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集训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共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平凉之地蒋子龙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驾驭了这把长剑,谁就能限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无敌,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限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动身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起先纵横穿插。到今日,“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明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信任老树通神,古槐王天经地义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恒久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祥瑞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照旧高高挺立,枝叶翠绿,朝气老道,堪称“活的文物”,照旧坚韧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自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奇异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觉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新颖 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建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照旧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恢宏和雄峻。它标记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定,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奇异的土地上。平凉城西30里,便是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求道的圣贤。黄帝从广成子那里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吸取养分。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洞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原委隐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选自《散文百练·平凉之地》,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日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日的重要影响。B.文章写到古凉州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迹生伏羲的神话传闻,为这个圣地增加了浪漫色调。C.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出道文化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吸取养分,更写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解析]A.“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日的重要影响”错误。文章在对平凉进行叙述时,追溯历史、叙写今日,但没有将“历史”与“今日”进行对比,目的也不是突出平凉历史对今日的影响。C.“是为了表现出道文化对平凉的影响”错误。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平凉是千古圣地。D.“更写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错误。依据倒数第2段内容可知,“今人可以从典籍中吸取养分”与“屠呦呦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构成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故选B。2.下列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B.文章提到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及各种化石,意在强调平凉之地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建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供应养分。[解析]“强调平凉之地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说法有误。原文第3段的表述是“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明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选项缺少“目前考古所能证明”的限制,表述不精确。故选B。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6分)答:①以问句结尾,表现平凉文化的奇异不行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感佩之情;②收束全文,有力地突出平凉之地对中华文明的作用,指出平凉文化植根于华夏文明,隐藏着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深化主题。[解析]结构上,作为文章结尾,“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内容上,接受问句结尾,以问的形式突出平凉文化的深厚、丰富、奇异,比一般陈述句更能表达作者对平凉文化的感佩之情。“基因密码”一词说明平凉文化植根于华夏文明,又在中华文化中作用重大,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4.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6分)答:①文章融历史题材、考古资料、神话传闻于一体,翔实、丰富地写出了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②文章选材典型,详写崆峒山,以点带面,突出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③文章对平凉之地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进行纵向挖掘,呈现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受其吸引而不断到来,在增加其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将这种文化不断地传承。[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历史文化感”分析。文章融历史题材、考古资料、神话传闻于一体,如“春秋五霸时期”“左宗棠”“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彰显历史的厚重,“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运用考古史料,“《帝王世纪》载……这是个奇异的故事”引入神话传闻,翔实、丰富地写出了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原文第10至12段用了大量笔墨写崆峒山,以点带面,突出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从“春秋五霸时期”写到“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从“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写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以期能究天人之际……”,文章从古至今进行纵向挖掘,既呈现了平凉历史文化的厚重,又体现出文化传承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文本一: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其次天我就匆忙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忱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裂开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哀痛,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安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好像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宏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宏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宏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深厚的半无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选自《郁达夫精选集》,有删改)文本二:秋夜(节选)[注]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终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望见先生站在面前。照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瞬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望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始终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亮的、光线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须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煦,受到鼓舞,找到志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照旧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始终在燃烧,始终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复原了精力和志气,接着走向光明的前途。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好像微微地在抖动,我听见他激烈地、带感情地说:“遗忘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恒久忘不了你们。”“莫非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行以拿出来的?”“莫非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莫非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照旧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英勇地接着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清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慢慢地凝合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接着在燃烧,愈燃愈小,最终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慢慢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红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细致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诚意快乐的笑脸!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惊异地发觉那一颗透亮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节选自《世界美文观止》)【注】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整理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屑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动更合理。B.“在此地好像太渺小了”,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C.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象征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但他的精神并未消逝,而是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D.文中节奏急促、语势猛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宏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解析]A.“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动更合理”错误。目的是表现作者内心的急迫。C.“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牵强附会。“寂光”“新月”象征在鲁迅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气和新的变更。D.“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宏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是依托长句而不是短句来实现的。故选B。6.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文章的主旨,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线。B.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C.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英勇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英勇向光明前进。D.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仰慕之情。[解析]A.“揭示文章的主旨”无中生有。B.“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理解片面,“燃烧的心”在文中含义特殊丰富,不只有这一层意思。D.“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仰慕之情”分析有误,文章崇敬怀念之情的表达并没有现实和梦境的截然区分。故选C。7.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深厚的半无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相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