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1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7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31
第四单元比例..............................................................37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59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67
第七单元总复习............................................................78
1.数与代数.................................................................78
2.图形与几何..............................................................109
3.统计与可能性............................................................135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卜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联系百分数的
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
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难点:在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其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我国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地形结构丰富多样,你知道我国
的陆地地形大致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吗?各种地形的面积分别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儿吗?
出示例1中的扇形统计图。
谈话:这样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扇形统计图。揭示课题:扇
形统计图。
二、认识扇形统计图
1.在观察中认识结构。
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的扇形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从扇形统计图中你能了解
到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
(2)怎样根据扇形统计图判断哪种地形的面积最大,哪种地形的面积最小?
小结:这幅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总面积,每个扇形表示一种地形的面积占我
国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圆心角大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就大,表示这种地形的实际面积也
大;圆心角小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就小,表示这种地形的实际面积也小。
2.在比较中感知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扇形统计图是用不同的扇形来表示数据的,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
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在计算中强化认识。
谈话: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根据“我国陆地总
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一条件,以及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算出各种地形的面积呢?
先用计算器算一算,并把书上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并组织反馈。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有什么不同?扇形统计图表
示出的各种地形面积的大小,和算出的结果一致吗?
明确:扇形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直观地看出各
部分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页的“练一练”。
让学生观察题中的两幅统计图,提问: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从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
息?
提问:比较这两幅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你能想到什么?
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9.6%,但土地资源比较缺
乏,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9%。我国能用占世界总量9.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人
口总数19.6%的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
就。
2.做练习一第1题。
学生观察题中的两幅统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认为小华家两天的食物搭配各
有什么特点?哪一天的食物搭配更合理一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生共同点评。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观察统计图,并根据花生米的面积大约占果盘总面积的20%,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大约各
占百分之几,再说一说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提问:这是我国四大海域面积分布情况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临海海
域分为几个部分?它们各占我国临海海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谈话:你能根据这里的扇形统计图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吗?先用计算器进
行计算,再把算出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讨论: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表达的信息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总结
提问:你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认识?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1)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
(2)每个扇形分别表示各种地形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3)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3.3%,丘陵面积最小,占总面积的9.9%...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新授时提出“你还能从扇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1的扇形统
计图进行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再进行总结、提炼,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巩固练习时,教
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解答的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土地”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
“营养搭配”的生活常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提
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统计图的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比较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寓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
计图.对各种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三
种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比各种统计图,并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各种统计图的作用,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扇形统计图,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扇形统计
图?
学生回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举例。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我们认识的三种统计图。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为了了解六年级一班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小宇收集了这个班
2011年下半年阅读课外书的有关数据,分别制成了下面三幅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中的扇形统计图。
说说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哪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学生思考后回答:六年级一班同学阅读课外书的种类和所占的百分数。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知道些什么?
(2)出示教材第2页例2中的折线统计图。
说说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
学生进行分析:六年级一班同学不同月份阅读课外书的数量。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3)出示教材第3页例2中的条形统计图。说说这个统计图反映的又是什么情况呢?
学生观察、分析:六年级一班同学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时间。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了解了什么?
2.综合分析,讨论交流。
提问: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下半
年各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阅读课外书时间的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追问: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与同学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结果进行小结:
每一种统计图都有它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要想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
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扇形统计图。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以选择折线
统计图。要想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页“练一练
(1)观察讨论。
提问:各统计图分别统计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条形统计图是统计2012年李大伯家各项收入的情况,扇形统计图统计的是2012年李大
伯家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几,折线统计图统计的是2002〜2012年李大伯家每年收入的
变化情况。
(2)讨论交流:从三种统计图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
(3)回答“练一练”的问题。
(4)说一说,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分别观察了哪幅统计图?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1)分析:第一个统计表,反映的是1~6年级视力不良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从这个表
中,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视力不良的比率也在增加。所以我们应该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分析在教材上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分析:这个统计表主要统计的是学生左右眼视力情况的具体人数,所以应该选择用复式条形
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评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适时提醒学生要保护视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板书设计】
统计图的比较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出示六年级一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让学生在分析具体的统计图中体会
到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从而能够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领悟知
识,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
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也能够根据各种统计图进行合
理的分析。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1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高
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初步
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
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有关几何体的实物图(或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也有圆柱和圆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
特征?
隐去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形成例1的场景图。提问: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
圆柱体,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根据学生回答,再隐去图中的
圆锥形物体)(板书:圆柱)
二、认识圆柱
提问: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圆柱形的物体?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再问:你知道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吗?
