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保山市云县一中高三一诊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用PCR技术将DNA分子中的A1片段进行扩增,设计了引物Ⅰ、Ⅱ,其连接部位如图所示,x为某限制酶识别序列。扩增后得到的绝大部分DNA片段是右图中的A. B. C. D.2.研究表明,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各种CDK在细胞周期内特定的时间被激活,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其中CDK1(CDK的一种)在分裂间期活性高,分裂期活性迅速下降,以顺利完成分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幼年个体体内CDK含量较高,成年后体内无CDKB.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一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C.CDK1可能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D.CDK1可干扰细胞周期,在癌症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某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再检测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荧光标记。已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检测到分裂进行到①②③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①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B.若①时期发生过片段交换,则②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C.③时期的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1、2、3三种可能D.③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个数有0、1、2三种可能4.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请根据下面三组交配组合,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交配组合子代表现型及数目①甲(黄色)×乙(黑色)12(黄)、4(黑)②甲(黄色)×丙(黑色)8(黑)、9(黄)③甲(黄色)×丁(黑色)全为黑色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5.2018年中国科学院首次人工创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人造单染色体酵母,其与天然酵母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相似,但仅含有一条“超级染色体”。下列关于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的叙述正确的是A.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B.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C.葡萄糖为其直接能源物质 D.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6.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玉米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B.DNA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分别是乙醇和乳酸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需要合成ATP的酶发挥作用7.某研究小组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Ⅱ”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因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所以GDFⅡ含量减少会导致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液中GDFⅡ的减少可能与人体神经干细胞的衰老有关B.血液中GDFⅡ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C.若控制GDFⅡ合成的基因不能表达,可导致神经干细胞发生癌变D.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这可能与端粒不断被损耗有关8.(10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以下有关生物实验描述正确的是()A.调查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患者家系中随机取样调查B.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后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以确定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其作用是使细胞分离D.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00%二、非选择题9.(10分)人的原发性血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男性只要含有H基因就表现为患病,而女性只有在H基因纯合时才表现为患病;人的先天性夜盲症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人群中调查发现,甲、乙两个家庭各育有一儿一女,甲家庭成员表现型为:母亲正常,父亲和女儿均只患原发性血色病,儿子只患先天性夜盲症;乙家庭成员表现型为:母亲和儿子两病皆患,父亲和女儿均正常(且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1)先天性夜盲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2)甲家庭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若利用H基因探针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发现一女婴体内存在与探针配对的核苷酸序列,是否可以确定该女婴一定患原发性血色病,理由是_______。(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家庭的遗传情况_____(亲子代的表现型可不标出)。10.(14分)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六位农民以守护家园为己任,封沙造林,成为八步沙的第一代治沙人。之后,他们三代人坚守38年时间,累计治沙造林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2.6万亩,让沙漠变绿洲。请回答下列问题:(1)八步沙林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调查类群丰富度。(2)沙漠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使其________________能力增强。八步沙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呈______________的特点。(3)生态学家不会以八步沙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11.(14分)最新研究发现,尼古丁(俗称烟碱)通过与神经细胞膜或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烟碱接受器结合,引起人体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此外,尼古丁还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请分析回答:(1)当尼古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烟碱接受器结合后,引起钙离子由通道流入细胞,可见,尼古丁的作用相当于一种_______,此时的神经细胞膜所发生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尼古丁(俗称烟碱)通过与神经细胞膜或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烟碱接受器结合,引起人体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的功能。此外,尼古丁还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为验证尼古丁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均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注射一定量的尼古丁溶液和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3周。然后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并立即开始计时,测定1小时内两组鼠的胰岛素浓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给小鼠注射葡萄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两条曲线注射尼古丁的是_______________(填“甲组”或“乙组”)。(4)如果将实验中的“测定胰岛素浓度”改为“测定血糖浓度”,上述实验过程需将“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空白图中尝试画出甲乙两组血糖含量的变化图________________。12.截止2020年3月,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中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世界树立了狙击流行病的旗帜和标杆;某科研队伍提出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研制两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思路,主要研制流程如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2)进行PCR技术需要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3)两种疫苗的研制过程中均涉及了基因工程的相关操作,其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进行②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4)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可采用______________法。(5)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对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进行免疫______________(“治疗”或“预防”);对该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对疑似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即采集其咽拭子,与已知病毒进行______________比较。(6)接种基因工程疫苗比接种灭活获减毒的病毒疫苗更安全,试从疫苗的结构特点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利用PCR技术将DNA分子中的A1片段进行扩增,当引物与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子链延伸的方向总是从5′端到3′端,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均错误,D正确。2、C【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详解】由题意可知,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是细胞周期调控的核心物质,不管是幼年个体还是老年个体内都会进行细胞的分裂,A错误;酶的活性是受温度影响的,所以温度的变化会影响一个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的长短,B错误;CDK1的存在能使细胞分裂顺利完成,故可能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C正确;各种CDK在细胞周期内特定的时间被激活,驱使细胞完成细胞周期,故能促进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某些活动,促进癌细胞的增殖,D错误。3、C【解析】

