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4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24江西名校摸底]汉初,贾谊认为只要不是干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游食之民没有什么区分,都在助长“淫侈之俗”;晁错认为一旦百姓离乡从商,就会像“鸟兽”一样难以禁止,对统治者构成威逼。这些主见 (B)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着眼于西汉经济的复原C.总结了七国之乱的教训D.得益于盐铁官营的阅历解析贾谊和晁错都生活在西汉前期,当时最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复原经济、巩固统治,而重视农业是经济复原的关键,B项正确。秦朝灭亡的主要缘由是实行暴政,而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解除A项;材料与七国之乱无关,解除C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与两人的主见无关,解除D项。2.[2024广东六校联考]汉初文献将汉朝中心政府干脆统治区域的人称为“汉民”,将其他诸侯国人称为“吴人”“楚人”“齐人”等。这些不同的称谓(A)A.有利于洞察汉初的国家结构B.表明王国力气严峻威逼中心C.说明国家统一观念尚未出现D.揭示汉初区域经济差异明显解析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将汉朝中心政府干脆统治区域的人称为‘汉民’,将其他诸侯国人称为‘吴人’‘楚人’‘齐人’等”正是郡国并行制的反映,因此,这些不同的称谓有利于洞察汉初的国家结构,A项正确。3.[2024河北保定月考]西汉中期以来,普遍接受“二步操作法”,淬火柔化处理铸铁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铁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多,既有犁、铧,又有用于播种的铁耧足及用于深耕犁沟的大型全铁犁。除农具以外,铁兵器也渐渐代替了铜兵器,生活器皿和杂用器物也多运用铁制品。出现这种变更的主要缘由是,西汉(B)A.边疆军事的须要B.盐铁官营的政策C.传统农业的转型D.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由材料“西汉中期以来”“铁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多”“铁兵器也渐渐代替了铜兵器”等信息可知,西汉中期以后,铁器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营,把国家的铁器经营权收归中心,由中心统一铸造铁器,官营手工业极大扩展了铁器的种类和运用范围,B项正确;铁兵器与军事相关,但是铁农具种类的增多与军事关系不大,解除A项;汉代传统农业并未发生转型,解除C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与铁器的大量运用没有必定联系,解除D项。4.[2024山东日照开学考]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汉武帝以前),士人始终为游士,其社会角色游移不定。自汉武帝时始,“游士”渐渐成为“儒士”,到东汉前期,最终演化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士大夫”。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因素是(C)A.社会阶层流淌的加速B.大一统政局已起先形成C.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转变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儒学的内容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所以士的角色发生变更,C项正确;两汉时期,社会阶层流淌慢于春秋战国时期,解除A项;秦朝就已经起先形成大一统的政局,解除B项;从汉武帝到东汉前期始终实行察举制,选官用人的标准没有发生转变,解除D项。5.[2024天津月考]王莽颁布“王田令”,要求依据《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据此可知,两者旨在(B)A.实行土地国有B.限制土地兼并C.减轻农夫负担D.打击豪强地主解析王莽“依据《周礼》的井田制模式,实行‘均田’”,即强调土地国有;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核查土地占有的实际状况,并将此“作为征收田赋和征发徭役的依据”,这两种措施都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目的,解除;材料中王莽和汉光武帝刘秀的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而非减轻农夫负担,解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解除。6.[2024广东汕头期中]汉初诸侯王墓葬中随葬乐器相当丰富,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编钟、编磬等共计138件;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礼制乐器骤减,仅山东济宁东汉任城孝王墓残存有做工粗糙的陶钮钟3件。这种变更反映了汉代(A)A.诸侯王政治地位的衰落B.儒家思想渐渐出现危机C.政府强力抑制奢侈之风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初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的实力较为强大,因此汉初诸侯王墓葬中随葬乐器相当丰富。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心集权,颁布推恩令,诸侯王的实力被严峻减弱,所以西汉晚期至东汉,诸侯王墓葬中礼制乐器骤减。故汉代墓葬中礼制乐器由多到少反映了诸侯王政治地位的衰落,A项正确。7.[2024湖南岳阳月考]东汉时期,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全部制田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闭门自市”的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A)A.使中心集权受到威逼B.加强了城乡经济联系C.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D.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解析东汉以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大土地全部制田庄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供应了条件,对中心集权形成了威逼,A项正确;田庄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而非在城乡之间开展贸易,不能加强城乡经济联系,解除B项;田庄经济加强了对人口、土地的限制,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解除C项;田庄经济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对于提高一般工商业者地位作用不大,解除D项。8.[2024沈阳质监]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由此可见,《史记》(A)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典范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面貌D.成为儒家经典代表作品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表明《史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故A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故B项错误;《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具有主观性,并不愿定会真实还原历史发展的面貌,故C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品,故D项错误。9.[2024江苏质监]《九章算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归纳成246个例题,主要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粮食加工与兑换比率,徭役均输的征发摊派,沟洫开挖和土方工程的修筑,纺织与制造业的生产,商品流通与关税等问题。由此可知,《九章算术》(A)A.与我国古代国家治理亲密相关B.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佐证两汉民众赋役负担较沉重D.