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芳教学案例_第1页
熊芳芳教学案例_第2页
熊芳芳教学案例_第3页
熊芳芳教学案例_第4页
熊芳芳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熊芳芳老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案例

-XX.—

刖3

孙:在我接触的中学语文教师中,熊芳芳无疑是相当杰出的,她对文本钻研的深

度和教学设计往往出奇制胜。她的敬业精神和学业修养为她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下面这个课堂实录就总体而言,可能并不是她发挥得最出色的,但是,其

优长很值得珍视,就是不足之处,也并不是她个人的,而是许多相当优秀的老师

共同的。正是因为这样,请允许我作过细的、也许是吹毛求疵的推敲。

潘:从当下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看,熊芳芳老师堪称语文教育——阅读教育的

高手。她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才华、智慧,令语文界前辈汗颜,同辈敬畏。

她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力与开掘的深度上。她的学识、理性与哲耿往

往被认为是男性专擅的领域),使大多数男名师相形见细。她是中语界最好的教

师“之一”——为了表明我不太“特立独行”,只能作这样较为保守的评价。我相信,

以她的才华,如果她的学术成长期是在高校,即便是在我的恩师孙绍振先生门下

转悠一下,也定会让我没自信的。当我浏览她的书稿时,既为她痛惜,也为自己

庆幸。当今的语文应试教育及“阅读本位”的教育文化,不但坑害了学生,也坑害

了老师。好在熊老师还年轻,而且悟性极高,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让我体验

到汗颜的滋味的。

【课堂实录】

师(边打开幻灯片边问):文章昨晚读了吗?

生:读了。

师:感觉怎样?

生(笑):幽默风趣。

生:尖锐讽刺。

孙评:学生的直觉很准确: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和一般抒情散文不同。很可惜老

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发挥。

潘评:孙老师由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关注到“文体”问题,这是十分必要的。一

般人将这篇文章归为“杂文”,他称其为“幽默散文”,这是孙氏分类,很有道理。因

为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议论很少,显然不宜作为“杂文:

由于王小波是一个大家,他的写作自成一格,堪称“创体”者,因此,用现有的文

体很难对其作品进行归类。但是,在“写作-存在本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

感”培养极其重要。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必要对文体作一番讨究。

我以为该文本是否可称为“写意小品它既不同于论辨性的“杂文”,也不同于“写实

性”的散文。有点像“写意画",以“象''彰"意":‘叙”而少“论”,所以不是杂文:像”随“意”

生,“象’基本上是虚构的,似乎也不宜归入散文。——如果用现有的文体来衡量,

有点类似于“寓言”,我更倾向于将其归为“寓言我的观点也未必对,提请大家讨

论,目的是为了让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研究文体。

在阅读教学中最好在文体上要逗留一会儿,让学生品味、感受、辨析一下文章“体

式阅读与写作都是文体思维。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的阅读教学,在言语智能层

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式感”文体感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体是什么样的。

明白了某一文体共性才可望进入写作——作者的写作风格、个性是没法复制的,

是不可学的,王小波、鲁迅都是学不来的;可以、必须复制的是文体共性,文体

共性是可教、可学的。良好的文体感驱动了相应的写作行为。因此,在教学中,

文体问题是必须纠结的,培养文体感至关重要。

师:艾略特说,四月是残忍的月份。有人说,每年的四月,我们都会纪念两个人,

一个是……(生:张国荣)对,张国荣我们已经纪念过了,另一个就是王小波。

如果张国荣代表了美,那么王小波代表了什么呢?

潘评:以此导入是很妙的,能作这样的比较很不错。因为,学生可能更了解张国

荣。然而,我以为二者实不可相提并论。既要比,就要比清楚,就要分出高下。

要让学生明白:百年、千年以后,王小波还在。王小波才是真正不死、不朽的。

——贯穿语文、阅读教学的当是言语生命的唤醒,是写作动机的激发。要让学生

悟到:追星就追王小波。言说表现欲、写作欲、精神创造欲的传感、挑逗、强化,

是语文教育之首务,语文教师之使命。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关怀特殊性

所在。

叶思齐:真。

师:对,真,也就是智慧。应该说这堂课是很适合在你们班上的。

潘评:这里点评、过渡得有点潦草:真,不就是智慧。美,才是智慧。王小波不

是用“真''或'智慧”可以评判的。当然,熊老师这里只是为了导入“正题”,一语带过,

不展开讨论情有可原。

生大笑齐叫:因为我们都是猪?!