出示一个圆柱的实物模型,谈话:我们平时所说的圆柱体,一般就简称为圆柱,我们认识的
圆柱都是直圆柱。请大家也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仔细观察圆柱的形状,摸一摸、比一比
圆柱的面,看看圆柱有哪些特征,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谁来向大家汇报,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圆柱到讲台前向全班同
学汇报。
小结:圆柱的上下是一样粗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出示圆柱的直观图,谈话:如果把圆柱画下来,就得到这样的图形,(指直观图中下底面虚线
表示的弧)像这里看不见的线条,一般要用虚线表示。你能在图上找出圆柱中两个完全相同
的圆和那个弯曲的面吗?
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圆柱的侧面,圆柱两个底
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边讲解边在图上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请大家再拿出自己手中圆柱形的物体,指一指它的底面、侧面,然后把同桌同学的两
个圆柱放在一起比一比,看哪个圆柱高一些,并说一说圆柱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三、认识圆锥
出示刚才隐去的圆锥形物体图,再添上圆锥形屋顶图(见教材第10页上的图)。谈话:请大
家观察这几个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本单元认识的圆锥都是直圆锥。(在前面板书
的“圆柱”后面继续板书“和圆锥”三个字,使课题完整。)
提问:生活中你还看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出示圆锥形的实物模型,谈话:请大家也拿出一个圆锥形的物体,仔细观察,并摸一摸圆锥
的面,说一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
小结: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出示圆锥的直观图,谈话:如果把圆锥画下来就得到这样的图形,你能在图上指一指圆锥的
顶点、底面和另一个曲面吗?
讲解: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作
圆锥的高。(边讲解边在图上标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谈话:请大家再拿出一个圆锥形的物体,相互指一指它的顶点和底面。
总结: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了圆柱和圆锥,你能说说圆柱和圆锥各有哪些特征吗?
四、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中的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图上指一指,再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
3.做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看着圆柱和圆锥的实物模型,想一想,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到
的分别是什么样的图形,再完成连线,并组织交流。
4.做练习二第3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剪下的教材第113页和第115页的制作材料,想想如果要制作一个
圆柱,应选择哪张材料?如果要制作一个圆锥呢?
指从第113页剪下的图形,谈话:怎样用这里的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两张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
制作一个圆柱呢?先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再动手试一试,看怎样用这三张纸片制作一个
圆柱。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反馈:你是怎样制作的?制作圆柱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名演示制作圆柱的过程,并说说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谈话: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个圆柱,你能用从第115页剪下的图形制作一个圆锥吗?
自己先试一试,在小组里展示你做出的圆锥,再说一说制作圆锥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展示做出的圆锥,并组织其他同学讲评。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圆柱和圆锥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圆柱完全相同的2个圆1个曲面无数条
圆锥1个圆和一个顶点1个曲面1条
【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对
于圆柱是从底面、侧面、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的,引导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是从这几个方
面来探究的。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迁移,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能
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探究之中。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
让学生拿出用硬纸做成的圆柱,分别说说它的底面直径、高各是多少,并说说它的底面周长、
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帮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C="d=2nrS=n户
2.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圆柱的知识。(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
(1)课件出示例2。
一种圆柱形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是11厘米,高是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商标纸的
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2)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物体,如果我们要计算商标纸的面积,该怎
么算呢?请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明确:把商标纸沿着接缝处剪开,再展开,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
相当于求出了商标纸的面积。
小组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
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学生独立计算商标纸的面积。
集体交流计算的结果并说说思考过程。厂一一^
2.学习圆柱的表面积。41
(1)课件出示例3。匕三少
把右边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两个底面积是多少?在方格
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展开图,同桌交流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强调:思考需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注意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要充分利用方格
图的特点,合理布局。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教师指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作圆柱的表面积。
(4)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引导学生总结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步骤: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
(5)学生独立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的“练一练”。
这两题都是利用公式计算的题目,通过计算可以加深学生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
认识。第2小题中的第二个圆柱的高是3.5cm。
2.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这道练习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和侧面积,“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侧面积,
“至少需要羊皮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两个底面积。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讨论交流。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结合实物图,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
4.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侧面积、底面积时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表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
些什么?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X高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X2+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操作、观察与推理帮助学生认识到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
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利用表象来尝试
归纳计算方法。总的来说,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概括是本课的基本特征。
第3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各题分别计算的是圆柱体哪个部分的面积?
(1)制作一个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铁皮?
(2)制作一个铁皮烟囱需要多少铁皮?
(3)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2.师:什么叫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
题的解决可以加深你们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求下列圆柱体的侧面积。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2.求下列圆柱体的表面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12厘米,高是8厘米。
3.指导完成课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第7题。
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学生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哪些?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学生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完成练习二的第9题。
学生独自完成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对结果的要求。
(4)讨论解答练习二的第10题。
课件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课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为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为16厘米、高
为10厘米的无底无盖圆柱。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吗?
