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_第4页
校本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首语

一、教育教学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面向21世纪构建

现代化学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比较

紧张,容易出现一些如压力过大,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开设适合高中阶段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选修课成为了高中教育迫切需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因素,人类的文化成果,都要内化在人的心理层次,

最终形成人的整体素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高中

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特征和健全人格的高

素质人才非常必要。再次,是高中生自身发展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养

成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使他们身心健康,学业顺利,生活

愉快,将来能够胜任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了多种

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是针对人的各种心理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最

重要的是学习、人际关系、自我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每一方面又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

第一单元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他们将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等方面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几乎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学习的动

机、兴趣、理想等,也包括学习的方法、态度、情感以及学习的生理机制等,我们也可以把

这些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教育

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说具有直接

作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心理

健康教育可以从培恭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方面入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

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预防智力障碍,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非智

力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学会合理用脑、科学用脑,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他们在学

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

第二单元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

作用,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也常看

到,有的学生成绩很好,但在同学中很孤立;有的学生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同学

想与同学交往可不知用什么方法??,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

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在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训练又不够。因此,与人际

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青少年都渴望友谊,但如何建立友谊,怎样处理

好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经常给他们带来苦恼。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关系的

障碍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给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

力,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别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

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

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从

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个方面入手,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他们认识

到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并从中增进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三单元与自我意识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如果对

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往往会使自己在人格、情感等方面产生障碍,

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帮助中学生正确她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

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学会自我控制,对学生的人格、情感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

义。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他们懂得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过高也不

过低地估计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短处,树立自信心,不因自己的一些不足而

与自己过不去,造成过分自卑。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

应,学习和生活,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控制方面,自制力是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使他们学会调节和

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第四单元与学生生活、社会适应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

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长期对社会刺激不能适应,不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就

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积极

的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结果。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和意

识是学生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待

中小学生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如利用各种挫折情境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进行耐挫教育,同

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挫折反应策略,如加强努力程度,改变或调整行为目标等。使

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适应

未来的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

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心理素质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

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

途径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应首先弄清什么是心理素质,学生应具备哪些心

理素质。要弄清心理素质的涵义,首先要弄清素质概念。现在研究者对素质概念的认识

不再再于某一学科范畴,素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一般认为,素质既包括了先

天遗传特征又包括着后天习得的素养,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

作用逐渐发育和成熟,并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

的、衍生的和具有发展潜在性的品质。这种品质具有基本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功

能衍生性和发展潜在性等基本特征。个体的良好素质不但应具备素质的基本特征,而且

各种素质之间应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居于科学文

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之间,它既制约这两种素质的形成,又反映这两种素质的发展水平,起

中介作用。我们将心理素质的基本涵义概括为: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

识经脸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

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个表述体现了心理素质形成的生理、心理和外部条件,概

括了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基本性、衍生性和整合性等基本特征,表明了心理素质是一个复

杂、同构的组织系统。心理素质这个组织系统是由哪些维度构成的呢?我们将学生的心

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在心理素质结构中,各维度的

作用是不同的。认知维度是人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

作,是心理素质最基本的成份,包括一般认知和元认知两个亚维度。个性维度是指人在对

等客观事物的活动中的个性心理表现,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

动力和调节机能,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适应性维度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适应

------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

四、心理素质的内容

从心理现象的角度考察,心理素质分为三大类:心理过程类、心理状态类、个性心理

类,心理过程类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意志等。心

理状态类心理素质包括激情、心境、心情、心态等。个性心理类的心理素质包括气质、性格、

能力、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仰、观念等。从“二因素论”进行考察,心理素

质分为两大类:智力类素质和非智力类素质。智力类心理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想象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也包括表现在方方面面的特殊能力,如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非智力类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

态度、理想、信念等等。按照特质理论的观点,心理素质分为基本特质、动力特质和其他特

质三类。基本特质也称为根源特质,即基本心理素质。按照心理学家卡特尔的观点,包括有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好强性、兴奋性、永恒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

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十六种因素。按照杨德广等人的观点,包括有相

容性、约束性、忍耐性、进取性、诚实性、决断性、成熟性、独立性、习性、内外性、责任

性、品性十二种因素。动力特质即指动力心理素质,包括好奇、合群、保护、自信、安全、

饥渴、怒、厌恶、吸引、自我屈服等人驱力素质和情感、态度等外在素质。其他心理素质包

括气质素质和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这些内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

是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按照心理素质的发生顺序,心理素质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基础性心理素质,指由遗传决定

