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昌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成果。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绕不开对独创性概念的理解:若人工智能创作物不具有独创性,又谈何可版权性呢!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考虑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符合独创性标准的要求,而使其可被视为作品;其次,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考虑智能作品的归属问题,即究竟是将作品权利归属于人工智能设计者,还是所有者,抑或是使用者,甚或突破性地赋予人工智能这一新的主体。现有理论在独创性的理解上并不一致:或强调独创性是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的反映,即从作者权角度去理解独创性;或直接从“独立创作”和“稍许的创造性”两个内涵来理解独创性;或主张仅需要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只要作品在客观上的表达并非“必然如此”即可。对于这些不同的理解,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核心问题在于是否仅仅采取客观标准即可。换言之,当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表现形式上同人类创作作品完全一致,以至于如果该作品是由人类创作完成,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授予版权时,我们是否根本无需考虑该作品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还是自然人的问题。而进一步的问题便是:产生作品的“创作”是否只能由自然人来完成呢?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第1款之规定,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即为创作,并未明确要求该智力活动必须是自然人所实施的。那么,从“智力活动”一词,是否能够推断出其暗含了对作品创作者必须是自然人这一内在的要求呢?毕竟,在传统认知中,唯有自然人才有“智力”。德国《著作权法》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认为其不可能直接实施创作行为,坚持版权主体必须是那些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即所谓“创作者原则”。独创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与现存的作品表达不一样。不一样只是外在的表现,其实质是经过了主观的思考,有了一定的构思之后,运用创作元素的一种能动的表达。但关键却恰恰在于,人工智能的思维模拟范围不断扩大,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例如,来自巴黎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GaetanHadjeres和FrancoisPachet在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合唱歌曲上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使用了352首巴赫的歌曲,将其转换成不同的音符,形成2503个作品,包括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系学生在内的1600名听众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以为是巴赫本人的作品。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最起码能够说明人工智能产物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第一,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第二,“表面”具有法律所要求的独创性;第三,具有可感知性和可复制性。即使不认为人工智能具有社会性,进而完成能动的生物过程,也不妨碍我们将其创造物作为一种可财产化的信息看待。(摘编自易继明《人工智能创作物是作品吗?》)材料二:不管人们是否接受、看法如何,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开发,已经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已经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创作格局及其文艺观念,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人工智能用之于电影制作,则打破了电影基于照相的写实本体特征,能够使非现实的景观(如《阿甘正传》中阿甘跨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的场面等)或不存在的事物(如《侏罗纪公园》中早已灭绝的恐龙等)成为真实生动的可视性存在,这自然也极为有效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二是开拓了艺术想象空间。电脑创作是艺术质素与艺术媒介的随机性组合,可以不受人为理性因素的制约,故而由其程序运作而生成的诗句,呈现出的竟是更为奇异多姿的想象世界。这尤其表现在“电脑诗人”的作品中。如在刘慈欣创作的《作品28610号》中出现的“我多想水晶般晶莹地打盹”,在《作品第46号》中出现的“狂饮吧猜测吧冬眠吧抬头吧,弓形的新的一年”,在张小红的机器诗代表作《李白诗仙》中出现的: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如此沁园春/如此上九天有时候/他的狂想掺了羊毫或狼毫的笔锋/一抖墨/浸透了宣纸/就白发三千丈/黄河入海流/壮壮烈烈醉倒华夏/太白以春愁下酒/太白听涛到秋悲去/太白抒情作意象/太白以浪漫推敲韵脚电脑之作所呈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实际上,便正是这样一种意象性的文字符号随机组合的结果。而这样一类由自由联想性质的随机组合而生成的想象境界,对于人力创作的诗歌境界来说,无疑是有丰富与拓展之意义的。三是促进了文艺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学艺术观念中,“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是主体情感的表现”“内容决定形式”等,一直受到高度推崇与肯定。而电脑艺术,显然已不再是生活的反映,而是数字技术的产物;它也不再是情感的表现,而是随机选取组合已有符号库存的结果:它更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倒是形式在决定内容了。不论电脑创作达到的程度如何,这类探索至少可以为我们探讨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提供新的启示,有利于促进上述观念之变革。未来的科技发展,的确难以预料,但至少从我们更为了解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情况来看,这种悲哀与担心还是缺乏根据的,因为从人工智能在各个门类的创作活动及相关作品中,至今还看不到电脑能够完全代替人脑的任何可能性。机器性的电脑,至今也还没有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电脑与人脑,毕竟有着机械性与生命灵性的本质区别,电脑创作与人脑创作之间,尚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第一,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是作者的创意(如意念、想象之类)物态化的结果,而计算机自身显然尚不具备独立的创意能力,其创意仍是来自程序设计者的人类。