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均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2.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某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为人体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B.若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C.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D.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图2所示行为发生在b点之后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叙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叶绿体含有双层膜,有利于扩大光合作用的受光面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的圆饼状,有利于其自身携带O2并进行有氧呼吸C.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有利于杀死侵入机体的病毒或病菌D.根尖分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根吸收水分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类囊体薄膜上有能合成ATP的酶B.植物根细胞膜上有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蛋白质载体C.人体线粒体内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蛋白质载体D.人体黏膜细胞表面有与某些病毒结合的蛋白质受体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B.人工诱变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并且可获得预期性状C.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后可能引起基因重组D.花药的离体培养有利于获得纯合基因型,从而缩短育种年限6.图是某生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1、2、3、4可以自由组合B.染色单体①和②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精子中,①和③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精子中C.染色单体⑥和⑦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相同基因、等位基因及非等位基因D.从基因角度考虑该细胞产生的精子类型可能有2种或4种7.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荚膜的S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R型菌无毒性。下图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C组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小鼠死亡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B、D三组C.E组实验表明,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D.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8.(10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前,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广口瓶后需振荡混匀B.实验选用的温水温度为30℃是因为该温度处于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范围内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D.拔掉塞子后如能闻到酒味,说明一定有酵母菌进行了厌氧呼吸二、非选择题9.(10分)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研究环境条件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1)科研人员测定小麦一昼夜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发现小麦与其他植物一样出现了“午睡”现象。一般认为,午后温度较高,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使叶片降温,同时,植物体也会__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叶片气孔开度来避免过度失水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这一变化会引起叶肉细胞间的__________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2)科研人员推测,午间强光照可能会导致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光系统Ⅱ发生损伤,导致__________速率下降,进而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D1是对光系统Ⅱ活性起调节作用的关键蛋白,科研人员使用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D1蛋白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分析可知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活性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午睡”现象。(3)水杨酸(SA)是一种与植物抗热性有关的植物激素,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SA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条件下的D1蛋白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可推测,SA能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及光系统Ⅱ活性降低程度,__________(填“缓解”或“加剧”)小麦的“午睡”现象。10.(14分)为提高粮食产量,科研工作者以作物甲为材料,探索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1)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其中环形代谢途径表示的是光合作用中的________反应。(2)如图1所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___________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Ⅰ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3)为了减少叶绿体内碳的丢失,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编码某种藻类C酶(乙醇酸脱氢酶)的基因和某种植物的M酶(苹果酸合成酶)基因转入作物甲,与原有的代谢途径Ⅲ相连,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图2中的途径Ⅱ)。①将C酶和M酶的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能够实现的目的是:利用途径Ⅱ,通过__________,降低叶绿体基质中该物质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②转基因操作后,途径Ⅲ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在图2所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人提出“通过敲除T蛋白基因来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设想。你认为该设想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11.(14分)血糖调节过程复杂,有许多独特之处,需要多种分泌腺、组织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的参与,异常的激素分泌可导致体内血糖含量异常变化,引起一些病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血糖调节的腺体特殊: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关系特殊:血糖浓度降低时,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血糖调节中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还是_________(写出两个)等的调节中枢。若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分别刺激与该中枢连接的神经纤维上的A、B两点均能引起某区域兴奋,如果两个位点同时受到刺激,则引起该中枢兴奋的反应强度将___________(填“减弱”“加强”或“不变”)。12.将某植物叶片加水煮沸一段时间,过滤得到叶片浸岀液。向浸岀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液。可用来培养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单独在M培养液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在培养液中还存在蔗糖的情况下,酵母菌的生长出现停滞,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郎可)(2)将酵母菌、醋酸菌的混合物加入M培养液中,两类微生物一段时间的数目变化如图所示。发酵初期,酵母菌数增加更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中添加蔗糖量少,一段时间后,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生长所需碳源消耗殆尽的情况下,醋酸菌数仍能保持一定速度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3)将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加人M培养液中培养,10余大后,培养液表面出现一层明显的菌膜,该菌膜主要是由___________(填“酵母菌”“醋酸菌”或“乳酸菌”)形成的。(4)将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加入M培养液中培养,发现乳酸菌始终不具生长优势。如在实验开始,就将菌液置于___________环境下培养,将有利于乳酸菌生长,而醋酸菌则很难生长。但这种环境下的早期,培养液中酒精的生成量也会多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正确;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D错误。故选D。2、C【解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A错误;B、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B错误;C、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C正确;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故选C。3、C【解析】

