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A)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物可在北京人遗址看到的是()A.人面鱼纹盆 B.打制石器 C.碳化稻谷 D.穿孔饰物【答案】B【解析】【详解】与北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应自然的能力,B项正确;人面鱼纹盆是半坡聚落时期的,排除A项;碳化稻谷是河姆渡聚落时期的,排除C项;穿孔饰物是山顶洞人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题文中“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A项正确;BCD项都是诸侯的一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3.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私学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项正确;ACD三项与图中“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4.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下面诗句准确反映秦长城作用的是()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B.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C.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D.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一万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的意思是秦王朝修筑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全都无法越过临洮。符合题意,A项正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的意思是虽然他的长城宏伟浩大,高接云天,政权却是迅速瓦解,还不及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的意思是万里长城之上撒满雪花,好像一条横陈的玉带,街上是灯火阑珊。而人,却倾立在蓟楼之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一万里”的意思是长城非常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5.“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倡导儒家思想治国C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注重扩大土地面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可知,景帝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这说明汉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倡导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土地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6.“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历史。以下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殷复原图 B.黄帝陵遗址与远古炎黄传说C.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可知,殷墟甲骨文是考古发现,《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记载,符合“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二里头宫殷复原图、远古炎黄传说均属于二手史料,不属于文献记载,排除AB项;电视剧《大秦帝国》经过艺术加工,掺杂了过多的个人观点,属于二手资料,不属于文献记载,排除D项。故选C项。7.张老师上新课准备用下表中一些成语故事,他上的这节课应是()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指鹿为马霸王别姬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B.第8课《百家争鸣》C.第9课《秦统一中国》 D.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反映的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指”反映的是秦末的巨鹿之战,“霸王别姬约法三章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的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之争,所以题干反映的是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秦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AB项都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排除;C项不符合西汉文帝、景帝,排除。故选D项。9.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分化王国力量,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地位,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拓展了统治范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三国志·吴主传》里记载道:“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书中讲述的是哪一次战役()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得出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桂陵之战在战国,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项羽和刘邦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11.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所示示意图反映的阶段特征是()A.文明起源 B.社会变革 C.国家统一 D.政权分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同时并存多个政权,说明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政权分立,D项正确;文明起源是在夏商周之前,排除A项;图示内容无法反映出社会变革,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并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12.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三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她们的观点应是()蒋坚曰:“……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A.苻坚骄傲轻敌 B.前秦兵力分散 C.民族矛盾尖锐 D.前秦实力弱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由材料“……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可知,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静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终于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可悲结局,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前秦兵力分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尖锐,排除C项;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排除D项。故选A项。13.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A.政权分立的加剧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可得出汉族和的生活习惯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权的分立加剧,排除A项;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生活习惯,而不是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片反映了维摩诘的造像在云冈石窟中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但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其造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即服饰带有汉族特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改变生活习俗,排除A项;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15.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提到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隔阂已经彻底消除 B.内迁各族学习农业技艺C.民族交融影响生活习俗 D.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的时代,根据材料“中原汉人已经将食用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作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逐步烧烤兽肉、以奶酪为饮料。”可知当时民族交融已经影响生活习俗,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D两项说法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16.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思想创新】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指出孔子与韩非治国思想有何不同,并简述孔子思想的影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韩非(2)【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重要象征。分别解读下列两种政治制度的创新。图一分封制图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艺术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简述下面两幅作品所承载的艺术价值。

图三《兰亭集序》图四北魏陶俑【答案】(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以法治国。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统领,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兰亭集序》:书法精美,一气呵成,章法、结构、笔法堪称完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魏陶俑:发饰等带有汉族风格,声情并茂,栩栩如生。【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问2详解】由图一“分封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秦朝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个郡,在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书法精美,一气呵成,章法、结构、笔法堪称完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序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北魏陶俑发饰等带有汉族风格,声情并茂,栩栩如生,是这一历史阶段艺术的代表,显示了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大汇流,以及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所出现的陶塑艺术的崭新面貌。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制等。——《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目的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材料二“汉文帝和汉景帝劝课农桑、勤政爱民、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汉式帝雄才伟略,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材料三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3)依据材料三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目的: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勤于政事,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等。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不同: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目的:由材料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一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原因:由材料中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劝课农桑、勤政爱民、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提倡勤俭治国等,从而开创了盛世局面;具体措施:由材料中的“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小问3详解】不同:由材料中“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可知,观点一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由材料中的“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可知,观点二指出改革使鲜卑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中的“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方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8.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管子》材料二公元前138年,一支100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西行之旅,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城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联系大月氏国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具体的情况甚至它的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騫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摘自《中国通史》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分析战国时期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并分析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何发展?“无风尘之警”与”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有何关系?(4)综上所述,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意义: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任答一点)原因: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铁矿的开发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质地坚硬、锋利等。(任答两点得2分)(2)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关系:开拓了丝绸之路。(3)发展: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关系:因果关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家统一的需要和促进;民族交流和交融的促进等。(任答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铁矿的开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可知,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铁矿的开发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质地坚硬、锋利等促进了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将西域各国的风土民情带回了汉朝,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小问3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当时北方社会动乱,南方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它们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小问4详解】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生产力的进步、对外开放交流、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等都是制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9.19.“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李老师以“中华文明”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赏析图文一寻找历史信息】(1)结合下列图文信息,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两方面解读该文物。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解说词(节选)任务二【史料解读一见证交往交融】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是如何“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3)简述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任务三【感悟历史——传承中华文明】(4)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孕育了统一的趋势。请以“分裂·统一”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答案】(1)艺术价值:该陶俑表情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