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误解研究_第1页
话语误解研究_第2页
话语误解研究_第3页
话语误解研究_第4页
话语误解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常交际中话语误解的产生和避免作者:1018淮北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论文初稿摘要: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话语选择和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说话人的言语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反馈任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话语误解。误解产生的根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交际主体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话语误解产生的原因,揭示在交际过程中隐藏的心理属性,并提出一些适当的避免话语误解的措施和方法,以期能提高日常交际的成功率,使人们顺利交流信息。关键词:言语交际话语误解话语选择社会心理认知程度Discoursemisunderstandingcausesandremedialmeasuresindailycommunication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isatwo-wayinteractiveprocessinvolvingthecommunicationsubject,includingthespeaker'sutterancechoicesandthehearer'sunderstandingofwords.Inthisinteractiveprocess,problemsandobedienttoexpressthespeaker'sspeechcomprehensionfeedbackeither,willproducemisunderstanding.Therootcausesofmisunderstandinghasbeenthefocusofresearchscholars,thisarticlemainlyfromtheperspectiveoftheprocessofverbalcommunicationofthecommunicativesubject,researchesthecausesofdiscoursemisunderstandings,andrevealsthehiddenpsychologicalattributesinthecommunicativeprocess,andputsforwardsomemeasuresandmethodstoavoidmisunderstanding,inordertopromotesuccessfulverbalcommunicationindaily,makeitsmoothexchangeofinformation.Keywords:verbalcommunication,discoursemisunderstanding,utterancechoice,socialpsychology,cognitiondegree目录引言一、国内话语误解的研究现状二、话语误解的产生(一)说话人的失误1、委婉的交际方式2、话语选择的错误(二)听话人的失误1、非语言表述的忽略2、社会心理的多样性(三)认知程度的差异三、话语误解的避免四、结语五、致谢语六、参考文献引言话语误解是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全面理解说话人表达意义的现象。言语交际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并且交际过程本身具有的动态性,使得话语误解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日常交际的误解引起的语言问题和社会问题可大可小,而话语误解产生的根源更是研究的重点,大多学者们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主要手段来对话语误解进行分析阐释。那么,话语误解究竟有多复杂?如何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使语言运用更得体、社会关系更和谐?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由于话语误解是言语交际的伴生物,研究话语误解产生的根源必然在于主导交际的人,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本文将考虑到影响言语交际的诸多因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从言语交际过程中作为交际主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解释误解的产生,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避免措施,期望能为广大语言使用者所理解和学习,使日常的交际更顺利、更成功。国内外话语误解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误解的学者甚多。在国外,最早涉及误解研究的是Ogden和Richards的合著“TheMeaningofMeaning”(1923),其中比较详尽地讨论了误解研究的必要性,误解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误解的途径。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其“LogicandConversation”(1967)中提到当会话一方违反会话原则或准则时,就会导致误解问题的产生。Gumperzetal.(1979)认为,误解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1)关于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中的恰当行为和意向的不同文化假设;2)谈话中组织信息或论点的不同方式;3)不同的说话方式。