细胞的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细胞内充分容纳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内有很多基粒,基粒由类囊体薄膜堆砌而成,扩大了膜面积;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液泡是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详解】A、叶绿体含有双层膜,但是其接收、传递、转化光能的结构却是其类囊体薄膜,A错误;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C、吞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吞噬侵入机体的病毒或细菌,然后被其中的溶酶体消化分解,C正确;D、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大液泡,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对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4、C【解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2、膜的组成成分可以转化,由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功能越复杂。4、许多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化学反应所需是酶提供了大量附着点,为化学反应提供了广阔的场所。【详解】A、类囊体薄膜能进行光反应合成ATP,因此膜上具有ATP合成酶,A正确;B、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C、线粒体运输丙酮酸,不运输葡萄糖,C错误;D、病毒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D正确。故选C。5、B【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猫叫综合症”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A正确;B、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所以不能获得预期性状,B错误;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C正确;D、花药的离体培养实质是培养精子,获得单倍体植株,再利用秋水仙素加倍后获得纯合基因型,从而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意义,明确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正确区分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识记单倍体育种的步骤。6、D【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图示细胞为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图,其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精母细胞;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⑥和⑦发生了部分位置上的交叉互换。【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图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中1与3或4自由组合,2与3或4自由组合,A错误;B、正常情况下,染色单体①和②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精子中,①和③也不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精子中,B错误;C、染色单体⑥和⑦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C错误;D、从基因角度考虑该细胞产生的精子类型可能有2种或4种,D正确。故选D。7、C【解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荚膜具有保护作用,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组煮沸后细菌死亡,故B组小鼠能生存;无荚膜的菌无毒,故C组小鼠能生存;DNA放入D后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D组小鼠不能生存(死亡);蛋白质不能促使R型菌转化,故E组小鼠能生存。【详解】A、C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无荚膜,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A错误;B、由于A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有英膜;D组加入的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错误;C、E组中是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而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小鼠仍存活,所以加S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菌,C正确;D、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C。8、C【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需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底物,消耗O2产生CO2,厌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底物,产生CO2和酒精。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详解】A、实验开始前,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广口瓶后需振荡混匀,增大酵母菌与葡萄糖的接触,使其快速繁殖,A正确;B、实验选用的温水温度为30℃是因为该温度处于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范围(25-30℃)内,B正确;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需氧呼吸产生CO2,厌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因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C错误;D、酵母菌厌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拔掉塞子后如能闻到酒味,说明一定有酵母菌进行了厌氧呼吸,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降低CO2光反应D1蛋白的含量降低光系统Ⅱ减弱缓解【解析】

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会导致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气孔开度下降又引起细胞吸收的CO2减少,导致叶肉细胞间的CO2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图1显示,较强光照会导致D1蛋白含量下降,图2说明喷洒适宜浓度的SA会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对小麦的“午睡”现象起到缓解作用,据此,若要减少“午睡”现象提高小麦产量,从外源因素考虑,可喷洒适宜浓度的水杨酸,从分子水平考虑,可通过提高D1蛋白的含量来实现,据此作答。【详解】(1)午后温度较高,植物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会降低叶片气孔开度来避免过度失水,这会导致叶肉细胞间的CO2不足,使午后小麦光合速率降低。(2)强光照引起光系统Ⅱ发生损伤,会导致光反应的速率下降;图1中数据显示,强光照会导致D1含量下降,因此“午睡”原因可能是午间较强光照使细胞中D1蛋白的含量降低,从而导致光系统Ⅱ活性降低。(3)根据图2中D1蛋白含量所示,可推测经SA处理后,能减弱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及光系统Ⅱ活性降低程度,缓解小麦的“午睡”现象。【点睛】本题以“环境条件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反映实验处理和结果信息,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0、碳(暗)乙醇酸将乙醇酸转换为苹果酸由于途径Ⅱ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直接增加了碳(暗)反应的反应(底)物该设想可行。理由是:叶绿体膜上的载体T仍有可能输出部分乙醇酸,造成叶绿体中碳的丢失。找到并敲除载体T的基因,即可减少这一部分碳的丢失,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析】

分析图1可知:叶绿体中所示的环形反应的生理过程为卡尔文循环,该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C3,然后C3在来自光反应的ATP和还原剂NADPH以及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C5。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乙醇酸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分析图2可知: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Ⅱ,即将乙醇酸通过C酶和M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苹果酸,由于途径Ⅱ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苹果酸通过代谢途径Ⅲ,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详解】(1)分析图1可知,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表示碳(暗)反应的过程图。(2)分析图1可知,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乙醇酸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3)①分析图2可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C酶和M酶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增加了途径Ⅱ,通过该途径将乙醇酸转为苹果酸,降低叶绿体基质中乙醇酸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②转基因操作后,通过途径Ⅱ提高了叶绿体中苹果酸的含量,然后苹果酸经过途径Ⅲ代谢产生了CO2,从而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度增加,提高了碳(暗)反应所需的反应(底)物浓度,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4)分析题图可知,T蛋白是叶绿体内外膜上将乙醇酸运出叶绿体的载体,乙醇酸出叶绿体造成叶绿体中碳的丢失。因此找到并敲除该载体的基因,即可减少这一部分碳的丢失,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所以通过敲除T蛋白基因来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设想是可行的。【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熟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物质变化。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1和图2中的代谢途径以及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11、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不对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促进机体通过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能源物质葡萄糖的产生,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葡萄糖及时被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分解产生能量体温、水盐不变【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g/L:低血糖症;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血糖浓度过高,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加速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低血糖的条件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此外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相应的神经控制激素的分泌。【详解】(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由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等特点;胰腺中还有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所以该观点不正确。(2)胰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