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题库_第1页
社会医学题库_第2页
社会医学题库_第3页
社会医学题库_第4页
社会医学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医学题库

社会医学

必背问答

题一、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社会医学以群体为对象,研究

社会卫生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高危人群和弱势人

群,确定防治工作的重点,对社会卫生问题作出社会医学的"诊断"。

2.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

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医疗保障制度、行为生活方

式及医疗卫生服务等众多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定社会卫生对策及措

施提供科学依据。

3.社会卫生策略及措施找出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

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的

"处方"。社会医学所指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不是单纯的医疗卫生

技术措施,而是涵盖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采取的

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策略与措施。

二、论述三次卫生革命

1.第一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

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

施,提供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推行广泛免疫接种计划,开展消毒、杀

虫、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卫生措施,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2.第二次卫生革命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

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倡三级预防,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特别是

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控制吸烟、吸毒、酗酒,提倡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大力加强各种健康

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推行综合性社会干预计划。

3.第三次卫生革命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

寿,实现WHO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WHO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

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伴随着积

极健康观的出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健康状

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两部分组成,系统分析社会卫生状况的现状、

特征、变化以及演变规律趋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社会经济,

卫生政策,卫生资源,卫生服务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

响,找出存在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

3.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通过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和分析产生社会卫生问

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

思路,也是科学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的技术路线。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健康弱势人群处于疾病高危状

态,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提供特殊的医疗照顾。

四、社会医学特色理论与创新点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卫生事业是

以社会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卫生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

度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只有社会全面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

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才能给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基础。因此,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

康保障的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社会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包含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教育普及、物质生

活丰富、文化水平提高、卫生服务完善等,它是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

根本保证。

3.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观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况。与积极的健康观相适应,人们

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已不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要求积极地

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祛病延年,要求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

关系和社会氛围,保持心理平衡,活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

4.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高危险性主要包括高危人群、高危环境和高危因

素。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型环境的人群,

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情,已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高危因素是指对健

康构成威胁的因素,高危环境包括存在危险因素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

境。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多种致病因素

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

识到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

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行为,生活方式及环境中存在多种环境险因素密

切相关。而且社会因素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

的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

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行动和协同推进,这被称为大卫生观或大健康观。

五、医学模式的演变顺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是指鲜明们认为人类的生命

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指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无论古希腊医学

还是中医学说都属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范畴。

--机械论医学模式是指基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以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

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他否定唯心主义医学观,把医学影像实验

医学时代对医学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生物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健康与疾病反应,并因素主和自

然环境三者内在联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全球疾病谱和死因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恶性

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这些疾

病的病因复杂,和个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心理因素乃至经济生活条件等

多种因素都有联系。

2.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

要求提高健康生活的品质,还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

理氛围。

3.医学的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保护健康和

与疾病斗争突破个人活动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许

多健康问题已经无法依靠传统医疗卫生技术与解决,必须采取社会化措

施才能找到出路。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医学认识手段的现代化,使对疾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个体经

验的过分依赖,加强了分工协作,不同专业共同参与对疾病的考察,以

及他们之间实现认识上的互补,为多学科参与医学实践、为心理学家和

社会学家参与医学认识与实践均提供了可能。

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意义

(-)基本内涵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

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它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也

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是对片面单一以生物因素为医学核心的

修正,给予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思维与认知中应有的地位。因此,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它在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时候,是以肯定生物因素为前提的。社会因

素对健康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个体生理、心理变化发挥作用。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它是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中

去理解,把生物的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

(二)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

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

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用"社

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

明确预防医学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

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反思医学的目

的,将其纳入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中去调整和完善。走向成熟的

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

和公平的医学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

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

八、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由内向外分别代表影响个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背后

的诱因。第一层代表不同的个体。第二层代表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可能

对健康带来不同影响,如人们可以选择抽烟或者不抽烟。第三层代表社

会和社区影响,社会支持可能对个体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也可能带来不

利影响。第四层代表社会结构性因素,如住房、工作环境卫生等。第五

层代表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处于内环的因素都受到外层因素的

影响。

九、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对于个体健康状况

具有重要影响。年龄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疾病对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影

