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师串讲_第1页
2022年经济师串讲_第2页
2022年经济师串讲_第3页
2022年经济师串讲_第4页
2022年经济师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5 PAGE1 /NUMPAGES54PAGEPAGE12011年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串讲班章节学习讲义-全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

(一)掌握需求的含义:注意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二)掌握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对需求的影响(1)消费者的偏好(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3)产品价格一般而言,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4)替代品的价格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5)互补品的价格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6)预期(7)其他因素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三)掌握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特殊商品不符合需求规律,如钻石、某些生活必需品

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的变动分为两种类型:(1)需求数量的变动①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②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2)需求的变动①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的变化②整条需求曲线的位移二、市场供给

(一)掌握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影响供给的因素对供给的影响(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3)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或革新,将增加产品供给。(4)预期(5)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它因素(二)掌握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供给规律:一般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正向关系变化。

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供给的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供给数量的变动①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②供给曲线上点的变动(2)供给的变动①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②整条供给曲线的位移三、均衡价格

(一)掌握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含义

均衡价格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最高限价与保护价格措施(掌握)最高限价保护价格定义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就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措施类型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实施的情形当某些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当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与均衡价格的关系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产生的影响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短缺。往往出现供过于求现象保障措施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需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注意事项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四、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1.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E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取其绝对值。

2.熟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3.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Ed>1

(2)需求单一弹性。Ed=1

(3)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Ed<1

4.掌握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因素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其需求价格弹性大。(2)商品的重要性基本必需品,弹性小;非必需品,弹性大。(3)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越多,需求价格弹性越大。(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5.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类型与总销售收入的关系(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动趋势;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适于采用薄利多销的政策(2)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3)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二)需求交叉弹性

1.掌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Eij=商品i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动

2.掌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类型类型弹性值(1)替代品Eij>0(2)互补品Eij<0(3)无关的Eij=0(三)需求收入弹性

1.掌握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

2.熟悉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Ey=1——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是成相同比例。

Ey>1——收入弹性高(高档品)

Ey<1——收入弹性低(必需品)

Ey=0——与收入无关

Ey<0——收入增加时买得少(低档品)

(四)供给价格弹性

1.掌握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定义: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Es为正值。

2.熟悉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s>1,供给弹性充足;(2)Es<1,供给弹性不充足;(3)Es=1,供给单位弹性;(4)Es=0,供给完全无弹性;(5)Es=∞,供给完全有弹性。

3.掌握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1)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时间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无差异曲线

(一)效用理论

1.了解经济人假设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

2.掌握效用的定义: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4.熟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定义;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边际效用TU上升MU>0,但递减TU最大MU=0TU下降MU<0(二)无差异曲线

1.掌握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1)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2.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掌握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离原点越近,代表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低。(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掌握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边际商品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无差异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是因为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

掌握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二、预算约束

掌握消费者预算约束的涵义: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的斜率=-P1/P2,即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的负值。

掌握影响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因素:收入、商品价格。

(一)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二)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同比例或不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向内旋转或向外旋转。

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

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一)消费者均衡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实现效用最大化。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

掌握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MRS=P1/P2

(二)消费者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了解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掌握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

掌握科斯的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二)掌握生产函数: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2.熟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1)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

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2)总产量曲线的图形

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后以递减的速度上升,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后下降。

MP>0时,TP上升;MP=0,TP最大;MP<0时,TP下降。

(3)平均产量曲线的图形

MP曲线与AP曲线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四)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根据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变化比例的比较,可以将规模报酬分为三类:(1)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报酬递增;(3)规模报酬递减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一)掌握成本的含义

1.机会成本: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实际上是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3.经济利润

在经济学中,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

(二)掌握成本函数

1.成本函数的含义和类型

成本函数: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

由于考察期的不同,分为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

2.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掌握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的含义。注意边际成本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

(三)掌握短期成本曲线

1.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2.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上升的曲线。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3.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即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为零,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4.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逐渐接近横轴

5.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

6.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7.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8.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一)掌握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掌握市场结构的含义: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市场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掌握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3.进入障碍的大小