的本能、智力水平、气质等;认知性心理素质,指人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中表现出来

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智力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指在教育与

环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各项活动之中的、比较稳定的性格、意志、情感、能力等

心理品质,以及理想、信仰、观念、态度、动机等心理倾向。

按照心理素质的质量排序,心理素质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异常心理素质、健康心理

素质、良好心理素质。

按照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排序,素质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核心心理素质、一般心理

素质、次要心理素质。

总之,心理素质的内容广泛,而这些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

的体系。

第一单元与学习有关的心理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一般认识

心理学上所说的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对这个学习的定义需要做如下的解释。首先,行为不仅指能观察到的动作、表情等外

显行为,也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态度等不易被直接观察到的内隐行为。其次,不是所有

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由于药物、疲劳等因素的作用也能导致某种行为的变化,但这种变

化是暂时的,不具备“比较持久”的性质,因此不能算是学习。另外,身体的增高、体重的

增加、性的发育等等现象也不是学习,因为这些由于机体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种种生理变

化并不是在“凭借经验”基础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二、学习的主要特点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的学习除具有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这

是在既定的教育目标下进行的一种人类特殊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储备

人类的学习是为了适应或改造自己置身其间的客观环境,以满足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学生

的学习虽说归根结底也在于满足这种需要,但这种需要通常是被延迟了的,是在他从学校毕

业后亲身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时才实现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前人经验为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类在长期社会实

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大都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为知识。这是前人留给后世的极

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在这些知识经脸的基础上实现的。

3、学生的学习是高效、快速的

人类创造并积累现有的知识经脸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其中包括无数先哲、贤人以血的代价换

来的真知灼见,而学生则要在大约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掌握并占有这些知识经验。这就决

定了学生的学习不能走人类发现、创造这些知识的老路。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是以最优化的程

序编排的,目的在于使他们尽快地接触科学知识的前沿,而不必沿着科学发现的自然顺序组

织学习。

4、学生的学习是系统传授的

知识的系统传授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必备条件。知识的系统传授是绝不能废除的,前人的经脸

只能用语言、文字的方式系统地传递给学生。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1、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

动机。正如心理学家、意义学习的倡导者奥苏贝尔所说:“动机诚然是引发学习的原因,但

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表现在推动学习者加强努力、使学习

者更加集中注意力、促使学习者作充分的学习准备这几个方面,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认知过

程,就像“催化剂”一样对学习产生促进效果。

2、学习动机认识的误区

(1)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习动机

(2)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3)通过考试竞争来激发学生,学生会更愿意去学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来看,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有直接的近景性学习

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动机,表现

为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结果的追求。它可能是由于教师上课

生动、讲解风趣、内容丰富而引起,也可能因为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奖惩引起的,也可

能是由于同学间的竞争等引起的。

2、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学习动机可划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

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它与其他学

习动机相比,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最为稳定。一般来讲,在同一时间内,主导性学

习动机只有一个。辅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

学习动机。相对于主导性学习动机来讲,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则是比较微弱和不大稳定的。

在同一时间内,辅助性学习动机可能有几个,它们的强度与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

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

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

种动力。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

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

之外,这时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讲学习动机这样分类:“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

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驱力是指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倾向,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

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大多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赘扬而学习的需要,它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它有

三个实现的条件:一是学生与赞许人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二是学生从所获得的赞许或认可

中可以同时获得一种地位的认可;三是获得地位的认可,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保持赞许。不过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这种动机的重要性日趋降低,

并且开始从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赘许转向获得同伴的认可。

第三节应对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来源

造成学习压力的原因有很多,外界的,比如课程繁多、学习任务过重、教师的期望、父母的

望子成龙等等;内部的,比如学生对外在要求的认知和评价。其实,压力总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个体对压力的理解和应对在压力的缓解过程中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个体的认知与

评价受到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也有所不同。

(一)自我认知因素

个人认知方式上的差异造成压力承受力上的差异,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指出,认知因素在压

力应对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相同的刺激对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因素

1、期望因素

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指出:个体的期望不仅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这种期望还会

影响他人的行为。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在学业上的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父母把

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惜巨资、千方百计把孩子塞进重点学校;为了孩子的学业,

不少父母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一年不开电视机、谢绝一切亲友来访等等。

2、攀比因素

父母的高期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长期以来形成的严重的攀比心理使得

经常拿自家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相比成了家长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仿佛从比较当中可以获得

当家长的快乐。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行,就马上铺天盖地地请家教,孩子的节假日也就成