响显而易见。

(二)个体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缺乏锻炼、高危性行为等

个体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社会支持网络个体从社会网络获得的物质性和情感性帮助称为社

会支持。

(四)社会经济地位通常会用收入、教育和职业三个指标来测量社会经

济地位

(五)其他社会结构因素

1.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中存在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环境的、生物的和

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影响。2.城市化。

城市化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

人群健康,特别是对弱势人群的健康状况带来消极影响。3.卫生保健

服务。提高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对于提高健康水平具有直接影

响,特别是对于尚未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六)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1.政治。政治因素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的分配,决定不同群体

的权利地位关系,对健康不公平状况产生重要影响。2.文化、价值观与

社会规范。这三者都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约定俗成的,对于人们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3.环境。全球气候变化

对全球人口的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健康风险包括温室效应、疾病

传染模式的变化、食品和淡水供应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衰竭和物质生活

资料的匮乏。

十、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基础,提供了经济充足的食

物,安全的饮用水,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从而

有利于居民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增加卫生保健的投入。而医疗事业的发展

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为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些疾病创造了较好的

物质条件。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将

影响人群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的能力,进而影响人群

健康水平。

(二)经济对健康的负面作用L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对资源缺乏

科学规划,以及不合理开采利用,人类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

坏,包括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

致全球气温上升;工业"三废"污染大气、水系及食物,由此产生的健

康问题和潜在危害广泛存在;同时,大量合成化学物质渗透在人们生活

中吃、穿、住、用方方面面,无疑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

过量饮酒、不规则饮食睡眠习惯等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活条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使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物质生

活的丰富,电子、电气产品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如空调综合征等机体功

能失调反应。

4.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

快,紧张、刺激和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行为心理健康

问题成为现代人突出的健康问题。

5.负性社会事件增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猛增。经

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原因造成了暴力犯罪事件增多。家庭关系

紧张、教育功能失调增加了家庭暴力和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流动人口增加、老龄人口比例增加、低出

生、低死亡、低增长率对社会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

十一、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增加劳动力供给;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健康是人类最宝

贵的财富,拥有健康就可以拥有更大的生产力。

2.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健康状态使劳动者在体力上更加强壮、脑力

或认知上更加充沛,劳动效率更高,尤其对于体力、精力、耐力要求较高

的工作更是如此。

3.减少疾病损失和资源耗费;由于疾病造成的失能、残疾、过早死亡不

仅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大量消耗因防治疾病而

投入的卫生资源。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而健康水平

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通过对自然疫源地的改造,控制或减轻这些疾病

的发生,改善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

十二、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1.人口结构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

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新的健康问题。一方面,

传统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因其医疗服务的局限性和费用昂贵,在解决

大量老年人特殊医疗保健需求方面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老年人患病率高,

卫生资源消耗量大,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2.老年人口系数和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100%/总

人口数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低,将来可能出现劳动力的短缺)等

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性别比例平衡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素之一,性别比例失调则是滋生

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1)影响人口再生产,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最直接就是造成婚姻上的挤压,从而使部分男性不能结婚。(2)影响社

会稳定,由于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而造成婚姻的挤压,引发买卖婚姻、

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现象,带来性行为的错乱、婚外恋、家庭破坏等,

造成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3)由于农村性别比

高于城镇,不利于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且增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

制建设的难度,从而影响生活^口健康。

十三、流动人口与健康问题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人口

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但是,人

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疾病监测和计划免疫工作难度加大。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

这些儿童的教育、营养和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

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流动老年人比例也在上升。

社会医学考点(卫管系)

第一章

-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

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

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

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

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与人群生老病死有关的医学问题。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三、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第二章

第一节医学模式的概念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

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演变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

