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安庆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安庆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安庆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安庆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素质调研七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比较历史事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小明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做了如下比较,其中不正确的是()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磨光钻孔技术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种,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C.北京人从事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从事农业生产D.北京人保留猿类特征,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说明北京人保留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是因为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我国最早过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这说明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A.使用磨制石器 B.农业生产发展C.饲养家畜家禽 D.早期国家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它使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他们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兴起。B项正确;“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家禽”不是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C项;早期国家建立是在原始农耕时代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3.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为居的有巢氏,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都曾被列入传说中的“三皇”。“三皇”传说虽名目不一,但共同反映了()A.传说中可能蕴含着历史史实 B.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而来C“三皇”时代属于青铜时代 D.历史传说没有任何可信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为居的有巢氏,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皇”传说反映的都是远古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表明传说中可能蕴含着历史史实,A项正确;“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而来”说法错误,有的传说并未证明是史实,排除B项;“三皇”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有的历史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D项。故选A项。4.“时空观念”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绘制年代尺则有助于这方面素养的培养。小明同学借助年代尺并结合自己所学,得到了以下的认识,正确的是()A.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②发生于公元前3世纪C.秦灭亡的原因是皇族夺权 D.②③都发生在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是公元前4世纪,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排除C项;只有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C.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D.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和价值的评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对司母戊鼎的评判,属于历史评价,A项正确;BC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6.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如下资料。它们反映的主题是()A.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农业生产分工细致C.手工业不同经营方式 D.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农业工具骨耜;第三幅图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农业工具青铜铲;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不同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分工细致不符合题干内容,排除B项;手工业不同经营方式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题干展示的图片均是以人力作为动力的,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前476年,大贵族田氏通过战争扩大了自己的封地,公元前381年,田常自立为君。”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476年,大贵族田氏通过战争扩大了自己的封地,公元前381年,田常自立为君。”可知该事件指的是“田氏代齐”,齐国在图④处,D项正确;①处为燕国,排除A项;②处为晋国,排除B项;③处是镐京,排除C项。故选D项。8.战争是血腥的,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它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若给下列人物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谁最适合()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这是最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明显不如墨子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排除A项;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都不适合得诺贝尔和平奖,排除BD两项。故选C项。9.秦王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的变化,说明()A.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 B.经济制度实现了转型 C.思想文化受到了控制 D.普通百姓习惯了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王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因此嬴政从“秦王”到“秦始皇”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自战国到秦朝中国的社会制度都是封建社会,未涉及经济制度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称呼的变化,未涉及“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普通百姓习惯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面是某历史公众号搜集的关于秦朝的史料。适合作为史学材料研究主题的是()材料出处“斩”“生埋”“戮”“弃市”等多种死刑方式睡虎地秦简“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万人”《中国历史》.七上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政严苛,赋税沉重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斩’‘生埋‘’戮等多种死刑方式”可知反映秦朝严酷的刑罚。“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可知反映秦朝禁锢思想,实行“焚书坑儒”。题干“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万人”反映秦朝徭役繁重,故题干反应出秦政严苛,赋税沉重,B项正确;题干史学材料没有涉及“秦灭六国,结束战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11.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a阶段,可知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人口数量的下滑和提升,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反映不出“循环往复、科技进步”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12.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分道北上。卫青进千余里,穿越沙漠与匈奴主力相遇。激战一天未分胜负。卫青派兵从左右迂回包抄,把匈奴单于的营阵紧紧包围起来。单于败逃。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这一漠北战役发生在()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接近公元前100年,B位置正确,B项正确;ACD位置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3.西汉和东汉时期均出现过盛世局面,这两个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原因的相同点是()A.都是为了勤俭治国而合并郡县 B.都主张“以德化民''而释放奴婢C.都减轻农民赋税 D.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东汉时期均出现过盛世局面,分别是“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这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轻徭薄赋,减轻刑法,C项正确;合并郡县没有出现在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排除A项;主张“以德化民”没有出现在“光武中兴”时期,排除B项;允许少数民族内迁没有出现在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4.“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这次远征()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的管理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 D.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可知,这次远征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了中央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排除B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成任村发掘的东汉3015号墓中,发现2尊东汉晚期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立像和五尊佛像。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这次新发现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的2尊佛像,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金铜佛像。证明早在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鼎盛时期,佛教即从南亚传到了中国。