(二)掌握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按竞争程度由高到底、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市场结构生产者的数量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产品差别程度进出的难易程度典型行业完全竞争市场很多价格的接受者无差别容易某些农产品市场,如玉米、小麦垄断竞争市场较多对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有差别比较容易啤酒、糖果等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个有较大程度的控制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比较困难汽车、钢铁等完全垄断市场一个价格的决定者无相近替代品非常困难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等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

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熟悉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AR、MR是相等的。单个企业的AR、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

(三)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MR=MC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

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

(三)掌握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MR=MC,利润最大化原则。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

(四)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2011年新增)

一个垄断企业索取的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弹性。弹性低,垄断者可以确定较高的价格;随着需求价格弹性增高,则价格将逐渐接近于边际成本。

(五)价格歧视

熟悉价格歧视的含义类型含义第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价格因人因量而异第二级价格歧视(批量作价)价格因量而异第三级价格歧视价格因人而异熟悉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

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2011年新增)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1.垄断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

2.短期均衡分析

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短期均衡包括盈利、利润为零、亏损

(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形成的两种模型:协议价格制;价格领袖制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一)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注意帕累托改进的概念: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市场失灵的含义

熟悉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掌握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一)掌握垄断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二)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掌握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存在正外部性时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四)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

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三、掌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政府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垄断(1)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2)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如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1)税收和补贴手段

(2)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

掌握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信息不对称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国民总收入(GNI)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1)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2)国民总收入(GNI)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二)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其中生产税净额: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具体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GDP=C+I+G+(X-M)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含义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消费者(居民)和企业I=S三部门经济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I=S+(T-G)

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四部门经济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I=S+(T-G)+(M-X)

其中,(M-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0<MPC<1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消费函数:C=α+βY

即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注意:MPC<APC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Ct=c·YPt

该理论认为,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二)储蓄函数

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掌握储蓄函数:S=-α+(1-β)Y

(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0<MPS<1。

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APC+APS=1;MPC+MPS=1

(三)投资函数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函数为:I=I(r)=e-dr

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

(四)投资乘数

k=△Y/△I=1/(1-β)=1/s

(五)熟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2011年新增)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2011年新增)

(一)总需求

1.掌握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利率利率上升,总需求减少;利率下降,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减少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增加,总需求增加,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减少税收税收减少,总需求增加;税收增加,总需求减少预期乐观预期,总需求增加;悲观预期,总需求减少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价格总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2.总需求曲线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反方向变动),形成总需求曲线AD。熟悉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的含义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水平反向变动的效应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这种反方向变化的现象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二)总供给

1.掌握总影响供给的因素:价格与成本,此外企业的预期是一个重要因素。

(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Y相交的垂直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熟悉总供求模型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G=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度所实现的经济总量=△Yt/Yt-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2.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2)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经济发展。

(二)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熟悉两因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2.掌握三因素分解法

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叫“索罗余值"

GA=GY-αGt-ΒGK——能够利用该公式计算“索罗余值”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

1.熟悉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2.熟悉经济周期的类型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长周期(50~60年,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8年左右,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3~5年,基钦周期)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二)熟悉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扩张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熟悉各阶段特征。

(三)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2011年新增)

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的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四)我国的经济波动(了解)(2011年新增)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属于增长型周期波动,波动幅度并不大。

(五)掌握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2011年新增)类型具体指标一致指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行指标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经济发展(2011新增)

(一)熟悉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

1.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3.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的提高。因此以人为本就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要促进“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熟悉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注意五个统筹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

(一)熟悉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掌握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总需求和总供给

(三)熟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1)对工资的影响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2)对利息率的影响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3)对汇率的影响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4)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就业和失业

(一)掌握就业和失业的一般含义

(二)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注意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概念。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熟悉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注意: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四)掌握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和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五)熟悉我国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特点

由于二元结构和体制转轨,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矛盾比较严重。熟悉二元结构的定义: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三、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系