第二,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而已有电脑创作系统尚无个性可言,仍不过是对已有的艺术质素的模仿、复制与重组。第三,文艺创作不仅需要智能,更需要情能,即在人类的文艺创作活动中,不仅需要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更需要情感积累。凡优秀作品,往往是“情动于中”的产物。而电脑本身则不可能产生情感,其创作素材只能是色彩或文字符号之类的存储,其作品只能是“机动于中”而不是“情动于中”的技术产物。(摘编自杨守森《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创作者原则”强调版权应归属于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并且由于对“智力活动”一词的认知推断差异,中国规定了法人不可以成为版权人。B.独创性概念,鼓励创作者只要在作品的表达上追求匠心独运,就能创作出与存世之作截然不同的佳品。C.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巴赫乐曲让一半以上专业者难以辨别,通过“类似这样的实例”,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艺术造诣超越人类。D.材料一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创作物的作者不是自然人,但是因其产物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不妨碍它具有可版权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谈及“产生作品的‘创作’是否只能由自然人来完成”,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到以自然人为主体的传统版权归属范畴。B.从材料一可以推断出,虽然大猩猩能够进行简单的智力活动,但是大猩猩的自拍照不具有可版权性。C.创作者将“非现实的景观”“不存在的事物”引入电影制作中,可能是创意物态化的结果,同时有效地丰富了电影艺术表现力。D.“电脑诗人”作品中随机组合而成的新颖语句,表明想象能力对人工智能而言,不再是天方夜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电脑创作与人脑创作之间鸿沟的一项是()A.通过建模软件的优化,计算机能够渲染出越来越精细的3D模型。B.通过ChatGPT生成小说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与主题设定趋同化。C.通过电脑模型Sora生成的电影角色无法达到真人演员的真情流露。D.“机动于中”的人工智能难以达成古人“怒而画竹”的创作动机。4.根据材料一,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话题A标准现有理论人工智能语境

反映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独立创作或具有稍许的创造性B仅仅采取客观标准版权归属人工智能设计者C人工智能使用者DA.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 B.在作品的客观表达上有所区别C.人工智能所有者 D.无归属5.近日,作家莫言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AI的出现,会让文学消亡吗?》一文,以此探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引发了网络热议。请你结合材料,拟定回帖提纲,谈一谈作家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答案】1.D2.A3.B4.B5.①要保证具有独立的创意能力(如意念、想象之类)。②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作家要保持个性化。③作家要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中国规定了法人不可以成为版权人”错误。由“德国《著作权法》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认为其不可能直接实施创作行为,坚持版权主体必须是那些给予作品独创性的人”可知,不承认法人为版权人的是德国《著作权法》,选项无中生有。B.“只要……就能……”错误。由“独创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与现存的作品表达不一样”可知,“创作出与存世之作截然不同的佳品”不一定具有独创性,选项表意绝对,C.“意在说明人工智能的艺术造诣超越人类”错误。由“但关键却恰恰在于,人工智能的思维模拟范围不断扩大,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例如……”可知,意在说明人工智能在功能上不断向人脑接近,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到以自然人为主体的传统版权归属范畴”错误。由“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即为创作,并未明确要求该智力活动必须是自然人所实施的”可知,“以自然人为主体的传统版权归属范畴”表意失当。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趋同化”说的是电脑创作与人脑创作有一致性,不是鸿沟。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处,需填写话题,话题涉及“标准”和“版权归属”两项内容,可推知与材料一有关,由“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可知,话题应填“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B处,由表格看,所填内容与材料一第二段“现有理论在独创性的理解上并不一致:或强调独创性是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的反映……或直接从‘独立创作’和‘稍许的创造性’两个内涵来理解独创性;或主张仅需要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只要作品在客观上的表达并非‘必然如此’即可”有关,是和“反映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独立创作或具有稍许的创造性”并列的“现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可知应填“主张仅需要关注结果而非过程”。C处,由表格看,所填内容与“人工智能设计者”“人工智能使用者”并列,是“版权归属”的第二项内容,由“考虑智能作品的归属问题,即究竟是将作品权利归属于人工智能设计者,还是所有者,抑或是使用者,甚或突破性地赋予人工智能这一新的主体”可知,应填“人工智能所有者”。D处,由“当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表现形式上同人类创作作品完全一致,以至于如果该作品是由人类创作完成,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授予版权时,我们是否根本无需考虑该作品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还是自然人的问题”可知,在人工智能语境下,作品的创作者无需考虑归属问题,即无归属。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第一,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是作者的创意(如意念、想象之类)物态化的结果,而计算机自身显然尚不具备独立的创意能力,其创意仍是来自程序设计者的人类”可知,要保证具有独立的创意能力(如意念、想象之类)。由“第二,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而已有电脑创作系统尚无个性可言,仍不过是对已有的艺术质素的模仿、复制与重组”可知,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作家要保持个性化。