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题猜想三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B.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2.西周时期,政府在较大市场设司市,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制发买卖契券的“质人”,来加强市场管理。这表明当时()A.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C.政府强调以农业为根本D.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的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A.保护动物观念B.百家争鸣局面C.诸侯纷争状况D.重视农业生产4.唐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下列图片中的农具哪些是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A.②③B.②④C.①③D.③④5.下面是北宋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税收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北宋()时间总税收(万贯)农业税占比商业税占比宋太宗355965%35%宋真宗572348%52%宋神宗707030%70%A.农业发展停滞B.国家经济衰退C.商品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6.《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说明()A.日本模仿中国唐朝习俗B.宋代都市商业的繁荣C.南宋抗金将士奋起反抗D.朝廷海外贸易的发展7.如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秦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A.铸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统一的需要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审美观念的提高8.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但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A.海外贸易到达范围广B.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C.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城市D.农业生产落后9.2023年全国各省份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该现象最早确立于()A.隋朝中后期B.唐朝中后期C.北宋中期D.南宋时期10.如表,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了()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B.人口迁移促使北方经济的发展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发展11.“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A.秦朝时的咸阳B.西汉时的长安C.唐朝时的洛阳D.南宋时的临安1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A.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B.出现比较成熟、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C.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D.手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先进13.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C.生产关系出现变革D.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14.1895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说:“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可见张之洞主张()A.培养翻译人才B.兴办军工企业C.创办民用企业D.发展学校教育15.1912年初成立的“工业建设会”旨趣中说:“往者忧世之上,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材料表明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封建制度的结束C.实业救国的兴起D.民国政府的成立16.图1是一位同学制作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扩张增加了动力F1B.三大改造的完成增加了动力F1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减小了阻力F2D.国民党发动内战减小了阻力F217.1912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工艺品的发明者有权申请专利;后又颁布了《公司条例》《农商部奖章规则》等。南京临时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促进文化生活的变迁C.推动社会习俗的变化D.推进新式教育的发展18.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开展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B.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C.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一大二公D.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是邯郸钢铁总厂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A.赎买政策B.自负盈亏C.互助合作D.按劳分配21.下图为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数据表。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了()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发展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2.下图老广告可证明()A.民族工业发展艰难B.抗美援朝运动开展C.改革开放政策推行D.三大改造实行过程23.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77.6%,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22.4%;2002年年底,国有企业占比为40.8%,集体企业占比为8.7%,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占比为50.5%。这一变化说明()A.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24.下图反映了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说明我国()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开始改变落后面貌C.军事实力不断增强D.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5.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D.将海南建成经济特区二、非选择题2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例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2分)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今厂(大生纱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摘自《大生纱厂厂约》(2)材料二中“大生纱厂”的创办者是谁?(1分)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目的。(1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何时?(1分)图一中工业水平发展最高峰被称之为什么?(1分)概括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比重的17.6%,位列世界第一。——摘自《光辉的历程深刻的启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4)探究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2分)27.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深刻地激荡着广袤的中华大地,给我国近现代社会也造成了深远地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1鸦片战争形势图图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图1中“五处通商口岸”是在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图2中哪一城市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图1对外开放的方式相比,图2有何不同?材料二“一带一路”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对外开放战略,具体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开辟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人物。近年来,针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美国等西方国家抛出了“地缘扩张论”“经济掠夺论”“债务陷阱外交论”“环境破坏论”等论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材料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杨洁篪图3

1901年辛丑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4

2021年辛丑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3)材料三中图3、图4分别反映的重要事件是什么?导致两个辛丑年不同局面的主要原因分别有哪些?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的“单边主义”“贸易战”“科技战”等逆全球化现象,我国该如何应对,请提出你的良策。押题解读中国经济主要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主要经历了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阶段。经济板块的内容综合性强,在当前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背景下,经济板块在命题中占有相当比重。如2023年的第7题考查宋代农业科学技术、第10题考查鸦片战争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第32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均体现了本专题的重要性。备考本专题,要关注以下重点内容: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及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文化格局也发生变动,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3.受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逐步建立起统购统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必然性。4.备考本专题,对一些概念如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民族工业等要有初步理解。1.下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体现了某一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动力>阻力),该情况出现于()A.甲午战争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土地革命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这反映了当时宋朝()A.缺少对商业的管理B.放弃重农政策C.商业打破时空限制D.政府免收商税3.如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秦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A.铸铁技术进步B.中央集权加强C.货币走向统一D.商品经济发展4.白手起家的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创造了诸多的奇迹: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卡车……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不断树立起新的里程碑。上述内容反映的是()A.“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中共八大后的新业绩D.“大跃进”的主要表现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6.2020年,中国的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成为全球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达到10亿吨的国家,世界超过一半的粗钢,是中国生产出来的。但如果回顾中国钢铁发展史,就会发现它背后的历程并不简单。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材料二雷锋经过武汉,专门到武汉长江大桥来参观。站在江边望着大桥看了很长时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他对身边的人说:“钢铁,原来都是钢铁,中国的江河多得是,今后还要建多少这样的大桥,这需要多少钢铁呀!”雷锋感到自己即将要走进的鞍钢,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工作,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去鞍钢为祖国炼钢铁的决心。——赵伟东《大武汉铁路往事》材料三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新中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宝钢工程在上海开工建设。宝钢的建设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成套引进国外7个国家30多家厂商的先进技术装备,宝钢实现了硬件方面的赶超,让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百炼成钢——改革开放领潮头》中国冶金报(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2)材料二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和鞍钢的建设与新中国实行的哪一计划有关?这一计划的完成有何意义?请再写出一位与雷锋同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主要事迹。(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宝钢的建设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有何联系?7.农业文明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所示图一