(一)奥肯定律

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二)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弗里德曼认为,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掌握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掌握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用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二)熟悉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1)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口贸易额就越大。(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

如果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2)汇率水平

如果一国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三)掌握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或限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关税限制(壁垒)直接补贴非关税限制(壁垒)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公共卫生检疫标准间接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四)倾销与反倾销(2011年新增)

1.掌握倾销的含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2.倾销的类型:掠夺性倾销、持续性倾销、隐蔽性倾销、偶然性倾销

3.反倾销措施: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

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2)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3)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国际资本流动

(一)熟悉国际资本流动含义和类型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时期的长短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国家贷款等;短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资本流动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二)熟悉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一般来说,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动因是追求利润。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熟悉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和资本流出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熟悉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第二部分财政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新增)

(一)掌握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特征

“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掌握)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该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消费上的非排他性该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二)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1.公共物品的融资(1)政府融资(强制融资)

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或自愿融资)

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物品的生产(1)政府生产(2)合同外包

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利性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机构,不论性质如何,合同外包都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四个方面内容

(1)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2)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2.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主要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

(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掌握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资源税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2011年新增)

(一)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

掌握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二)熟悉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投票循环、官僚体系无效率、利益集团与寻租第十一章财政支出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2011年修订)

(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1.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2.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3.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国际通行的统计分类方法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熟悉其含义。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晰的反映。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其中:

(1)按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分别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

(2)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12个“类”级科目。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一)熟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常用相对规模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规模,我国常用:(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3)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财政支出变化趋势看,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国家的制度安排。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也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

(三)熟悉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主要有: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等。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将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中,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马斯格雷夫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政府部门的支出必然快速增长。

公共选择学派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

(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

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重点:义务教育;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

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一)熟悉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进行的。

4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原则(掌握)(1)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考评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2)分类管理原则;(3)客观公正原则;(4)科学规范原则考评方法(掌握)(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指标选择(掌握)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阶段划分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第十二章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一)掌握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1.掌握财政收入的含义

2.政府收入的分类(2011年新增)

国际上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和其他收入。

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6类。

3.熟悉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2011年新增)

(二)了解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2011年新增)

注意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结合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府职能与支出责任来讨论。

二、税收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1.税收的基本含义

2.掌握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其中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二)掌握税制要素中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熟悉其它要素

(1)纳税人(纳税主体):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它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外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目:反映征税的具体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3)税率

税率: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体现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基本形式: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三)掌握税收的分类分类标准具体内容(1)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船税。资源税: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划分从价税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价外税:增值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直接税:纳税人即负税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属于直接税间接税: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流转税属于间接税。(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四)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2011年新增)

税收收入最初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达到一定税率水平后,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

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税负转嫁

(一)掌握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和税收资本化六种。

消转:自我消化税款。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税收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影响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课税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4.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5.商品的竞争程度四、国债

(一)掌握国债的基本含义

国债,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二)了解国债的种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分为内债和外债2.按偿还期限划分分为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以上)。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3.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实物国债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货膨胀时采用。1950年我国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实物国债。(三)掌握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国债的基本功能

以发行国债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债券”之称。特别是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4.调控宏观经济

(四)掌握国债的负担与限度(2011年新增)

1.国债的负担

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国债的负担:认购者负担(债权人负担);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

2.国债的限度

(1)熟悉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

①国债余额——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2)掌握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国债负担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国债累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100%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我国分为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此外,反映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为:当年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

(五)李嘉图等价定理(2011年新增)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六)国债的制度

国债制度一般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构成。

1.国债发行制度

国债发行制度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

国债发行条件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2.国债偿还制度

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3.国债市场制度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和期权交易方式。熟悉其具体含义第十三章政府预算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一)掌握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掌握其具体含义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二)熟悉政府预算的职能

注意:政府预算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预算调整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掌握政府预算的原则

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合法性、公开性、年度性。

(四)熟悉政府预算的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1.按预算编制形式(1)单式预算

(2)复式预算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1)增量预算

(2)零基预算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1)年度预算。

(2)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1)平衡预算

(2)差额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1)投入预算(2)绩效预算(3)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1)中央预算(2)地方预算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组成。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2011年新增)

