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下)历史第4、5、6、7课知识点及练习_第1页
初中七(下)历史第4、5、6、7课知识点及练习_第2页
初中七(下)历史第4、5、6、7课知识点及练习_第3页
初中七(下)历史第4、5、6、7课知识点及练习_第4页
初中七(下)历史第4、5、6、7课知识点及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重点词: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鉴真东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玄奘西行1.时间:贞观初年。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拓展: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①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1.在一次故事会上,主持人讲述了“魏征进谏”“玄奘西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中学历史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2.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A.张骞B.玄奘C.鉴真 D.郑和3.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A.天竺中学B.波斯C.新罗D.日本4.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A.诸子百家争鸣B.大运河的开通C.中外交流频繁D.都市生活繁华5.据图2,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A.吐蕃B.波斯C.大食D.天竺6.图1中的路线示意的是()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7.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8.如果开展一次以“古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列可纳入的重要史实有()①马可·波罗来华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游④希波战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玄奘西行③郑和下西洋④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0.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1.“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雅典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②④12.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①玄奘西游②岳飞抗金③戚继光抗倭④日本遣唐使来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3.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材料中的“丝路人”包括()①张骞②戚继光③玄奘④鉴真A.②④ B.①③C.①④ D.②③14.如果给右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15.唐朝的对外开发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①鉴真东渡日本②玄奘西游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产生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其中被称为“画圣”的是()A.徐渭B.张择端C.赵孟頫D.吴道子17.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A.《唐本草》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金刚经》18.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右图银市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A.汉朝B.北魏C.唐朝D.宋朝19.“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20.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21.“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叶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22.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B.唐代的对外交往C.明朝的建筑成就D.清朝的经济繁荣2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教学园地版权所有24.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主题为“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展板,你认为下列哪些图片可以入选()A.①②③B.②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C.①④D.②③④2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二、非选择题26.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有——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图1图2(1)图2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2)为了开辟和保障图1的路线,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请以丝绸之路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中外交流带来的影响。【答案】(1)事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同点:促进双方的文化的双向交流。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都向外传播,同时,也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都有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精神,不轻言放弃等。(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3)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影响:影响是汉唐的对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的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都向外传播,同时,也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促进了中外我在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重点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灭唐、五代十国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8.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一、单项选择题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A.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B.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C.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D.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C.科举制的创立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A.镇压农民起义B.中央放权C.镇压安史之乱D.分封制的实行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唐朝灭亡②唐朝打败叛军③黄巢建立政权④安史之乱爆发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6.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宋元时期7.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A.朱温B.李煜C.赵匡胤D.柴荣8.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两晋时期D.五代时期9.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的是()A.李渊B.黄巢C.陈胜D.吴广10.“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A.黄巾起义B.玄武门之变C.陈桥兵变D.安史之乱11.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C.南方政局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D.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来达,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来达,况乃未休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杜甫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贞观之治D.安史之乱13.(2019·吉林省)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14.(2019·四川广安期末)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中央权力开始衰微,逐渐形成()A.政治稳定局面B.藩镇割据局面C.文化繁荣局面 D.“开元盛世”局面15.(2019·北京)历史兴趣小组要排演《安史之乱》的短剧。剧中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有:①安禄山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玄宗()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16.(2019·山东安丘期中)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17.(2019·海南定安期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出自哪位农民起义领袖的诗作()A.黄巢 B.张角C.陈胜 D.吴广18.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之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这场起义()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平定了安史之乱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19.(2019·陕西西安)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的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个走向统一和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20.(2019·山东聊城期中)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该材料描述的是()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C.五代十国的更迭 D.黄巢起义21.(2019·江西抚州期末)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A.安史之乱“贞观之治”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D.“贞观之治”澶渊之盟22.(2019·江苏仪征期中)杜甫在《无家别》这首诗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揭示了安史之乱的()A.主要原因 B.基本过程C.根本性质 D.重大影响23.(2019·四川遂宁)任何朝代的衰亡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有关唐朝走向衰落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王朝无法与之抗衡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C.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24.(2019·北京期末)以下史实所处的历史时期是()907年923年938年947年951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辽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A.南北朝时期 B.唐朝后期C.五代十国 D.宋金对峙25.(2019·北京期中)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B.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部分统治者注意保境安民,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D.隋朝最后终结了这一分裂局面,中国重新统一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1)材料一描述了哪一盛世局面?(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一事件的情景?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开元盛世(2)安史之乱。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事件造成的惨状?这一事件是何时由何人发动的?给唐朝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的作者黄巢是什么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他的主要事迹。(1)安史之乱。755年;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七(下)历史第6课知识点及练习重点词:第6课: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措施(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方法: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一、单项选择题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3.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4.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 B.明C.汉 D.宋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 B.司马炎 C.杨坚 D.赵匡胤7.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8.“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 B.宋太祖 C.宋真宗 D.宋高宗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1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 B.发动兵变 C.皇位世袭 D.组织农民起义11.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12.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史称()A.北宋 B.辽 C.金 D.南宋13.以下通过政变、篡权建立的新王朝,维持了百年以上较长统治的是()A.篡夺皇位司马炎,建立西晋归统一B.王莽篡汉建号新,托古改制短命亡C.外威杨坚善弄权,建立隋朝代北周D.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北宋14.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A.削弱相权B.派文臣做知州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15.“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16.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17.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18.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B.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C.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D.不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19.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分化宰相权力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20.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宋祖”应该指的是()A.宋高宗赵构 B.宋真宗赵恒 C.宋徽宗赵佶 D.宋太祖赵匡胤2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中的主角是()A.石守信 B.赵匡胤 C.赵构 D.阿骨打22.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23.某研究生正在研究有关“澶渊之盟”的史实,下列文献中,可供其参考的是()A. B. C. D.24.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A.尚武风气盛行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C.藩镇混战割据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25.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②设置副宰相③知州三年一换④地方设置转运使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1)答案:960年;陈桥驿(2)答案: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 答案: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等。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1)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3)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4)重文轻武的国策。七(下)历史第7课知识点及练习重点词:澶渊之盟、宋夏和议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4.拓展:“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同:①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②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一、单项选择题1.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A.契丹族、党项族B.汉族、契丹族C.回族、汉族D.党项族、契丹族2.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3.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为夺取幽云地区C.辽国需要岁币D.宋真宗懦弱无能4.“(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加强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岳家军的抵抗5.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6.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A.春秋的尊王攘夷B.秦朝郡县制的推广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元朝民族融合7.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8.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9.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

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

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10.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11.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12.2013年7月16日,黑龙江省博物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在哈尔滨举行“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政权的都城是在()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13.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14.下列没有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15.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和郭靖名字中的“靖”和“康”主要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宋金对峙

B.宋辽议和

C.金灭北宋

D.西夏的建立16.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

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

B.澶渊之盟后

C.靖康之役后苏辙:《栾城集》

D.偃城大捷后17.对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B.此后辽宋边境出现长期的相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