了孩子的受难日,疲惫地奔波于各个辅导班之间。

(三)学校环境因素

《教育文摘》周报曾经刊登过一封信,这封信是两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离校出走的时候留

给他们的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

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

(四)其他影响因素

最后从评价学生素质的综合标准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还是缺乏一定程度的心

理耐挫力。从小学到中学是孩子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阶段。到中学阶段,表现出独立性和

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特点。在学习上,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都日益增

强,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的发展都不成熟,而且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所以对挫折和失败还

缺乏心理准备,特别是在当代这种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初中生总是处于一种家庭、学校的双

重保护状态中,生活中几乎未经历任何的波折,这使得他们缺乏一种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二、学习压力的应.对

了解了过度压力对学生学习的危害,也了解了压力的来源,更重要的就是压力应对了。压力

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一点压力都不想感觉到,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关键是

如何来应对和解决压力。根据前面压力来源的分析,我们也想从自我认知、家庭和学校环境

几个方面来相应地探讨一下压力的应对方式。下面我们还是从自我和环境两个方面来总结一

些压力应对的技巧。

(-)内部因素的改变

1、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习惯

合理的自我认知对缓解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膨胀或者自我评价萎缩都容易使

个体对现实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在遭受挫折时受到心理伤害。只有合理的自我认知才能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应对挫折。

2、着力于学习动机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下大气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问题。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随着年

龄的增长,学生才能渐渐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才会有持

久的学习动力。

3、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是对自身的价值观念的认识。形成

积极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对学习要求的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明确自己的学习

目的,主动地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加以调节,以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

4、学习一些压力应对的技巧

压力应对是一门学问,引导学生掌握调适压力的技巧对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大有裨益。家

长、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全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持心理的平衡

和健康。

(二)外部因素的改变

1、家长的观念转变

首先从家长来说,应该降低过高的期望值。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

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我们的家长应该树立全面素

质教育的新认识,破除“成功惟有上大学一条路”的思想,要认真思考孩子的优势和不足以

及兴趣和爱好,和孩子一起精心设计他的成才之路。2、教师做法的转变

(1)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规定教学的要求和难度。教学的要求和难度过高,学生屡遭失

败,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害怕学习,产生焦虑。

(2)对学生提供合理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从评价别人开始逐渐过渡到评价自己的,因此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表

现得极其敏感,特别是教师的评价。

(3)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

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过度焦虑的产生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应试技巧不佳密切相关。

3、学校环境的改善

专家告诉我们,心理素质是比身体素质更重要的基本素质,没有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是有缺

陷的素质教育。过去我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沉重的

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升学竞争令学生感到不堪重负,产生厌倦、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使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严重的挫伤。

学习过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学生来讲,是生活的

主导和重心,所以有效的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至

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有好的心理素

质布有过硬的应对能力,才能克服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苦难,迎难而上,真正实现个体的人

生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认知倾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以及学,

生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四节学生考试心理教育

一、复习期间的心理保健

复习期间除了要注意身体的保健外,更要注意心理的保健。因为带着一个好的心态

走进考场是考试致胜的重要因素。怎样注意复习期间的心理保健呢?

1、按复习计划复习,不要搞倒计时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理相融

3、淡看考试,减轻压力

4、注意环境,排除干扰

二、临考心理准备

越近考期,考生的心理就越紧张,有的甚至到了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程度,这对于即

将到来的考试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考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临考心理呢?

1、考试无非是做作业

做课堂作业,大家都不会紧张,那么考试呢,也只不过是一种独立的课堂作业而已,不要把

考试看得太重。一位朋友说得好,考试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种生活形态。就好比人人都要睡

觉,一样平凡,如果有了这种意识,你就会轻松含笑地迎接考试的到来。“问题不在于几次

考试,而在于通过考试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应付人生其他类似的挑战”,如果你觉得

这话有道理,那么,你的考试意识就会得到淡化,考试压力就会减轻。

2、既来之,则安之

考试来临,躲也没法躲,不管你是自愿报考的也好,还是家长、教师逼你报考的也好,都要

树立既来之,则安之的思想。这样一来,心情反倒能平衡下来,说不定还真能考出好成绩。

3、自信是成功之父,失败乃成功之母

临考前,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丧失自信心的人,常常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激不起昂扬的

斗志。

4、一颗红心,两种打算”

我赞成这样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

三、考试期间心理调适

1、熟记考场规则

2、要科学地饮水

3、考试时不要经常看钟表"