由“第三,文艺创作不仅需要智能,更需要情能,即在人类的文艺创作活动中,不仅需要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更需要情感积累。凡优秀作品,往往是‘情动于中’的产物”可知,创作要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真正做到“情动于中”。(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隐去的阿奶马一莎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她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箕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她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晨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蓦然回首,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焐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楼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焐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焐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她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她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焐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焐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焐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硌硬,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摘自2024年3月刊《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奶选择不动声色地隐藏,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也因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微笑淡然面对一切。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情节,补充交代前情,也启发读者思考走向人生迟暮时所需的关怀和审视。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串连起阿奶在世时的点滴往事,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D.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既是便于抒情,娓娓道来,又是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7.关于文中同床语脚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青春懵懂到结婚生子,阿奶虽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但她未曾遗忘疼爱的孙女,因此始终渴望与其亲近。B.面对阿奶相拥而眠的渴望,作者违拗不住而答应,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C.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深感“钝器入侵”之痛,这与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是借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因未能给予阿奶更多的爱与尊严,而深感“后悔”和“遗憾”。8.如何理解文章说阿奶“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9.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⑴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阿奶受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忘记了时间和过去,就如同她在迟暮之际,摒弃一切,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⑵曾经阿奶的倾诉抱怨,未能收获真诚的回应;阿奶渴望同床的温暖,也未能得到尊重与体面,只能在渐行渐远的时间里,止心止语,保全自我。9.⑴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的过往故事,本身具有一种时间维度的纵深感,展现出阿奶患病垂暮之际的经历,使她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⑵具体时间的叙述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⑶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转,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今昔自我对话,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以生锈的钝刀为线索……主要目的是揭露疾病对阿奶身心带来的折磨与苦痛”错。结合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和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可知,此处生锈的钝刀并非线索,而是作者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亲人离去所带来的漫长持久的钝痛,这种痛不仅仅是因为阿奶受疾病折磨,还有惋惜阿奶临终前未能享受到亲人更多的爱与尊重,为自己对阿奶的渐行渐远而歉疚,所以选项中线索和主要目的都不对。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不过是为了偿清多年的‘焐脚之恩’,内心却满是冷漠和隔阂”错。结合第10段“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和第13段“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可知,作者不想与阿奶同床睡觉,是时间流逝下的变化,是成长意识的发展,是自然而真实的身心疏离,这种疏离并非是作者刻意为之,她内心也并非满是冷漠和隔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①从表层上看,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意识丢失了……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6段“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和第8段“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可知,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阿奶,意识丢失,忘记了过去,这种隐藏就像她几年前不再追求倾诉,摒弃一切,止语止心一样,是为远行做好了准备。