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交首末站公交首末站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项目背景公共交通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在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沙坪坝石井坡片区公交营运无首末站,公交车发车、候车只能停放在机动车道上,到达终点站后只能在主干道上调头、上下乘客,安全隐患大,也易造成交通堵塞;驾驶员无休息站,公交司机工作期间无生活必备设施,吃饭在街上,临时休息在车厢,上厕所到处找。随着石井坡片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成为片区居民最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有了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石井坡片区才能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在石井坡片区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公交首末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2.工程概况、现场情况、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稳定性评价2.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石井坡公交首末站,拟建项目位于沙坪坝区石井坡片区,西临轨道1号线石井坡站,东临沙坪坝麦德龙,地块编号E55-4/03,用地面积为5473㎡。基地内地势平坦,高差较小,用地形态呈矩形,东西向长约109.5m,南北向宽约49.8m。用地红线范围内面积为5473㎡。项目周边开发用地主要为商业用地、公园用地、防护绿地及二类居住用地。项目南边开发用地主要为广场用地、二类居住用地。本项目建设地址示意图E55-4/03地块项目依托的主要进出通道为南侧宽14m的城市次干路、西侧宽27m的城市主干路,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具备。E55-4/03地块现状交通条件分析图2.2现场情况2.2.1现状管线项目依托的城市道路已形成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等管网工程,项目可依托的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项目实施后的社会依托条件较好。2.2.2现状结构物场地内现状无建、构筑物,也没有需要保护的名木、古迹等,为一片空地。场内没有高压线和其它重要管线穿越。场地内现状环境边坡以自然斜坡为主,场地东侧为临近场地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形成最高约6.5米的人工边坡,其有重力式挡墙支护,经调查,该挡墙结构完好,未见开裂、隆起等变形现象,现状稳定。2.3工程地质条件2.3.1交通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轻轨站东侧的E55-4/03,有市政道路直通现场,交通条件较方便。交通位置图2.3.2气象水文该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冬暖夏热、秋雨连绵、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云多雾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8.3℃,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3.1℃,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达最高气温42.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51.1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0.3%,最大相对湿度96~100%,最小相对湿度29~42%。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历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风速为24m/s。2.3.3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观音峡冲断背斜东翼,区内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产状为90°∠31°左右,基岩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无软弱夹层,泥质胶结。勘察期间在场地附近的陡坎部位进行了裂隙调查,裂隙较发育,主要见2组裂隙,间距一般为1.0~3.0m。各组裂隙特征如下:J1:265º∠26º,为硬性结构面,延伸长度一般为3.0~5.0m,张开度2~5mm,局部充填粘性土,裂隙间距2.0~4.0m,结合差;J2:191º∠58º,为硬性结构面,裂面较平直,多闭合,无充填,延伸长度一般3.0~5.0m,张开度1~2mm,局部宽1~4mm,裂隙间距大于2.5m,结合差,局部充填粘性土。场地内无断裂通过,且周边断裂距场区较远,无明显活动痕迹,拟建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的地壳稳定区,对拟建工程无不良影响。因而场地所在地段地质构造简单,属稳定地块。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A表A.0.4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未发现活动性断裂从拟建场地通过迹象。地质构造纲要图2.3.4地层岩性该区钻探最大深度21.600m(ZY16)。覆盖层为杂填土(Q4ml),下伏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根据钻探揭露,主要岩层为泥岩(J2s-Ms)和砂岩(J2s-Ss)。依据其工程地质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按覆盖层和基岩风化带自上而下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覆盖层:①层杂填土,强风化泥岩带②0,中等风化泥岩带②1和中等风化砂岩③0分述如下:覆盖层:①层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松散~稍密状,土质不均,成份以粘性土为主,含混凝土块、砖块、木块,铁块等建筑垃圾,含量约20%~30%,粒径约1~20cm,机械抛填,简易压实,回填年限不大于5年。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底高程201.57m(ZY26)~209.31m(ZY27),层厚1.90m(ZY6)~7.80m(ZY26),横纵向分布变化较大。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整个场地下伏岩层为泥岩(J2s-Ms)和砂岩(J2s-Ss)。按风化程度将基岩分成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②0层强风化泥岩:岩体破碎,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芯最长10cm,岩芯采取率75%~79%,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1.80m(ZY23)~5.10m(ZY6),层底标高199.33m(ZY18)~205.21m(ZY27)。②1层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长柱状、柱状,岩芯最长达50cm,岩芯采取率80%~89%,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顶标高标高188.73m(ZY18)~195.97m(ZY31),未揭穿,最大揭露层厚13.10m(ZY2)。