4、学会在考试中休息

(1)静坐养神法

答题感到疲倦或思维出现了障碍,可放下笔,闭目静坐$%&分钟,不要想任何东西。

(2)压穴法

遇到头胀发晕时,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同时压在“百会穴”(头顶中心)上,轻压约六秒

钟,压的时候,注意缓缓吐气。能起到安定精神、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3)搓发法

把双手十指叉开,插入头发中轻轻搓揉,能增加大脑皮层血液循环速度,起到提神作用。

(4)远眺法

面对近在咫尺的试卷,时间久了,最易疲劳,这时,可眼眺远方,转移注意力,由近至

远,反复四、五次。可振奋精神。

(5)活动法

如果你需要请假上厕所,那么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做伸展运动,活动一下身体关节

部位,或迎风站立片刻,这些活动都可以使你恢复疲劳,驱走倦意。

5、科学地控制答卷时间

科学地控制答卷时间,不光是一个考试答题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答题时间的科学

控制与安排,使答题者的心理活动过程能尽量保持平稳态势,不会因答题时间不把双手十指

叉开,插入头发中轻轻搓揉,能增加大脑皮层血液循环速度,起到提神作用。

6、考完一科后马上对答案对心理的影响

考后立即对答案,从信息反馈的功用来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在实除中却要因人而异。

如果你不是一个心理素质好,意志比较坚强的人,最好不要去考一科对一科答案,以免干扰

后面的考试,干脆等全部考完后再去核对。

7、答卷要有计划

一场考试,时间大体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初审题目。接到试卷后,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先大体

浏览一下,主要初阅题型、数量,自己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个初步的答卷计划。第

二段,做题。第三段,检查答卷。

8、仔细审题

有人谈到审题的重要性时说,把题审清了,解题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审题就草草动笔,

难免词不达意,到时推倒重来,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题仔

细、正确,也是控制时间的好办法。

9、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1)做题要先易后难

做题先易后难,这是控制答卷时间的有效方法。

(2)答题时要先紧后松

这就是说,答题时,开始要抓紧时间,不要怠慢,要多留点时间答后面的难题和检查答卷,

如果先松后紧,到头来题未答完,铃声响了,只好望题兴叹了。

(3)检查答卷的程序不可少

答卷完后,一定要进行检查。这一程序千万不能丢,成绩再好的考生,也有失误的可能。

10、正确使用草稿纸有助于稳定考试心态

(1)草稿纸上的演算、答题要整洁有序

在草稿纸上答题演算时,题号应跟试卷题号一致,不要张冠李戴,或把“一”换成

题号一致才有利于检查试卷。同时书写要工整。

(2)重要地方做好标记

比如你解题时碰到一个关键问题,没有答出来,可作好标记,放一放,再答,即使答出来了,

同样可以进行标记,以提示自己卷正时加以注意。

(3)要排好版,编好号码

就是要对草稿纸搞好分配使用。首先,把几张草稿纸编好号码(或页码),然后哪一页演算

什么题,预先规定一下。检查起来时,应用题就到应用题版去找,证明题就到证明题去寻。

这样可使检查有序,避免杂乱无章。当然,也可只按试题顺序而不排版,这主要是根据各人

解题的习惯而定。

11、采用肯定暗示,调整考试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在考试过程和考试前采用肯定性心理暗示,可以使考生心理进入

最佳竞技状态,使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考场中有效的肯定性暗示语有:

这件事对我来说,真是易于反掌。

我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

学习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对我而言,背书是件轻松的事。

我的体力充沛,精神饱满。

目前,我的记忆力最强,意志力最集中。

考前的肯定性暗示语:

我一定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书本中的重点,都已深烙在我的脑海中。

我有必胜的把握。

我的记忆力正处于巅峰状态。

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我一定能考上。

第二单元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篇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守法有德原则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交往双方的一切交往活动首先必须是合法的,是对他人和社会

无害无损的。处理人际关系首先要考虑自己与交往者相互的交往是否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

人。如果有益,就采取积极的态度,否则就要坚决放弃。

2、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就是待人真诚,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口是心非,不坑人骗人,不搞阴谋诡计。

信用,就是言而有信,恪守诺言,说话算数。诚实是信用的基础,信用是诚实的表现。

3、公正平等原则

公正平等原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公正平等原则集中体现在人的自尊与相互尊重的

关系上,这是正常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之一。

4、互利互补原则

人际交往应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正如古人所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有交往的双方都能从交往中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建立和维系。

