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_第1页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_第2页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_第3页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_第4页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学院、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性摘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尤其是在叙事性方面独领风骚。杜甫洞察社会,叙写时事,趋向现实,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内容广泛却不繁杂,着重突出重要的历史事件,描绘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当时的历史实况入诗,富于时代性和史的价值,细腻全面,甚至可见一些史书中失载内容,故有“诗史”之称。本文将从叙事内容和叙事手法两方面入手,举例分析杜甫诗歌与“诗史”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杜甫;诗史;叙事性OntheNarrativeofDuFu'sPoetryAbstract:DuFuisagreatrealisticpoetinthehistoryofChinesepoetry.Hispoetry,especiallyinthenarrativeaspect,istheleader.DuFuhasaninsightintosociety,narratescurrentaffairs,tendstoreality,andcomprehensivelyandprofoundlyshowsthebroadpictureofthesociallifeoftheTangDynastyfromprosperitytodecline.Thecontentisextensivebutnotcomplicated.Itfocusesonhighlightingimportanthistoricalevents,depictingrealsocialreality,andputtingthehistoricalfactsintopoetryatthattime.Itisfullofthevalueofthetimesandhistory,delicateandcomprehensive,andevenvisible.Somehistoricalbooksaremissing,soitiscalled"poetryhistory."Thisarticlewillstartfromthetwoaspectsofnarrativecontentandnarrativetechniques,and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DuFu'spoetryandthehistoryofpoetry.Keywords:DuFu;historyofpoetry;narrative目录TOC\o"1-2"\h\u引言 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中,抒情性作品向来为主流,文人常以诗言情、以诗言志,故而弱化了诗歌“缘事”的创作动机,“叙事性”也被搁置一隅。“叙事性”是中国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诗学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从《诗经》中以“赋比兴”作为叙述基础的古代诗歌,到建国后的现代诗歌,叙事性在中国诗歌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叙事艺术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就杜诗的叙述性角度来分析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叙事性”隶属于文学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杜诗的叙事性就是杜诗的本质特征,也是杜诗的美学价值所在。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是较早使用叙事性手法进行创作的诗人之一,但在阐释杜诗的叙事性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不是一种孤立或抽象的理论范畴。杜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形式特征和艺术风格,都是与“诗史”意识紧密相连的,也由此反映了杜甫“以诗为史”的创作观念。同时,杜诗中所包含的丰富审美内涵也不应被忽视。因此说“叙事性”被看作是杜诗艺术成就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并不为过。杜诗的“诗史”意涵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近代胡大浚、王为群于《杜甫诗歌研读》中总结出杜甫“诗史”的四种内涵:“1、善写时事,写当代重大政治历史事件;2、详明实确、历历可考,符合‘实录’的‘史’时代的精神;3、善于叙事,长篇铺陈,年月、地里、本末一见诸诗;4、透过个人出处、忧乐、好恶的叙写,见时代的精神,社会的情绪,‘读之可以知其世’。”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胡大浚、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22.“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学观念进行评论的一个概括,即“以诗为史”。所谓“诗史”,即以“诗”的形式来呈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面貌,其本质仍是“诗”,故而难以脱离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言志和缘情两大动机的叙述特质。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叙事诗大师,其诗主要以叙事性见长。从他的诗歌作品来看,既有抒情叙事,又有议论抒情,将主观表达与客观效应艺术性地结合统一,以此表达诗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诗歌内容上看,杜甫被称之为“诗史”的诗歌主要以历史时事为题材,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见闻和感受。他的诗具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浓厚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闻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从“以史为诗”到“以诗为史”,这是一种由文学叙事向史学叙事的转变。“史”是历史的简称,关于“史”的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了相应的答复:“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5.“史”的本意为记事者,即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系统地记录下来、诠释和研究的事件行为,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所纪录的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史”被印上了“叙事”的标签,在不同人的笔下展露各式风采。杜甫承继了《诗经》现实主义的特征,以战火下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入笔,叙历史深刻事,吟诵现实生活所触发的真情实感,读来身临其境、怆然涕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35.“诗史”与杜诗的叙事内容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成就颇丰,就其诗歌中叙事性所呈现出的特点而言,“诗史”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从叙事内容来说,杜甫诗歌有五大部分可以作为“诗史”的例证,这五大部分分别是:第一,叙事内容的广泛;第二,叙事内容的时间跨度广、历时久;第三,叙事内容的空间广、时间长;第四,叙事内容的主体集中在平民百姓身上;第五,叙事内容的目的或用意比较集中在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上。