③0层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长柱状、柱状,岩芯最长达50cm,岩芯采取率80%~89%,场地内层位分布不稳定、无规律,仅在钻孔ZY16有揭露,层厚4.0m(ZY16),层底标高187.67m(ZY16)。岩性的特点:泥岩(J2s-Ms):紫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块状和短柱状,岩芯长2~9cm,强度较低,锤击易碎,岩饼手可折断,风化迅速;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长10~30cm,强度较低,锤击易碎,岩饼手不易折断,风化迅速。砂岩(J2s-Ss):灰白色,成分主要由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胶结程度一般,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岩芯长15~40cm,强度较高,锤击不易碎,岩饼手难折断。根据钻探揭露,基岩界面起伏较小,起伏坡角为3°~30°,局部达35°岩土界面结合程度较差。上述地基岩(土)层分布埋藏情况详见所附工程地质剖面图及柱状图。2.3.5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特征场区及附近区域内地下水类型按赋存介质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按地下水埋藏条件,该场地内地下水以局部上层滞水和潜水为主,潜水层略具承压性。场地周边无河流等地表水源,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潜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人工填土层,填土层结构松散~稍密状,成份以粘性土为主,含混凝土块、砖块、木块,铁块等建筑垃圾,孔隙大,赋水性及径流条件好,局部为基岩强风化带,孔隙水潜水一方面可通过填土层向场地东侧地势较低处径流排泄,一方面渗入基岩强风化层的裂隙中形成基岩裂隙水。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受地质营力和风化作用,基岩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在地下水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可赋存地下水的裂隙、空隙结构。该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强风化带裂隙中,经钻孔揭露,强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水条件较差,含水量较小;该层地下水由上部孔隙水入渗补给,补给条件差;裂隙和空隙延伸较短,连通性差,径流条件较差。综上,该场地地下水不丰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由大气降雨及周围地势较高地带地下水渗浸或短途排泄就近补给,以孔隙水潜水为主,水位受降雨影响较大,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经过对钻孔成孔24小时后抽干孔内积水,未发现钻孔内有水体恢复,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拟建场地按室内设计标高及环境标高场平后,场地内杂填土层较厚,场地地质结构具备形成上层滞水条件,雨季后孔隙水量可能相对其他区域较大。施工时宜采取抽排水措施。(2)地下水腐蚀性特征经调查现场周边无腐蚀性源头,根据现场实地经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Ⅱ类环境判定: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2.3.6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从拟建场地周边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建筑场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带,场地及周边未见不利地下埋藏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2.3.7特殊性岩土杂填土层:该层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成份以粘性土为主,含混凝土块、砖块、木块、铁块等建筑垃圾,含量约20%~30%,粒径约1~20cm,机械抛填,简易压实。据重型动力触探实验结果,填土均匀性较差,结构稍密为主,该层主要分布于部分原有建筑下部。场地内杂填土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易对桩产生下拉荷载(桩侧负摩阻力),对基础施工(桩基础开挖)影响较大。强风化泥岩层,该层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层厚1.80m(ZY23)~5.10m(ZY6),层底标高199.33m(ZY18)~205.21m(ZY27),横纵向分布变化较大。2.4场地稳定性评价2.4.1地震效应评价1、抗震设防参数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所属设计分组为第一组,为一般设防类。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和抗震地段确定该场地覆盖层主为杂填土,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各岩、土剪切波速值经验值如下:杂填土属于软弱土,剪切波速值取110m/s;基岩为极软岩,强风化基岩的剪切波速值大于500m/s,中等风化基岩的剪切波速值大于800m/s,按设计的室内地坪标高,结合地形、地貌和岩土构成及特性等因素综合判断,划分拟建物的场地类别,确定拟建物范围内场地土类别见下表。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及抗震类别评价表建筑物名称±0标高以下最大覆盖层厚(m)计算位置土层名称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地震分组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抗震设防类别站务用房5.71ZY25杂填土110Ⅱ第一组0.35一般地段一般设防经营性配套用房6.07ZY8杂填土110Ⅱ第一组0.35一般地段一般设防检修工具室3.71ZY4杂填土110Ⅱ第一组0.35一般地段一般设防2.4.2岩土体地震稳定性评价根据拟建场地所处区域地质条件,经调查,拟建场地不存在滑坡、崩塌、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情况;场地内岩土层分布主要为杂填土、泥岩和砂岩。杂填土经回填后厚薄不均,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有震陷可能性,建议压实或注浆,压实或注浆后杂填土层无地震动液化、塌陷性质;岩层完整性为较完整,地震对场地岩土体稳定性影响较小。杂填土及未来填土经整平压实后应重新测定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并重新判定场地抗震类别。同时,建筑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如①采用多道抗震防线,尽量增加结构赘余度;②地基选用可靠的持力层,并加强基础的竖向整体刚度;③加强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节点连接);④根据实际情况,对抗震设计中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调整,如特征周期Tg的增长及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的增大等。2.4.3边坡的稳定性评价1、环境边坡场地内现状环境边坡以自然斜坡为主,场地东侧为临近场地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形成最高约6.5米的人工边坡,其有重力式挡墙支护,经调查,该挡墙结构完好,未见开裂、隆起等变形现象,现状稳定。