5、宽容谦让原则

宽容,就是在心理上能容纳各种不同特征的人。首先,要心胸宽阔,豁然大度,要“宰相肚

里能撑船”,而不能“鼠肚鸡肠”,要像人们赞美的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

事”。;二要“容过”,即不苛求于人,允许别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三要“容才”,即不嫉贤

妒能。其次,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心比心,经常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南度考虑问

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对他人斤斤计较,不随便讲他

人的短处,更不中伤诽谤他人。

第二节人际交往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有关社会的知识技能,从“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青少年

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时期而社会交往活动则为社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因为:首

先,交往活动为学生演习、观摩社会规范,学习交往技巧提供了机会和场所。其次,在交往

中可以“预习”不同的社会角色。

二、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际交往是任何一位正常个体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如果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个体就会

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久之,会导致身心疾病。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保障和标志,

学生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

三、人际交往是学生自我发展、获得成就的必要条件

人际交往对于学学生自我发展、获得成就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与成人之间的交往相比,学学

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一种较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无顾忌地交换意

见,畅谈感情,探索问题,获得人生的真谛,而这是学校和家。

四、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特点

1、交往需要日益强烈

儿童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与同伴的交往需要并未明显地表现出来。进入

青少年期后,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情

感依恋的重心自然从父母转向了同龄伙伴,并且这种需要随着社会化的加深,表现出越来越

强烈的倾向。

2、交往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

交往需要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日益发展完善,不仅其交

往需要日益强烈,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广其交往的社会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3、容易在交往中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虽然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交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脸缺乏

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1)自闭与防御心理。进入青春期后,儿童自我意识与独立倾向明显增强,自尊心很

强,内心世界不愿向别人坦露,特别是在某方面受到挫折后,更容易出现自闭与防御心理。

这种心理会加重思想负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2)自卑与交往恐惧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常常有自卑感。这种心理

会导致他们感情脆弱。

(3)自我中心的心理。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

发,一味希望别人能听从自己,为自己服务,而不考虑付出。

4、与异性交往的发展

在整个学阶段,与异性的交往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在青少年期经历了明显的三

个阶段:疏远阶段、亲近阶段、依恋阶段。

五、学生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随机性逐渐减少,越来越重视交往对象的个性、

兴趣等特征在交友选择中的决定作用。

1、邻近吸引和熟悉吸引

邻近吸引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人际吸引因素。学生交往对象的选择性不高,往往以同桌、年

龄相仿的邻居为最经常的交往对象,实际上就是邻近吸引在起着作用。

2、相似吸引和互补吸引

相似吸引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相似性因素往往成为相互吸引的原因。所谓“物

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3、优越吸引

优越吸引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最稳定的吸引因素,它是指个体在身体相貌、智慧才干、社

会地位、经济条件、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于一般人的突出特征能成为在交往中吸引对方的因

素。优越吸引的原因在于,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个体都会按照社会价值观中的成功标

准去积极努力,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

第三单元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篇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意识,或者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如果说“自我”是我们人格的必要组成,是行

为的最终指令官,那么“自我意识”就是“自我”的观察、评价与监督者。对“自我”的一

切认识、体脸及调控就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一般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脸、自我控制三层意义,也像意识一样表现为知、

情、意的统一。自我认识就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则主要涉及

“对自已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的问题,自我控制则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

“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前者是个体对自身各种状况的

了解,后者则是对“自我”各方面的评估。一个人需要了解自己什么呢?让我们先想一想你

对他人的认识过程吧:外貌特征一言谈举止一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一兴趣、爱好、价值观、

理想一性格、习惯一能力,是不是如此呢?如果说“我认识了我自己”,那么也必然包含了

这些内容。

2、自我体脸

自我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的问题,“满意”则自

我肯定,信心十足;反之,自我否定,垂头丧气。通过上面的一番认识,现在感受一下,是

心情舒畅,还是黯然神伤呢?以往在你看自己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自我认识了解了“我”,自我体验感受了“我”,自我控制

则是要表现“我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它的强弱、高低可以直接

由我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出来,自制力强的人,不易感情用事,常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

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给人深沉、冷静、含蓄的印象,极端者则犹如“冷血动物”,

过于刻板,不近人情;相反,自制力弱的人,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高兴时手舞足蹈,生

气时乱发脾气,表情就是“晴雨表”,行为好像!

