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1页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2页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3页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4页
1.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目标1、探索并正确理解“SAS”的判定方法;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问题探究问题1、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木条可以自由转动吗?AB′BC可以自由转动,因此连接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这就是说,如果两个三角形只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添加一个角呢?问题2、如下图,在△ABC和△A′B′C′中,∠B=∠B′(固定两边的夹角),AB=A′B′,BC=B′C′,当把它们通过平移叠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什么?请说明理由.A′C′BACB′两个三角形全等理由如下:∵∠B=∠B′,∴当把它们叠在一起时,射线AB与A′B′重合,射线BC与B′C′重合,又∵AB=A′B′,BC=B′C′,∴点A与点A′重合,点C与点C′重合,∴△ABC与△A′B′C′重合,即△ABC≌△A′B′C′.A

B

CD

问题3、如图,在△ABC和△ABD中,AB=AB,AC=AD,∠B=∠B(固定一边的对角),△ABC和△ABD全等吗?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由上面探究可知:(1)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这三个条件无法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即“边边角”对应相等或“SSA”),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新课讲解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注:运用这一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在△ABC和△A′B′C′中,∴△ABC≌△A′B′C′(SAS).AB=A′B′∠A=∠A′AC=A′C′

ABCA′B′C′几何语言必须是两边“夹角”辨一辨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رⅠ30º89رⅢ30º89رⅥ30º88Ⅶر30º88ⅣⅣ85Ⅱ30ºر8530ºⅤر85Ⅷ85不是两边夹角不是两边夹角100º2、在下面的图中,有①、②、③三个三角形,根据图中条件,三角形_____和_____全等(填序号即可).①

23100º48º32º②23③2348º32º①②已知两边时,这个角一定要是这两边所夹的角.48º例题讲解例1

已知: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OA=OC,OB=OD.求证:△AOB≌△COD.DCOAB证明:在△AOB和△COD中,

OA=OC(已知),∠AOB=∠COD(对顶角相等),OB=OD(已知),∴△AOB≌△COD(SAS).例2

已知:CE=CB,CD=CA,∠DCA=∠ECB.求证:DE=AB.分析:(1)DE和AB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分别在△DCE和△ACB中.ABCDE(2)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哪些条件?还缺少什么条件?已知条件:CE=CB,CD=CA,∠DCA=∠ECB.缺少条件:∠DCE=∠ACB.(3)怎样能得出缺少的条件?由∠DCA=∠ECB,得∠DCA+∠ACE=∠ECB+∠ACE.故∠DCE=∠ACB.ABCDE证明:∵∠DCA=∠ECB,∴∠DCA+∠ACE=∠ECB+∠ACE,即∠DCE=∠ACB.在△DCE和△ACB中,ABCDEABCDE

进行有关线段(或角)证明时,常常需要通过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相等的线段(或角).CE=CB,

∠DCE=∠ACB,CD=CA,

∴△DCE≌△ACB,∴DE=AB.1.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从两个顶点处打碎成两块(如图),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请问如果只准带一块碎片,应该带哪一块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拓展延伸分析:利用今天所学“边角边”知识,带黑色的那块,因为它完整保留了两边及其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大小就确定了,从而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如图,直线l⊥AB于点D,且AD=BD,直线l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ABDl新课讲解(1)点P在线段AB上;此时点P与点D重合,所以PA=PB.在直线l上任意取一点P,用圆规比较P到点A、B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探究新知点P的位置有两种可能:AB(P)lD(2)点P在线段AB外;DlP1P2AB如图,在△ADP1和△BDP1中,AD=BD,∠ADP1=∠BDP1,P1D=P1D,∴△ADP1≌△BDP1(SAS),即P1A=P1B,同理P2A=P2B.∵CD垂直平分AB(已知),∴PA=P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ACDBMP几何语言例3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CDBEA例题讲解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三角形中未知线段的长度.例3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CDBEA例题讲解解:∵E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BD=AD(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BCD的周长=BD+DC+BC,∴△BCD的周长=AD+DC+BC例3如图,若AC=12,BC=7,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交AC于D,求△BCD的周长.CDBEA例题讲解=AC+BC=12+7=19.等量转化巩固练习1、如图,在△ABC中,∠ACB=90°,D为AB的中点,DE⊥AB交AC于E,如果AC=3cm,BC=1cm,那么△BCE周长等于()A.2cm B.3cmC.4cm D.5cm分析:∵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BCE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3+1=4(cm).选C.2、如图,在△ABC中,ED垂直平分BC交AC于E,垂足为D,△ABE的周长是15,BD=6,求△ABC的周长.解:∵ED垂直平分BC,BD=6,∴BC=2BD=12,BE=CE,∵△ABE的周长是15,2、如图,在△ABC中,ED垂直平分BC交AC于E,垂足为D,△ABE的周长是15,BD=6,求△ABC的周长.∴AB+BE+AE=AB+CE+AE

=AB+AC=15,∴△ABC的周长=AB+BC+AC

=15+12=27.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