杜甫以其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了他鲜明而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杜诗中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诗史,一卷独特生动的中国文学史册,明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千百年来,杜诗不仅为人们所喜爱,后世的研究也纷至沓来。杜甫与诗史的关系,在唐代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且关注。他对诗史的认识和贡献,既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在他所写的史事中。杜甫在“诗史”的书写中,把个人的不幸遭遇与盛唐的社会变迁巧妙糅合一起,将情怀天下、心系万物的思绪暗藏于诗。他所创造的“穷年忧黎”、“老当益壮”、“朱门酒肉臭”等诗歌形象,不仅在其所处时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成为了后世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在这一意义上,杜甫被视为中国诗史的开创者。杜甫在目睹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疮痍之后,以诗记史,以时事藏仁爱。世代儒学所育养的赤子,将自己投身在乱世,用满腔的仁者情怀感受世事,悲悯世人。他将作品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是最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和时代本质的诗人,他的叙事诗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杜甫叙事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反映战争和历史事件的作品,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二是反映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作品,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作品,有的叙写了杜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现实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反映战争和历史事件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杜甫既经历了安史之乱,又经历了战乱频繁的唐代藩镇割据时期,因此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其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战争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杜甫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叙事诗数量众多,反映战争和历史事件的叙事诗更是其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春望》写于至德二年,当时安史叛军攻下长安,杜甫目睹了家国破碎后的长安景象,悲从中来,写下这首千古名作。杜甫在其诗歌中不仅以关注民生疾苦为主题,还体现出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这一点在《春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春望》开篇即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表明全诗主旨,诗人从眼前的景物转向对国家的想象与担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更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正流落西南边陲,看到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后的景象,这些景物不仅令诗人感慨万千、心急如焚,更是激发了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怀。诗人以“国破山河在”为开头,这个“国”指当时那个战乱纷起、国家四分五裂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正是杜甫生活的年代。之后诗人进一步用了大量篇幅对眼前所见之景进行描写,这一描写是为了衬托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在“国破山河在”之后,诗人看到了一片萧条景象,这些景物描写与诗人所看到的繁花、鸟鸣形成了鲜明对比,侧面烘托了诗人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将面对国破家亡的痛心愁绪通过“花溅泪”、“鸟惊心”抒发出来,将国家与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杜甫仁民爱物、心系天下的形象也更加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现象,也是整个唐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因此他对于战争有着深刻而真实的感受。在他众多的叙事诗中,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数量很多。在这些叙事诗中,杜甫描绘了战争中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憎恨,更是深藏对和平的渴望与期盼。对于和平的急切,杜甫将它投掷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中纵情高歌。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捷报后,欣喜若狂,痛快淋漓地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唐军收复洛阳和郑、汴等州的捷报意味着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在杜甫看来,自此国家重回鼎盛、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富足安康的时日不久就会到来,实乃喜事。全诗感情直白,奔涌直泻,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点题介绍背景外,其余各句都是写自己听闻捷报后的反应,“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抒发了忽闻战争胜利后的极度喜悦之情。(二)反映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从现存杜甫叙事诗来看,其中所涉及的事件多为历史事件,但也有一部分是杜甫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或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也是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曲折反映。这类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杜甫通过描写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反映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对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生活进行批判,并揭露了他们所造成的种种社会现象。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于杜甫由长安至奉先县探望妻儿时所作,五百字写尽长安十年的感受与见闻,既有锐感国家危机的担忧、情系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又有怀才不遇、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等诸多情感。