春秋时期农具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材料二_____,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材料三1978年底,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决定实行大包干。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却说“如果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发扬民主,想要发展快,办不到。”安徽的做法也得到了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到1984年,中国农村99%的生产队选择了这一政策。——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材料四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概括地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横线处的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此次农村改革实行的政策名称。并简述这一政策的成效。(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成为农业强国献计献策。

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DACBCB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CDDCAACA题号2122232425答案DDCAB1.【答案】B【解析】据题干“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土地的开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形成,因此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说明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各国变法,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知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司市”“胥师”“贾师”“质人”等作用来看,都是负责管理市场和商业活动的,说明西周时期政府直接管理市场,故选A项;材料强调政府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中的契约精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强调以农业为根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表明了政府的商业管理,没有提到限制个体商户的经商行为,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进行相应的奖惩,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并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材料强调了当时诸侯国对耕牛的重视,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牛这种生产资料的保护,不是体现保护动物观念,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诸侯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点,与经济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①是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不是唐代,故①错误;图片②是唐代发明的曲辕犁,故②正确;图片③是唐代发明并推广的灌溉工具筒车,故③正确;图片④是宋代出现的插秧工具秧马,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农业税占比逐渐降低,商业税占比不断上升,说明北宋商业获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故选C项;农业税占比逐渐下降不能反映农业发展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国家总税收是不断增长的,国家经济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目没有提到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才完成,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通晓不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出现了繁华的夜市,宋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这说明北宋商业繁荣,故选B项;题干未涉及日本、南宋抗金、海外贸易,排除A项、C项、D项。7.【答案】C【解析】据示意图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朝的开元通宝,最后到北宋时期的纸币铜版拓片,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货币的不断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方便流通的纸币,故选C项;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且北宋交子纸币的出现,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货币的发展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需要,秦半两巩固了国家统一,交子与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发展,与审美观念无关,排除D项。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体现了海外贸易发达,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通过海外贸易,政府的财政收入高,没有涉及海外贸易范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不能体现商业城市的出现,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得出工商税收入在全国税赋总收入中比农业税高,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落后,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选D项;隋朝中后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没有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宋中期经济重心南移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北宋,北方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北宋时南方户口数比例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北方战乱多,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因此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发展,故选D项;从全国户口数比例看不出南方的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项;人口迁移促使南方经济的发展,不是北方,排除B项;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低,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打破了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故选D项;秦朝时期没有“早市、夜市”,排除A项;西汉的商业没有发展出“早市、夜市”、“瓦子”等,排除B项;唐朝对经商的时间和地点都有限制,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表明清朝前期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农业发展情况,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帮的影响,与商业发展情况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规模大,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可以得出,江南地区的盛泽镇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这是雇佣关系出现的表现,说明盛泽镇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出现变革,故选C项;传统经济结构指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不是明中叶后,排除A项;古代手工业分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以雇佣为特征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与生产经营区域化无关,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由于立学”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说的是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国家能立足于世界靠的是人才,人才来自兴办新式学校教育,落脚点是学校教育,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创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是创办学校的目的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兴办军工企业和创办民用企业属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成立,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和制度环境。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如制定《工商纲领》、《农业纲领》、《铁路条例》等,实行租借、国营、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选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尝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强自身国防的一次尝试,虽然对近代工业有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政治意义上的改革和基础制度的建设,无法对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排除选项A;封建制度的结束为近代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但仅凭封建制度的结束,是无法真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因此排除选项B;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一种思想和行动,强调要通过发展工商业来振兴国家,具有明显的现代化色彩。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在政治和制度层面上仍有缺陷,只有在新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得到更好的实践和发展。因此,选项C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全面,排除C选项。16.