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1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

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

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

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

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

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

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

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

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

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

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o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

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

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儿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

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一“线标

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

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

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

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

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

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教学反思:《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

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

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

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

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

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

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

愧不如。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

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

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仰到罗马。这

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

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

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

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

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

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

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

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

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己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

“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

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

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

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

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

的我们联系在了--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

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

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

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

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

——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

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

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后反思: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

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

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

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课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开始用简短的儿句话由第一课内容自然导

入,然后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围绕: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进行讨论交流,并适

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然后从写法上指导:“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

1.本节课课前让学生预习,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不仅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经过交流,使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

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感受历史。

2.在教学最后儿分钟,受到学生的感染,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以一位导游

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一环节,学生兴趣盎然,临场发挥,将资料与课文

相结合,加上自己的感受,说的很精彩,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将这一活动延伸到

课外,每个学生都写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导游词,并选出儿篇优秀的文章粘贴在教

室后面的光荣榜上,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没有想到临时的想法,却收到了

意外的收获。

3白杨

教学目标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

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

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

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

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

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

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

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

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

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

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

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

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

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

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

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

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

美)

分角色朗读4T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儿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

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

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

“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

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

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

“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

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

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儿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儿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

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

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白杨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

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

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

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

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

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姨”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

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

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

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

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

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

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儿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

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

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

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

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

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

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i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

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

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

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时的冻

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

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

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

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

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

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

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

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

(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

拼搏的气概,才有了--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

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

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

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告诉大

家一个好消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将在今年

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走向。指

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引导学生关注青藏铁路的现在和未来,

让他们比普通公民对铁路建设有更深刻的理解,懂得西部大开发这一国计关乎民

生,期待进而激发学生“拳拳童心,胸怀祖国”的豪情。)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

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

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蓄势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

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七、总结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

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抓住行文线索,体会人物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

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

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

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

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困难,我们

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

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

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

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文题目在文中一咏三叹,这个简单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前

后出现了四次,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执著的精神。其次,这句

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

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这里提到的第一个特点,学生能发现,也

能较好地进行感悟。而第二个特点,则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感受,学生才能更好

地学习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

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

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

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

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

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

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

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

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

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

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

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

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

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

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

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

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

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

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

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誉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

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

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

的明天!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

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

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

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学反思: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

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

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

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

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

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儿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接下来我

便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

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

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

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

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

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

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

们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竟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

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

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

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

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

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

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

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

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

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

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

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

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

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原著:窦桂梅)

一、引子:

1、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吴音”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

内容(意境)……

5、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

音乐起。似乎是战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

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

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

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

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学习《清平乐》

(一)

1、板书:清平乐正音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

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

的可以读“bao”。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

大家放松,来,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

仄声音拉短一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

仄压韵,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

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

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

一幅画我们没有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

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

“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

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

插入“白头偕老”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读句

2、看图

3、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

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S:无赖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

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S: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心无旁鹫...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

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

亲昵地说,瞧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

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

我想问问。

2、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

当家。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引发思考。

1、《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教后反思:

窦桂梅老师前年来过我校教的就是这课,久久不能忘。今天就照搬窦老师的

教学设计,依样画葫芦,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特别是朗读这一环

节。

课前我查阅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我认为这对我上好这堂课起到很好的作

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正值北宋末年,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

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一生坚决抗金,与抗金名将

岳飞齐名。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

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

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工于词,他的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

烈,人称“词中之龙”,跟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退金心愿未了,怎么会流连田园生活?细细琢磨,我对词中的“醉”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全词的中心词,这个醉,究竟是谁的“醉”?我反复诵

读,研究资料,有了新的发现:

1、《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

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此时的作者心情忧闷,终日借酒浇愁,这是

“醉”。

2、词的上片描写了乡村清秀的景色,下片写了三个儿子的勤劳孝顺、天真

可爱,所以就有了“醉里吴音相媚好”。

3、词人看到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也陶醉了。

4、辛弃疾希望大宋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但

是,词人是否真的“沉醉不知归路”?不,他的心中仍有报国热情,还有满腔热

血!他更挂念的是抗金大业,所以,他这是居安思危,忧国忧民!

——所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也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追求。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5点进行学习:

1、揭题后,问:“看到村居两字,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将孩子们带到

清新秀丽的田园之间;

2、通过多形式的读词,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理解词

的意思,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3、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联系生活中

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4、推敲“最”字,感受到作者、翁媪对大儿、中儿勤劳的赞扬;

5、品“醉”字,词中的翁媪为景、为儿而醉;作者为这温馨一家而醉,为

和谐的画面而醉;进而明确指出:在辛弃疾眼里,只要前方的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