杜甫对于时事的描写不是简单地从记录事件入手,而是从个人生活的所见所感写起,以点成线,连线成面,聚面为体,各种画面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将客观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抒情紧密融合,构成一幅沉郁顿挫的宏篇巨作。“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一句,我们看到了杜甫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贤臣,希望自己能够辅佐君王,使其成为尧舜一样的明君,创造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美好世界。全篇从诗人自己忧虑家国境地写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个人境遇联系当下时局作为总结。“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贫窭有仓卒”,杜甫尚且有一官位,仍难避这悲惨遭遇,何况平民百姓?由己联想到无地傍身的农民、远守边防的士兵,忧国忧民的心绪更上心头。杜甫四处颠沛,经历了各地奔走,因而具有比一般纪实者更为广阔具体的生活体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底层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比执政集团的腐败奢淫,形象地揭示出社会贫富悬殊的悲痛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4-365.在这首诗中,杜甫描写了自己所居住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大雨接踵而至、无法居住的情况。面对眼前这一场灾难,杜甫从个人的生活苦难联系到了天下寒士身上,在安史之乱期间,许多百姓也都失去了自己的房屋与田地,他们流离失所、孤苦无依。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将对自身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命运和黎民百姓的担忧都写了出来,这是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最为真实的思想。尽管自己年老无力,生活困苦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却仍然思虑着庇护天下贫寒,甚至甘愿“受冻死”来换取“广厦千万间”。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4-365.杜甫的一生,就是一部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和民族命运的诗史。从唐王朝到宋初,杜甫以其毕生的现实生活,充实着儒学的意蕴,始终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对祖国山河、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黑暗社会的激烈批判结合起来,把仁爱精神与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结合起来,不断抒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强烈愿望。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会人民的苦乐,他用诗歌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民歌以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他把诗史与儒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自身为纽带,由此产生了一种至善至爱的诗史观,成为他整个人生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三、“诗史”与杜诗的叙事手法(一)语言通俗晓畅杜甫乐府诗是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借鉴,同时也是对乐府诗风的一种发扬。杜甫诗作中广泛使用了谚语和俗语,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浅显易懂,诵读起来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兵车行》中“哭声直上千云霄”和“尘埃不见咸阳桥”,采用通俗晓畅的语言来营造一种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烘托出战争之下家庭分离的悲苦之感。“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一俗语的化用,简朴自然之中却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词简而意深。在杜甫的诗歌中,像这样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境况,表现出杜甫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与关切,也因此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民间广泛传播,在文人眼中也视为佳作,后世争先效仿,成为代代相传的“诗史”。(二)叙事与抒情结合叙事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杜甫不仅善于在叙事中展开对人生、社会、政治、历史、自然等的深入思考,还善于通过叙事将思考成果转化为诗歌作品。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历经战事与生活磨难,目睹了家国沦丧、百姓苦难的景象,徒有救世之心,却无能为力。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围绕逃亡过程中的所遇所感所思展开写作,从他个人的细小视角来展现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述方式,创作出一种“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歌体式,开创了中唐诗坛的先河。杜诗的叙事是历史题材中包含抒情性的叙事,它既不像《史记》那样是单纯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也不像《左传》那样是以年代为线索记叙各个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它采用纪传体,但又不是简单地叙述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而是用历史时事来反映社会现实、思想感情,在叙事时又掺杂了情感因素,使其在兼有纪传体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杜诗将史书和诗歌统一于一体,开创性地将纪传体与诗体相结合、纪实与抒情相结合、叙史与抒怀相结合。在叙事艺术上,他采用了以叙为主、叙中有评、评中带叙的叙述方式,在叙事过程中融入抒情因素,凭借着其特有的“诗史”视角以及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体验,将盛唐社会中所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深层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描写着力细部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既叙时事,又着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情,从一个细微视角进行铺叙,细致描写具体事件的生活片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杂入真实的史实中,融合抒情、叙事、议论,发一己之情怀。例如《丽人行》中“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杨伦.杜诗镜铨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8-59.