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下期教学水平七年级历史监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重要代表。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C.北京人的复原头像 D.关于北京人的史学著作【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因此能为北京人的研究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选项A符合题意;场景想象图是人为想象与史实不符,B排除;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属于仿制品,C排除;史学著作,带有加工者(历史学家)的价值取向等因素,D排除;故选A。2.现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采用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如图,这种古老的建筑属于()A.瓦房结构 B.哥特式 C.干栏式 D.半地穴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还被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C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点睛】3.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载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的相关情况。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同宗共祖的祖先是A.盘古、女娲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老子、孔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发掘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半坡原始居民举行“祭天礼地”活动的场所。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红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B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排除A项;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是在明朝引入我国的,排除CD项。故选B项。5.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麻纸或宣纸上【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可知,这些信息最早应该是甲骨文记载,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所以材料内容最早记载于龟甲或兽骨上,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点睛】6.《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A.齐桓公秦国 B.晋文公齐国C.秦穆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7.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措施有()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创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筑灵渠,开发南疆。故答案选D。8.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9.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境内,全长3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它开凿于()A.春秋 B.秦朝 C.东汉 D.三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灵渠”,结合所学可知,在南下岭南的过程中,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B项正确;秦始皇是秦朝的皇帝,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秦统一后,废除了六国的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一措施A.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C.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 D.意在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B项正确;统一货币,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AC项;意在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统一货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文章之一。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A.项羽刘邦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C项正确;项羽刘邦起义是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是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排除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奴隶社会时期,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和基督纪年。它以相传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纪年法。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末。D符合题意,故选D项。【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13.下面两幅图的主人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A.平定七国之乱 B.镇压农民起义 C.率军击败匈奴 D.打压地方豪强【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因为有了较强大的国力基础,对匈奴展开反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率领骑兵二十四万,步兵十万,分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北越大漠,大败单于(漠北战役)。从此,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C项正确;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在位时期,排除A项;霍去病和卫青没有镇压农民起义和打压地方豪强,排除BD项。故选C项。14.王明同学在对某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探究学习时,在笔记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他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裁并机构,加强吏治,六次下诏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制,减轻农民负担,以‘柔术’治天下,使社会出现光武中兴局面”。笔记中的“他”是A.项羽 B.刘邦 C.刘彻 D.刘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选项D符合题意;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A排除;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B排除;刘彻是西汉武帝,C排除;故选D。15.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C.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D.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汉代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故D符合题意;华佗主要成就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李时珍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6.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A项正确;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没有统一北方,排除B项;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符,排除C项;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没有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17.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里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A.古代中国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文单词“CHINA”可与中国的国名和瓷器、丝绸挂钩,这说明中国的瓷器、丝绸对英国的影响比较大,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比较发达,闻名于世,A项正确;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手工业类型有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制瓷业和丝织业不完全属于家庭手工业,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综上答案A。18.曹操所统军队约二十五万人,而刘备、周瑜的兵力总共不过五万人……既而瑜军以火攻烧操军战船,延及岸上营落,操军大溃;加以饥疫,土卒损失大半。以上材料记录的是()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八王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曹操所统军队约二十五万人,而刘备、周瑜的兵力总共不过五万人……既而瑜军以火攻烧操军战船,延及岸上营落,操军大溃;加以饥疫,土卒损失大半”反映的是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史实。故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争,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战,“八王之乱”是西晋的内乱,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注意区别它们的作战对象和时间。19.司马迁《史记》描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南朝《宋书》则有如下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两段对江南状况描述的变化说明()A.南方人民变得勤劳富足 B.南方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开发C.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粮食足以给养天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火耕而水耨阶段;而南朝《宋书》记载了南方农业丰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开发,B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南方人民变得勤劳富足”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南朝时,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但没有超过北方,排除C项;南朝时,南方生产粮食还不足以给养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A. B. C. D.【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刘备攻占四川,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位于我国北方;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汉”,定都于成都,位于我国西南;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位于我国东南。可见,D项的图示符合史实,D项正确;A项、B项、C项所示均不符合史实,地理位置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1.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对此,我们应有的史学态度是A.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 B.三国故事深入人心,这些故事应真实存在C.我们应该遵从专家学者的论断 D.《三国演义》纯属编造,没有任何史学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的不同,相信“正史”的客观准确性,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三国故事深入人心,这些故事有真实存在的,也有虚构的,排除;C项专家学者的论断有时具有主观性和感性色彩,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故选A。2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这句诗说明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佛教传入中国是在()A西晋 B.东晋 C.西汉 D.东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3.通过研究发现,出土文物“西周墙盘”所记述的周王功绩与《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这反映了《史记》A.内容的丰富性 B.记载的真实性C.体裁的多样性 D.文笔的优美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出土文物“西周墙盘”所记述的周王功绩与历史文献《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说明《史记》的记载具有真实性,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记》内容的丰富性,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记》的体裁的多样性、文笔的优美性,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24.《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部书的作者是()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郦道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与《齐民要术》作者不符,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与《齐民要术》作者不符,排除C项;北魏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与《齐民要术》作者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摘自《战国策》材料三:那个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使中国出现了空前思想解放局面,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被后来许多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所推崇。(1)依据图片及材料一中文字描述,指出“穿越时空的伟大工程”的名称。这一工程修建于哪一历史时期?(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该事件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使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局面”被后世称作什么?该局面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工程:都江堰;

时期:战国时期。(2)事件:商鞅变法。

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局面: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思想和学术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依据图片及材料一中的文字描述,这是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反映是商鞅变法。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办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使中国出现了空前思想解放局面,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可知,这是描述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它促进思想和学术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材料二:秦始皇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李白写诗赞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摘编自教参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何种政治制度?从材料看,主要受封者是哪一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实行的目的。(2)材料二中,李白主要称颂了秦始皇的什么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地方管理方面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措施或制度。(3)材料三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试就上述材料中政策或措施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制度:分封制。

受封者:王室(宗亲、姬姓贵族)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2)功绩:统一全国;

措施:统一度量衡、郡县制。(3)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措施:推恩令。(4)政策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具有阶级性;政策要因时而调整;政策或措施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是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受封者是王室(宗亲、姬姓贵族);其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全国。同时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可知,西汉时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据所学知识,为了解决题干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主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小问4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围绕为了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具有阶级性;政策要因时而调整;政策或措施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等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秦汉篇】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北魏篇】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图一、图二分别是改革中推行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次改革有什么意义?【现代篇】材料三: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答案】(1)张骞通西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改汉姓。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意识【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张骞通西域有关。【小问2详解】“改革”,依据材料二内容可知:这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依据图一信息“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图二信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得出:说汉话、改汉姓。“意义”,根据图三信息“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小问3详解】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新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民族意识”,根据材料三信息“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得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意识。2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