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下表为晚清城乡人口变化表。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年份全国人口数(万人)农业人口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数量(万人)比重(%)数量(万人)比重(%)184040000380009520005186040500380709424306189441500381809233208A.战乱不断影响人口增长B.自然经济解体明显加快C.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人口增长具有地域特征2.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表明()A.西方侵略主导了中国城市变革B.城市化过程中和世界的碰撞融合C.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D.新型城市功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3.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D.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4.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增加。材料表明英国()A.人口呈现逐渐减少趋势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5.下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些陶管的出现()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6.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7.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741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8.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9.“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主要功能不同D.繁荣程度不同10.《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11.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商品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12.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城墙的拆与留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材料一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林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而天津拆城而商市骤盛;汉口拆城而铁路交通,是即以中国设城之本意言之,亦正可仍其意而不必泥其法。材料二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精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之心,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辟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居,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1)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中主张的异同。(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下表为晚清城乡人口变化表。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年份全国人口数(万人)农业人口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数量(万人)比重(%)数量(万人)比重(%)184040000380009520005186040500380709424306189441500381809233208A.战乱不断影响人口增长B.自然经济解体明显加快C.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人口增长具有地域特征[解析]从材料中的城镇人口比重来看,这一时期城镇人口比重开始上升,农业人口比重相对下降,说明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战乱对经济发展起到破坏作用,无法解释农村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A项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缓慢,而不是“明显加快”,B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问题,非地域性特征,D项排除。2.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表明()A.西方侵略主导了中国城市变革B.城市化过程中和世界的碰撞融合C.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D.新型城市功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开埠前后,天津由封建城市转变为近代化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很大程度是由于西方文明冲击导致,说明城市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城市和世界碰撞融合,加速了城市转型,B项正确;A项错在“主导”,排除;材料没有将天津和其他城市对比,排除C项;D项错在“彻底”,太绝对化,排除。3.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D.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后,外商云集,推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符合外国人口味的蔬菜(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当地农民从棉稻种植转向适应城市化需求的蔬菜种植,D项正确;材料与稻粮产量增加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产业转型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蔬菜种植主要供给上海市民,与满足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无关,排除C项。4.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增加。材料表明英国()A.人口呈现逐渐减少趋势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伯明翰和伦敦两个城市人口在不断下降,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伯明翰和伦敦两个城市人口减少,并不代表英国整体人口减少,排除A项;经济危机对城市人口减少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化水平无关,排除D项。5.下图为雅典庇西特拉图(前600~前527年)统治时期输水管道所用的陶管。这些陶管内径相同、规格相近、维护方便,且上方都留有椭圆形开口,以便快速清污和疏堵。这些陶管的出现()A.表明了城市职能分工的细化B.体现了雅典水利技术的完善C.适应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时期输水管道具有统一的标准,便于维护,说明的是当时雅典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职能分工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错在“完善”,排除;庇西特拉图统治时期属于僭主政治,排除D项。6.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经济职能凸显 D.实行不抑兼并政策[解析]据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仅设税务所负责征税,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而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排除B项;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7.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4112741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721270711959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集市数量整体在上升,而集市是农村地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说明明清时期农民和市场的联系不断增强,A项正确;长途贸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数据显示当时北方地区集市数量也在增加,说明北方经济并未陷入停滞,排除C项;从数量来看,北方的集市数量不及南方,排除D项。8.下表是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时进一步发展,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9.“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主要功能不同D.繁荣程度不同【解析】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某一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10.《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解析】材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反映农业生产,“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反映定居生活,故选A项。11.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草市或集、墟在商品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时,草市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这说明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B项。12.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解析】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海城墙的拆与留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材料一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林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而天津拆城而商市骤盛;汉口拆城而铁路交通,是即以中国设城之本意言之,亦正可仍其意而不必泥其法。材料二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精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之心,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