[[]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24-131]被认作是误解定义中最为成功的Humphrey-Jones在他的论文“AnInvestigationoftheTypesandStructureofMisunderstanding”(1986)解释“误解产生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内容与听话人认为已经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情况”。之后的YusRamos在“MisunderstandingsandExplicit/ImplicitCommunication”(1998)中对误解根源的看法是:a)误解是指听话人未能从说话人在语境的可能的解释中选取正确的解释,b)听话人未能处理那些最佳语境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社会文化环境,而非事先的意图。比较著名的是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2001)一书中提到误解产生的根源:一个期望自己的话语被以某种方式解释的说话人,必然也期望听话人能够提供重新获得那种解释的语境;说话人设想的语境与听话人实际上使用的语境的不一致(mismatch)。他们这种利用关联理论来探讨话语误解的方法对广大中国学者影响深远。西班牙学者Bou一Franch(2002)也深刻分析过误解。他综合许多学者的研究,提出误解的产生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原因,这些原因可分为:外部原因和与参与者相关的原因。通过语料分析,他阐述了误解的顺序(sequence)进而给出了误解补救(repair)的措施。[[]梅蒋巧.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J].文化论坛,2005(21[]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24-131[]梅蒋巧.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J].文化论坛,2005(21):164-166在国内,冯寿忠的“‘误解’初探”(1983)被认为是国内最早以“误解”为题的论文;该文分析了误解的定义、特点、分类、基本条件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在他看来,误解是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的过程中加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明确、生动、具体、形象”。1995年赵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言语交际中的误解”当中引述了Wittgenstein、Richards关于误解根源的看法,指出在言语交际中每一次解码的参与因素是语码、语境、理解者。他把误解的原因归于语码根源、语境根源、心理根源三个方面。2000年,宗世海研究发表了博士学位论文“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其后,在此基础上他又发表了误解研究的一系列论文。2003年,他在“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一文中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对研究成果加以评价。同年,他在“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中提出了导致误解的社会心理类型:自我价值观心理、自我期待心理、自我防卫心理和乐观心理。2004年的“误解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他借鉴西班牙学者尤斯·拉莫斯的研究方法,利用关联理论对误解进行探讨,采用意义标准把误解分为两大类(话语意义的误解、话语含义的误解)四小类(命题意义的误解、指称意义的误解、用意的误解和暗含的误解)。2005年,他发表“论误解的形成机制”一文,推出误解成因二因素说,认为导致误解产生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人话语方面的因素,另一个是听话人心理方面的因素。可以说,误解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宗世海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功臣。[[][]陆世雄.国内话语误解研究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2(7):55-56之后国内又有许多学者通过各种理论和视角来研究话语误解:林元龙的“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话语误解”(2002)、“关联理论与话语误解”(2006),张少云的“话语误解动态研究”(2007)、刘慧的“心理空间理论与话语误解”(2008),李瑾瑜的“图是理论下的误解研究”(2008),雷炳辉的“心理任职视角下的言语误解研究”(2011)。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话语误解的研究方式更趋多元化,视角也在不断全面起来。二、话语误解的产生误解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误解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交际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形成的,语境则作为附属产物随之出现。