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五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梅州市五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梅州市五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梅州市五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梅州市五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学科核心素养检测题历史考试时间:8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和考号,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A.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开创了文景之治C.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D项正确;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隋炀帝的贡献,排除A、C两项;开创了“文景之治”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有关,排除B项。故选D项。2.学者曾经用“3+4+5=1”(一条完整的大运河)形容隋朝大运河,其中“3”寓意大运河的三个端点,“4”寓意大运河的四段,“5”寓意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A.涿郡、余杭、长安是其三个端点B.四段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淮水C.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始修建D.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以涿郡、余杭、洛阳为其三个端点,排除A项;四段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排除C项。故选D项。3.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在中外历史上影响很大。科举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标志是A.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B.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C.武则天设立殿试 D.隋炀帝设立秀才科【答案】A【解析】【详解】A项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B项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为科举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排除B;C项武则天设立殿试,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早在隋朝就已经确立,排除C;D项隋炀帝设立秀才科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本题选A。4.隋炀帝在位期间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材料解释了隋朝()A.统一全国的背景 B.经济建设的过程C.走向灭亡的原因 D.为后世提供经验【答案】C【解析】【详解】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C项正确;隋文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意在说明隋朝的灭亡的背景,而非为后世提供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5.“‘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意为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上文所述,属历史评价的是A.“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B.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C.“贞观”意为以正道示人 D.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历史评价是指把所评价人或事放在较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题干由材料唐太宗的措施,被评价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D正确;题干“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是具体事实,A排除;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是唐太宗采取的措施,B排除;“‘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意为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反映了唐太宗采取“贞观”为年号,是以正道示人的意思。C排除;故选D。6.人们对武则天的历史功绩褒贬不一。有人对她的统治持肯定态度,其主要原因是()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D.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她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所以有人对她的统治持肯定态度,C项正确;A项不是被肯定的原因,排除;BD项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7.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A.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B.和平稳定的环境C.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贤臣能将的辅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概括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在位时期都进行了改革创新,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政策,推动了封建盛世的出现。A项正确;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是封建盛世的表现而不是产生原因,且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A项。8.唐朝时候,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灌溉工具方面发明了()A.耧车 B.曲辕犁 C.水车 D.筒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B项是唐朝出现的耕作农具,均与题干“灌溉”不符,排除AB项;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与题干“唐朝”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繁荣,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业活动是海外贸易,无法体现海外交通发达,也无法体现中外交往密切,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穆宗时期(9世纪前期),唐朝与吐蕃会盟,并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表明()A.唐蕃之间已无矛盾 B.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汉藏友好关系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唐穆宗时期(9世纪前期),唐朝与吐蕃会盟,并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唐蕃会盟碑……”可知,唐朝时期与吐蕃会盟,强调双方“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汉藏友好关系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的会盟,因此A项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管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藏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是从一名同学的笔记中选取的一个片段,你认为笔记中的“论点”应该是()论点:

论据:(1)唐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2)卖胡饼的店铺兴盛(3)武则天时,许多有才华的女性被选入宫中参政议政A.社会经济繁荣 B.社会风气开放 C.文化繁荣昌盛 D.科举制度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卖胡饼的店铺兴盛”“武则天时,许多有才华的女性被选入宫参政议政”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生活受胡人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被选入宫参政议政,这些都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文化繁荣昌盛,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完善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是唐懿德太子墓壁画“胡人牵猎豹图”。猎豹是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猫科动物,它们被粟特人带到唐朝,是皇室用于狩猎的重要工具。“胡人牵猎豹图”的出土有利于了解唐朝()A.政治腐败的现象 B.思想文化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中外交往的表现【答案】D【解析】【详解】猎豹是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猫科动物,它们被粟特人带到唐朝,是皇室用于狩猎的重要工具。由此可知,“胡人牵猎豹图”的出土有利于了解唐朝中外交往的情况,D项正确;这体现不出政治腐败,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思想文化繁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内,一艘复制日本帆船进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表明()A.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B.玄奘西行,求取佛经C.遣使来唐,传播佛教 D.鉴真东渡,《桂苑笔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内,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进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可知,唐朝时,中日友好,现在中日也友好,这体现出,中日友好,源远流长,A项正确;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印友好,排除B项;遣使来唐、传播佛教只体现了唐朝时中日友好,排除C项;鉴真东渡只体现了唐朝时中日友好,《桂苑笔耕》体现了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代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其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但到了唐代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刺史汇报对象由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这说明藩镇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尚书省的地位下降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末涉及刺史权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权力的膨胀,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被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这次起义()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符合题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排除;黄巢起义没有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B排除;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的是朱温,D排除。故选择C。16.据统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这反映了A.军队战斗能力下降B.晚唐诗歌发展由盛转衰C.社会矛盾极度激化D.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风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塞诗体现的精神风貌由过去的外扩昂扬、积极向上转向厌战悲凉、思乡恋家,究其原因应该是安史之乱后,社会难以安定,这影响了文化风貌,故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下列史实与“宋祖”有关的是()A.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B.