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22-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岳阳市2022-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岳阳市2022-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岳阳市2022-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岳阳市2022-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七年级历史科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晋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时间线,①政权位于两宋之后,1271年建立,1368年结束。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所以,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元朝,B项正确;南宋存在时间为960年至1279年,排除A项;明朝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排除C项;晋朝分为西晋、东晋,西晋于265年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繁荣,社会开放,C选项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A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秦汉时期,B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指明清时期,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熟悉教材上每个单元标题,该标题即为一个单元时期的整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3.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A.开创了“光武中兴” B.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开创了“开元盛世”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9年灭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D项正确;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是光武帝刘秀,排除A项;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杨广,排除B项;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排除C项。故选D项4.魏征曾经对唐太宗说:“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接受劝谏:而且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心怀恐惧,从而导致灭亡。”可见魏征提出的主张是A.居安思危B.重视农业C.任用贤才D.轻徭薄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接受劝谏:而且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劝谏的人心怀恐惧,从而导致灭亡。”可知魏征的意思是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所以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词在于“在忧患危难之时”、“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可知讲的是要居安思危。5.他被誉为“诗圣”,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他是()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答案】B【解析】【详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B项正确;屈原的贡献是楚辞,排除A项;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排除C项;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酱釉马镫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属于辽代的瓷器,这件瓷器说明此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的现象,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7.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A.宋金和议B.辽宋和议C.夏宋和议D.金灭辽【答案】A【解析】【详解】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大散关”至淮水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和议:宋金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以北归金,以南归宋。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8.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词中的“屈子”指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9.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隋朝和元朝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前者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者结束了两宋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故①符合题意。隋朝定都长安,即今西安,元朝定都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故②不符合题意。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但是隋朝不是,故③不符合题意。隋朝和元朝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如前者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后者创建了行省制度,故④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1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A.台湾府 B.宣政院 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D项正确;台湾府是清朝设立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11.历史上有位英雄,因率军抗金而为人民所称颂,其位于杭州的墓大门两侧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A.蒙恬、赵高 B.铁木真、元昊C.岳飞、秦桧 D.阿保机、寂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初年,岳飞英勇抗金,赢得了人民的称颂,但被主张议和的秦桧冤杀,于是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项正确;蒙恬打击匈奴,赵高是太监,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元昊建立西夏,阿保机建立辽,寂准是北宋政治家,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2.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答案】A【解析】【详解】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A项正确;BCD项都是男性,与“女词人”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唐朝中期开始南移,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4.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措施,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的尊崇,还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统治者的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最终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B项正确;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等,都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民族交融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5.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兴起文字狱,排除C项;清朝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1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在文学形式上,它属于()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作品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它描绘了秋天旅人漂泊异乡的愁绪,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淳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所以,在文学形式上,马致远的这首作品属于元曲,D项符合题意;A项是汉朝的文学形式;B项是唐朝的文学形式;C项是宋朝的文学形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7.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 B.宋朝 C.隋朝 D.汉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之中出现了早市、夜市,而且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也是宋代出现的,所以这种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宋朝,B项正确;唐朝商业有着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不可能出现早市、夜市,排除A项;隋朝不可能出现早市、夜市,排除C项;汉朝尚未出现早市、夜市,排除D项。故选B项。18.《资治通鉴》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的是A秦始皇 B.张骞 C.毕昇 D.唐太宗【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毕昇是北宋人,不可能出现在该著作中,因此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都可能出现在《资治通鉴》中,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9.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D.开发边疆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故A符合题意;实现国家统一、强化思想控制、开发边疆地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元代以“犬牙相入”为行省划界的依据,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防止分裂割据。20.《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A.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C.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直到1974年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从而印证《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说明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唐朝诗人元稹有诗:“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描写了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反映出当时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改编材料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李斌城《盛唐社会风貌》材料三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1)通过以上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历史现象?请分别依据材料进行说明。(2)你看到的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貌?(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形成这种社会风貌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材料一看到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或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材料二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材料三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材料四看出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2)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3)①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③统治者开明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与““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体现出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或者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汉人,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等可以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根据材料三“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根据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看出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小问2详解】社会风貌:根据上述材料,唐朝时期服饰、音乐等融合了胡人的风格、妇女常在公开场合出现、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这些体现出唐朝的社会风气十分开放,各民族,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强。【小问3详解】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使得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同时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与中外交往。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材料二、材料三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答案】(1)制度:科举制;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共同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调整政策、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注重发展生产等。(3)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消极:削弱了军事战斗力。【解析】【小问1详解】政策,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科举制。意义,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作为主要选官的标准,这有利于广大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参政,这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官吏的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科举制的推行使选官权力由地方逐渐转移到中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贤能”等信息可知,唐太宗和玄宗都重视贤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根据材料“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发展经济”等信息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都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家统一,统治者注意调整政策也是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小问3详解】政策,根据材料“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宋朝时期吸取唐末节度使藩镇割据力量壮大并冲击中央集权的教训,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即重视文官,轻视武将,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重视文官,轻视武将,有利于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消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力量的出现,但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力量薄弱,面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宋朝束手无策,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23.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材料一宋真宗时,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材料三(自辽)侵取燕蓟以北,拓跋(指西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3)从材料三中归纳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1)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2)A:辽;B:北宋;C:西夏(3)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可以得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小问2详解】政权:根据图片“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A政权位于中国的北方,结合所学知识是辽政权,因为建立辽的契丹族主要游牧在北方,都城在上京。B政权位于中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为北宋。C政权位于西北方,结合所学知识为西夏,因为建立西夏的党项族主要生活在西北,都城在兴庆府,也就是银川。【小问3详解】方面:根据材料二“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以得出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的有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24.不同文明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史实(部分)时间史实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唐朝A西行天竺:B东渡日本;宋朝多条海路航线,海路贸易繁荣;驿站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马可·波罗来华;四通八达的驿站;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材料二“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轳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化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一A、B处对应的人物名称。(2)根据材料二,在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中任选两项,概括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依据材料,归纳中国自西汉至元朝中外交通的发展趋势和对外交往的特点。(4)不同文明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有何作用?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