也就是说,无论误解的表现和原因如何众多,归根结底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因此,本文研究日常话语误解产生的原因,重点在于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即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即把各种交际因素总体归结为说话人的失误和听话人的失误两大类,而语境是随着交际主体的发展而变化,客观存在于交际过程中,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言语交际的过程就是:言语目的驱使说话人选择一定的话语(词或句子)说出来,接收到这些词句的听话人经过一定的心理思考(推理),选择性地理解说话人的信息并给予反馈。我们就以这样的线索来分析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出现失误的根源。(一)说话人的失误话语误解产生的一方面是说话人的失误,其实质为无意识的表达失败,根源在于说话人的交际形式和措辞,并含有一定的心理属性,即过于自信和他信。说话人的失误通常表现为在日常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所说出来的话语与所想表达的意图并不直接对应,一般有两种情况:1)委婉/暗示的交际方式,这样的失误一般多出现在“拒绝”的情况里;2)错误的选择话语造成语义模糊或歧义的情况。1、委婉的交际方式委婉是指在交际的时候使用较温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或意图,通俗地说就是暗示,并不是指修辞格中的委婉。下面是几个由委婉引起误解的例子:例1:(小芳和小花在讨论小丽,小花看见小丽向她们走来。)小芳:我觉得小丽虚荣心很强,你觉得呢?小花:你觉得我这裙子漂亮吗?小芳:你有没有搞错?我在说小丽虚荣心很强,你觉得……[[]钱春梅.从关联理论看“话语误解”[]钱春梅.从关联理论看“话语误解”[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22-24在小芳抱怨,或者说是八卦小丽这个人的性格时,原本小花应该适当给予附和或否定,但是话题的人物突然出现了,基于原先的话题的私密性(不能被小丽听到),小花委婉的用“裙子漂亮吗”来转移话题以暗示“我们先不谈这个”。但是小芳并没有看到小丽,不会知道如果按照原先的话题思路继续下去可能会引发后果,于是对于小花的暗示完全一头雾水,进而产生了这样的误解。例2:(:Vivien和Candy是同班同学)Vivien:Howtimeflies!Howaboutyourpreparationforourfinalexam?Candy: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Vivien:What?Whydoyousaylikethat?Haveyoupreparedforyourfinalexam?Candy:(Shewentonreadingandkeptsilent)[[]李俊妍,张宇.话语误解的认知语用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6[]李俊妍,张宇.话语误解的认知语用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6):101-103显然Candy不想谈关于期末考试的准备情况,可能她还没有准备期末考试,也有可能她已经准备期末考试了,但还没有准备完,所以她转换了话题,委婉地表示她不想继续原先的话题可是此时Vivien不能理解Candy为什么转换话题,只希望对方能回答自己的问题,最后产生了话语误解。例3:(正在写论文的A注意到B正要打开电视)A:下午电视里没有什么好节目。喏,这里有本绝对精彩的小说。你要不要看?B:哦,不了,谢谢。我宁可看电视,电视再无聊也比书好看。[[]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J].福建外语,2001(2[]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J].福建外语,2001(2):22-26显然,在对话中A用推荐小说的理由来暗示“你看电视会打扰我写论文”的交际意图,这种委婉的方式使B没有正确领会到A深层含义,因为他对看电视的兴趣远比看小说的兴趣要高。最终A的交际意图未能实现,话语误解产生了。例4:(男人A和女人B的对话)A:You’rethepersonofmydreams.IthinkImightbefallinginlovewithyou.Willyoumarryme?B:Oh,haveyoueverheardaveryromanticsong,called“Iwillalwaysloveyou”.A:Haveyougoneonlisteningtomyspeaking?Ineedyourdirectanswer.[NOTEREF_Ref349831782\h5]例5:一天,小男孩Linus闲来无事,想找Violet玩耍。于是,他就去了Violet的家。Linus:Doyouwanttoplaywithme,Violet?Violet:Youareyoungerthanme.(shutsthedoor.)Linus:(Puzzled)Shedidn'tanswermyquestion.[[]林元龙.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话语误解[J].莆田学院学报,2002(2[]林元龙.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话语误解[J].莆田学院学报,2002(2):32-35例4、例5都是委婉的拒绝。从例4的对话中可了解到,男人A想向他爱慕的女人求婚,可能女人还不想谈结婚的事情,也可能是女人不想嫁给她眼前的这个男人,为了避免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她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婉拒了男人的求婚。女人的回答不像前面两个例子那样突然且与前文毫无关联,而是顺着男人一开始的示爱更委婉把拒绝隐藏在一首歌名里。可想而知,男人不理解女人的言外之意,反倒认为对方想听自己唱歌,故而形成了尴尬的局面,导致了话语误解。例5中,因为女孩子不喜欢跟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孩玩,又因为要遵守礼貌,Violet委婉地表达了拒绝的意图,她期待Linus能了解她回答的“你比我小”的深层含义,但是听话人Linus从来没有这样的意识,也就认为对方没有回答自己问题,导致交际失败,产生了误解。