按照规划、设计意图该场地及周边以将按照210.40m左右进行较大规模整平,整平后场地内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不存在对建筑建设有影响的环境边坡,只存在高度小于2.0米的土质边坡,建议按1:1.50放坡后坡面绿化。2、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位于观音峡冲断背斜东翼,结合本次勘察工作,勘察场地内未见断层、滑坡、崩塌、软弱下卧层、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危岩、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下伏基岩主要为砂、泥岩,岩体分布连续稳定,场地现状稳定,在按设计要求对边坡进行治理后,适宜该拟建项目的建设。3、邻近建(构)筑物影响评价拟建场地周边分布有电力、燃气、给排水等管线,拟建建筑施工会对其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施工前进一步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水、电、气等下埋管线,明确下埋管线的位置后再施工,以免对工程和周边居民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建议施工现场要建好围挡,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4、特殊性岩土评价杂填土:场地内填土填料均匀性及密实度均匀性较差,填土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遇水易沉降,故场地整平填土应进行压实处理,建议对填土采取分层碾压等处理措施,场地内地坪垫层以下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基础地面标高以下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施工期间,场地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影响,填土内易形成上层滞水,应采用抽排方式随时排除积水(特别是雨季施工),以保证施工顺利;填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影响,负摩阻力系数按0.30考虑。特殊岩土在设计过程中需特殊考虑。强风化泥岩层,该层在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层厚1.80m(ZY23)~5.10m(ZY6),层底标高199.33m(ZY18)~205.21m(ZY27),横纵向分布变化较大。施工期间,场地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影响,填土内易形成上层滞水,应采用抽排方式随时排除积水(特别是雨季施工),避免积水以保证施工顺利;3.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5473㎡(8.23亩)公交客车总停车泊位:24标台公交待班车位:18标台发车位:3标台下客车位:1标台洗车位:1标台修车位:1标台土建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场坪设计、路面结构设计、站台设计(只预埋路缘石,铺装由二期实施)。4.设计依据及设计采用规范4.1设计依据与甲方签订的项目设计合同。甲方提供的项目设计委托书。甲方提供的现场地形图。4.2主要设计遵循的规范《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86)《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国家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4.3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定执行。未违反相关强制性条文。5.场平5.1场平设计⑴根据优化后的路网图和地形图,采集基础数据,结合现状道路纵断面高程,初步确定各地块平场坡度和标高,计算各地块挖、填方量。⑵根据场平土石方初步计算结果、综合地形地貌、用地性质对该区域场地坡度进行调整,从而确定各地块的标高。⑶平场采用方格网法,方格密度为10m×10m。⑷地块平场区与场区外地块高差采用放坡处理。对挖方边坡均采用1:1.5放坡。本地块填方边坡均采用1:1.5放坡。5.2场平施工要求⑴平场工程填方区先进行场地清理,淤泥、植被、树木、杂物等应清除,地表清理可参照道路相关规范执行。清理后的弃土运至业主指定弃土场。⑵平场施工时,每层填筑土压实度应大于90%。⑶填方区粒径要求控制在最大粒径不超过50cm,填土厚度每次不超过80cm。⑷场地平整,标高允许偏差范围(+100mm,-300mm),长度宽度允许偏差范围(+400mm,-100mm)。⑸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80cm,填筑至设计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50cm,方能压路机辗压。⑹施工前,必须调查清楚场地内各种管线的分布情况,施工时采取必要的可靠措施,以确保安全。⑺根据地勘资料,工程造价估算时挖方土石比为4:6。5.3场内路面结构根据交通量分析资料,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设计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计算,确定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厚4cm中面层: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6C厚5cm下面层: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20C厚6cm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5%)厚25cm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4%)厚25cm计算新建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6.5(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7.9(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0.7(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2.5(0.01mm)第5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77(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92.5(0.01mm)(根据“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式计算)6.场站附属设施6.1路缘石路缘石采用机制C30混凝土。路缘石尺寸15×58×100cm。安装时底部设26cm厚1:3水泥砂浆垫层,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小于3mm,安装路缘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6.2花带石花带石采用机制C30混凝土。花带石尺寸12×28×100cm。安装时底部设26cm厚1:3水泥砂浆垫层,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小于3mm,安装路缘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6.3人行梯步人行梯步采用20×30×100cm花岗岩。梯步外露高度15cm,埋置深度5cm。安装时底部设2cm厚1:3水泥砂浆结合层及20cm厚C15砼基层。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小于3mm,安装路缘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7、路基支护本项目中,公交站出口西侧长7.4m的位置,现状地面标高211.53,路面结构层顶标高210.00,高差1.53m,由于用地红线的原因不能放坡,因此需要采用护肩墙进行支护。