孙评:学生这句话,是很精彩的,他们凭直觉感受了,这篇文章的主题。那就是,

人(作者)和猪的关系。文章写的是猪,但是,影射的是人。

师(惊笑):呵呵,怎么会?不是有一句话说:男人不能不读王小波,女人不能

不读周国平。你们是理科班,男生多,自然要多读一读王小波。

潘评:这话引用得很好。如果能多说一句为什么“男人不能不读王小波,女人不

能不读周国平”就更好了——男人较为理性,缺的是感性智慧;女人较为感性,

缺的是理性智慧。

生笑。

师r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嗯,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者说,从哪些角度,表

现了它的“特立独行”呢?

叶思齐:对比。

师:很好。对比反衬。用什么对象来跟它对比?

生:肉猪。

生:种猪和母猪。

师:我把它们归纳为“一群听天由命的猪”,可不可以?

孙评:这句话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文章的思想就聚焦在:自己的生命却要听人安

排。

潘评:归纳得对。"听'人'由命”可能更贴切。

生:可以。

师: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听天由命?

生:人给它们的生活做了安排,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

师:嗯,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长肉,还有没有例外?

生:有。譬如种猪和母猪。它们的任务是交配。

师:嗯,它们的生活主题是繁衍后代。这原本应该是猪的幸福人生,是猪的爱情

与婚姻。应该很幸福快乐才对,然而它们感觉如何?

生:不情愿。“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师:但它们还是……

生r接受了

孙评: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的领悟到位了。

师:所以,这是一群听天由命的猪,作者用它们来做对比,反衬了“一只特立独

行的猪除了对比反衬之外,作者更多的篇幅却是浓墨重彩地在如何表现这只特

立独行的猪呢?

叶思齐:正面描写。

师(笑了):这……也太顺了吧,好像看过我的设计思路似的,你怎么那么了解

我啊?

叶思齐:我不是了解你,我是了解猪。

(全体爆笑。变着法子骂人。唉,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

孙评:这个玩笑开得好,活跃了课堂空气。

点击幻灯片:

对比反衬:一群听天由命的猪

正面描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描写,看看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会些什么别的

猪不会的事情?

生r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

师:像刘翔一样啊!跨栏高手!(点击幻灯片——)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课堂实录

师:这幅画是2009年4月11日画的,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吗?

生:王小波的祭日。

潘评:在这个档口,也许我会这么说:是的,王小波是在1997年4月11日逝

世的,他只活了45岁,他的人生是短暂的,然而,他的作品与精神与世长存。

一个人活得多长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什么。王小波无儿无女,他的作品一

—精神创造物,就是他的儿女,是人类共同的儿女。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肉

体生命的传宗接代并不重要,如果留下的是不肖子孙,还可能是祸害。重要的是

言语、精神生命的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同学们,如果你不想白活一世的话,打

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师:对。那么,知道为什么画作者单单挑选了这篇作品来画画纪念他,而我们今

天第一次讲王小波的作品,我也单单选了这一篇吗?

生(齐):因为王小波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潘评:这个问题设计得好。熊老师第一次讲王小波作品选择这一篇无疑是很有眼

光的。学生答得也好r王小波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一个“有效生成”

的好机会,别放过啊!可以作进一步的渲染、强化。诚如弗洛伊德所言,每一篇

作品中都有一个“作者陛下王小波确实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知人论世”

解读作品,更是激发、引领学生言语动机的好时机。可以讲讲王小波是怎样特立

独行走上创作之路的。给学生介绍《时代三部曲》“总序”《我为什么要写作》,让

学生具体感受一下什么是超功利的“存在”的言语生命,什么是精神自由。如果这

不是“预设”的,应抓住机会随机‘生成哪怕“旁逸斜出”讲它一节课也是值得的。

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王小波为什么明知自己处于“反嫡”过程中,还是义无返顾地

走上创作之路,明白什么是存在、诗意、“无所为而为”的言语人生。也就会明白

他为什么会欣赏这只猪。因为这只猪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掌控自己的命运,过自

由、自主、创造、大气的不苟且的人生。

师:很好。继续看。除了像山羊一样敏捷,会跨栏,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像什么

动物?有什么特殊本领?

生:像猫。能跳上猪圈的房顶。

师:对,它还能上房。继续看,它还有什么特殊本领吗?