以上听话人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委婉暗示下的信息,显然是由于说话人低估了听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力量。在突然改变话题或主题的时候,说话人没有给听话人一个思维过渡的提示,这是说话人的失误。2、话语选择的错误话语选择错误是说话人选择的词汇、语句与所要表达自我意图和愿望不匹配、不准确,或者所选的词汇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即词不达意。请看以下的实例:例6:丙:这只表落到海里,真的不会停吗?丁:当然不会,它会一直沉到海底。[NOTEREF_Ref3498321174]例7:某下属帮老板订酒店,想问问人家有没有什么免费上网之类的服务,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怎么说好,于是就问对方:“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特殊服务吗?”对方:“什么?特殊服务?我们是正规酒店!”[[][]杨苏.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话语误解现象[J].重庆与世界,2011(8):86-90以上两个例子产生的误解源自“停”和“特殊服务”的意义模糊。在例6中,显然丙说的“停”是指内部机件的运作情况,而丁认为“停”指的是表本身一直落下去的情况。例7中,说话人当时的想法里“特殊服务”这个词指的是免费上网之类的服务,但是他一时想不起来应该如何形容这一类的服务,于是使用了比较含糊的概念,想从对方嘴里得到这种服务的介绍。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个词在普通人,尤其是在酒店从业人员的眼里是有着特殊含义的,基本上等同于色情服务。因而听话人结合自己对该词的理解和对说话人提问的场景,按常理把“特殊服务”理解为色情服务,这两例都是说话人措辞不当导致了误解。例8:下面一段对话发生在一对夫妻和一个推销员之间,在这对夫妻的家里,一个推销员努力地去推销他的糖果。(A:妻子B:丈夫C:推销员)C:Whattastedoyoulikebest?Ihavemints,toffee,fruitcandies,gummyjelly.(thesalesmanintroducedeverykindofsweetswithpatience)B:Whoareyoutalkingwith?(thehusbandjustwalkedfrombedroom)A:Asweetsalesman.C:(thesalesmanfeltsurprisedandspokenothing.)[NOTEREF_Ref3498317825]在这段对话中存在话语误解。对话的开始很顺利,可是,快到末尾的时候,单词“sweet”的含义很模糊。“sweet”既可以是一个形容词,译为“可爱的”,也可以是一个名词,译成“糖果”。根据两种不同的解释,一定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很显然,推销员把“sweet”当成了“糖果”,而不是“可爱的”。于是“asweetsalesman”这个反映到推销员大脑中信息便是“一个卖糖果的”含有贬低的意味了,因此推销员认为这位妻子是因为看不起他才这样说,很生气。最后话语误解就这样产生了。例9:这段话发生在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他们在讨论彼此都认识的一个学生John。(A:老师,B:学生)A:WhathasJohnbeenbusydoingrecently?B:Imethimyesterday.Hedecidedtoworkhardwhenhewaspromotedtobemonitorofourclass.A:Oh,heissolazy.(theteacherisfrowning)[NOTEREF_Ref3498317825]在这段对话中,老师想要了解关于约翰的一些情况,通过别人的反应,这位老师考虑是否应该让John当班长,但是学生给出的回答却是模糊的。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得到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约翰被任命为班长之后,他将会努力工作,也就是说John之前一直是懒惰的;另一种解释是在John被任命为班长之前都一直在努力工作。很显然,老师的推断是第一种解释而不是第二种。于是话语误解又出现了。例10:(A,B一边聊天一边传输文件)A:“xx和xx快结婚了吧。B:“是啊,请帖都发出去了。A:收到了吗?B:收到了呀,你没有收到请帖吗?A:收到请帖了,我是问你收到文件了吗?[[]胡艳津,周红红.网络交流的话语误解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胡艳津,周红红.网络交流的话语误解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7-79在这个例子里,说话人A的问句“收到了吗”是具有模糊性的,由于两人是在同时进行两件事,这句问话既可以指“收到文件了吗”,也可以指“收到请贴了吗”。但听话人B在根据说话人原先给定的话题进入思维定势中时说话人的另有所指(文件)自然就被忽视掉了。这是有说话人不该省略的模糊引发的话语误解。例11:一个比利时人发现了一只猴子,问警察该如何处理。警察说:“你带它去动物园吧。”第二天,誉察看到那人还带着猴子在街上溜达,便问他:“我记得告诉过你,让你带它去动物园。”“没错,”那个比利时人回答说,“我昨天带它去了动物园,今天准备要带它去看电影。”(摘自《读者》2004年第5期)例11中的比利时人没有正确理解警察的意思,而引发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警察是叫他把猴子带到动物园,由动物园来饲养猴子,但所选择的语句是模糊的。像句式“带xx人去xx地做xx事”,由于“xx地”的特殊性,人们往往会省略“xx事”,比如“去厕所”、“去学校”、“去医院”,而听话人基于对说话人身份的认知也通常能够理解其含义。大部分人当然不会像比利时人那样犯下如此低智商的错误,但这也启示人们:“由于习惯性的省略而导致的误解发生也是有可能的。”这就说明,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选择的词汇或语句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歧义,增加听话人对信息处理的难度,即语义选择的多样性,往往会造成话语误解。