【答案】C【解析】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侵略,减小了阻力,故选C项;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民族工业,应该是阻力,排除A项;三大改造把民族工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属于动力,排除B项;国民党发动内战,使民族工业雪上加霜,没有减小阻力,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相关知识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18.【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钢产量等迅速增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故选A项;材料反映建国初期经济的发展情况,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无关,排除B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要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特点。A.B.D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C。20.【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选A项;自负盈亏是城市国企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互助合作是农业和手工业改造中的方式,排除C项;按劳分配是我国的分配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无关,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并结合图表可知,“I”阶段是从1952至1956年,当时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给与“赎买”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故本题选择D。2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依据图片“公私合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到1956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通过赎买和公私合营等方式,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中国解放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革开放政策与图片信息无关,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23.【答案】C【解析】据材料“2002年年底……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占比为50.5%”可知,改革开放初,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比达到100%,而到2002年,个体和其他企业占比超过50%,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不再占据绝对优势,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体现了除社会主义公有制外,个体所有制等得到发展,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但市场经济体现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作用,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等占比情况,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关系不大,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但材料体现所有制变化,不体现公司制度的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占比情况,不涉及对外开放,且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得到发展,无从得出“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10.8到25353.8”,反映了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A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强军使我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说明经济不断发展,不是停滞不前,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据材料“1984年”“开放半个中国”可知,其主要和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故选B项;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与“1984年”不符,排除A项;1985年,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与“1984年”不符,排除C项;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与“1984年”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6.【答案】(1)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每一例1分,共2分)(2)张謇(1分);实业救国。(1分)(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1分);“短暂的春天”(1分);特点:①曲折艰难;②总体来说比较落后;③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极为薄弱;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答出2点即可,1点1分,共2分)(4)能围绕题意来谈即可。例:只有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国家工业才能发展壮大;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是国家强大的前提等。(2分)【解析】(1)民用工业:据材料一““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可知,在洋务运动中,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2)人物、主要目的:据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大生纱厂”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而实业救国也是张謇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目的。(3)时间:据材料三中图表的数据“1869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知,此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被称为: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即对应了材料三图一中,1919年附近出现最高峰的情况。特点: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即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①曲折艰难;②总体来说比较落后;③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极为薄弱;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4)启示: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但不能出现史实错误,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在民族不独立,不解放的环境下,不论是民族工业还是其他各行各业都受到压迫,这就启示我们,①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振兴的前提,民族工业的繁荣是维护民族独立的物质保证。②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的国际、国内机遇与环境,是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策略。③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④优化投资环境,减少生研经营,如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大障碍。⑤要保证有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依赖性强。⑥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27.【答案】(1)《南京条约》;深圳;图1是被迫开放;图2是主动开放。(2)张骞;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诬蔑和破坏。可围绕“一带一路”的意义谈理由。如:“一带一路”是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是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之路;“一带一路”能开创地区新型合作等等。(3)《辛丑条约》签订;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图3是因为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图4是因为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优化对外经济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图1鸦片战争示意图可知”五处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依据材料一中图2和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发展尤为令人瞩目,被誉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与近代中国在列强的船坚炮利下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不同,新中国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而主动开放。(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今天我国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是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而努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是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污蔑。(3)依据材料三中图3、图4可是分别反映的是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中国代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分别有近代历史上清政府腐朽无能,国力衰弱,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而今天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的”单边主义“”贸易战“”科技战“等逆全球化现象,我国应对的良策是坚决抵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的行为,对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等。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答案BCDAD1.【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动力超过了阻力,获得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采取措施奖励发展实业,加之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发展,排除A项;土地革命主要在农村根据地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二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中,民族资本主义难以正常发展,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自大街……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市罢而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选C项;宋代放松对工商业的控制,促使宋代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材料没有体现缺少对商业的管理,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贯政策,宋代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朝的开元通宝最后到北宋时期的纸币铜版拓片,从金属货币到纸币,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交子是纸币,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货币的发展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没有涉及只用一种货币,不是货币走向统一,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卡车”可知,1953—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7月13日,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