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_第1页
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_第2页
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_第3页
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_第4页
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剧与中原地域文化略论摘要:豫剧是我国的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中原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产物,有着强烈的中原地域文化烙印。豫剧的人物性格、表演风格、流行剧目以及语言特色都是生动的中原文化展示。关键词:豫剧中原地域文化一豫剧概述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除河南省外,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豫剧中的中原地域文化体现1豫剧的吸纳力与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关键时刻,河南在大量时间里都是国都所在地,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多种文化的集散地。因此,一般来说,国都文化总是吸纳了多种文化成分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必然具有包容精神。中原又处在中国地理中心,是东南西北各地来往交流的必经之地,即使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地理中心的位置依然存在,四面八方的文化还是会常常在这里聚集或传播。因而,产生于中原文化土壤中的河南戏曲秉承了这种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和吸纳力。豫剧在清乾隆年间出现,诞生之初还依附在其他剧中门下,但它胃口极好,吸纳了当时流行的罗戏、卷戏、弋阳腔、昆曲等的营养,到清末,便由一个不起眼的剧种发展成万众瞩目的大剧种,剧目众多,表演语汇丰富。当然,没有包容性就没有戏曲艺术,包容性并不是豫剧的独有品性,但是豫剧为首的河南剧种能有如此大的吸纳力,甚至在声腔体系衰老的情况下还能吸纳新元素而返老还童,确实表现了河南戏不同凡响的包容能力。不仅如此,豫剧还具有强大的中和能力,将大量从其他艺术吸纳的成分互相融合,并保持原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豫剧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也造成了它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地方剧中,不仅能在河南临近的省份如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山西、陕西落户,而且能够在贵州、四川、甘肃、新疆、西藏、黑龙江、台湾等边远省份安家。2豫剧的教化作用与中原文化强烈的宗法道德意识中原文化是一种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中原是一个具有长期农耕历史的地区,也是一个长期保持宗法制度的地区。在一个封闭的内陆环境要维持农业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恪守自己的农田疆界而互不侵犯,这就需要一些道德信条让人们自我约束,相互约束,农耕方式是培养道德意识的土壤。而在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与政治又密切相关,甚至混为一体,违反道德即是违反法律,强烈的道然朴质最本质的追求。众所周知,河南豫剧的观众大都是农民,如果真的把现实生活中的帝王将相的本来面目反映给他们看,他们反而不会理解或者会感到别扭。豫剧人物的农民化变形是河南戏实现自然美的重要途径。当然,艺术变形也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河南豫剧中也不乏变形过分而成为粗俗的例子。4豫剧的风格与中原地域因素影响中原的西部,是巍峨雄浑的大山,东部是广阔的平原。大山给人威压感、崇高感,让人形成悲壮、沉稳的心理。而平原则让人心胸开阔、坦荡,容易形成豁达豪放的心理。历来政治家、军事家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信念,中原就成为他们争夺天下的打战场、主战场。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也饱经战争的洗礼和锻炼,形成了尚勇好武的心理。这样背景下形成的河南戏曲,也形成了阳刚之美的主调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豫剧的正剧和悲剧大都是包公戏、争战戏、宫廷戏,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激烈的情感状态,表现崇高的道德力量和人格力量,在内容上给人以震撼、鼓舞、激荡。反映家庭生活的正剧、悲剧则是多表现义士、孝子、烈女的现身精神,在尖锐的冲突之中传达强烈地情感。在豫剧舞台上经常出现、观众最为喜爱的女性形象,如穆桂英、黄桂英、白素贞、樊梨花、刘金定、红娘等,都是女中豪杰,她们以叱咤风云、英勇刚烈、敢作敢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些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同样表现出了相当成分的阳刚之美。其次,豫剧喜欢营造热闹红火、大气磅礴的舞台风貌。除了上面提到的包公戏、争战戏会组织盛大的舞台场面,即使是一下角色不多的剧目,也能利用演员的表演形成有力度的舞台气势。如《司马茅告状》,基本上是司马茅的独角戏,写状时,司马茅把放在台后的桌子举过头顶搬到台中,然后跳上桌子,左手托着状纸,右手举起夸张了的大笔,,用悲愤激昂的狮虎音吼出:“司马茅要写冤枉状,告天告地告上苍”,一杆大笔有力地挥动,状纸不断抖动,人物须发折子大幅度摇摆,却有气吞山河之势。