通过对以上例子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使用委婉的语言形式还是错误的选择话语来表达本身的意图,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都对听话人抱有着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希望对方能够了解并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错估了听话人对自身表达的理解能力(自信自己的表述与目的是一致的、符合的)。因此,我们认为类似以上的话语误解,根源在于说话人的失误,即无意识的表达失败,其心理属性则是过于自信和他信。(二)、听话人的失误话语误解产生的另一方面是听话人的失误,即听话人非刻意的理解失败,根源在于听话人对说话人非语言表述的忽略以及听话人多样的社会心理属性。1、非语言表述的忽略非语言表述的忽略是指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只接收到了说话人语言承载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方式传达的信息,即听话人理解的片面性。看这几个例子:例12:A手里拿着表。A:现在几点了?B:八点多了。A:我知道八点多了!八点多多少?!B:哦?八点四十五分。[NOTEREF_Ref3498321686]在这个例子当中A尽管没有直接说“我要校对时间”,但是拿着手表的行为使他所要表达的意图更充实更准确。但B由于不注意或是低头做其他事情,忽略了A拿着手表的行为,认为A不过是想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是几点,所以给出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幸而后来A增加了语言的追述解除了误解。例13:某日,几位教师与一群学生外出郊游,尽兴之后,准备上车回家。一位最后上车的老师问:“还有没有?”(问话时老师的眼睛一直看着车下远处的方向,想知道还有没有学生没有上车。)车上某位正在看报纸的学生回答:“有。”(学生以为教师所问的是还有没有座位。)结果这位教师就站在车门口向外张望,等待还没上车的学生。而事实上所有参加郊游的师生已全部上车了。[7]这里回答的学生误解老师的问题是因为他没有看见老师正在向外看有没有人没有上车,而不是在寻找车里有没有座位,主观认为老师问的“有没有”是指“有没有座位”。即使这位老师也没有给出完整的问话,但他的行为已经把他省略的问话表现出来了。这也是一个因听话人忽略说话人的动作而导致理解不全面的误解。类似的例子还有:例14:在一个很热的下午,教室里的电风扇坏了,一位教授正在给他的学生们做讲座。(A:教授B:学生1C:学生2D:学生3E:学生4)A:Whatahotday!(theprofessorputuphisheadlookingatthefans)B:Oh,yes!Today’stemperatureis40degreescentigradebyweatherforecast.C:Ifonlythereisaairconditioner!D:Youaresopainstaking.E:Sorry,professor,amechanicinwater-electricdepartmentsaidhewouldrepairthefanstomorrow.[NOTEREF_Ref3498317825]很显然,对于教授的感叹,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B、C和D都没有注意到教授抬头看电风扇的动作,只听到了教授的感叹“今天很热啊”,错失了推断教授感叹的真正意图,于是他们进行了自我代入式的推断:B:今天的确很热,我听天气报告说有40度呢;C:今天是很热,家里有空调倒没什么,要是学校也有有空调就好了;D:今天这么热,教授也只是感叹一下,却没有抱怨要电风扇或空调,要是我的话真会觉得很辛苦啊。只有E发现了教授的肢体语言(教授抬头看了看电扇)然后他推断:今天很热,教授看了电风扇,应该是在想怎么还没有修好。于是他回答“明天水电部就会把电扇修好”,这个结论正好符合教授的心意。以上三例都是听话人忽略了听话人的肢体动作而产生的话语误解,但是其他细节听话人如果不注意的话,也会产生误解。例15:(A和B在教室里讨论写论文的事情。)A:论文太难写了,你学得好,能帮我写一篇吗?B:你长的怎么那么好看呢?(语调很高,带有疑问语气。)A:谢谢,可是我是在问你究竟能不能帮我写一篇论文。B:……[[][]陈鹤.关联理论与话语误解的避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23-125这个例子中,A没有注意到B的语气变化,没有理解B的弦外之音,反而误以为B真的是在夸奖她长得漂亮,出于礼貌,A对B表示了感谢,但是同时A又认为B答非所问,所以继续问了自己关心的B能否帮自己写一篇论文的问题。但其实B已经间接拒接了A,并且通过语气的变化对A进行了讽刺,转换的话题和使用的语气是让A不要幻想让别人帮她写论文。因此A并没有揣摩出B的真正用意,对B的话产生了误解。例16:Stubbs(indicatedbyB)hadrungalocalCollegeofEducation,andthecallwastakenbyasecretary(indicatedbyA)A:Hello,XCollegeofEducation.B:Hello,canyoutellmewhatdepartmentMisterJisin?Ijustwantto...A:Justaminuteplease.(longpause)A:Iamsorry.Ican’tfindhim.Heisnotinhisstudyorthestaffroom.B:No,Idon’twanttospeaktohim.IjustwanttoknowwhathisdepartmentissothatIcanposthimsomepapers.[[][]李关学.话语误解的语用学阐释[J].安阳工学院,2009(3):94-98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B实际上无意和J先生通话,他只是想知道J先生所在的那个系的地址,以便给J先生寄东西,但听话人A却理所当然地认为B想要找J先生本人通话,所以他没等B先生说完话就去找B先生去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在交际中,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先入为主地选取当时打电话这一形式下的惯性思维:打电话时如果互相问候之后,打电话的人马上提到一个人名,就被接电话的人认为是要求与提到的那个人通电话。