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_第1页
“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_第2页
“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_第3页
“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_第4页
“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D)。A.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无产阶级争取滋生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传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C.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工业革命B.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4. 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奥地利B.西班牙C.德国D.俄国5.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方法是(B) A.认真阅读马恩原著B.理论联系实际C.一切从实际出发D.自觉辨别和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6.矛盾的转化是(A)。A.向各自对立面转化B.由低级向高级转化C.任何一个方向转化D.由坏向好转化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道路和方向B.源泉和动力C.形式和状态D.结构和层次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9.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事物中所包含的(B)。A.落后的方面B.促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C.旧质的残余D.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10.错误认知归根到底来源于(C)。A.人们的错误判断B.人们的主观想象C.客观物质世界D.人们的想象偏见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D.对保守思想的客服12.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A.直接现实性B.绝对性C.相对性D.普遍性13.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是(C)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货币资本1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D)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创造出剩余价值15.马克思把在剩余价值中以生产资料形势存在的资本称为(B)A.预付资本B.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D.固定资本16.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A.资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C.资本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D.资本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17.某企业功夫昨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仙子阿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爱你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D)A.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啊到200%C.从100%增肌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8.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办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办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B)A.150%;100%B.150%;200%C.150%;300%D.100%;200%1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直接剩余价值生产和间接剩余价值生产C.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特殊剩余价值生产D.无限剩余价值生产和有限剩余价值生产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A)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21.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A)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商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22.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A)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D.年利润率23.资本积累是(A)A.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通过合并现有的分散资本实现的C.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D.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加24.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是(D)A.相对过剩人口形成B.会生产率提高C.“无人工厂”的出现D.资本积累2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A.社会财富B.不变资本C.剩余价值D.劳动成产率26.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通常用c:v来表示C.资本有经济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D.形成人口绝对过剩27.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描述错误的是(B)A.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B.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使这些人口成为多余的C.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D.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绝对不需要,而是部位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28.产业资本在循环中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是(B)A.购买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B.购买环节、生产环节、售卖环节C.流通环节、生产环节、购买环节D.购买环节、流通环节、售卖环节2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流通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事物补偿问题30.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时(A)A.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B.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就暴露了C.剩余价值就等同于利润D.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不再是获得剩余价值3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D.贫富之间的矛盾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C)A.生产不足的危机B.消费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33.(D)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34.(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40年代35.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竞争的结果36.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C)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C.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37.垄断形成是(A)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38.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C)A.18世纪末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A.避免两败俱伤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C.相互之间竞争D.获得高额垄断利润40.随着银行作用的变化,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溶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B)A.工业资本B.金融资本C.商业资本D.寡头资本41.(A)商业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A.金融寡头B.金融资本C.寡头资本D.商业资本4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的。A.“个人联合”B.“参与制”C.“集体联合”D.“参谋制”43.金融寡头通过建立(C)等方式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A.教育机构B.决策机构C.咨询机构D.调查机构44..垄断利润是(D)A.垄断组织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45.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A)A.垄断统治B.垄断利润C.自由竞争D.资本主义私有制46.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C)。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47.谁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C)?A.列宁B.罗斯福C.凯恩斯D.保罗·萨缪尔森48.(A)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A.第二次世界大战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A)A.必然结果B.客观结果C.具体表现D.主要结果50.(C)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A.1931年B.1932年C.1933年D.1934年51.从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C)形式。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52.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A.不是B.属于C.不属于D.肯定不是53.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A)A.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B.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市场经济政策D.放弃计划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54.苏联模式是一种(B)A.资本主义的模式B.社会主义的模式C.封建主义的模式D.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55.中国革命的胜利,是(A)A.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B.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C.19世纪最重大的事件D.新世纪最重大的事件5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科学与民主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民主5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C)A.劳动群体当家作主B.绝大多数人当家作主C.人民当家作主D.有钱人当家作主58.列宁在(D)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A.《宁肯少些,但要好些》B.《论我国革命》C.《论欧洲联邦口号》D.《国家与革命》59.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A)A.既有机遇又有挑战B.只有机遇没有挑战C.没有机遇也没有挑战D.只有挑战没有机遇6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C)A.劳动群体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B.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相结合的产物C.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D.科学社会主义与劳动群体相结合的产物61.1869年成立的德国民主工党是(A)A.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B.最早的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党组织C.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D.最早的工人阶级的政党6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A)A.工人阶级的先锋队B.马克思主义者的先锋队C.劳动群众的先锋队D.知识分子的先锋队63.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C)A.在全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B.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C.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D.在全世界实现民主6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B)A.为工人阶级谋利益的党B.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C.为所有人谋利益的党D.为自己谋利益的党6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党代表大会制D.议会制66.马克思主义政党是(A)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C.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核心D.社会主义民主的领导核心6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是(D)A.实行选举制B.实行议会制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党的领导68.马克思主义正当的本质属性是(C)A.群众性B.革命性C.先进性D.工人阶级性69.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C)A.保持和发展党的群众性B.保持和发展党的革命性C.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D.保持和发展党的民主性70.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A)A.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B.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方向C.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部任务D.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无关7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B)A.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没有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无关D.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中的一个反常现象7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B)A.有完整的论述B.没有完整的论述C.没有论述D.不能肯定有没有叙述73.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暨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D)A.