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2.明代弘治时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名宦、乡贤,以为世劝”。嘉靖年间责令地方官“备查各处名宦、乡贤,果有遗爱在人,乡评有据,即便及时兴立祠祀,以励风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名宦乡贤掌控基层权力 D.皇权直接延伸至民间3.(2023·安徽六安)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人们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A.户籍与宗族的区别逐渐淡化 B.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C.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运行 D.清朝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4.(2023·全国)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5.如图为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该律令创作于高祖、惠帝及吕后时期,简文含《贼律》《户律》27种律和一种令。此文物出土可以用于研究()A.《后汉书》对应的相关记载 B.汉代“以儒入法”的法治理念C.汉代“文景之治”的历史盛况 D.汉代户籍赋役的制度建设6.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俸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7.周代宗族实行族长制,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对族人的治理权和对族内资源的支配权,族人严格服从族长管理。到了清末民初,有些宗族实行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这主要体现了()A.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 B.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C.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 D.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8.[2024兰州月考]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商鞅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B.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C.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D.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9.[角度创新/2024长沙月考]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后,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百姓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其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10.[2023河北开学考试]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11.[角度创新/2024安徽联考]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辑稿》载:“诸道州府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A.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B.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C.推动了选官制度嬗变D.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12.[2024山西忻州名校开学联考]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间“细故”必须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内调处。里老一词中的“里”指里长,是明代乡村社会的一种职役;“老”指老人,是由当地民众推举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许多地方由族长兼任,是民间权威和社会力量的代表。这一要求体现了()A.“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B.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合力C.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模式D.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颜之推(531—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颜氏家训》部分目录卷次篇目子目内容概要(节选)卷一教子篇第二气节尊严不可失兄弟篇第三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治家篇第五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卷二风操篇第六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慕贤篇第七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卷三勉学篇第八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卷四名实篇第十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涉务篇第十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卷五省事篇第十二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卷六归心篇第十五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乡约制度中由顺治帝时期的“六训”发展到康熙朝“十六条”,说明清朝初期为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控制,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设立乡约制度是加强地方治理,并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乡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排除C项。2.明代弘治时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名宦、乡贤,以为世劝”。嘉靖年间责令地方官“备查各处名宦、乡贤,果有遗爱在人,乡评有据,即便及时兴立祠祀,以励风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名宦乡贤掌控基层权力 D.皇权直接延伸至民间[解析]明代名宦、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儒家伦理的代言人,政府在地方上把他们作为典范树立,能达到劝导世人和教化风气的目的,反映出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A项正确;名宦、乡贤是获得功名之人,把他们树立为地方典范,不能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也不能反映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B、C两项错误;皇帝诏令“天下郡邑”、地方官员,说明皇权不是直接延伸至民间,而是间接,D项错误。3.(2023·安徽六安)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人们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A.户籍与宗族的区别逐渐淡化 B.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C.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运行 D.清朝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解析]由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代通过进“族谱”的方式加强对人们的限制与管理,形成了有效机制,说明宗族治理助力国家制度的运行,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利用户籍与宗族关系加强对人口的控制,而不是强调二者区别的淡化,排除A项;宗族管理的强化并不是宗法制的复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户籍与宗族关系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D项。4.(2023·全国)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解析]材料中,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和南渡居民区别登记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并区别征发赋役。而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则“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并承担赋役,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赋役征发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如图为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该律令创作于高祖、惠帝及吕后时期,简文含《贼律》《户律》27种律和一种令。此文物出土可以用于研究()A.《后汉书》对应的相关记载 B.汉代“以儒入法”的法治理念C.汉代“文景之治”的历史盛况 D.汉代户籍赋役的制度建设[解析]根据“简文含《贼律》《户律》27种律和一种令”可得出其涉及的是古代的户籍管理,故D项正确;《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不可能提及高祖和汉代“文景之治”,排除A、C两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6.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俸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解析]作为朝廷高级官员建立的宗族组织,义庄弥补了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加强了基层社会的治理,且得到中央的认可和保护,可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义庄在扩充规模、购买土地时,基于“义”,带有人情色彩,义庄平衡了其与佃户的关系,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带来了地方的稳定,故A项错误;义庄体现了一定的平等,但“三纲五常”、等级制度仍然在宗族内部存在,故C项错误;义庄的建立和做法是否与理学有必然联系无法判断,“扩大”更是缺乏证据,故D项错误。7.周代宗族实行族长制,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对族人的治理权和对族内资源的支配权,族人严格服从族长管理。到了清末民初,有些宗族实行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这主要体现了()A.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 B.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C.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 D.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解析]清末民初,一些地方的宗族治理发生变化,出现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集体管理即族会制,族长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了任期等,体现了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C项正确;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与“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不符,A项错误;“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8.[2024兰州月考]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商鞅的这一做法()A.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B.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C.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D.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解析A项“严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户口分立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排除D项。9.[角度创新/2024长沙月考]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后,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百姓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其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解析根据材料“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百姓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可知,征税以资产为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综合上述分析,D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租庸调制度弊端显现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不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10.[2023河北开学考试]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可知,相比汉初直接赏赐实物,汉朝中后期的优抚政策更多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后期的优抚政策更加强调对百姓的思想教化,故选A项。材料与赈济活动无关,排除B项;汉代的优抚政策主要面向的是弱势群体,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不涉及等级关系和国家权力的分配,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11.[角度创新/2024安徽联考]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辑稿》载:“诸道州府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A.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B.缓解了社会贫富分化C.推动了选官制度嬗变D.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解析据所学可知,宋代中央财政空虚,政府面对救灾问题无能为力,因此以许给“爵秩”鼓励富人赈灾,而宋代本就存在冗官现象,材料所述做法客观上会使官僚队伍更加冗杂,A项正确;富人赈灾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但并未达到缓解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依旧为科举制,并未发生嬗变,排除C项;富人通过赈灾获得的官位多无实权,不至于发展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排除D项。12.[2024山西忻州名校开学联考]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间“细故”必须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内调处。里老一词中的“里”指里长,是明代乡村社会的一种职役;“老”指老人,是由当地民众推举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许多地方由族长兼任,是民间权威和社会力量的代表。这一要求体现了()A.“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B.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合力C.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模式D.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于民间“细故”,要先由代表官府的“里”和代表民间的“老”共同调处,这一模式体现了民间治理中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B项正确;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结合并不表明当时“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时国家治权在乡村的强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颜之推(531—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颜氏家训》部分目录卷次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审议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会议纪要
- 上初中租赁合同最简单三个步骤
-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生物分离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市场营销A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市场营销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师范大学《菌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素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期末复(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重点知识点
- 春节:艺术的盛宴
- 矫直机市场洞察报告
- 课文挖空(Unit47)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全册知识点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烟草公司化肥采购项目-化肥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开电大 高级财务会计 形考任务4答案
- 【良品铺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定量论文)11000字】
- 2024油品供应居间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