所以听话人A忽略了B的未竟之语,造成了误解。在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说话人在表达时选择的话语不一定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图,为了使听话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就会使用其他形式来弥补话语的不足,一般多选择肢体动作和语气语调等形式。以上种种误解,显然听话人局限于“听”的功能而忽略说话人其他的表达方式难免就会产生话语误解。2、社会心理的多样性什么是社会心理?哲学家将其定义为\o"阶级"阶级、\o"民族"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其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o"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但本文是从交际的双方来研究话语误解的产生的,仅限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而不是整个社会群体。那么,我们就把社会心理简单定义为:说话人和听话人因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拥有的心理。话语误解的产生与听话人社会心理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事实上,言语交际属于社会活动,作为言语交际的伴生物,话语误解自然也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这里将要说明的就是言语交际中由听话人的社会心理引起的话语误解。请看这几个例子:例17:(在11月11日光棍节的前一天晚上,A和B在网上聊天)A:“祝你明天节日快乐。”B:“啊?什么?无聊不……”A:“无聊撒~~~”B:“还说我无聊,你才无聊呢!”A:“我是觉得没事干了,很无聊啊。”B:“我就说你无聊!”[9]例18:她提着塑料袋走了以后不久,不知什么时候,狗又叫了,窗外橘红色一闪晃,是她急急地返回来,跑得有点气喘吁吁。“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你们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是算错了的。”“刚才是你看的秤,是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是多少,我并没有……”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韩少功“月光二题”,《天涯》2004.4)[[][]张少云.误解的语用修辞分析[J].修辞学习,2007(2):25-27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由听话人的自我防卫心理引起的误解。自我防备心理指的是由于戒备、忌讳或自认为理亏等原因把褒扬自己、对自己有利的话语理解为贬抑自己、对自己不利或有害的话语;或者把对自己无害的话语理解为对自己有害、把与己无关的批评当作批评自己的心理。例17中,在光棍节作为一个非传统的特殊节日这一天,祝贺别人光棍节节日快乐难免有奚落、取笑之嫌。B出于自我防备心理觉得A的祝福是讽刺自己,就说对方“无聊”。A从上下文出发以为B问自己是不是没事情做,于是回答“无聊撒”,的确是闲着,而B更觉得对方是在取笑自己,显然生气了,说“你才无聊”。A这才意识到B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解释自己是没事干才说无聊的。这说明A对B的祝福其实没有奚落的意味,而B始终把A无害的话语误解成对自己有害的了。例18中的“我”也是同样的心理,在“她”说“你们把钱算错了”下意识想到顾客总是抱怨商人缺斤少两,于是出于自我防备心理赶紧解释,企图把责任推给女孩,没想到对方所说的“算错了”竟是“多给了”。例19:(1998年冬,东莞理工学院外一间新开张不久的理发店。)理发员:剪发?顾客:理发。洗、剪、吹多少钱?理发员:墙上有,13块顾客:……你这店多少人?理发员:两个。顾客:就你和(外面)那个小姐?理发员:不,没有小姐,我们这是正规理发店。[[]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现代外语,2003[]宗世海.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现代外语,2003(3):265-274例20:(曹禺《雷雨》中的片段)鲁四凤:你的话我有点不懂,你好像有点像二少爷说话似的。鲁大海:你是要骂我吗?“少爷”?哼,在世界上没有和两个字![[][]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例19、20则是听话人的自我价值观心理引起的话语误解。自我价值观心理是指根据听话人自己的价值判断理解话语的心理类型。例19中,顾客按一般习惯称那个年轻女子为“小姐”,理发员却不愿意承认她为“小姐”,且以“正规”之类自评。在理发员的价值观系统里“小姐”这个称呼为贬义。例20的鲁大海和鲁四凤是亲兄妹,鲁大海是矿工中,属于典型的工人阶级或被压迫阶级;鲁四凤在资本家(周家)家中当佣人。在这里,鲁四凤的话本无贬斥鲁大海之意,她只是说鲁大海的话语二少爷周萍的话一样不好懂。而在鲁大海的价值观系统中,“少爷”是资本家的代表之一。出于阶级矛盾,鲁大海很是反感“少爷”这一概念,于是认为四凤在骂他。例21:一天,A穿上新买的裙子出门去约会,等男友来接的时候碰到了邻居B。A:(照镜子补妆)B:哇,好漂亮啊……A:谢谢啊,其实我也就随便化化……啊,我等的人来了,先走了。B:(低语)我是说裙子很漂亮,在哪买的?例22:1998年10月19日,东莞理工学院。宗老师上午借张老师两篇文章,是她自己写的,分别发表在两份杂志上。下午宗老师又见到她宗老师:你的大作很好。张老师:好什么?宗老师:我想复印一篇文章,还不能马上还。(宗老师想印的并不是她的文章)张老师:哎呀,那文章还值得你印?[13]这两例的话语误解是由自我期望心理引起的。自我期望心理指在荣誉或物质利益方面对自己做过高的估计,把话语理解为自己所期望或对自己有利的心理,也可称为自我利益心理。例21中B的赞美并没有明确具体是什么,在下文才有所体现。