生:会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

师:模仿各种声音,在表演艺术上叫什么?

生:口技。

师:很好。它还会口技表演。

生哄笑。

师:它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呢?

叶梓轩: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生齐笑)

师(亦笑):呵呵,它谈恋爱了,而且是自由恋爱。可是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到附

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呢?它身边不是也有吗?

生r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

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

师:嗯,它爱美爱自由,不愿意被安排、被设置,它要“选我所爱

孙评:这里的“不愿意被安排、被设置”,是文章的主旨,如果能强调一下这就是“自

由",就更好了。“选我所爱”,应该是从属于“自由”的。

潘评:以上是熊老师引导学生解读该猪是如何“特立独行”,即如何追求'自由”的,

这是本文必须破解的“秘妙”,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真问题。

是否可以对该猪事迹做这样的分析:一、像山羊、像猫:体能上的“超猪”;二、

学汽车响、拖拉机响:智能上有求知欲、创造欲;三、追求村寨里好看的母猪:

情感上懂得审美。联系下文,四、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与“学

汽车响、拖拉机响”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性质完全不同),故意恶搞:思想上蔑

视、挑战权威。—这四个层次,再加上下文的第五个层次:价值观上的“野生

动物"立场(与‘人类”划清界限),共同构成王小波"隐喻"象征”的“理想人格这是

一个由低到高、井然有序的理想人格“结构

王小波擅长运用反讽、象征、隐喻手法,他笔下的每一个细节,看过去像是信手

拈来的,但匠心独运,所有细节都有着内在的深刻意蕴,教学的任务不是破译文

本“说什么”,这是一般人都读得出来的;而是要破译作者“怎么说’——为什么要这

么说,要把文本背后一般人看不见的秘蕴揭示出来。比如:

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

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

这部分一般读者可能会忽略了,或者仅注意到这是表明''我"对"猪兄’的“偏爱”,以

致引起了“其他猪”的妒忌r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

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联系上文'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我们就会发现,王小波想说:猪有接受的,也

有不接受的:在大家受到同等待遇的时候,再痛苦,也会接受;当大家受到不同

待遇的时候,即便不痛苦(仅仅是吃得差一点),也不能接受。——说的是猪性,

其实是人性:不患寡患不均。

同样:……但我和它都不在乎。”这似乎是不经意地捎带一笔,更容易被忽略,当

我们读到:

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

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

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

这时我们就会悟到王小波这一笔不是随便写的,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在不伤及

“我”自身时,不论其他猪怎么抗议,“但我和它都不在乎”,"我"与''猪兄”是站在一起

的;在可能危及自身时,本该与猪兄并肩战斗的,因不敢对抗领导,而背叛了“猪

兄”,“我在一边看着这么写,是为了揭示人性的卑劣:虚伪与狡黠。

这样,我们才能理解:

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旗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

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这“心怀叵测的人”,指的便是“我'’啊!是“我”在“猪兄”危难之际袖手旁观,使“猪兄”

寒心,才有“猪兄’脱难后,"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之所以“猪兄”以前

容“我”走近,是因为它误以为“我知青,是与其他要设置人的人不同;经历了危

难后,它才知道这个曾经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人也是靠不住的,是“心怀叵测':见

死不救的。这告诉我们的是:不但要提防”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也要提防“对被

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要防心怀叵测的“小人”,也要防心怀叵测的“伪君子1

——至此:‘猪兄”完成了价值观上的划界与切割:我是野兽,你们都是人类。你

们人类都是一伙的,是我们“兽类”的敌人,还是离你们远点比较安全。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可以看作是王小波‘理想人格”的升华,是“理想人格”结构的

第五个层次、最高层次:价值观上划清敌、我界限。这也许才是本文最深刻、独

到之处。这使“寓言’的含义进一步得以拓展、丰富、深化。

“阅读本位”教学,关注文本“是怎样”,破解的是文字表层的“然”,只告诉学生文本

说了什么:'写作本位”,更关心的是文本为什么“是这样”,破解的是文字深层的“所

以然”,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怎样运思、构思、表达,

为什么要怎么写,这么写好不好,换一种意图、构思、写法好不好,等等。这样

才能使学生明白一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悟到写作行为的奥妙,逐渐形成写

作''行为感",迁移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去。

在写作智能层面,阅读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两感”:文体感、行为感。文体感,

即明白好文章是怎样的;行为感,即明白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有了这两感,

就具备了写作基本智能的轮廓。

师:接下来,就是它人生中最英雄的事迹了。是什么啊?

