、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要: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地理位置:秦地处西边,远离中原多战之地,可相对从容的进行变法强国;物质基础雄厚。4、商鞅变法:变法彻底,尊奉法家,建立封建制度,奖励耕战,使秦日益强盛。5、统一趋势:政治分离中蕴含统一趋势,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6、主观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轻血缘,重才能;广纳贤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远交近攻,战略得当。二、统一的过程:1、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B.C221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2、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3、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4、建立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1、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1)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选一3)(纲上15)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1)概况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④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2)特点: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②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3)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管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县(道)——乡、里、亭评价: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③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其他巩固措施:1、文化政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2、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3、法制建设:制定《秦律》4、民众管理: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四、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焚书坑儒,钳制思想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陈胜吴广起义:①时间:B.C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者:陈胜、吴广④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⑤结果:陈胜起义失败⑥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2、刘邦项羽反秦势力发展:①秦朝的灭亡:BC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②楚汉之争:BC206年—BC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3、秦速亡的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异同比较】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官员产生血缘继承(世卿世禄)皇帝(中央)任免官吏权利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集权)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史料实证】东周至秦朝的社会转变及历史地位史料: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而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含义。政治上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社会走向地缘社会,分土而治走向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历史解释】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的变化(1)政治体制: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2)最高统治者:从“天下共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到皇帝制度下专制独裁,皇权至上。(3)地方管理:从层层分封,权力分散,独立性强到中央垂直管理,直接控制,高度集权。(4)官僚机构:从贵族政治下世袭贵族把持政权到官僚政治下皇帝选拔任命职业官僚。(5)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书同文,车同轨,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真正形成。【史料实证】秦朝推广郡县制史料:秦帝国建立了单一制的郡县制统治,但是实际上,战国列国相互并立的国家观念以及更为古老的分封制传统并没有完全被统一的、郡县制国家观念取代。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在,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郡县制国家观念受到的挑战。旧国家观念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分歧;旧势力的阻挠;文化地域性差异。【家国情怀】郡县制对国家治理和历史进步的作用(1)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2)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能够有效迅速地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御敌。(3)郡县制为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如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4)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家国情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及巩固的影响(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国之力北御奴,开拓东南及南方边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大一统观念形成: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一统”观念深人人心。(3)经济文化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4)民族交融与认同;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整合天下经济政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考向1秦朝的政治制度1.(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训练】1.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 B.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C.强化了三公权力的分权制衡 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该制度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间的分权平衡,排除C项;御史大夫监察权的扩大说法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训练】2.《琅琊刻石》(前219年)载,列侯王鹤、关内侯赵亥、丞相王馆、卿孝斯等曾“与(始皇帝)议于海上”,没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为“金印絮绶”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关内侯之后。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新爵制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统一C.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 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军功爵制,王鹤、赵亥等人因军功得爵,位列“丞相”之前,体现了当时武人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A项正确;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涉及新爵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体现宰相制度制约皇权,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点2汉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一、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B.C20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2、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民休息(1)政策措施①“汉承秦制”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君主应该无为而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2)实行原因:①统一战争中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②汉初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大量逃亡(3)重要影响:①分封同姓诸侯王,给汉朝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如“七国之乱”;②“文景之治”出现。王国问题:①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被剪除;②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吸取灭亡的秦朝因孤立无援而失败的教训),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③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叛乱不得人心被平定。3、“文景之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统治时期措施结果汉高祖“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二、西汉强盛,“汉武盛世”1、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政治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利打击地方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刺史制度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范围广,扩大统治基础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军事)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3次对匈奴的战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边疆管理①B.C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关②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三、西汉动荡,东汉兴衰1、东汉的建立(1)背景: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王莽的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绿叶、赤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2)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3)“光武中兴”的主要表现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加强皇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改善农民处境,缓和阶级矛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引发“官锢之祸”;(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庄园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3)黄巾起义(结果:失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4)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家国情怀】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历史解释】“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点?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2)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等等。(3)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考向2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2023·天津卷)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引发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权,唐朝增设军镇导致安史之乱,但这些制度在实行之初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原有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负面作用,这体现了事件因果关系的错综复杂,D项正确;历史成败决定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等设立之初的情况,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士族专权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1.“汉变秦治”是指汉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所制定的大政方针。以下措施属于“汉变秦治”的是(

)A.郡县制度、尊崇儒术 B.察举制、转运司C.黄老无为、轻徭薄赋 D.推恩令、政事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变秦治’是指汉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所制定的大政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C项正确;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排除A项;转运司是宋朝设立的,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时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2.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隘(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何此举(

)A.提供了赋役征发依据 B.完善了国家的治理体系C.开启了郡国并行制度 D.旨在继承秦朝文书律令【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萧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中,包含了关于赋税和劳役的详细规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数据,这些数据为刘邦未来征发赋税和劳役提供了重要依据,A项正确;虽然萧何的行为对刘邦的统治有所帮助,但仅仅通过收集图书资料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家的治理体系得到了完善。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实践,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收集的秦朝律令图书无关,因为秦朝并没有实行分封的制度,排除C项;汉朝并不是直接继承秦朝文书律令,而是对其有所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考向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1、(2022·浙江卷1月)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训练】1.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此举旨(