②从深层看,结合第5段“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第7段“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第12段“‘阿红,和我谁睡’……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和第13段“你歉疚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可知,阿奶的隐藏是因为曾经想要向我们诉说,但最终却不被理解和真诚回应,同样阿奶渴望与亲人同床共睡的温暖,虽再三请求但最终也没有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阿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面,便止心止语,渐渐远离,保全自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①从小说内容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含有时间标示的语句,说明了文本记叙的是回忆性的内容,文章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之间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回溯性地讲述展现出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历程,使阿奶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从情节脉络分析: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的阿奶”、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可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转化,作者先交代了阿奶最近的隐藏和前几年的爱说爱笑,设置了自己经受“钝器入侵般的痛感”这一悬念,让读者不由思考“钝器入侵”之痛的原因。③从行文特色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语句叙述时间时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转换,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然而作者通过“我对你”的“自我对话式”讲述,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把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痛苦和坚韧、“我”对阿奶的歉疚等展现地淋漓尽致,使得文章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书上,秦王说之,使人持车召之。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范雎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者,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节选自《史记》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是者,交疏也A已一B说而立C为太师D载与俱E归者F其言G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敬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意思不同。B.少,文中指稍稍、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意思用法不同。C.被发,指发不束而披散,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将人头发揪住或拔掉,用来惩罚或侮辱人。D.蹶,本意是倒下、跌倒,这里译为折损,与成语“一蹶不振”的“蹶”意思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在宫廷里用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雎,并且屏退左右谦虚地向范雎请教问题,范雎却一而再敷衍推脱,引得秦王发怒质问。B.范雎之所以在一开始冷淡对待秦王的提问,是因为他是外乡之人与秦王关系疏远,所谈之事又都是纠正国君的偏差,不知王上心意。C.范雎认为人是免不了一死的,如果他的死能够有裨益于秦国,他死不足惜。他赞赏伍子胥最终助王上成就霸业,不认可箕子、接舆的行径。D.秦王上受太后的约束,下受奸臣的迷惑,离不开辅臣的庇佑,终身受到蒙蔽,不能洞察奸邪,大则亡国小则令自己孤危,这是范雎最担心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2)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14.你认为范雎能够“取卿相,垂功于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ADF11.D12.A13.(1)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2)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14.①范雎小心谨慎。②范雎游说力度大。③范雎遇到了好机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者,……也”表判断,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一”修饰“说”,“立”的宾语为“太师”,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师”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与俱”修饰动词“归”,“者”与最后的“也”构成判断句,“者”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深”是“其言”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敬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幸亏”;句意: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因此幸亏老告诉我。B.正确。“稍稍、稍微/一会”;句意: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C.正确。D.错误。均为“倒下、跌倒”。句意: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引得秦王发怒质问”错误。由原文“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可知,文中并没有说引得秦王愤怒。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这;“易”,改变;“屏”,屏退。(2)“陈”,献上;“对”,回答;“所以”,……的原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可知,范雎小心谨慎。由“范雎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可知,范雎游说力度大。由“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者,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可知,范雎遇到了好机会。参考译文:材料一:范雎因王稽的帮助来到秦国,献书给秦昭王,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派人带车马去召请范雎。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雎,范雎也表示谦让。