生:和几十个带着枪来的人战斗。

师:对。几十个人,还带着枪,来对付一只猪,是不是很讽刺啊?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课堂实录

生(笑):是啊。

吴展国:而且最后还让它跑掉了。

师(笑):是啊,太幽默了!而且这只猪真是有智慧啊,它居然懂得战略战术r很

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

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

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

叶思齐:老师啊,贫僧(这小子周末理发了,近乎光头)有一事不明:这是真的

吗?这只猪真的存在吗?

师(问大家):你们说呢?

有人认为真实,有人觉得虚构。

师:原型肯定是有的,大家看过王小波的个人履历了,他曾经下乡插队,有很丰

富的生活积累,肯定有过那么一只猪,也有那么一点特别,但夸张成分也是一定

有的,这是一篇讽刺杂文,讽刺的本质就是夸张。继续看,结局是什么?

孙评:这里抓住了文章的第二个特点:讽刺、幽默,但是,没有充分展开,仅仅

说“讽刺的本质就是夸张’是很不严密的。抒情有时也是离不开夸张的。如“黄河之

水天上来”,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等。夸张是修辞的一种,可以为不同的文章风格

服务。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提出来,原因是,在全国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很优秀

的老师,也很少能够把抒情的幽默作到位的、切实的分析。

潘评:这里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只猪真的存在吗?”这又是一个

“有效生成’的良机。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写作观念r真”与“美’的矛盾:'写实'

与“虚构”的矛盾。按照惯性思维,熊老师回答得不错r原型肯定是有的,大家看

过王小波的个人履历了,他曾经下乡插队,有很丰富的生活积累,肯定有过那么

一只猪,也有那么一点特别,但夸张成分也是一定有的,这是一篇讽刺杂文,讽

刺的本质就是夸张。”——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以为王小波之所以能创造

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主要不是有没有“很丰富的生活积累”的问题(其实王小波

在农村的时间很短),我也插过队,在农村的时间比王小波长得多,虽没喂过猪,

也见过无数的猪,但再怎样也写不出如此深刻的寓言,写不出《黄金时代》之类

的小说。生活是粗糙的,写作更需要的是对生活之“真''的"审美"理性"诗意”观照,

一般人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美感"哲思"诗性’:更不是靠“夸张”这一手段的运用,

不是“修辞”技术问题,而是靠心灵驱引下的想象与虚构,自由能动的精神创造。

——试想,如果学生问王小波《东宫西宫》是真实的吗?难道我们也能说他是在

“丰富的生活积累”下的“夸张”吗?

总之,写作是一个生命化、心灵化、个性化的创育过程。其中最关键的不是“生

活'’与"写作技术”,而是良好的心智背景的建构(这包括上面说的“体式感”文体感”

以及想象力等b从生活或技术层面诠释精神创造就落入俗套了。这是一个普遍

的写作观念误区。

没有心灵化的原生态的生活,是一钱不值的,永远不会变成文章。只有被丰饶的

心灵同化、氤氮过的生活,被活跃的想象力、创造力解构、重组过的生活(不是

生活的生活)才是文章。生活谁也不缺,只要你活着,想没有、不要,想不丰富

都不行;缺的是心灵,心灵是文化、生命、思想、情愫滋养、浸润出来的,不是

想要就要得到的。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劲地赶学生去观察、贴近、体验生活,而是

要培育学识丰满、精神自由、人格健硕的言语生命。

生:这只猪逃到了野外。

师:这只猪成功越狱,进入荒野。“我”在甘蔗地里与它邂逅,发现彼时的它已经

变了。什么变化?

生r它长出了獴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

师:它已经从家养的牲畜变为野生动物了。它摆脱了人的设置,获得了完全的自

由,回到了生命元初的那个原始野性的世界。这让我想到了杰克•伦敦的小说《荒

野的呼唤》,有谁读过吗?