学生各自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师: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5)讨论解答练习二的第1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
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有多少朵花?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各自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6)讨论解答练习二的第12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列式。
小组讨论并交流算法。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你认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二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
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
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在探索的过程中,我
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操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
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
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在这三个立体图形中,你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启发: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学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立体图形,提问: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
的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
追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启发: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作适当启发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
相等,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提出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的猜想。这一猜想是不是
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可以仿照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
法,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出示底面被分成16等份的圆柱,谈话:这里有一个圆柱,像这样被平均分成16份,你能想
办法把这个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吗?
指名和教师合作,演示操作的过程,明确:圆柱被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把圆
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结果又会怎样呢?闭着眼睛,在头脑里想象一下。
出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的挂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
是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拼成的物体和长方体比怎么样。
提问:和你的想象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长方体。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提问: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借助示意图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
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追问: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再问: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人表示圆柱的高,你能用字母表示
圆柱的体积公式吗?(板书字母公式,并提醒学生注意:M和S要大写)
反思: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想到用“底面积X高”的方法来计算圆柱体积的?是用
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一计算方法的?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三、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明确应用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
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而题中圆柱的底面积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
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四、巩固应用
1.做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口头列式并完成填表,然后组织反馈。
2.做“练一练”第I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完成计算。
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如果底面积不知道,要根据已知条件先算
出它的底面积。
3.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怎样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后,指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计算电饭煲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尺寸?
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是怎样把计算结果改写成用“升”作单位的数量的。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你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wwW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Xh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探究圆柱的体积公
式。教学时,首先出示底面积和高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学生很容易提出“圆柱的
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吗?”的疑问。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圆柱通过切割后可拼成近似
的长方体。教师适时提问: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
观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
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从而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水到渠成,有效
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教学,不仅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5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
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在这之前,我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二、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2)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10米,深1米。
(1)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在池底及池壁抹一层水泥,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3)挖好这个水池,共需挖多少立方米土?
3.师: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它们的计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它们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仅计算方法不同,使用的单位也不同。
我们解题时,要细心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后再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首先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讨论。
3.完成练习三的第14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分别怎么算?
(3)学生独立计算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练习
完成练习三的思考题。
教师可以先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水面的升降和圆钢体积之间的关系。
这道练习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根据“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可知8厘米长的圆钢和
储水桶里4厘米高的水体积相等,可以先计算出8厘米长的圆钢体积,再计算出储水桶的底
面积,最后计算上升的9厘米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钢的体积。
5X5X3.14X8=628(立方厘米)
628+4=157(平方厘米)
157X9=1413(立方厘米)
方法二:根据“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可知8厘米长的圆钢和
储水桶里4厘米高的水体积相等,也就是2厘米长的圆钢和储水桶里1厘米高的水体积相等,
再根据“水面上升9厘米”可得出圆钢长是18厘米,最后计算出圆钢的体积。
8+4=2
9X2=18(厘米)
5X5X3.14X18=1413(立方厘米)
五、课堂小结
师: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请学生自主发言讨论。
【板书设计】
练习三
V=sh="r2h=n(―)2h
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首先
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熟悉公式;然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比较圆柱表面枳与体积计算
方法的不同,感知表面积与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与问题,选用合适的公式来计算。
第6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材第20页的情境图。
谈话:这个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能估计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
几吗?
二、互动新授
1.提出猜想。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比比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
较。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等底等高”。
(2)既然这两个立体图形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的体积一样,用“底面积义高”
来求圆锥的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很明显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小)
教具演示: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里。
教师:是啊,圆锥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它们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指名发言,学生可能会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的猜想,教师
3
此时不作评价。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沙子、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参照教材第20页的做法,
动手操作。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②圆锥的体积正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你的估计对吗?
(小结: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工)
3
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义§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元表示圆锥的高,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写
成:
1
V=-Sh
3
3.拓展。
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展示给学生。
比较大小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的体积大小,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3
4.归纳总结。
回顾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总结:(1)从己经学过的圆柱体积公式想起;(2)比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先观察
猜想,再验证;(3)实验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1页“试一试”。
直接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灵活运用公式,学会根据圆柱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或者根据圆锥的体积求圆柱的体积。
3.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已知半径或直径如何求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明确: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根据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
4.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四”第3题。
(1)帐篷的占地面积指的是什么面积?(底面积)
(2)帐篷的空间有多大,又是求什么?(体积)
学生列式解答。
集中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
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利用圆锥的体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
3
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X2
I3
11
v«=-Vu=-S/7
33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受到启发,先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也应
该通过“转化”来实现。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
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让学生在
实验中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学生对于体积的推导过程很容易理解,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忘记乘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认识,更要适当练习,
3
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
锥的体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运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课件出示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练习。
一个圆柱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
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基础训练
1.求下列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2厘米,高3厘米。
(2)底面直径4分米,高9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5厘米。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7题。
(1)把一个圆柱形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削
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积的儿分之几?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8题。
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4.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9题。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分别绕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旋转一
周,观察得到的图形。
提问:(1)它们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
(2)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0题。
(1)提问:要求碎石大约重多少吨,要先求出什么?(碎石堆体积)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1题。
出示简易的蒙古包模型。
提问:(1)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你们能求出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吗?