消灭私有制B.消除“三大差别”C.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74.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A)所决定的A.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C.人类的善良本性D.人类的自由意志75.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关系是(C)A.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变相的资本主义B.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综合体C.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二者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D.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76.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暨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是(A)A.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B.在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在全世界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D.在全世界实现民主和自由77.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是(C)A.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B.夺取并掌握国家政权C.争取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实现D.完全占有生产资料78.“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出自(B)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D.《资本论》7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出自(C)A.《哥达纲领批判》B.《哲学的贫困》C.《<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D.《法兰西内战》80.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A)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健全民主与法制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D.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8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德斯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8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8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正确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8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85.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相的相对性,否认真相的绝对性B.夸大真相的绝对性,否认真相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8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87.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8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8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A.深化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做出了否定90.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主观实践和认识的对象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食物91.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9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93.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A.主观变成客观,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B.缪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94.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它的(B)A.错误性B.条件性和局限性C.不变性D.不确定性9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9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9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真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上升起来推断它每天会升起。”这说明(C)A.感性经验对认识事物发证的必然性是不重要的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D.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的推断的9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D)A.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没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价值没有相对性C.真理是价值的前提,价值是真理的实现D.真理本身具有价值,价值是真理的实现9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100.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人们能获得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这表明真理具有(D)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10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真理的根本态度是(C)A.任何真理都不能变动,永远保持其不变B.任何真理都是变动的么都是可以推翻的C.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D.既要运用真理,又要改变真理102.认识通过相对真理而达到绝对真理,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绝对主义的错误观点C.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D.诡辩论的错误观点103.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具有至上性也有非至上性,是两者的统一,这是(B)A.不可知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主观主义的观点D.相对主义真理观104.在认识的来源的几种提法中,正确的是(A)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概念是认识的来源C.表象是认识的来源D.感觉是认识的来源10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06.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社会意识107.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D)A.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社会运动具有特殊性C.阶级斗争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08.人的私有观念是随着(C)而产生的A.人类社会的产生B.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C.私有制的出现D.社会分工的出现109.恩格斯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说明(C)A.社会意识不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单独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在于(B)A.它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能够相互协调111.风俗、习惯、乡土观念,他们是(A)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C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D对社会生活的错误反映1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13.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C)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C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114.生产力具有(A)A客观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特点B主体决定性的特点C纯粹自然性的特点D阶级性的特点115.劳动者是指(D)A从事体力劳动的人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C体格健壮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生产实践的人116.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A.人与自然的关系B.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C.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D.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118.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指(B)A产品归谁所有B生产资料归谁所有C谁在生产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D谁剥削了别人的劳动119.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与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2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121.一种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它是(C)A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能否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22.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A)A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B它内部的诸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C它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D它与生产力状况绝对适合12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A)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B国体和政体C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12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精神文明建设B政党C国家政权D政治法律思想125.国家的实质是(C)A阶级调和的工具B管理整个社会的机构C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D镇压反动阶级的工具12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D)A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是否能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C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27.社会形态是(D)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的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28.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A)A他们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D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二、多选题129.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E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各种智慧130.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的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E主体把自身的意志愿望强加于客体1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E)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证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1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1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E主体在思维中构建客体134.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BCD)A是否承认客观事实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E是否承认人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A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E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F理论就是物质13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E)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E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37.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E)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E认为个人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知识13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E理性认识比感性要可靠13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E理论变成了实践14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E缺乏能动性14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DE)A经验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反应论的观点C唯我主义观点D反理性主义观点E感觉主义的观点14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E)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子厚也(荀子)E知行合一(王阳明)14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上升起来推断它每天会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E)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毫无关系D归纳的方法不是万能的E感性经验不是绝对可靠的14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C实践到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14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C真理有其存在的具体条件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E对于事物的抽象认识都是错误的1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E实践是真理的源泉147.