孙评:这里,老师总结式的点拨,很到位,很深刻,特别是点出了“摆脱了人的

设置,获了完全的自由,回到了生命原初的那个原始野性的世界”,这样的概括是

挺深邃的。说明她对文章读得相当透彻。

潘评r它长出了潦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家猪就是回归山林也不可

能长出“獴牙’的。这也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对“生活'原型的艺术‘夸张","夸张'是指在

原有基础上的夸大,而这是压根儿没有,是无中生有,是从表现意图出发的随心

所欲的大尺度的“想象”与“虚构3这"獴牙’是王小波替它安上的,——不但“僚牙”

是王小波说它长出了就长出了,就连前边说的跨栏、上房、口技、挑对象等,都

是虚构的。你别指望这世界上能找到这样的猪。作品是作者创造的“第二自然

不了解这一点便不懂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也是“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

人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是有道理的。即便在“写意小品”或‘寓

言‘中,他的想象也极自由、奇绝。要让学生知道,想象力是写作心智建构智慧

层面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想象力。

熊老师讲至『它长出了潦牙’是表明“它已经从家养的牲畜变为野生动物了”,这很

好!但还有极重要的后半句r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半句才是王小波

想说的重点:回归野性,很理性地与"我''切割,与“人类”划清界限:你们都是一

伙的,人类是动物的敌人。

我以为,如果王小波这篇文章仅仅是讲摆脱“设置”,获得‘完全的自由”,那并没什

么太高的价值。而在于他还讲到了“兽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自然界,都被人类

所设置,人类是兽类、自然界“自由”的天敌、公敌。这样,文章的寓意就丰富、

深刻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从这貌似平静地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深切的不忍、悲哀与歉意。

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请曾钮鹏给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

我做了一点补充r巴克是一只杂交狗,它生命里有潜藏的狼性。原本是美国南部

的一只家犬,后被盗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

雪橇的狗。巴克在种种生存斗争中成为胜利者。在艰难的跋涉中,狗们依次死去,

巴克在绝望等死的时候被约翰・桑顿所救,从此巴克与这个叫做桑顿的主人建立

了真正的友谊。巴克与主人心有灵犀,感情笃厚,巴克曾两次不顾生命危险

救了桑顿,在湍流中的那一次,巴克还断了三根肋骨。它更是为了主人毅然拉动

了一个载有一千磅盐的雪橇,为桑顿赢得了一大笔金钱。巴克一直感觉森林中有

一种神秘的呼唤,但当它准备抛弃一切奔向森林的那一刻,他又猛然回头,为了

桑顿,为了在人类社会中最后一点难以割舍的眷恋,他还是回头了。桑顿最终死

在了印第安人的手里,巴克发疯一样咬断了很多印第安人的喉咙,为桑顿报了仇。

主人已死,巴克对人类社会终于毫无留恋,也了无牵挂。于是,他追随着长久以

来他所深深渴望的那神秘的野性的呼唤进入了森林,他从心底热烈回应着它,从

此与狼共舞,过起了原始动物的生活。然而每个夏季,它都会穿越森林来到山谷

的空地凭吊,它会在那里久久地沉思,离开之前还会发出一声悠长而悲伤的嗥

叫……而这份感情则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死生契阔。”

孙评:用杰克.伦敦的小说来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用的是类比手法,这个类比

相当到位,因为接触到主题”与狼共舞,过起了原始动物的生活:其特点,是带

着很强的悲剧色彩,如果能稍稍指出这一点与王小波的幽默感、喜剧性不尽相同

就更好了。下面老师引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其实更贴切,更深邃,

潘评:一般老师的课上到文本的结尾:'猪兄”回归野性,基本就结束了,而熊老

师的课到此才揭开序幕,真正的好戏、重头戏才开场。她的深邃的理解力、洞透

力,对文本的哲理剖析,是她的致胜法宝。

熊老师适时地引进《荒野的呼唤》与该文比较,这种“互文性”解读很重要,做得

很好,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认识——但重点不应是比较它们的“同”,而应放

在比较其“异'上。"同”是什么,一目了然:巴克与猪兄都回归野性。“异”是什么,就

需要做具体分析了:巴克虽回归了山林,仍带着对主人的眷恋之情:猪兄”则义

无反顾,与人类彻底决裂;巴克是野性的复苏、觉醒,而'猪兄”是被人类逼上梁

山的,是真正的觉悟。正因此,《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意蕴才更深刻,才不是《荒

野的呼唤》的翻版。王小波才超越了杰克.伦敦。——相似的事物须求其“异”,相

异的事物则求其“同

“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孙绍振、潘新和共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课堂实录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自由与冒险是一种神秘的诱惑力,是一种潜

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简单的“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话来说,它其实是一种“自性”,一种“集体无意识'「自性”也就是

心、性、或本性。“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

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是原始的,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