第二节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自信概述

(一)自信的含义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情绪或感觉。自

信的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

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遇事有一种当仁不让的主动精神。

(二)自信的特征

自信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自信的水平

每个人都有自信这种心理特质,没有完全自信的人,也没有完全没有自信的人,只是

个体间自信存在着差异,表现为水平上的差异。

2、自信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质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自信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自信是否随时间与情

境而波动。

3、自信内涵的社会文化性

个体自信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是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其内涵体现了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特

征。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传统伦理道德及价值观体系、民族精神等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自信的水平、来源及其功能,使自信内涵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

4、自信的动力性

自信对个体心理活动、外显行为,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生活的适应都具有动力性影

响。自信对个体发展、生活过程、生存价值等都有深刻影响。

(三)自信的表现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过于害羞、胆怯、内向、安静,或者过分依赖于别人,那么,这个学生

在社交上是缺乏自信的;如果恰恰相反,学生过于好胜,总是欺负别的同学,那么,这个学

生在社交上也可能是缺乏自信的。

一般来说自信的学生有以下的特征:

!有求知欲和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喜欢接受挑战;能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

某件事情上;能从容地面对失败和错误,并把失败和错误看做是促使学习进步的途径:!能

够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喜欢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和别人竞争;!能够正视自

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等等。

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有以下的特征:

!失去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害怕失败和犯错误;!采用一些逃避性的策略,比如,漠不关

心,没有学习动机,对学习毫无热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对别人的批

评和指责过于敏感;!老师的“小马屁精”,或者完全相反,乐于与老师作对;!胆怯、情绪

低沉,或者完全相反,大嗓门、爱搞破坏性的活动,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不愿接受任何挑战;!好胜心太强;!在事情还没有出结果之前就认定自己失败;

(五)自信与学生的身心健康

自信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自信还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当失败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有着学业无能感,那么,他们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就会产生

焦虑,会被抑郁和沮丧所困,他们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

三、自信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

自尊是意识中自我体验的核心,教师在评价、对待学生时,切忌笼统地下结论,切不可因一

件错事或一次失败而以偏概全地评价学生,说他愚笨,说他不可救药、没有前途,等等——

一因为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尤为重餐。出材施教最基本的精神

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

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三)进行自我竞赛

自我竞赛是指学生把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比较,只要他比过去有所进步就是胜利。苏霍

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位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同学之间相互比较,排出名次,只能促

进成绩优良的学生自信,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极为不利。

(四)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

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该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允许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尤其是后进生、有思想障碍的学生。

(五)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

学生都有一种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做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

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

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

感,除了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积极的言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以外,还以注意建立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手段,会使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

学习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

(七)用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信

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当他感到自己的存在

受到集体的尊重时,他就会体会到一种真正的精神上的满足,自信就在他心里萌发了。

(八)利用角色扮演,训练自信技巧

直正的自信行为是如何表现的呢?自信在行为技巧上分为言语技巧和非语言技巧,因此,教

师应该在这两主面对学生加以训练,使学生体会到自信的感觉。并且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用

行为训练来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自信有为的技巧。

第三节学生自控力的培养

一、影响学生自控力的因素

(一)环境

在影响自我监控能力的环境变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环境特征、父母自身的特征、家庭的教育方式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儿童自我监

控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家庭环境特征

家庭环境特征包括两方面,即家庭物质环境特征和家庭心理环境特征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为

儿童提供个别活动与合作活动所需的玩具、儿童书籍等物质条件;后者指家庭为儿童提供的

活动刺激、指导及家庭的一般心理氛围。

(2)父母自身的特征

父母自身的特征主要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的思想观念、成就和行为等。研究发

现,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其对生活的认识及其与家庭成员发生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而影响

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3)家庭教育方式

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种:专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监控

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儿童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对自

己的学习不负责。此种教养方式很难发展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由于一

味要儿童服从父母的控制,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权力,因而,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也不

利;只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才能激发儿童的主动探索精神,帮助儿童养成认真、负责、独

立自主的良好习惯,才能促进儿童自我监控水平的提高。

2、学校环境

在影响儿童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学校环境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气氛和同伴交往

等因素最为重要。

(1)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

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专断型的教师,对学生要求

过于严厉,缺少对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习惯于在各个方面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性和责任

感,自我约束力较低。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很少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造

成学生行为懒散、纪律性差、缺乏学习动机。

(2)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集体心

理倾向,综合反映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行为与情感体验。

(3)同伴交往

在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积极的同伴交往,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积

极的同伴交往,可以向儿童提供实践自我监控技能的机会。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可以

更多地依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靠自己选择并实施特定策略,监控整个活动过程。

这样,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就会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同伴交