黄袍加身,建立南宋C.晋阳起兵,建立唐朝 D.澶州之战,建立北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项正确;宋太祖建立的是北宋,赵构建立南宋,排除B项;建立唐朝的是李渊,排除C项;澶州之战发生在宋真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因此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推行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损害农民利益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揭示的原因,排除AD项;王安石变法开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排除C项。故选B项。19.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皇帝的权力分散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结合所学可知,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相权的削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正确;丞相也属于中央机构,排除A;丞相人数不断增多是表面现象,实际是分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民主政治逐渐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20.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A.手工业技术发达 B.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C.海外贸易兴盛 D.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B项正确;契丹货币、西夏货币不能反映北宋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宋海外贸易兴盛,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1.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916年,辽建立,在北部,960年,北宋建立,在南部,1038年西夏建立,在西北部,C项正确;1115年,金建立,在东北部而不是在西北部,排除A项;1038年西夏建立,在西北部而不是在西南部,排除B项;916年,辽建立,在北部而不是在东南部,960年,北宋建立,在南部而不是在北部,排除D项。故选C项。22.“杨家将”的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件不会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家将”的系列故事都是讲述北宋抗辽(北宋,辽)。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发起澶州之战是辽攻北宋的战役,当时阿保机已经去世,不会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故选A。23.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诗人不满的原因是()A.南宋偏安 B.岳飞抗金 C.联金灭辽 D.金国迁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南宋偏安,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项正确;岳飞抗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联金灭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金国迁都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如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唐•高彦《阙史》“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十七”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长安地区物资丰富,A排除;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没有体现“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B排除;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表述与史实不符,C排除。故选择D。25.中国的瓷器名扬世界,唐朝的秘色瓷彩,宋朝的冰裂纹瓷器,元朝的青花瓷。北宋时期,有一座城市被称为瓷都,这座城市是:()A.长安 B.开封 C.杭州 D.景德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宋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6.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英宗时六十三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呈逐年增长的势头。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材料反映出()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完成 B.宋代南方造船业发展非常繁荣C.宋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太宗时,市舶岁入三十万络,……至南宋初年则达到二百万络,……市舶收入在南宋初年约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仅泉州一地的市舶收入即占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可知,从北宋到南宋初年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发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得出已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南方造船业发展非常繁荣”的内容,排除B项;泉州是当时著名的商港,但不是国际大都市,排除D项。故选C项。27.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拓跋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可知,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成吉思汗,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A项正确;阿保机916年建立辽政权,排除B项;阿骨打建立金在1115年,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2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使得各行省不能以险据守,防止地方据险割据,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行省划分的依据,目的不是为了整合资源发展经济,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行省制与边疆地区管辖无关,排除C项;元朝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是行省之下的路府州县,排除D项。故选A项。29.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A.白族 B.藏族 C.回族 D.壮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是民族交融加强的结果,C项正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排除A项;唐朝时,藏族称吐蕃,这时,它已经初具规模,排除B项;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今广西西南、西北、中南及滇东、黔南、粤西地区的越人形成了今壮族,排除D项。故选C项。30.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特殊之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A.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C.政权并立,经济繁荣 D.科技发达,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政治上国家大古代辽、宋、夏、金时期,出现的政权并立的局面有辽、西夏与北宋并立、金、西夏和北宋并立,金、西夏和南宋开立,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普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也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长期处相对和平的环境,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与经济繁荣,C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权并立,一直到元朝才完成统一,时有战争,排除B项;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属于唐朝末年的特点,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这一时期科技发达,但是社会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2020年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教育部综合研判、审慎研究,宣布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述进士》材料三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时期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之初有哪些进步之处?(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对该制度的贡献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前期科举制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说出北宋的什么政策促使科举制得到发展。【答案】(1)进步:自由报考代替等待举荐,标准化衡量尺度代替名望等模糊标准,差额录取取代等额录取。(2)受益者:皇帝;

贡献: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变化:增加科举取士录取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政策:重文轻武。【解析】【小问1详解】进步: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可知,这体现的是,自由报考代替等待举荐;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可知,这体现的是,标准化衡量尺度代替名望等模糊标准。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可知,这体现的是,差额录取取代等额录取。【小问2详解】受益者: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这体现出,皇帝受益;贡献: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小问3详解】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这体现出的变化是,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政策:根据所学可知,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32.为适应新形势要求,构建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行了机构改革。回顾历史,每一次的机构改革都颇见成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请回答:(1)图一是哪一制度的示意图?图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哪一机构?(2)材料二中北宋初年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以达到“分权制衡”目的,请分别以相关史实说明。(3)观察材料三,元朝政府为管辖琉球及其附近岛屿,设立了怎样的机构?宜政院的设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三省六部制;御史台。(2)中央:削弱大将的兵权、分解相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在地方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府、知州等职,实行三年一换制度。(3)澎湖巡检司;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国版图。(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甚至消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示意图一说明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图二反映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北宋初年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以达到“分权制衡”目的,具体做法是中央:削弱大将的兵权、分解相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在地方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