7.1护肩墙材料挡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其中片石含量不得超过20%,粒径不得大于30cm,片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7.2挡墙地基挡墙基础以素填土作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地基承载力需要现场进行试验检验。挡墙埋置深度不小于0.5m,襟边宽度不小于3m。7.3变形缝沿墙长每隔10~15m或在地质变化处设置变形缝缝宽2c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塞入深度不小于30cm。7.4墙后排水挡土墙墙身应设置泄水孔,双向间距2m,外斜5%,预埋φ100PVC管。7.5墙后回填墙背回填需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方可进行,墙背填料采用透水性好的砂砾石回填,回填应逐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5,饱和内摩擦角不小于30°。8、附属设施8.1人行栏杆为保证行人安全,在地块外围设置人行道栏杆,根据周边地块开发计划,业主可以取消部分人行栏杆。8.2波形护栏为保证行车安全,临边位置设置SS级波形护栏。9、施工要点9.1路基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如下,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基填料最小压实度要求次干路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530~80—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挖方路基”一栏的要求。纵断高程:+10mm,–15mm(主干路);+10mm,–20mm(其他道路)中线偏位:≤30mm平整度:≤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施工时必要附加宽度横坡:±0.3%,且不反坡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如下表所示:路床土基回弹模量和弯沉值要求表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L0(0.01mm)土质路基≥30MPa≤288≤245石质路基≥40Mpa≤2259.2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对石方路堑,超挖部分应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全断面铺筑整平层碾压密实,严禁用土充填。9.3填方路基(1)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以上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度。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路基压实标准。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坡度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3)填筑要求填方段边坡每8m一级,第一级坡率为1:1.75,第二级1:1.75,第三级及以下及坡比均为1:2.0,两级边坡间留2m宽护坡道。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口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桥台和路基接合部,应分层仔细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顶以下2.5m以内应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得低于填土规定的数值。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9.4底基层、基层9.4.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5mm,-20mm横坡:±0.5%且不反坡厚度:+20mm,-15%层厚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施工时必要附加宽度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弯沉值≤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初凝时间应在3h以上,终凝时间应小于10h,水泥质量必须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有关规定,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指标进行检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压碎值≤35%,其级配组成如下表: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组成表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28<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9.4.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平整度:≤10mm(主干路);≤12mm(其他道路)中线高程:+5mm,-10mm(主干路);+5mm,-15mm(其他道路)横坡:±0.3%且不反坡(主干路);±0.5%且不反坡(其他道路)厚度:+20mm,-10%层厚(主干路);+20mm,-15%层厚(其他道路)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施工时必要附加宽度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弯沉值≤38(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5稀浆封层9.5.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指标表指标B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5%T0655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

(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2)石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各项性能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8.2的要求。稀浆封层用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或洁净的石屑。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级配组成如下表:石料级配技术要求筛孔尺寸(mm)通过各筛孔的百分率(%)4.751002.3690~1001.1860~900.640~650.325~420.1515~300.07510~20一层的适宜厚度(mm)2.5~39.5.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下表性能要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s>120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N·m≥1.2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N·m≥2.0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9.5.