往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监控的学习榜样。

3、社会文化环境

个体心理的发展总是以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亦是如此。与家庭、

学校这样的微观环境相比,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更多地起着宏观的、

间接的影响作用。

(1)社会的教育理想

不同的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其社会的教育理想也不相同。

这也就是说特定社会的“理想人”具有相应的特征。

(2)社会教育实践、

社会教育实践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其形式可以是业余专门学校、奥林匹克

学校、少年宫、青少年之家等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讲座、训练班等较为正式的活动,也

可以是夏令营、参观、游艺等非正式活动。

(二)人个体因素

1、性别

沃建中教授课题组采用自编的自我监控量表,测量中小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我们的研究表

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男女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结论如下:

高中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性别差异

在外部准备、内部准备、资源管理、评价方面,高中女生明显优于高中男生。在自我监控其

他方面,计划、进程管理、策略管理、检脸、补救、总结方面,高中男女生没有区别。除了

外部准备、内部准备、资源管理、评价四个方面,高中男生在其他#个方面上,已经赶上了

女生。而这个方面分别是计划、进程管理、策略管理、检脸、补救、总结,它们都是学习活

动中的相当关键的监控执行过程。所以,高中男生已经在自我监控的主要的方面上赶上了女

生。

2、气质

气质是人先天具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它是个体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指

向性等动力特征的总和。作为个体神经活动的先天特征,气质影响了个体活动的各个方

面,自我监控及其发展也不例外。关于气质的类型,在传统心理学体系中,人们根据感受性、

耐受性、敏捷性、兴奋性与外倾、内倾等特性划分,并描述了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多

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个体反应速度快,主动积极,这些特点

有利于其自我监控的意识性和执行性等要素的发展。

3、性格

从个体对人对事一贯态度入手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性格直接影响个体自我监控系统的启动,

并对其自我监控技能的完善具有间接效应。只有对当前进行的活动有兴趣、对自己所承担工

作具有高度责任心、认真而勤奋的人,才能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注意观察、分析、反

馈并及时调整。

4、认知风格

从个体经过认知加工,最终做出行为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来看,认知风格有冲动型与反省型

两大类。它们在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上各有优点与不足,使具有不同反应风格的个体,在自我

监控能力的发展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动机

动机从来源上可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大类。内在动机是指由儿童自身的需要与兴趣所

激发的动机,如儿童意识到自我监控的重要性,因而在学习中主动积极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

为。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力所诱发的动机,

6、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的解释或推论。在归因模式与儿童自我

监控发展这一领域目前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研究者普遍认为,归因模式也是影响自我监

控的主要个体因素。

7、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有关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其自我监控

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自我监控水平的重要内部制约因素。

二、自控力的培养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高自我监控的人,学习过程也越轻

松。传统教育方法,强调学习环境的营造、教材内容的设计,以及测脸的方法,但却常常忽

略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十分可惜。

(-)明确阐释自我监控的含义和意义

这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第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自我监控培养区别于其他技能策略训练的重

要特征。

该环节具体涉及如下方面:

1、明确指出自我监控的含义和内容

首先,培养的自我监控活动应是有效的、重要的。

其次,应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确保清楚明了地向学生解释所培养的自我监控活动的

含义。

第三,在选择自我监控培养的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的是,成功的自我监控包括许多方

面的知识和过程,涉及许多策略。

2、使学生认识自我监控的价值并促使其积极参与

首先,论证自我监控活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一些成功的训练项目总是将

监控的认知策略训练和动机培养结合起来,这些研究的核心就是确信必须运用所教的监控策

略。

其次,使学生逐渐承担起监控自身活动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监控活动。教师应注意将监控的

责任感传递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逐步实现由教师的示范、监控转向学生的自控。

第三,训练自我监控的任务的难度应恰当,使学生感兴趣。学生对任务难度的感知影响着他

们对监控活动的认识。

(二)大声思维

大声思维,既是评估自我监控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又是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重要

环节。在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中,分两步走,先由教师示范如何大声思维,说出自己

的思维过程,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学着大声思维。

(三)自控技能的培养

1、引导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

目标设置指确定学习的具体结果。高自我调节学习者与低自我调节学习者的差别,

并不在于是否设定了目标,而在于设置目标的质量。目标的质量,主要从目标的明确度和

难度来看。好的目标会让人产生“又期待又怕受伤害”的感觉,它有点超乎你目前的能力,

所以你完成它之后会非常高兴,但是它又有点难,在你追求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受点折磨。

