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观点,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这节课我们来一场博弈,一场我方和敌方的博弈。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要赢得这场博弈,就要在课文里去找法宝,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成两组,第一组找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第二组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思路图)学生活动一(第一小组):(一)树靶子(1-2)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语言品析:“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语言品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语言品析:“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三种态度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学生活动二(第二小组):(二)打靶子(3-5)1.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语言品析:“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2.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有什么好处?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学生活动三(第三小组):立观点(6-8)1.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其依据是什么(正面立论,间接批驳)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语言品析:“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国人”指谁?“中国人”指广大人民。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地积极抗战。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第7段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举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语言品析:“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举出几例吗?“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居易。“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学生活动四(全班同学):

作结论(9)1.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语言品析:“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这句话如何理解?“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