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2.(2023·徐州模拟)一位诗人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时赋诗一首:“平地惊雷乾坤转,百万学子赴考场。十年梦萦断笔墨,一张考卷通殿堂。”这一历史事件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B.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3.(2023·南通模拟)1952年中国大陆掀起了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新高潮。这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这一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4.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D.“科教兴国”的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5.下表为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该计划 ()主要内容四项紧急措施国防专项单列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和电子学与军事相关:“自然资源”“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新技术”“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直接以国防和军事需要为目标:“两弹一星”工程发展方针:“军事应用为主,民用为辅”A.体现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实B.适应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C.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的国情要求D.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7.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左”的错误严重摧残了文艺的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了“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8.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文艺的清规戒律,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这类作品()A.遵循了写实风格 B.抒发了浪漫情怀C.突出了理性思考 D.表达了幻灭反叛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A.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B.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C.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D.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高等工业院校。这一学制的调整()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11.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恢复()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力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引自《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3)“文化大革命”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解析】选A。1956年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术研究成就突出,没有反映科技发明硕果累累,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教育的信息,故C错误;中国打破学术界中的政治倾向,主张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科研模式的关系,故D错误。2.(2023·徐州模拟)一位诗人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时赋诗一首:“平地惊雷乾坤转,百万学子赴考场。十年梦萦断笔墨,一张考卷通殿堂。”这一历史事件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B.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百万学子参加高考的场景,体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选A;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B、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2023·南通模拟)1952年中国大陆掀起了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新高潮。这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这一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解析】选D。根据“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高等学校教育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D正确;材料与社会主义方向无关,排除A;B是在1965年,时间不符合,排除;材料并不涉及全面改革,排除C。4.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D.“科教兴国”的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解析】选B。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是现象,不是实质,A错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B正确;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发明,C错误;“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没有起到直接助推作用,D错误。5.下表为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该计划 ()主要内容四项紧急措施国防专项单列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和电子学与军事相关:“自然资源”“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新技术”“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直接以国防和军事需要为目标:“两弹一星”工程发展方针:“军事应用为主,民用为辅”A.体现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实B.适应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C.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的国情要求D.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解析】选A。由材料“1956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内容多与军事武器、国防建设有关,反映新中国初期巩固国防安全,维护生存安全的需要,故选A。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科技的发展而非民用科技,排除C;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排除D。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解析】选B。义务教育的提出是在198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B正确;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希望工程,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D错误。7.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左”的错误严重摧残了文艺的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了“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C[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强调文艺应该对社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大加弘扬,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科学领域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8.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文艺的清规戒律,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这类作品()A.遵循了写实风格 B.抒发了浪漫情怀C.突出了理性思考 D.表达了幻灭反叛A[由“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思潮”可知,《伤痕》是以反思过往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学,故选A项,排除B项;突出理性思考是欧洲文学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学,排除C项;具有幻灭反叛特点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D项。]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A.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B.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C.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D.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名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但它是旧时代的产物,而用数字命名则有利于树立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价值观念,故选B项;用数字序号命名在于顺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意义,而非强调各机构的平等地位,排除A项;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在于清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排除C项;“仁济”“培德”等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而名字序号化则不然,排除D项。]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高等工业院校。这一学制的调整()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技术学校……工业院校”的重视符合国家开展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故选C项;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左右建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该措施是对教育的改革完善,但不能体现“全面”的特点,排除D项。]11.到2022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恢复()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D[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可知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高考考试制度,导致教育领域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因此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A项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安排知识青年就业,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力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