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材料二:太史公评论说:范雎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然而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范雎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醉吟二首(其二)[宋]杨万里三春草草眼中过,未抵三冬乐事多。烛焰双丫红再合,酒花半蕾碧千波。孤寒霜月侬相似,跌宕雪风谁奈何。道是闲人没勋绩,一支樵斧一渔蓑。【注】酒花:酒斟入杯,酒沫泛旋如花。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欣赏品味,他认为三春虽美却消逝得太快,不及隆冬的乐事多。B.诗人认为杯中的酒花似含苞待放的花蕾,满杯清酒则似江海的波涛,一人一酒在烛下好不自在。C.颈联“谁奈何”三字强调有这等赏心乐事何必在意生活中的蹉跎与坎坷,表现诗人豁达的心境。D.诗人融典入诗说自己虽然似闲人般未曾有过功绩但依旧享受渔樵之乐,暗含了壮志未酬的苦闷。16.杨万里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被评饶有“谐趣”,本诗亦不乏“谐趣”,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5.D16.①语言诙谐,如“烛焰双丫红再合”,红烛的焰光一会分叉、一会汇聚,诙谐而真实,写出了醉酒后观察烛光时的恍惚、朦胧。②志趣幽深,如“一支樵斧一渔蓑”,通过幽默式的自嘲,实际上是进行自我调侃,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融典入诗”分析有误,尾联没有涉及具体的典故;“暗含了壮志未酬的苦闷”错,尾联是自我调侃,表现出豁达的心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评价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①“谐”即语言诙谐幽默,如颔联中“烛焰双丫红再合”,写诗人醉酒后观看红烛的焰光,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一会分叉、一会聚合,诙谐而真实,写出了醉酒后观察烛光时的恍惚、朦胧;又如尾联中“道是闲人没勋绩”,诗人自称“闲人”,似乎在自嘲没有成就,显示出诗人的幽默感。②“趣”即志趣,全诗志趣幽深,如尾联中的“一支樵斧一渔蓑”,嘲讽自己未曾有过功绩,只能过着“樵斧”“渔蓑”般的归隐生活,通过这种自嘲式的调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也显示出诗人的幽默感。(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用“大漠”与“落日”的意象,《使至塞上》写出了边塞的雄奇壮阔,《燕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写出了边塞的凄凉与悲壮。(2)《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古代诗人对“瘦”字情有独钟,经常用“瘦”表情达意,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或刻画人物,赋予它独特的审美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漠穷秋塞草腓②.孤城落日斗兵稀③.如猛兽奇鬼④.森然欲搏人⑤.梦入神山教神妪⑥.老鱼跳波瘦蛟舞(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腓”“稀”“妪”“蛟”“搏”。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社会科学论著,①。第一步,“粗读”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②。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划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A),“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这样蹦蹦读完全书,“第一印象”有了,有些疑点和兴趣点呈现了,阅读的期待自然也发生了。“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③。比如,《乡土中国》中的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B),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19.画波浪线句子中“粗读”与“工序”两个词的引号作用相同吗?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成语。【答案】18.(1)宜先“粗读”再“细读”(2)把全书快速过一遍(3)“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19.不相同。“粗读”表强调,由“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可知,这种阅读是比较粗略的,是粗读,此处加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粗读;“工序”是特殊含义。此处是指阅读的步骤,有了不同于本义的新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引号是特殊含义。20.A.一目十行B.纲举目张【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由材料可知是论述“阅读社会科学论著”的方式方法,根据后文“第一步。‘粗读’了解……‘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可知,此处补写的句子是“粗读”“细读”两种阅读方法,并且是先“粗读”再细读。可填:宜先“粗读”再“细读”。(2)由前面文段“采用跳读的方法”可知是读的速度比较快,后文“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可知,既然是留意每个开头和结尾,那就是快速大致地读完全本。可填:把全书快速过一遍。(3)由前文“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可知这部分主要论述的对象是“细读”,由后文“比如……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可知,细读时要重点抓概念。可填:“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引号作用: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此处的“粗读”是读书时的一种方法,加上引号之后起到了强调这种读书方法的效果,所以是表示强调;“工序”本义为“制造、生产某种东西或达到某一特定结果的特定步骤”,此处是指阅读中的步骤,与原来的意思不同,有了特殊含义,所以是表示特殊含义。故二者作用不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由后文“‘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可知是特别快的阅读全文。故可填“一目十行”。一目十行:读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B.由“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可知,这里是强调通过“抓概念”把握全书的关键。故可填“纲举目张”。纲举目张:比喻文章条理分明,也指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入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当然,从窗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