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图中黑色柱子为染色单体,只有它的数量会变为0。白色柱子为染色体,横条纹柱子为DNA。①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初级精母细胞)。②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的细胞(次级精母细胞)。③表示精细胞。A、a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常染色体)。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详解】A、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①时期的细胞经过了DNA的复制,因此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A正确;B、②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减半,若①时期发生过片段交换(如同源染色体的A和a之间交换),结果为A、a在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若该条染色体和B所在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细胞,则②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B正确;C、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交叉互换),③时期的细胞基因型为AXB、aY或AY、aXB,假设减I中期A与XB位于同一极,若减I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Y或AXBY、a,若减II后期一对染色体未分开,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A、aY或AAXB、XB、aY或AXB、aYY、a或AXB、aaY、Y,荧光素的种类有0、1、2三种可能,若减I中期A与Y位于同一极,也只有0、1、2三种可能,因此C错误;D、正常的精细胞中应该有1条Y染色体或1条X染色体(0条Y染色体),据题干可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可能两条Y染色体进入一个细胞,因此③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个数有0、1、2三种可能,D正确。故选C。【点睛】熟悉减数分裂及DNA的复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D【解析】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2.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详解】根据交配组合③:甲(黄色)×丁(黑色)→后代全为黑色,说明黑色相对于黄色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且甲的基因型为aa,丁的基因型为AA;根据交配组合①甲(黄色)×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乙黑色的基因型为Aa;根据交配组合②甲(黄色)×丙(黑色)→后代出现黄色个体,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由此可见,甲和丁为纯合子。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5、D【解析】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常见的真核生物有真菌、植物和动物,据此作答。【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菌,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A错误;B、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B错误;C、ATP为其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D、酵母菌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D正确。故选D。6、C【解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详解】A、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故玉米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B、DNA复制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供能,B正确;C、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C错误;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过程,故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需要合成ATP的酶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C。7、C【解析】

细胞衰老的端粒学说认为,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详解】A、GDFⅡ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从而抑制端粒的修复延长,使细胞衰老,A正确;B、衰老的细胞会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正确;C、控制GDFⅡ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则机体无法合成GDFⅡ,可能会加速细胞衰老,但不会导致神经干细胞发生癌变,C错误;D、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细胞衰老为题材,考查端粒学说,考生需要识记教材中端粒学说的内容,结合题干中GDFⅡ这个物质进行分析。8、D【解析】

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一般选择在人群中随机抽样。在患者的家系中常常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观察DNA和RNA细胞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DNA和蛋白质容易分离。【详解】A、调查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A错误;B、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时,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后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B错误;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中DNA和蛋白质容易分离,C错误;D、减数分裂过程DNA进行一次复制,但细胞分裂两次,此时复制后每个DNA的两条链分别为15N/14N,分配后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00%,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甲家庭中双亲均无先天性夜盲症,儿子患该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又因乙家庭中母亲患该病,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但儿子患病,可以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hXBXb不可以确定,女性只有在H基因纯合时才患病,该女婴虽能检测到H基因,但基因型可能为HH或Hh。因而无法确定该女婴是否患原发性血色病【解析】

根据甲家庭中双亲均无先天性夜盲症,儿子患该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乙家庭中母亲患该病,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但儿子患病,可判断为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可说明H、h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男性只要含有H基因就表现为患病,而女性只有在H基因纯合时才表现为患病。据此答题。【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先天性夜盲症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判断的理由是甲家庭中双亲均无先天性夜盲症,儿子患该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又因乙家庭中母亲患该病,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但儿子患病,说明母亲传给儿子一个隐性致病基因就使儿子表现了患病,可判断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发性血色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先天性夜盲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甲家庭的母亲不患原发性血色病,但其女儿表现患该病(HH),说明母亲含有H基因,又根据其儿子只患先天性夜盲症(hhXbY),可判断母亲的基因型为HhXBXb。由于女性只有在H基因纯合时才患病,该女婴虽能检测到H基因,但基因型可能为HH或Hh。所以即便是检测到女婴体内存在与探针配对的核苷酸序列,也无法确定该女婴是否患原发性血色病。(3)乙家庭母亲两病均患,基因型为HHXbXb,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型为hhXBY,所生儿子两病皆患,基因型为HhXbY,女儿表现正常,基因型为HhXBXb,用遗传图解表示为:【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分析、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1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取样器取样法自我调节镶嵌分布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解析】

1、群落的水平结构常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类群丰富度。(2)沙漠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营养结构变的复杂,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由于土壤的湿度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八步沙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的特点。(3)从物质循环的特点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生态学家不会以八步沙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11、神经递质把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细胞间信息交流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引起(促进)机体产生胰岛素甲组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溶液【解析】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是血糖浓度升高时,高浓度的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或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详解】(1)尼古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烟碱接受器结合后,引起钙离子由通道流入细胞,可见尼古丁的作用相当于一种神经递质,此时的神经细胞膜所完成的信号转换是:把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肾上腺髓质细胞接受尼古丁刺激后,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以降低血糖的浓度,同时还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途径降低血糖浓度。(3)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引起激素调节,因此给小鼠注射葡萄糖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胰岛素。由图1中两条曲线的情况分析可知,注射尼古丁的是甲组,因为甲组血液中胰岛素的释放水平低于乙组,说明尼古丁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4)如果将实验中的“测定胰岛素浓度”改为“测定血糖浓度”,上述实验过程需将“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为“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溶液”。由于甲组注射尼古丁,而尼古丁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降血糖的调节作用,则甲乙两组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点睛】本题以尼古丁引起的调节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信号发生的转变,把握血糖的调节过程,理解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和识记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具体途径;把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结合第(3)和(4)问的题意判断甲乙组血糖浓度的变化。12、cDNA目的基因片段、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Taq酶构建表达载体限制酶、DNA连接酶显微注射预防核酸序列(或RNA.序列或核糖核苷酸序列)该疫苗不具有遗传物质,不会出现病毒增殖和感染【解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