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这种荒野的呼唤,以及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最终逃往荒

野,其实都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不是简单的“自由随心所欲”,而是灵魂深处

的那一种“返回元初“成为我自己”的欲望。

但是我们又隐约意识到,只有巴克才能真正追随那神秘的野性的呼唤,而被日益

异化的人类,或许只能在自造的炼狱中永行轮回,担负着困苦与磨难,面对着生

命与死亡,以及承载着希望与失望的无止纠结。我们做不到的事,巴克和那只特

立独行的猪都做到了,所以它们才会带给我们深刻的震撼。

孙评:老师这一段发挥,很深刻,把单篇文章的主旨向更为普遍的哲学心理学的

规律升华。这样的学养,在当前中学教师中,凤毛麟角,可谓不同凡响。

潘评:熊老师的“野性”即“自性”的理性洞彻,看到了“自由”背后'返回元初”的生命

动因,这是一般教师达不到的理解深度。正因此,熊老师是可敬畏的。

但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具体分析。不论是“野性”还是“自性”都有二重性(或者说

多面性),不能简单地说“回归”好,或'回归”不好。在巴克、“猪兄’是好的,在人类

未必就好。人类的野性,就是动物性,但人类的“自性”未必就是动物性。人类如

果听任野性的呼唤,返回野性,意味着人性的异化,同样是没有出路的。

同理:'设置"自由”等,也有二重性。可以这么说,如果只有“自由”,没有"设置”,

便没有“秩序”,没有“社会性”,也便没有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在社会体系

中生存,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必定在“设置”他人,同时,也渴望被“设置

因此:’设置人的人“与”被设置的人“之间并没有俨然的界限。接受”设置“是人类的

常态。人在超越自然性的过程必定要被设置、被异化,这是不得不付出的成长的

代价。没有人会因为恐惧异化而宁愿永远作为一个与世隔绝的自然人。这就是人

性的复杂性,也是人性不同于动物性的地方。这也就是人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回归

野性的原因。

在阅读教学中,要摆脱对文本欣赏、接受的“理解,视角,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

对话。笛卡尔说“我在怀疑,我有思想要让学生知道即便是优秀的文本,在欣

赏、吸收、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没有质疑、反思。从阅读的本质上说,文本是拿

来质疑、误读、批判与超越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指向表现与存在的有

效阅读。

王小波在表现这只猪的特立独行时,除了运用了对比反衬、正面描写的手法,还

运用了侧面烘托,看看哪些是侧面烘托?

林岸修:领导们专门为它开了一个会,而且派了大部队来抓它。

师:很好。除了领导们的反应之外,还写了哪些人的心情用来侧面烘托?

生默思。

师:这只猪有没有说过自己“特立独行”啊?它有没有说:“我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喔!,

生:没有。

师:对啊,如果你问它,它一定会这样回答你r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一直都是

啊r在心里认为它特立独行的人,是谁?

生:我和知青们。

师:对。写“我”和知青们的心理,就是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侧面烘托(点击幻

灯片:侧面烘托:知青们的心情;我的心情卜说说知青们是怎样的心情?

生:把它当宠儿,喜欢它。

师:对。正因为它活出了我们都活不出的潇洒,所以我们心里多么喜爱、崇拜和

羡慕它!那么“我”的心情呢?“我”也把它当宠儿,也喜欢。但是,看起来比知青

们的心情要复杂一些是吗?

生:是。“我”除了喜欢还有尊敬。

师:怎样表达他的尊敬?

生: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

师:当“我”知道猪兄即将被“专政’的时候,我的心情如何?

生:不为它担忧。

师:就是对它很有信心,是吗?(生答是)嗯,“我”在心里说:你们可奈何不了

它r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

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可是等到我发现这回人们带了枪,形势严峻的时候,

“我”心情又如何?

生:矛盾。

师:为什么矛盾?

黄琳芸:想跟它并肩作战,又觉得太过惊世骇俗。“我”没有冲破世俗眼光的勇气。

师:除了没有冲破世俗眼光的勇气,“我”还没有什么勇气?

生r对抗领导”的勇气。

师:对,“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所以,在猪的面前,我们

都只能自愧不如。再后来发现猪兄的镇定和智慧之后,“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生:佩服之极。

师:嗯,佩服。再后来在甘蔗地里遇见它,它还认识我,但已经不容我走近,这

个时候,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生:痛心。

师:痛心的同时,还有什么心情?