而在听话人A的自我期望中是要给恋人美好的印象,于是误解了B的赞美。例22中宗老师虽然表明张老师的“大作很好”,但并没有说要印谁的文章,别人的还是张老师的。听话人张老师在自我期望心理的作用下理解为“他认为我的文章很好,现在还要复印呢”。于是谦虚道:“哎呀,那文章还值得你印?”误解产生了。例23:老王是个乐观而略显迟钝的人,因此好朋友有时对他说——好朋友:你也太好脾气了,老王!他笑着,似乎要害羞——老王:左不过多卖点力气,好在身体棒。他又楼起袖子来,展览他的胳膊。(选自老舍《铁牛和病鸭》)[NOTEREF_Ref34983495013]例24:两个好朋友A和B在聊天,A接到丈夫公司有事出差几天的电话后。A:你老公真忙啊。B:是啊,他公司正在拓展阶段嘛,忙点也正常。不过他每次回来都记得给我带礼物呢!A:你怎么这么单纯啊。B:(羞涩)嗯,我老公也这么说过呢,他说最喜欢我这点了。A:……这里的话语误解则是由乐观心理引起的。乐观心理是指将贬抑、批评自己的话语理解为褒扬、赞美的天真、善良的心理。例23中听话人老王对说话人好朋友的抱怨一点儿也没有听出来,反而理解为表扬。例24中A的话语其实是对B的批评,更深层的意思是“你怎么不警觉点,丈夫经常出差可能有猫腻”。显然乐观心理并没有让B揣摩到这一点。乐观心理导致的误解大多数是听话人对批评、抱怨、责怪等不好意知觉不够,属于先天情商方面的不敏感。以上四种社会心理类型和分析方法多为借鉴宗世海的“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2003)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心理类型也会影响到言语交际导致话语误解的产生,基于本人精力、资源有限,就不再深入探讨了。(三)认知程度的差异认知程度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交际内容了解的程度,可以说认知程度存在差异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的失误,更容易导致话语误解。往往不同国籍、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身份等的交际双方会产生认知程度的差异。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实例:例25:妈妈:昨晚去哪了?那么晚才回来?女儿:上“网吧”去了。妈妈:什么“网吧”。女儿:“网吧”就是“网吧”。妈妈:哼,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以后别去了。[NOTEREF_Ref349849151\h6]例26下面的对话是一位母亲和女儿的一段对话,她的女儿很胖还是单身。(A:母亲,B:女儿)A:Honey,Haveyoubeendatingwithboy?B:No,IamtryingtofindmyMr.Right.ButIcan’tmakeit.A:Wow,(mothermovesintokitchen)whatdoyouwanttoeattonight?B:Iwantapieceofthatbeefcake.A:What?Beefcake?Youmustkeepyourbodyslim.A:Oh,Mom(thedaughterissoangry)[NOTEREF_Ref3498358235]以上两例的话语误解很明显是由于不同年龄层对新事物的感知度和认知度不同引起的。可以说“网吧”和“beefcake”在两位母亲的认知世界里是不存在的,于是只能通过女儿们提供的其他信息进行推测:网吧→晚归→名字和酒吧类似,不正经→不是好地方;beefcake→女儿因为肥胖而单身→词汇与冰淇淋蛋糕、生日蛋糕类似→牛肉蛋糕,让人更胖。两位母亲都是由于对这些新鲜事物和新词汇不了解,进而在女儿含糊不清的表述中进行了错误的先入为主的臆断,这是听话人的失误。而说话人,两位女儿,年轻人追求时尚与新鲜的同时,忽略了听话人(母亲)对流行的感知度和立场,并且在与长辈的交流中明显缺乏耐心与沟通,在一开始的对话中误导了听话人的思考方向,这是说话人的失误。因此,这就是由不同年龄层认知程度存在差异造成的误解。例27(在医院门口,病友小李痊愈要出院,张医生为他送别)。张医生:欢迎你再来!小李:什么?你还嫌我病得不够,要我再病一次?[NOTEREF_Ref3498359004]例28:(在机场,甲为乙送行)甲:祝你一路顺风!乙:顺你个头!我还不想死。[NOTEREF_Ref3498359004]张医生为送别小李所说的话,甲为送别乙所说的话纯粹是出于礼貌。就我们的一般认知而言,病人与医生类似于服务人员与顾客,在顾客满意消费结束时,总是出于礼节说一句“欢迎再来”;甲为乙送行,祝福对方一路顺风更是正常用语。问题在于,张医生和甲都忽略了交际原则中的“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就说什么话”,张医生忽略了自身并不是一般的服务人员的身份,没有人想生病住院;甲忽略了送行的地点是机场,更忽略了如果顺风飞机起飞和降落的难度这些是说话人的失误。听话人在这里则是对说话人的初衷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只关注了说话人说的话:病友小李联想到张医生祝他再生病住院;乙的认知结构告诉他,飞机降落是逆风而行,“顺风”会出事的,这就是由不同场合和身份导致对同一事物不同认知引起的误解。例29:(打电话)A:xx在家吗?B:他,(稍有停顿,声音略低)去“尧山”了。A:这样啊,那他什么时候回来呢?B:他,不回来了。A:???[[]黄玉淑.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黄玉淑.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365-367例30:女生A:听说吃猪脚可以美容。女生B:是的,我也听说了。女生A:那今晚我们一起“美容”吧?女生C:啊,别去美容,自然保养是最好的,那些药物对皮肤有刺激……女生A、B:(狂笑)[NOTEREF_Ref34983621615]在当地,“尧山”是埋葬逝者地址的代名词,话语意义是一个地点,然而A并不是本地人,之推测出尧山是个地名,并没有“尧山”近似于墓地的认知,于是一再追问B。这里说话人的失误是错估了打电话者并不是当地人的事实。按照常理推断,当地人或亲朋好友应该已经知道了“xx”已经逝世的消息,显然对方可能不是本地人。而听话人的失误是忽略了说话人的语气变化和停顿,否则就算不会推断出xx已经不在了的可能也应该察觉到对方在提及xx时的尴尬与回避。这是双方对“尧山”认知程度不同引起的差异。