第三,豫剧的唱腔、音乐和表演激昂、欢快。唱腔和音乐以高亢为主要特色,表演也是力度强、幅度大。有时角色对打,真刀真枪,甚至把架势很大的大洪拳套路搬上舞台,再有些惊险的绝技,真叫观看者血气为之震荡。正如之前所说,想总结出豫剧所独具的特点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发现,除河南豫剧外,山西、陕西的戏曲也是以阳刚之美为主调,但山、陕地区以哭诉为主,而豫剧以呐喊为主调。因此可区别为悲壮的阳刚之美和雄壮的阳刚之美。5豫剧剧目题材的地域性选择豫剧的题材表现和思想内容都受到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的影响。题材主要是中原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借鉴、吸收了中原地区传说故事、民间说唱、历史演义等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豫剧大量的剧目取材于河南的生活素材和民间传说,如传统戏中一开封为背景的包公戏、杨家将戏、水浒传戏、岳家将戏等,还有很多事在河南流传很久的故事传说,如《三上轿》《洛阳桥》《抬花轿》《桃花庵》《王金豆借粮》等。现代戏主要表现中原地区农民的现实生活,如《朝阳沟》《李双双》《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都饱含着河南农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内涵。6中原方言俚语在语句中的使用豫剧剧本的构成主要是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乡土语言。那些描写乡景乡情乡风乡言、土语土音土腔土调,让人看得懂听得清,给人以亲切感。如《朝阳沟》中“前腿弓后腿蹬”、“我往那里去呀我往那里走”、“亲家母你坐下”、“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句,不但乡音乡语,土腔土调,而且音调、节奏与豫剧艺术风格相统一,能够微妙地传达出中原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种音乐的美,引起人的乡土感情。张履谦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调查了开封豫剧的演出情况后说:“梆子戏能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他们的乡音土语和入微的表情,能够刺激大众,能够使大众得到一种不可以言喻的安慰。”豫剧中大量运用了人们彼此对话时的方言土语,如“咦”、“中”、“啥”、“咋”等,传递着中原乡野之民特有的粗直与憨厚。豫剧演唱时的词句浅俗,语言有农民化倾向,传达的感情、再现的事件、塑造的人物,让农民感觉亲切自然。豫剧博采中原民众的口语,具有生活气息。说乡音,唱乡调,唠乡土,叙乡事,抒乡情,通俗易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唱词典雅,豫剧一唱却成了:“有张生我泪如梭,骂声莺莺女娇娥:天到三更半夜过,你咋不给俺来暖脚!”《花木兰》唱词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与重视吸收融合中原生活语言音调,也就是用民众口语化语言创腔分不开。如其中“爹娘且慢阻儿行”唱段结尾,用了这样的唱腔:“儿愿替爹爹远去从征(嗯啊哆呀嗯哪咳呀哪咳呀哈哪哪嗯啊)”,运用了一些地方生活细节中的音调,从而加深了真实性。三豫剧的展望

中原地域文化在历史及地理等综合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是豫剧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原文化在促进豫剧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豫剧得以传播和延续。

豫剧彰显的是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传达的是中原人民的情感。它对于华人同胞来说已经超越了单纯剧种的意义,是同根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纽带。因此,豫剧只有大步走出去,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剧目,豫剧只有保持自己的风格才能生存;但是,不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非遗”在大量的演出中得到保护,在动态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

豫剧发展的趋势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新生代的趣味也会发生改变,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会变化,如何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依然守住传统的趣味、传统的表演方式,这是对豫剧从业人员的一种考验。我们要应对这种难题,没有一门艺术可以永久生存下去,但她会在时代的进程中流有传统的血液,一脉相承。我们一方面保留我们现有的水土,不要让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要能够满足城市环境中新生代的日常生活方式的需要,这是豫剧发展的方向。豫剧其实一直在发展中,50年代的豫剧跟今天的豫剧差别很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都在不断的引入新元素,不断的创新。比如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

一个剧种能否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影响到其生命力旺盛与否,豫剧与河南百姓有着良好的关系。豫剧泥土味与生活气息较浓,于反映现代生活方面成就较显著,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