说明古代基层治理水平臻于完善解析从材料中的“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商品流通与关税等问题”可以看出,《九章算术》留意好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与赋税计算、徭役均输的征发摊派、生产制造等有关,A项正确;材料没有谈及《九章算术》的地位,解除B项;《九章算术》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著作,无法看出民众的赋役负担是否沉重,解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内容,也无法看出基层治理水平是否完善,解除D项。10.[2024辽宁模拟]《汉书·魏相传》载,魏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做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A)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解析据材料“多所贬退”“州中清平”可知,汉代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郡国高官的监察,促使政府重视高级官员的个人才能德行,这有助于改善地方官场风气,维护地方吏治清明,A项正确。11.[2024福建联考]汉武帝时在全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在长安旁边开凿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在东泰山下引汶水浇灌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浇灌。其他新开水渠、陂池也许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这反映出当时(D)A.国家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地区开发加速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D.国家治理实力增加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修水利。水利建设体现国家强大的组织实力,这说明当时国家治理实力增加,故选D项;国家经济重心起先南移始于唐安史之乱后,解除A项;材料中的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解除B项;材料仅显示汉武帝重视农业,看不出其抑制工商业,解除C项。12.[考古证史/2024山东联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西汉海昏侯墓葬,不仅出土了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山羊纹银当卢,还出土了骆驼造型的编钟架构件鎏金青铜钩,这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这反映了汉代(D)A.游牧民族的南下较为频繁B.南方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与骆驼C.江南地区手工业领先北方D.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解析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发觉了具有北方和西北地区风格的银质车马器与骆驼形象的青铜器,体现了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的沟通,而骆驼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工具,这些出土文物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对江南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些文物传播到江西的详细方式,所以仅凭这些文物的发觉不能证明游牧民族南下较为频繁,解除A项;马车与骆驼是北方的主要交通工具,解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这些工艺品的产地,也没有南北手工业技术的对比,无法推断南方手工业技术比北方先进,解除C项。13.[情境创新/2024安徽阶段检测]东汉官吏诈病现象是东汉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诈病期间官吏们拥有一种“病人”身份,在行政程序上他们能够合理地拒绝进入或退出官僚队伍。下表是有记录的东汉“诈病官员”人数统计,表格数据体现了(A)时期“诈病官员”人数东汉前期(光武至和帝)30东汉后期(殇帝至献帝)91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统治者清除政治的异己势力C.儒家学者的消极避世D.黄老之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史上的重要事务,也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要因。面对此种社会现实,部分官吏借助“患病”,或间接地表明看法,或离开政治舞台。故东汉后期“诈病官员”人数激增,反映了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东汉官吏“诈病”现象增多,是源于统治者清除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解除B项;儒家讲究的是入世,解除C项;黄老之学是汉初奉行的思想,解除D项。14.[2024重庆七校开学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其干脆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值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心与地方的关系,其形式上主见中心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确定权威。从时间上看,“大一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太平世”。“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阅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摘编自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学问,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楚)解析首先,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如依据材料“‘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阅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可拟定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或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其次,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学问,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证。最终,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2分)论证: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大一统”理念从理论到整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实践。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政治上,首创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建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心政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心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辖。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思想文化上,实行书同文,加强思想限制。上述措施都是秦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有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和措施符合历史潮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是“大一统”的初步形成期。(10分)示例二观点: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2分)论证:两汉国家政权在形式上基本持续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汉代的中心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对中心的威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