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E经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可靠指导148.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A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进会使真理变成谬误E真理有时就是谬误149.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BC)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E知就是行15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E)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E认识是一个过程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局限性151.人类活动的两个具体原则是(AB)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E自我原则15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E真理原则是人类的整体原则,价值原则是个人自我原则153.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有时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E真理是客观原则,价值是自我原则154.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AC),实现了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伟大革命。A.唯物史观B.辩证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E.劳动价值论155.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直接影响的是(DE)。A.康德B.费希特C.谢林D.黑格尔E.费尔巴哈15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BE)。A.圣西门(法国)B.欧文(英国)C.托马斯-康帕内拉(意大利)D.托马斯-莫尔(英国)E.傅立叶(法国)15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ABCD)。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E.平等的人权15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ABCE)。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B.它是世纪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E.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15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ABD)。A.坚持联系的观点B.坚持发展的观点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E.承认意识的能动性160.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ABCDE)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劳动产物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16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E)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人类的实际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E.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关系16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CD)。A.在对现存的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B.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的就一定合理C.对每一种既成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D.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E.认为事物的发展史不断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16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CD)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E.联系与发展的关系164.矛盾分析的方法体现为(ABCDE)。A.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E.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16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CE)A.促进统一体解体,使事物发生质变B.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C.使得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条件E.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166.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B)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出现了等价交换D自然经济衰弱E追求利润的需要167.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B)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社会价值E私人价值168.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169.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ABDE)A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B是人们付出劳动的产品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D具有能满足社会或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E.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170.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ABCDE)A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B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C商品生产者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E两者是对立统一的171.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本质联系是(BD)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17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BD)A.社会劳动B.具体劳动C.私人劳动D.抽象劳动E.复杂劳动173.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17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有(ABC)A单个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矛盾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矛盾175.关于价值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E)A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B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C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D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E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其客观要求和作用的176.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ACE)A自发地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B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D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E自发地调整社会收入的分配177.货币的职能有(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17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B)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支配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出卖,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C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关系D商品生产从简单阶段发展到资本主义新阶段E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179.劳动力商品的特点(ABCDE)A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B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C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D它能创造剩余价值E它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180.剩余价值(ACE)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是产生于售卖阶段的价值E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181.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A固定资本B不变资本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E流通资本182.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C降低雇佣工人工资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E提高工人劳动强度183.资本家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ACE)A提高劳动生产率B延长工作日C改进生产技术D提高劳动强度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184.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185.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正确陈述( ABCDE)A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本质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C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D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爆发的特点E经济危机能暂时缓解供求矛盾186.政府的微观规制中的社会经济规制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ABCDE)等。A竞争秩序和行为B消费者权益C知识产权D劳工权益E生态环境18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包括:(ABCDE)。A.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面貌和改观C.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E.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18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所作的一次调整。它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具体表现在(ACE)A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B代表垄断资本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C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E更好地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190.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反映了(BD)A金融资本的必然逻辑B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C金融资本发展的本质D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E垄断价格的必然逻辑19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CDE)A金融资本输出B金融寡头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借贷资本输出E生产资本输出192.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有(AC)A私人资本输出B企业资本输出C国家资本输出D垄断组织资本输出E跨国公司资本输出193.私人资本输出主要包括(ABCE)A私人对外直接投资B各种对外证券投资C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D向国际机构的投资E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194.国家资本输出主要有(ABCE)A.政府的对外经济的和军事的援助B.向国际机构的投资C.政府在国外的资产D.各种对外证券投资E.对世界银行等的投资195.国家资本输出的主要目的是(AD)A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B为垄断组织服务C为金融资本输出服务D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E为金融寡头输出服务196.私人资本输出的主要目的是(AD)A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B为垄断组织服务C为金融资本输出服务D为了加强剥削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E为金融寡头输出服务197.在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中,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有(DE)A金融资本输出B金融寡头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借贷资本输出E生产资本输出198.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来说,在经济方面的效应有(ABCDE)A带来了巨额利润B加速了资本积累C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D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E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199.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这一过程,其实质是(AC)A攫取了巨大利益B加速了资本积累C扩大了垄断的实力D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E巩固了垄断资本的投资场所200.对于输入国来说,资本输入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有(ABCDE)A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B债务加重负担C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D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E付出了较大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201.跨国公司也叫(BD)A联盟公司B多国公司C多国联盟公司D国际公司E大型国际公司202.跨国公司的特点是(BCE)A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B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C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D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E是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203.