1.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批准本级预决算的权力机关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预算执行,审批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2.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人民政府是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的动用

3.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

4.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5.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1.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报公布的财政收支、财政赤字的数字,是就公共财政预算而言的。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项目由财政部审批,重要的政府性基金项目须报国务院审批。所有政府性基金都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按法定程序接受人大审查和监督

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相同之处:同属政府预算的范畴

不同:资金的管理方式不同。政府性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原则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列赤字。

编制原则:(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2)相互独立,相互衔接;(3)分级编制,逐步实施

从2010年开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交全国人大审查批准4.社会保障预算(1)指导思想和原则

原则:①依法建立,规范统一;②统筹编制,明确责任;③专项基金,专款专用;④相对独立,有机衔接——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可补助社会保险基金;⑤收支平衡,留有结余

(2)编制范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

(3)编报、审批、决算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财政部审核后,由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向国务院报告。待条件成熟时,由国务院适时向全国人大报告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

(一)预算编制制度

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

(1)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部门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支出预算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排序在此基础上编制具有综合财政预算特点的部门预算(2)部门预算编制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下两上”的基本流程。

2.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从2011年1月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二)预算执行制度

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我国从2001年开始,正式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取消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运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二)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技术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受益与负担对等原则,熟悉各个原则的具体含义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2011年新增)类型特征代表国家(1)财政联邦制模式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2)财政单一制模式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财政单一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2.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四)了解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掌握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994年改革近年来的调整完善确定支出范围(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收入划分(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

(2)调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

(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而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

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

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转移支付制度(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三)了解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四)“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2011年新增)

(2)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3)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4)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财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

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2011年新增)

(1)完整性;(2)对称性;(3)科学性;(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法制性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

1.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和专项拨款

2.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组成(1)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了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等具体项目。(2)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3.税收返还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十五章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一)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

(二)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三)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

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一)掌握财政政策的工具政策措施运用或作用1.预算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1)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采用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2)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采用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3)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时,采用中性财政政策。2.税收政策(1)税收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在繁荣时:增加税收,降低社会总需求;

在萧条时: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2)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3.公债政策4.公共支出政策5.政府投资政策(1)通过调整政府投资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和未来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供求总量。(2)通过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可以对经济结构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

过热时,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萧条时,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当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时,但总供求结构存在问题时,有保有压。6.补贴政策(1)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热时:减少财政补贴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

萧条时:增加财政补贴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2)财政补贴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二)财政政策类型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具体解释1.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1)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

(2)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反经济周期。分为:

(1)汲水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通过公共投资来启动社会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方法。

(2)补偿财政政策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萧条,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需求,结果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扩大。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经济繁荣,此时政府通常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社会需求,结果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缩小或盈余扩大。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稳定增长时期采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双松”、“双紧”、“松紧”搭配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2011年新增)

(一)财政政策的乘数类型计算公式税收乘数税收乘数KT=国民收入变动率△Y/税收变动率△T=-b/(1-b)

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B=国民收入变动率△Y/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b/(1-b)

说明政府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同方向变动

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Kb=1

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二)财政政策时滞(2011年新增)认识时滞内在时滞

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联系行政时滞决策时滞外在时滞

与决策单位直接发生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活动执行时滞效果时滞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我国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2008年第三季度——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熟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2.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主要体现在增值税转型改革——生产型转向消费型;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了解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货币需求

掌握货币需求的定义:注意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派生需求。

掌握货币需求量的定义: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二)熟悉传统货币数量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

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π=K×Y/M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三)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人们基于货币的流动性持有货币。

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交易性需求,L1=L1(Y)预防动机投机动机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2=L2(i)L=L1(Y)+L2(i)(掌握)(四)掌握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④其他因素M/P=f(Yp;W;im,ib,ie;1/p·dp/dt;μ)(掌握)

二、货币供给

(一)掌握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1.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2.掌握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掌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量,其中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属于潜在的货币(二)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掌握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