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高考历史概念归纳:高中政治史常见历史概念汇集1、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3、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制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丞相为中心的官制等)、郡县制、选官监察制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这种制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调节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5、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主要一环。此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维护国家统一,历朝沿袭,到元朝时被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6、丞相制:“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泛称,丞相是官职。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始设立的制度,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有利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所以该制度历朝官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有调整,西汉武帝的设立中朝、隋唐的三省、宋朝的一正三副分权,发展到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至此1600年的丞相制度结束。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兴废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7、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置)、工(工程水利)六部,三省的执行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制,有利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8、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大体经历了先秦的世官制(贵族世代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官吏察访推荐中央任命)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分科考试选官),反映选官由血缘到推荐德性才能再到公平考试选拔的标准变化,体现官吏的任免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也体现统治集团治国理政水平素质的提高。9、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制度,以后历朝沿用。是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晚清政府1905年废除。10、元朝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有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制。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秦代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和完善。11、明朝内阁制:明朝废丞相后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政务繁多的弊端显出,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到了明神宗时六部全归内阁,由内阁首辅负责,反映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如张居正)。此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皇帝也通过司礼太监加以牵制,避免威胁皇权,所以也是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12、清朝军机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清朝雍正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军务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该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秉承旨意,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标志着皇权空前加强。13、西南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制度结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集权的加强和有效管辖。14、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在近代中国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反映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15、门户开放:19世纪末,以德国率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来晚了,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开放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以后又多次提出,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16、《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制定并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执行的革命纲领,主要涉及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企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违背社会发展的潮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该纲领可以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是却不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引起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国共二次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该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保证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18、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组织军队主要在正面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进攻,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消耗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粉粹了日本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未能阻止有优势敌人的进攻,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则主要挺进敌后,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方,牵制和打击日军,形成敌后战场,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特别是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二者遥相呼应,相互配合,推动了抗日形势的好转。19、新政和预备立宪:20世纪初,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于内外压力,晚清政府1901年宣布新政,采取奖励实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编练新军等措施;1906-1911年有逐步推进“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最后产生的内阁以满族为主,完全是皇族内阁,一场企图维护专制的骗局,举国失望,故没能挽救统治,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告事实结束。但是客观上有利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中国近代化。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此法案。约法规定强调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规定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21、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期间,以国共一次合作为基础,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的寻求国家统一的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22、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有力的巩固了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就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的具体实施,与解放战争的“土地改革”相区别。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推广到更多解放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至此在全国范围基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3、《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文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方针政策,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宣告结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4、七届二中全会: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解放战争唯一的一次全会。毛泽东做了政治报告,指出党的工作现在起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5、《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该法律。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及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随后取代了《共同纲领》,俗称54宪法。26、新中国三大民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7、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随着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又称三大改造。特别是和平赎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具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28、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为实现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该伟大构想,以后又多次谈话进行全面阐述。主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思,在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该构想先后在香港、澳门问题得到运用,香港奥门先后回归,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也希望该构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真正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9、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成为海峡两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合作。30、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当时严峻国际形势,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当时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必须做出选择,所以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方针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与新中国的国体相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绝不能因为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而对它在历史上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以至否定。31、求同存异: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参加万隆会议时,由于会议面对帝国主义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周恩来团长明确提出该方针。“求同”(就是指与会国都受过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统治的经历相同,都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的愿望相同。)这是开会的出发点,即使有“异”(指各国采取的社会制度政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相同)可以保留。呼吁与会各国代表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该主张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促成亚非会议的成功。32、希腊城邦政治: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建立数以百计的城邦,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城邦狭小人少,典型小国寡民,人民都珍视独立自由自治,导致城邦民主政治发达,公民直接参政,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希腊公民的素质是民主政治的主要保障,使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33、雅典民主:发达的商品经济、辉煌的古典文化是雅典民主制在各城邦最为发达完备的基础。其民主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如果说梭伦改革是奠基阶段,克里斯提尼改革是确立阶段,希波战争经受考验,伯利克里时代则进入黄金时代。虽然在民主范围、性质和方式上有所缺陷,但是它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34、自然法: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提出,认为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强调人人平等、法律至上。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的哲学基础,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因而他本人也被誉为“自然法之父”35、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由成文法到自然法,体现不断完善的过程,穿越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6、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或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逐渐奠定该政体的法律基础,伴随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最终成型。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不断扩大、内阁权力逐渐膨胀。37、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新兴工业城市大量出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选举权力,受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和国内群众斗争高涨的推动,英国议会制度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考虑了选区的实际,其结果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迈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要的一步,但是工人、平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38、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的联邦宪法,规定了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权是国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拥有最高司法权,在权力结构上突出体现制约与平衡,三项大权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任何一项权力都不能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39、资产阶级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简单说就是“选出代表间接民主”,避免了一国特别是大国由民众直接智力的现实困难(雅典民主是典型直接民主),是现代通用的民主政治形式,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两种政体。40、容克地主:特指德国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在19世纪中期德国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该阶层具有很强军事性、封建性,认为德国的统一就是普鲁士势力的延伸,典型代表俾斯麦,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德国称“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41、马克思主义: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露(经济基础),欧洲发生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革命实践从而创立起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诞生,自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42、《共产党宣言》: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新纲领发表,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革命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力量是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手段是主张阶级斗争,实行暴力革命;革命前景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也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新组织机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43、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1870年法国首先挑起战争,很快法军全线溃退,普鲁士攻入法国领土,色当会战法军大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投降,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1871年强迫法国签订割地赔款的《法兰克福和约》,德国实现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44、巴黎公社: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871年3月18日因为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国民自卫军和群众很快占领巴黎市政厅等要地取得革命成功。随后巴黎进行公社选举,3月28日召开成立大会。为保卫胜利果实,巴黎公社进行一系列革命措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创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法国梯也尔政府和普鲁士的勾结和镇压,5月28日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巴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饭店转包合同范文
- 2025年度养老机构宠物养护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竞业禁止劳动合同在文化产业的关键作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租房合同签订及补贴发放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学校食堂兼职校医食品安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素食餐饮技术加盟经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土方运输车辆智能化改造与升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合同2篇
- 2025年度年度租赁车辆保险责任协议3篇
- 2025年度极限运动赛事委托承办授权协议3篇
- 2022年体育老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GB 18613-2020 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案例
- 全国妇联统计软件
-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校本教材
- 水资源管理培训材料课件
- SCA自动涂胶系统培训讲义
- 促销活动方案(共29页).ppt
-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报表(三张表)
- 培训准备工作清单
- 沉井工程检验批全套【精选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