下列不属于以佛教为主题的景区是()A.四川成都青城山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D.洛阳的龙门石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名山,传说为张陵修道传教的地方,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开凿的石窟,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16.学历史必须准确掌握“人物时空事物”等要素,请找出下列史实回顾中正确的一项()A.西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C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光武中兴”D.三国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B项正确;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造纸术,排除A项;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C项;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而非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7.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C.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时代,根据材料“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可知当时民族交融已经影响生活习俗,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D两项说法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故选C项。18.小明同学在整理七年级历史的学习内容时看到这样的一副思维导图,请为他把空白处补充完整()A.人口南迁,江南开发 B.开凿运河,沟通南北C.推广筒车,兴修水利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江南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开凿运河,沟通南北是在隋朝,排除B项;推广筒车是在唐朝,排除C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出现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19.北魏拓跋宏(孝文帝)认为拓跋氏起源于黄帝,史籍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意在于()A.推动北方统一 B.制造汉化舆论C.消除民族差异 D.摆脱民族压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可得出孝文帝把自己的民族与汉族联系在一起,意在制造汉化舆论,从而推动改革,B项正确;当时北方已经统一,排除A项;CD项不是他的意图,排除CD项。故选B项。20.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可知,材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重视整体、强调集体,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辨析改错(8分)21.辨别下列史实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1)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创造文字,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判断:______改正:______。(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判断:______改正:______。(3)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人制定笔画规整的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判断:______改正:______。(4)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判断:______改正:______【答案】①.错误②.把“伶伦”改为“仓颉”③.正确④.正确⑤.错误⑥.把“隶书”改为“小篆”⑦.错误⑧.把《女史箴图》改为《兰亭集序》【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所以史实错误,把“伶伦”改为“仓颉”。(2)根据所学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所以史实正确,不用改正。(3)根据所学可知,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所以史实错误,把“隶书”改为“小篆”。(4)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史实错误,把《女史箴图》改为《兰亭集序》。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22题13分,28题14分,共27分)2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治国理政方面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材料三:如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图。(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图一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实行什么制度?请说出图二中的统一措施。(3)材料三图表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从西周、秦和西汉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措施上,你能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分封制;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货币。(3)地方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主父偃;推恩令。刺史制度(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古代政策调整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西周的分封制规定,天子为最高一层,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里最低的一层。士下面就是平民,平民下面是广大的奴隶。根据材料“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当时实行分封制的重要原因为: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根据材料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西汉初期,封国管辖郡和人口数量都要多于中央,说明诸侯王实力威胁中央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上,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小问4详解】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西周、秦和西汉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措施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古代政策调整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2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政权更替】材料一:政权更替示意图(1)材料一①、②分别代表哪一政权?指出这一时期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区域发展】材料二: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民族关系】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摘编自段瑞超《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北魏孝文帝迁都流线图(3)材料三图中①处是哪座城市?根据材料三文字,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答案】(1)政权:①:魏国。②:东晋。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任答两个即可)。(2)原因: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城市:洛阳。影响:提升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北魏实力;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促进了民族交融。(4)影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等政治改革,推进了民族交融;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蜀国被①代表的政权灭亡,②代表的政权在西晋灭亡后与北方的十六国对峙,根据所学可知,263年魏灭蜀,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在西晋灭亡后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所以①代表的政权是魏国,②代表的政权是东晋。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结合所学可知,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是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从“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可知,南方政府采取正确的措施,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是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是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中的“北魏孝文帝迁都”,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以①处的城市是洛阳。根据材料三中的“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材料三中的“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让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胡床、椅子和方凳,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三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在生产生活上,少数民族开始定居,学习农耕,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双方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交融提供了政治制度上的保障;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人民接受西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乐器等,促进了民族交融;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最终推动了民族交融高潮的出现。四、活动与探究(15分)24.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展区一:路线篇展区二:人物篇姓名:______身份:郎官人生经历: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扣留,13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公元前119年,又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友好往来。(1)请你将图5中的A、F补充完整。(2)请你根据展区二中人物篇的介绍,写出此人物的姓名。展区三:文物篇(3)下列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这些图片揭示了丝绸之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