最重要的是不要太好高鹫远,但也别自视过低,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

2、培养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数量

大,程度深,可行的计划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在培养学生制订切

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中,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制定计划,认识到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什么。

在培养中,教师应该在以下的四个方面加以强调:

(1)计划要明确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学习计划则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

(2)计划要突出重点

学生的学习计划周详全面固然好,但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是有

限的,要让这些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效用就要突出重点。

(3)计划要留有余地

有的学生定学习计划时,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把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这并

不是一个好的计划,因为学习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惟一重要的。

(4)及时调整计划

计划一旦制订好,最好严格按计划执行,但这并不是说计划是一成不变的。计划执行了一段

时间以后,就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看看计划执行起来有没有困难,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否完

成,完不成的原因在哪里,学习的效果如何。然后及时调整原定的学习计划,将其中不合理

的部分加以删除或改进,制订更为科学的计划,更为有效地指导学习。

3、重视反思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检查

学生要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通过不断地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的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

中的得失,从中领悟出自己的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

4、考虑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选择后两项的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比较高。

再次,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时,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困境进

行反思,训练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第四单元学生情绪、意志教育篇

第一节幸福感

一、幸福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幸福显然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一种主观

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又不能成为人们直接追求的目标,而只有通过与幸福相关连的事物才

能得到。可以说通过各种活动来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目标。

1、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1)幸福是什么

幸福在心理学中的专业术语叫主观幸福感。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界定是不相同的。总体说来,

对幸福的界定主要有三个方面:a以外界标准来界定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自己的价值体系

和标准上而不管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b以内在的情绪体脸界定幸福,是把各种积极情感和

消极情感简单的进行相加,这种标准侧重于情绪体验的成分。德谟克利特说:“给人幸福的

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他认为只要有朋友来聊聊天,自己生

活得很平静很安稳就是自己的幸福。c以千体自我评价界定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

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有研究表明在实际生活中,##$以上的人都是凭自己主

观来对生活进行评价的。

(2)幸福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综合性评价,它依赖于文化及其个

体生活结构。其基本特点包括:

a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己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主要采取自我报告即让个体

自己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方法来测量主观幸福感;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这种主观体验的频率

和强度具有很大的关系。

b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指的是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是相对稳定的,而非短期

的。

c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整体性的评价,包括了人们对情感反应当评估和认知判

断,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3)影响幸福的相关联的因素

影响一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可以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来划分。

a遗传与幸福感的关系

一种观念认为,人具有幸福快乐或者不快乐不幸福的基因素质,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先天个体

差异造成的,气质差异使不同的人倾向于体验不同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b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虽算不上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好指标,但的确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基本脑动力系统差异造成的,行为激活系统对奖励和

非惩罚性信号敏感,通过奖励调节行为、控制行为趋向;而行为抑制系统对惩罚和非奖励性

信号敏感,通过惩罚调节行为,出现惩罚威胁时抑制行为。不同的人的奖惩的感受性不同,

这就形成了个体差异。基于此理论,假设神经质和外倾性分别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具有较

高的气质易感性,对主观幸福感起着气质性作用;情感形式表现出来促使外倾者接近奖励刺

激,由于社会情境相对于非社会情境更具有奖赏性,外倾者的积极情感增加,也导致社会活

动增加,因此有人认为外倾性是来自积极情感到个体差异。

c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有一句流行语: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通俗说法指出了

财富和幸福感关系的一个根本规律。在一些高度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能够带来幸

福的事物的选择中,金钱财富占有很高的地位。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人认为争取幸福的主要

途径之一,是占有充足的财富。

d人际关系与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动物。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结成群体使得人类的生存机会大大增

加。因此人类用各种庆典来装点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婚姻、生儿育女、毕业、工作、加入业

余群体、宗教组织等。人们也用各种方式来强化这种纽带,各种节日、聚会、庙会等。同时

也借这些机会来寻求新的从属关系,消除孤独和分离的恐惧。

e信仰与幸福感

这里的信仰指各种宗教信仰。各种历史的,现代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对于宗教对于人的意

义具有相当不同的认识。比如,弗洛伊德认为宗教造成一种“强迫性神经症”,导致罪恶感,

压抑的性欲和情绪表达,从而不利于人的幸福。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与方法

幸福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话题,但获得和珍惜幸福却是一个严肃而艰难的事情。每位家长都希

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幸福快乐地生活,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幸福快乐地学

习。要想让中小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态,拥有幸福,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和孩子

采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