再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的神态细节,不仅揭示了长期战争下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矛盾心理,更是透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百姓苦难生活的社会背景。正是杜甫诗中的这些琐屑细节,反映着那个贫富悬殊的世界,冰山一角却也足见国家倾覆的结局,真可谓“其事写得愈详,真情愈发得透”。(四)典型化的叙事典型化的叙事是指将客观事物的典型特征用诗的语言予以高度概括,它在杜甫叙事长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杜甫运用它不仅是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艺术效果,更是为了使情节更突出,通过典型化叙事来展现故事中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给人以强烈感染力。《兵车行》以一幅“百姓被迫出征,生离死别”的送别图为开头,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这只是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悲剧的一个极小缩影,然而,作品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笔锋斗转,通过设问的方法,以“行人”与“道傍过者”之间的对谈,让当事者作了直接倾诉,从而将叙述视角投向了当时的社会境况。杜甫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将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野草丛生的村寨、白骨遍野的内地。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再到“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一点见闻推及到全国的普遍景象,从若干次的小视角来反映已成人间炼狱的世界,以典型见普遍,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五)塑造典型人物杜甫在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时,并不是简单地在环境中点明主要事件,而更重视对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使人物置身于典型的环境中,通过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这一点,正是杜甫叙事诗歌特有的艺术魅力所在。《新婚别》明显体现了杜甫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叙述手法。杜甫在《新婚别》一诗中,运用了大量独白来描写新婚夫妻的离别情境,塑造了一个因战争而备受苦难却又深明大义的新妇形象。全诗分为三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写新娘子诉说自己头天新婚,丈夫却被征守边、生死难料的不幸命运。“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则是新妇追忆婚前往事抒发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婚前本是父母“日夜令我藏”的娇娇女,婚后却变成为了追随丈夫甘愿忍受战地之苦的痴情女子。但女子却不乏大义,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内心斗争后,劝勉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对比当时上层阶级贪生怕死的现象,更显新妇以国为念而牺牲个人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六)多采对话、旁白在叙事诗中,对话是一种普遍的叙事方法,杜甫叙事也大量采用对话。杜诗的对话以叙述为主,对话的描写使叙事更加具体形象,富有真实色彩。《兵车行》中通过“行人”与“道傍过者”之间的对话将田园荒废、荆棘横生、白骨遍野、满目疮痍的战乱苦难场景投现在眼前,使人物之间的感情沟通更加丰富形象,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丰富作品的内涵。杜甫在叙事诗中还广泛运用旁白。旁白是叙事诗中为了叙事而进行的必要说明或解说。杜甫在《石壕吏》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通过自己的听闻,将丰富的内容和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具体形象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作为旁白,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且点出了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一首《石壕吏》,杜甫通篇侧重于客观叙述,没有议论,也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客观真实的叙述自然流露。“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著;李灵年,李泽平译注.袁枚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47.朴实自然的对话、旁白却能够让历代读者在不同时期跳出时间的界限去思考历史所给予的训诫,让不同阶级愿意站在平民角度思考的人去感受战争所带来的悲剧,让历史不再是空有朝代更迭和战争胜负的文字记录,而是具体到身边真实事件的广阔社会画面。袁枚著;李灵年,李泽平译注.袁枚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47.(七)运用倒叙手法杜诗的创作手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不是单纯的纪实,而是巧妙地将文学叙述手法与写实的笔法结合起来,融史于诗,叙中含情。杜甫在叙事诗歌的创作中较多使用了倒叙方法,不仅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性,还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呈现出比史书更为广阔真实的社会画面。杜诗的很多叙事诗中,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创作,而是将情节中比较突出的部分或结局率先展示出来,然后再叙述之前发生的事件,从而引起悬念,增加叙述效果。以《哀江头》为例,先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然后从“忆昔霓旌下南苑”到“一笑正坠双飞翼”回忆安史之乱前的繁荣景象,之后“明眸皓齿今何在”到“欲往城南望城北”又回到现实,抒发诗人在曲江头因物是人非、沧桑变化而产生的感慨。《哀江头》中倒叙手法的使用,让事件从眼前所见追到过去,又从回忆回到现实,景象之间的两两对比,赋予了更深的寓意色彩,也造成了强烈的情感抒发效果。结语杜诗是叙事性诗歌的典型代表之一,被称为“诗史”。杜诗所具备的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是作者以诗为史,以诗为现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来实现的,再现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呈现出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历史场景和人民生活情态。作者所述诸事,或见其概貌,或闻其点滴,或察其细节,都是由小见大、由实及虚。在创作时作者往往又是“述而不作”,以叙述为手段将所述之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作者的叙述能更客观地表现出事件的全貌和本质特征。在语言上,杜诗也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他往往用简洁、朴实、形象的语言来叙述事件经过,对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常常作概括式描写,而对环境、气氛则作具体描绘。为了达到与历史契合却又颇具诗歌美感的效果,杜甫在叙事诗中运用了各种手法,如注重细节描写、典型化的叙事、塑造典型人物、大量运用对话和旁白、倒叙方法的使用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叙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