3.独立测量学具盒中圆锥的有关数据,并算出它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四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IWJX—
3
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3
第8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
2.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地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基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整理与练习”。
二、回顾与整理
1.分小组整理。
按照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三个方面对所学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进行整理。
2.汇报交流。
(1)特征:
①圆柱的特征: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圆柱的两个底面一样大,都是圆形;圆柱的侧面是一
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展开面是正方形;圆柱的高有无
数条。从正面或侧面观察圆柱,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长方形,特殊的时候是正方形。
②圆锥的特征:圆锥只有一个底面,是圆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圆
锥的高只有一条;从正面或侧面观察圆锥,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三角形。
(2)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没有学习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X』
3
1
V=—Sh
3
三、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压路机的图片理解“前轮",指出'‘直径”和1“轮宽”的所在之处;懂得''前
轮滚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组织交流,并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明确:求做无盖水桶所需木板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
面积与底面积之和;求能盛多少水,就是求这个水桶的容积。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求哪个瓶里的五彩石多一些,实际上就是比较哪个瓶里的空间大一些,也就
是比较两个瓶的容积。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回顾,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1)
圆柱圆锥
特征1.上下一样粗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
长方形或正方形一个扇形计算
计算S网二C7z1
V^=-Sh
公式S表=2S底+S州3
V柱二S〃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圆柱、圆锥的特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
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使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
网络,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通过整理、练习提高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
的能力,并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第9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提高学生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获得对相关知识的一些新的认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整理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运用公式解决新的相关问题。
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教师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板书关系式并提问:如果圆柱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
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二、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全班交流思考方法。
方法一:6+2=3(厘米)3X3X3.14X12+3X3X3.14X12X13=452.16(立方厘米)
方法二:64-2=3(厘米)3X3X3.14X12X(1+13)=452.16(立方厘米)
方法三:6+2=3(厘米)3X3X3.I4X12X13X4=452.16(立方厘米)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1题。
(1)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直径和高推算出长方体纸箱的长、宽、
iWjo
(2)学生独立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
三、探究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的第13题。
(1)小组讨论: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
师:题目要求计算容积,本来要从饮料罐的内壁进行测量,由于从内壁测量不方便,只好从
外面测量。
(2)学生独立测量。
(3)利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容积。
(4)全班交流:把计算出的容积和商标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发现:计算出的容积比商标上标出的容积大,这是因为计算容积本应用从内
壁测得的数据,而计算时使用的数据都是从外壁测量的,外壁测量的数据比内壁测量的数据
大。
2.完成“探索与实践”的第14题。
(1)学生操作后,先要求他们估计卷成的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再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
证。
(2)组织交流。
让学生通过归纳发现规律: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圆柱中,用长方形的长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作为圆柱的高,卷成的圆柱体积比较大。
四、评价反思
1.引导学生对照表中的指标,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
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并诚恳地指出不足。
五、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交流。重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与“下周自乘,以高
乘之,三十六而一”的含义及其与本单元所学方法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长方体:V=ahc正方体:V=a)
圆柱:V=Sh圆锥:V=-Sh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带领学生在探索实践的活动中进一步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计
算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
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进行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后,我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
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留的时间要充分,因为学生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
算错误。同时要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进行较繁的计算
时要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
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三是要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
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
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
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
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出示:根据下面的分数和比,你能想到些什么?
1.果园里苹果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3。
2.一瓶果汁,喝了
引导学生由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
的数量关系。
小结: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
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选择
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指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侵犯了损害赔偿合同
- 成都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合同(04版)
- 2024年度地砖采购合同的合作发展计划2篇
- 典当行与借款人2024年度房屋抵押流程融资合同
- 2024版特许经营合同:连锁餐饮品牌授权与经营权转让
- 二零二四年度食品加工厂租赁合同
- 到期合同补充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含门卫临时用工)
- 槽罐车化妆品运输合同(04版)
- 二零二四年度环保型汽车制造与销售合同
- GB/T 27548-2011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安全规则、检查、维护和操作
- GB/T 14650-2005船用辅锅炉通用技术条件
- 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 SMT新上岗人员培训基础经典完整教程课件
- 第23课《范进中举》课件(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康奈尔笔记WORD模板(课堂笔记版)
- 反应堆结构课件4第四章一回路设备
- 关节镜操作流程课件
- 海籍调查规程
- 汽轮机滤油方案
- 小学数学专题讲座: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