)A.加强对官吏控制 B.丰富君臣政治生活C.强化君主的权威 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可知君主处置不遵守礼仪规范的,以此来强化君主的权威,故C项正确;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属于表象,目的依旧是增强君主的权威,排除A项;御史执法与丰富君臣生活无关,排除B项;强化上下尊卑关系是为了强化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2.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让刺史以“秩六百石”而监察两千石的郡太守、诸侯国相。同时,又明确规定“以六条(皇帝诏令中规定的六条监察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察)”。汉武帝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

)A.提高朝廷行政效率 B.削弱郡国行政权力C.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稳固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0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一方面利用刺史强化对郡太守和诸侯国相的监督,同时严格限定刺史的监察权限,防止刺史滥用职权,以此稳固大一统的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的目的是监察地方,而不是提高朝廷行政效率,排除A项;刺史只是负责监察,并未侵夺郡国的行政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汉武帝的举措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考向4东汉的兴衰1.(2023·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训练】1.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 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李膺等士人通过“清议”针砭时弊,导致“党锢之祸”,因此原因为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B项正确;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绿林起义属于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训练】2.东汉中期以后,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三大集团是官僚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细察当时的政局,不仅发生了宦官打击官僚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也发生了皇权打击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由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权尚能控制政局 D.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发生了宦官打击官僚士大夫的“党锢之祸”,同时,也发生了皇权打击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这就表明当时皇权还能控制国家政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外戚、宦官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豪强地主势力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对外戚、宦官的打压,没有涉及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排除B项;国家政权名存实亡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在军阀割据和农民起义打击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一、秦朝选官制度:1、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考核:上计制(秦汉)3、监察: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郡一级)二、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1、时间:西汉时期2、性质: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3、选拔标准: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4、历史评价: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5、监察: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地方:十三州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刺史制度【概念补充】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知识点4法律与教化(选必一)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汉代法律实践特点:①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以经注律”。②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概念补充】春秋决狱:春秋决狱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以经注律,是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所谓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知识点5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三)秦朝汉朝民族关系①制略匈奴(和亲、战争、内迁)②行政管理③屯戍政策影响:①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②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对外关系①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②物种、技术等器物传播(选必三)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漆器及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大宛国的良种“汗血马”,苜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传入中国。③宗教、文化艺术的传播(选必三)佛教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知识点6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选必一)户籍制度秦朝: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地方专员;定期调查2、基层治理基层组织:乡里制度(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亭: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管理机制: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社会保障优抚: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救济: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历史解释】秦汉时期社会基层治理的特点?(1)秦汉时期的乡亭里制各司其职,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三老掌管教化,实行思想控制,啬夫游微则负责缉盗安民。(2)秦汉时期的基层社会管理受到统治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汉代呈现儒表法里的特征。(3)宗族和君权逐渐分离。秦朝到魏晋时期,族权与君权分离,进入到世族、士族制时代,宗族开始出现民间化趋势,官民合治的模式逐渐形成。考点二秦汉的经济与交通知识点1经济发展农业①技术体系: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的两种精耕细作(选必二)②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选必二)③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选必二)东汉末期出现翻车(选必二)2、手工业(选必二)汉朝为主纺织业①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情景②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冶铁业①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②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③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3、商业(1)秦朝市场统一了全国市场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了度量衡政策重农抑商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2)汉朝①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②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③信贷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政策,(发展官营商业)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经济币制改革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中央集权盐铁专营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重税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必考概念】“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大规模推行,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历史解释】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适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为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对于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推行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3)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考向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措施1.(2022·天津卷)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1.西汉前期,冶铁等行业的经营者虽不免依仗权势“攘(对抗)公法、申私利”,但其“家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务为善器(铁器)。器不善者不集”,“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正是当时经营手工业的富商大贾的真实写照。当时的这一状况(

)A.便于通过垄断强化中央集权 B.凸显了官营手工业规范经营C.促使生产与销售的紧密结合 D.为提高生产技艺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前期(中国)。根据材料“虽不免‘攘(对抗)公法、申私利’”“家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将盐铁收归官营前,冶铁等手工业经营者难免依赖权势进行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其更多地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冶铁等手工业在私营模式下的生产以营利为目的,产品都是以交换价值的形态出现,其营运活动受到市场的影响,这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善经营方法都是有推动作用的,D项正确;材料中的私营手工业注重以营利为目的,一定程度上利于推动行业发展,增强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对中央集权产生威胁,排除A项;“家人相一、父子勠力”等反映出的是私营手工业,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2.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官和政治家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桑弘羊认为,“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贤良、文学之士则认为,“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据此推知,双方(