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9.6透层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透层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2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150T0604延度(15℃)cm不小于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5d)%5T0655储存稳定性(1d)%1T06559.7沥青混凝土面层(1)质量标准压实度:≥98%(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95%(AC-16、AC-20,其他道路)平整度:标准差σ(mm):≤2.0最大间隙Δh(mm):;≤5厚度(mm):+10,-5中线高程(mm):±20中线偏位(mm):≤20mm横坡:±0.5%且不反坡弯沉值:上面层≤26.5(0.01mm)中面层≤27.9(0.01mm)下面层≤30.7(0.01mm)(2)材料要求1)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中轻交通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轻交通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18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20T060515℃延度cm不小于100T0605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³实测记录T0603TFOT(或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4RTFOT)后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5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2)沥青改性剂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若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5%。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3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贮存稳定性离析,2.5T066148h软化点差不大于℃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75T06043)粗集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主干路其他道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技术指标上面层其他层1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302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353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62.52.454吸水率,不大于(%)2335坚固性,不大于(%)1212-6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1820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215-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20-7水洗法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18软石含量,不大于(%)3559磨光值PSV,不小于(%)42--1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544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8.3要求。4)细集料细集料需满足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细集料技术要求主干路其他道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技术指标1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2.452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2-3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4砂当量,不小于(%)60505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5)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主干路其他道路序号项目技术指标技术指标1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2.452含水量,不大于(%)113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10090-10070-1004外观无团粒结块5亲水系数<16塑性指数<47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6)纤维路面表层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7)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8)抗车辙剂重庆属夏季炎热区,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变形能力,对沥青中面层及下面层分别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JTJ-130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JTJ-130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添加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6000次/mm施工说明:1)沥青混凝土的级配不变。2)在热集料干拌时将一定比例的JTJ-130型抗车辙剂一次性投入,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5~20秒。3)实验室做配合比实验时,由于采用的设备不是强制式搅拌,所以要将干拌时间和湿拌时间延长2分钟以上,以确保拌和均匀。4)沥青混合料宜满足抗车辙动稳定度实验要求,具体详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5)水泥混凝土拉毛施工工艺处理:为保证沥青加铺层与旧路面结构的层间结合能力,水泥混凝土病害处治后对新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全面积铣刨机拉毛处理,拉毛深度0.5~1.1mm,提高加铺沥青混凝土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间的粘接力;拉毛点距匀称,凹凸麻面明显,处理后的表面应彻底清洗和除尘,除去灰尘、浮浆和杂物。(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1)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上、中、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矿料级配:SMA-13、AC-16C、AC-20C沥青混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