例30中的话语误解,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对“美容”一词的认知不同引起的。用“吃猪脚”这一概念来指代“美容”是女生A和B共同达成的认知,而女生C可能并没有参与A,B之前达成共识的对话,而是将自己认知中的“美容”代入到A,B话题中去,造成了误解。例31: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一家餐馆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希望女服务员满足他的愿望。Customer:Wouldyoupleaseservethechickenundressed?(直译:您能给我提供不穿衣服的鸡吗?)(意译:您能给我上不加调味料的鸡吗?)Waitress:No,Ican’t.(不,不能。)Customer:Whynot?(为什么不能?)Waitress:YouareinChina,Sir.(先生,你是在中国。)[10]例32:还有另一段对话,一个中国人在一家美国餐馆点菜。A:WouldyoupleaseservetheBird’snestinaclearsoup?B:No,Ican’t.A:whynot?B:Areyoukidding?[NOTEREF_Ref3498358235]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由餐馆中不同国籍的客人与服务员在点餐过程中对菜名的不同认知造成的误解。第一个例子是说话人(美国人)的“thechickenundressed”是否等同于听话人(中国人)认知中的“蜜汁鸡脯”,在这一点上,双方是存在差异的。而例32说话人(中国人)用英语表示的“Bird’snestinaclearsoup”能否使听话人(美国人)在认知结构里将之联系到中国饮食文化里一道被叫做“清汤燕窝”的菜,这显然也是失败的。因为美国饮食文化里面并不存在这道菜,即使说话人用实际的语言说出菜名,听话人也成功的接受了信息,误解依然会出现。这两例误解的产生,就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没有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双方的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势必将认知差异在交际过程中的影响扩大。这种中西词汇甚至欧美拉丁词汇的认知差异造成话语的误解并不罕见,类似的例子还有。例33:A:HiMr.Wang!B:HiJohn!A:I’veheardthatourteacher,Mr.Likickedthebucketlastnight.B:Haha!Sowhat?Hejustneededtoraisethebucket.A:Oh,no!…Imeanheisdead.[[][]蔚华.关联理论与话语误解探微[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4-115例34:A:Letmehavearest.Imalreadyknockedup.B:Myheartiestcongratulationtoyou!A:Whydoyousaythat?B:Whyshouldn’tI?You’reinafamilyway.[[][]柯金算.请别误解[J].福建外语,1984(3)“kickthebucket”指死亡,显然在前一段对话中,B一定是中国人,A可能是英美人士。后一段对话中的A可能是英国人,B则可能来自美国,因为,英国人说的knockedup,意思是“筋疲力尽”,而美国俚语中的knockedup却是“怀孕”的意思。双方来自的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认知结构,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差都是交际双方交流中最大的阻碍,这种说话人与听话人认知的不对等更是造成话语误解现象的根本原因。例35,西方人:您的夫人真漂亮!中国人:哪里,哪里。西方人:眼睛,鼻子……中国人:哪里,哪里。西方人:还有嘴巴……中国人:哪里,哪里。西方人:……例36:Kathy和David是一对来自北美的夫妇,在中国工作,交了些中国朋友。David有时要出差几天,这时候如果有人打电话找他,Kathy和这些人的谈话总是不愉快。“Wheredidhego?”对方总是问。“CanIpassonanymessage?”Kathy礼貌地问,试图避开那个问题。“Isheoutoftown?”对方常紧追不放。“Yes,canIhelpyouinanyway?”Kathy尽量礼貌地说,但她已经感到不舒服。[[][]戴凡,StephenL.J.Smith.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在此二例中,中西方对赞美的回应方式和隐私的重视度的差异再次引了话语误解。中国人总是以谦虚的态度回应赞美,西方人则以坦率的接受和感谢回应对方。在隐私的观念上,西方人把个人的行踪、年龄、收入等视为个人隐私,他人的不断询问不仅无礼,而且令人感到威胁。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的行踪、家庭,甚至收入,并非是很私人的事,绝大多数人对这种问题习以为常。这两个例子的听话人(中国人)都套用了本国的意识思维,用中国人的社会表征回应、追问对方,让西方人和Kathy感到诧异与不舒服;说话人同样依然习惯用本国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判断对方的意图。最终,双方的交流以不愉快结束。三、话语误解的避免在对话语误解产生的原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言语交际成功等式来避免话语误解的发生。对上文各种实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出。日常交际中产生的误解现象归根到底,在于参与交际的双方——说话人和听话人。我们就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度来谈谈避免话语误解的可能。1、说话人应做的努力在言语交际中,作为主导一方的说话人,在表达自身愿望之前,就应该对听话人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表述能力有一个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