)A.都支持盐铁官营 B.分属于不同阶级C.都主张农业富国 D.都关心民众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8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营桑弘羊认为要实行盐铁官,满足民众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则认为盐铁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且影响农业发展,可见双方都关心民众生活,D项正确;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排除A项;双方都是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农业富国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知识点2交通建设(选必二)1、秦朝开凿了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2、汉朝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探究延伸】思考丝路从陆地转为海上的原因有哪些?①西北战争频繁,陆路受阻②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提高③制瓷技术进步,外贸商品变化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⑤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家国情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考向2北击匈奴、丝绸之路1.(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②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变式训练】1.元狩二年两次河西战役,以及浑邪、休屠两部的归降,河西走廊成为汉朝的领土,不久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这些举措(

)A.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B.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实现了汉对西域正式管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汉代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实现了中央对河西地区的管理。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材料是西域,不是东亚,排除B项;河西四郡与内地是同一管理方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汉朝对河西地区的管辖,而不是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训练】2.学者指出秦汉时期的“徙民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一是强干弱枝,另一是实边。下列反映汉朝“实边”的是(

)A.“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B.“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C.“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D.“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为配合在河西地区对西羌的作战与开拓郡县,将许多民众迁徙到这些地区,即B项描写的“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B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都是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是李白的诗,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的情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是民众向江南地区迁徙,不属于“实边”,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二)1、田赋①秦朝: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②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施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2、丁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史料实证】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史料:秦汉时期,从税收对象上看,田赋已不再是……人头税性质的地租,而是财产税性质的农业税;而同时存在的算赋、口赋、更赋、户赋等仍然是人头税……不过财产税的出现毕竟是一大进步。在税收形态上……货币税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工商税征收货币,而且连农业人口承担的赋税也大部分征收货币……在税收结构上…··工商税收具备了一定规模,农业税独大的税收结构已经不再,但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歧视”工商业,并对工商业采取了重税政策,造成了工商业的处境艰难,发展缓慢。——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税收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税制变化的历史影响。变化:从缴纳人头税向缴纳人头税和财产税转变,但以人头税为主体;以货币为征税的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商税在税收比例中上升,重征工商税。影响:征收财产税为后世赋税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工商业的处境艰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考点三秦汉的文化和科技知识点1秦汉中华文化的发展1、秦朝: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2、汉朝:(1)主流思想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思想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经博士B.C136年朝廷设置五经博士(2)宗教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传播②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探究延伸】佛教对中国的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4.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3)文学与史学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史学《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考向1儒学成为正统1.(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答案】(1)对象: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汉典籍;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考古资料。(2)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据材料“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可知,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的角度分析。【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材料二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答案】(1)原因: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一;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得出历代君主对宗教祭祀的重视;据材料“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得出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礼仪;据材料“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得出国家与宗教结盟,强调精神统一;结合所学得出汉朝国力上升,建立大一统王朝的需要;据材料“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得出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与完善。【变式训练】2.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当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可以很容易6地用来为香港问题提供框架。如果在安抚港人方面取得成功,这甚至可能有助于减少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恐惧。"一国两制"使香港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它保留了另一种制度。——摘引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答案】(1)表现: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统一文字。举措:设立五经博士,独尊儒学。时代精神:“大一统”思想的认同。【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表现:根据所学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知实行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统一文字。举措:根据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和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可知设立五经博士,独尊儒学。第三小问时代精神,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可知“大一统”思想的认同。考向2两汉的文化1.(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训练】1.202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市武隆区发掘了一座具有明显中原形制的西汉早期墓葬“关口一号墓”。在出土的600余件随葬器物中,有少量釜、鳌等巴文化铜器,还有来自蜀地的漆器,以及带有秦文化因素的漆扁壶、铜蒜头壶等。该考古发现实证了(

)A.区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B.手工业生产工艺的交融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 D.全国道路交通网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武隆“关口一号墓”属于中原形制,其随葬品来自各地,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这体现出汉代中原文化向四周的扩展以及大一统时期各地区文化的交汇融合,C项正确;材料无法从考古发现中证实“区域文化”的特色,排除A项;考古发现中发现的文化铜器是产品的交流,不能证明“生产工艺”的交融,排除B项;考古发现中没有涉及交通网络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训练】2.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艺文志》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初具规模的史志目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书》(

)A.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 B.改变了史学关注重点C.沿袭了传统史书体例 D.推动了汉代学术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增加了疆域政区、文献目录等方面的内容,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A项正确;《史记》《汉书》的主要内容都是记述帝王将相、重要人物事迹的传记,无法体现史学关注重点改变,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可知,《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十志”就是体例创新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汉书》的学术价值,而是其内容上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点2秦汉科技的发展(包含其它领域)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东汉华佗被后世誉为“神医”科技《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周髀算经》西汉初期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知识点3秦汉文化传承(选必三)秦朝焚书坑儒使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纲上)汉朝学校(选必三)①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开始设立地方官学书籍(选必三)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②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③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唯物史观】尊崇儒术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成为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干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23·天津卷)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灭亡后(中国)。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