四、生物医学模式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二)健康需求的提高

(三)医学的社会化

(四)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

有的位置。

2.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

值。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积极健康观

WHO提出的健康定义中的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

个维度。

1.消极健康观

2.积极健康观

弟二早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

WHO对健建社会决定图素作了如下界定: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

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共

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三、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年验、性别和遗传因素

(二)个体生活方式

(三)社会支持网络

(四)社会经济地位

(五)其他社会结构因素(1.工作环境2城市化;3.卫生保健服务。)

(六)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第四章

第一节基本内涵及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质量、逐步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持续

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过程,其终极目标落脚于人们幸福生活的最终实现。

而健康既是个体感受幸福、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主

要社会目标之一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以往常用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来分析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及人均GDP或人

均GNP等。

二、健康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人群健康水平常用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

妇死亡率等传统健康评价指标来衡量。

三、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生适方式改变

3.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4.必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5.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四、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和资源耗费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第五章

(-)人口结构

联合国规定,60岁及以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

年型社会。

(二)人口素质

具在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群对健康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重视,自我保

健、家庭保健意识高,能够更自觉地进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杜绝不利于

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享有更高的健康水平。

五、城市化与健康

1.环境污染加重

2.精神障碍增加

3.现代病出现

4.交通危害

一、社会网络的内涵与作用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

第六章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涉及物质、制度、观念等诸方面。广义文化

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

一、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

3.教育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及收入

二、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

1.正向作用

①诊疗技术

②信息高速公路

2.•负向作用

①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

技术和机器的依赖。

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

第七章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一、行为与健康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第四节烟草流行与控制

二、控烟的政策措施

1.监测烟革使用与预防政策

2.保护人们免受烟雾危害

3.提供戒烟帮助

4.警示烟草危害

5.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6.增加烟税和提高烟价

第八章

一、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可以将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两类,即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二)调查研究

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三)定性研究的概念

定性研究也称为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

探讨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

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

(四)定性研究的特点

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还是事物的结果。

2.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

3.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4.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进分析。

(五)定量研究的概念

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

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其收集资料的过程称为

定量调查。

(六)定量研究的特点

①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假设",一般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架构;

②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

③结果可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检验;

④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九章

第一节卫生服务研究概述

一般认为,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如决策

方、医疗保险公司)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

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

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理解记忆)

1.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

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是依据人们的实际

健康状况与"理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

健、康复等卫生服务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

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

3.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

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4.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

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卫

生系统为居民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间接反映了卫生系

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

的效果。

第十一章

第一节健康危险因素概述

一、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

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

使

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

理、行为诸因素。

(-)环境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危险因素

(1)生物性危险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生物毒物等。

(2)物理、化学危险因素:物理有噪音、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

等,化学有各种生产性毒物、粉尘、农药、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等,理

化污染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次生环境危险因素,成为日益严重的健

康杀手,

2.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二)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三)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四)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第十二章

(-)生命质量的概念

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

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生命质量是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

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生命质量是一种病人报告结果,

区别于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评价和照料者报告。

(二)生命质量评价内容

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此外针对

具体疾病的量表还包括疾病症状等内容。

第十三章

一、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的

状况。

三、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

(-)人群健康指标(书161页)

1.单一型指标

2.复合型指标

(二)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1.人口学指标

2.自然环境指标

3.社会发展指标

4.卫生服务指标

5.卫生资源指标

6.卫生政策与保障指标

7.健康行为指标

8.健康公平指标

第十四章

卫班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保障公众健康和实现特定卫生目

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动依据,只要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法律、法

规、战略、方针、策略、计划和措施等。

二、卫生政策的主要功能

1规制功能

2.导向功能

3.分配功能

4.协调功能

第十八章

三、家庭类型的

家庭类型一般是指家庭存在的各种方式或模式。按家庭结构可以分为以

下6种类型。

1.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核心

家庭的特点是人数少、结构简单,家庭内只有一个权力和活动中心,家

庭成员间容易沟通、相处。

2.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