目前,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有(BCDE)A国际经济组织B世界银行C.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世界贸易组织20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生产的全球化B金融的全球化C贸易的全球化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E服务的全球化205.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人联合斗争力量的不断加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对劳资关系进行调整。主要表现为(ABCD)A吸收职工参与决策B终身雇用C职工持股D实施社会福利政策E实行“人本化管理”206.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BE)A资本主义生产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C资本主义极大地发展了人性D资本主义极大地发展了社会文化E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207.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所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BC)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20世纪社会主义E.15世纪空想社会主义208.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BC)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C.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D.找不到革命的道路E.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209.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因为(BCDE)A.无产阶级革命有共产党的领导B.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C.无产阶级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D.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E.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210.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起义有(BC)A.太平天国运动B.巴黎公社运动C.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D.上海起义E.武昌起义211.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哪两位曾认为革命有和平进行的可能性(AC)A.马克思B.毛泽东C.列宁D.斯大林E.恩格斯212.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AE)A.马克思B.毛泽东C.列宁D.斯大林E.恩格斯213.领导苏维埃俄国走上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领导人是(CD)A.马克思B.毛泽东C.列宁D.斯大林E.恩格斯214.列宁万晚年写下的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有(ABCDE)A.《日记摘录》B.《论合作社》C.《论我国革命》D.《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E.《宁肯少些,但要好些》21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ABCD)A.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C.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D.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E.请外国人帮助建设苏俄社会主义216.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ABCDE)A.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B.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度发展国名经济为首要任务C.在经济体制方面,是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D.在经济运行方面,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计划经济模式E.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分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机制217.苏联模式的弊端是(ACD)A.集中过多,管得过死B.否定党的领导C.否定市场的作用D.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E.没有实行对外开放218.苏联模式的成就是(ABCDE)A.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B.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C.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D.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E.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219.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历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ABCD)A.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是时代潮流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前进方向E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20世界的科技进步2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BCDE)A.放弃了改革开放B.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C.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E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221.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是在哪两部著作中(BC)?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资本论》222.无产阶级专政(ABCDE)A.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B.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C.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D.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E.其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22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敌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ABC)A.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B.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C.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D.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改革开放E.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224.社会主义民主(ABCDE)A.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B.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C.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D.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E.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根本区别225.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在于(BDE)A.形式不同B.经济基础不同C.主义不同D.阶级本质不同E.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有存在根本区别226.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这是因为(ABE)A.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B.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一个过程C.消灭阶级需要一个过程D.消灭三大差别需要一个过程E.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227.实现共产主义是(ABCD)A.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D.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E.全人类的共同追求228.共产主义社会已的基本特征有(ABC)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想自由王国飞跃D.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E.劳动是谋杀手段,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229.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高度和谐,这是因为:(ABCE)A.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B.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会消亡C.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不复存在D.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绝对自由的人E.到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消除230.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必然归于消灭的“三大差别”是:(CDE)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差别B.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差别C.工业与农业的差别D.城市与乡村的差别E.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231.在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如下的差异:(ABC)A.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的差异B.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D.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差异E.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差异23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有:(ABCDE)A.它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B.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C.自觉的新式的分工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D.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E.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233.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因为(ABC)A.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B.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C.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消除旧社会的痕迹,实现新社会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D.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E.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充分吸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其本质发生改变234.国家是(ABCE)A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独占的权力机构C是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的D对所有阶级一视同仁的E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3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在于(BDE)A国体可以选择任何形式的政体B政体是否适应国体,关系到国体的巩固与否C国体是否适应政体,关系到政体的巩固与否D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E国体必须采用相应的政体23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DE)A上层建筑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C上层建筑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D上层建筑可以通过经济基础反作用于生产力E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237.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E)A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B社会过程的自然过程都是盲目的C社会与自然界都是自然的表现形式D社会意识对社会过程无能为力E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238.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AC)A它制约着人的活动B它无需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C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不起作用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239.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是(BE)A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人的活动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C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不起任何作用D人对社会规律是不可驾驭的E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社会发展规律240.有人问:“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E)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241.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有(AB)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五德始终,循环不已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E水可载舟亦可覆舟242.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阶级斗争C科学技术革命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E社会革命243.社会基本矛盾是(ABCD)A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B对社会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C规定社会发展基本性质的矛盾D规定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矛盾E社会发展的唯一推动力量24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BCDE)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生和发展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