生:赞同。

师:对,人这种东西,太居心叵测了,站在对猪的关切的立场上,是应该保持距

离。最后,当我年届不惑,回想当年,我的心情又如何?

生:怀念。

师很好。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那么丰富的词汇来表现他从始至终复杂丰富的情感,

对这只猪始终不能忘怀,终至于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来记录这猪兄的一生,这并不

像是在写一只猪,倒是像在写什么?

生:一个人。

师:什么样的人?

徐徵:一个自己很喜爱、很欣赏、很尊敬的人。

师:类似于自己的偶像,是吗?

生:是的。

师:所以,这篇文章看起来是在写猪,实际是在写人。作者告诉我们:有些猪,

真是活出了人样!有个性有思想有尊严有自由!

点击幻灯片:猪——人

有些猪,活得像个人。

学生齐笑。

师:下一句,你们都应该知道了吧?

生笑:有些人,活得像只猪。

点击幻灯片:

有些人,活得不如猪。

学生笑,似乎觉得“不如猪”有点夸张。

潘评:一般读者可能不会关注文本中“我”的情感的微妙变化,熊老师带学生梳理

出文本复杂的情感线,并将学生引向理解作者以猪写人的表现意图,这也是她的

过人之处。

猪兄,在文本中是作为理想人格象征的符号。作者以惯用的“反讽”加“自贬”的手

法,写比人更有人样的猪,敬称猪为“猪兄”,这不是单纯的搞笑,作为人,他敬

重、仰视猪兄。他故意贬低自己——人,刻画自己不敢对抗领导的怯懦、见死不

救的卑鄙、言行不一的虚伪,以反衬、突显猪兄挑战权威、临危不惧的强悍、尊

严与高贵。描写“我”的情感、行为,形成与猪兄的情感、行为的“二元对立:

该文本虽是寓言,在王小波笔下也带有抒情、叙事文本的某些特点:抒情性文本

情感的分化、变化,叙事性文本的情节的发展、高潮、逆转。可见作者从心所欲

驾驭语言、文本、文体的能力,其言语创造力非同寻常。

孙评:老师在这个阶段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分析到‘有些猪,活得像人"有些人,

活得不如猪第二,是分析了文章的修辞手法:对比夸张等。第一件做得是很到

位的。第二件虽然接触到了知青们心情的对比,但是,不是很到位。因为,王小

波在这里的修辞,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的内涵是,自我贬低,把自己写得和猪

一样,很亲密,称猪为“猪兄”,把猪写得很可爱,很勇敢,拒绝被安排,把自己

写得不如猪,说自己不敢“对抗领导这一切都是抒情散文的美化心灵和环境是

很不一样的。这种自我贬抑,甚至自我“丑化如我对猪“尊敬”,“佩服之至”甚至“想

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

在幽默学上,叫做自我调侃,在美国的幽默学中,属于最高层次的。从散文的美

学分类来说,抒情散文是表现审美情感的,而幽默散文则表面上是相反的,可以

称之加上引号的“审丑”散文。在许多优秀老师那里,在幽默理论上还是空白。在

课堂上,限于用所谓真情实感,用修辞格来解读。遇到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汪曾祺的《跑警报》以及梁实秋、钱钟书等经典性的幽默散文,在解读时,往往

就言不及义。其实,真正要作语言分析,就应该从语词的运用的特殊性上着眼。

例如,把特立独行、谈谈爱情、花花公子、正人君子、潇洒。浪漫,这样的只适

用于人的褒义词用来形容猪的我行我素,又把“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对它采取专

政手段”这样政治性极强的词语用来概括行政手段,如果仅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来

说,应该都是用词不当,荒谬。但是,在荒谬中却显示出一种趣味,这不同于抒

情的情趣,而是一种诙谐的趣味,或者叫做幽默感。

师r不如猪”,一点都不夸张。有没有读过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知道的人不多。吴展国表示他知道。

师:文章里面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心灵游戏?

吴展国: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依次去掉四样,最后只留下一样

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师:对。一位数学老教授做这个心灵游戏时,他最后留下的那一样,竟然是“猪

面对众人的愕然,老教授解释说,文化大革命时,他被打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

术权威”,受尽折磨,后来被发配到边疆放几十头猪。他的妻子为了不受牵连,和

他离了婚,孩子也和他划清了界限。他说r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上,只有它们

不歧视我,不打我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