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宏观深度报告报告日期:2024年06月27日望未来,预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将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o改革开放之前的税制建设发展历程较为坎坷新中国成立以后着手建立新税制。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附发《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统一设立14个税种,其他税种一般由省、市或者大行政区根据习惯拟定办法,报经大行政区或者中央批准以后征收。当时的税收法规,以政务院发布的暂行条例等为主。自1950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原有税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多种税、多次征为特征的复合税制,配合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执行中,税制作了一些调整。例如,先后增加契税、船舶吨税和文化娱乐税为全国性税种,其中契税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将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将特种消费行为税改为文化娱乐税(1956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部分税目并入工商业税;将使用牌照税确定为车船使用牌照税;试行商品流通税;将交易税确定为牲畜交易税,但是没有全国统一立法;薪给报酬所得税、遗产税始终没有开征。自1958年至1978年,税制改革偏于简化,税务机构被大量撤并。1958年,中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税制改革,试行工商统一税,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税制度。1973年,中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试行工商税。在一般情况下,国营工商企业只需要缴纳工商税,集体企业只需要缴纳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农业生产单位(主要是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一般只需要缴纳农业税,个人缴纳的税收微乎其微。o1979年至1993年:以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起点,继而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这一时期初步建成了一套内外有别、城乡不同,以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为主体,财产税和其他税收相配合的新的税制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所有制理论上,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论点,并肯定了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税制方面看,财税部门自1978年底、1979年初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包括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内容的初步设想和实施步骤,并确定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的问题。自1980年至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规定,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沿用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税收法规,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作为国营企业改革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将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三十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这是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一个历史性转变。1984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当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和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发布了产品税条例(草案)、增值税条例(草案)、宏观深度报告2/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盐税条例(草案)、营业税条例(草案)、资源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年,国务院将建筑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o1994年分税制改革: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和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经过这次税制改革和后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税制逐步简化、规范,税负更加公平,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全面改革货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大幅度调整其他税收,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了土地增值税,取消了盐税、烧油特别税、集市交易税等12个税种,并将屠宰税、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增设了遗产税、证券交易税(这两种税后来没有立法开征)。o1995年-2012年:基本实现税制的城乡统一和内外统一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由于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特征而存在税制不统一、税负不公平、名义税率高而实际税率低、税收法制体系不健全、税收流失严重、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不规范以及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不合理等缺陷。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实施的主要税制改革包括: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初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以及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基本实现了各领域税制的内外统一;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一是改革农业税制。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推进。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自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自2005年至2006年,国务院先后取消了牧业税、屠宰税,对过去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的烟叶产品改征烟叶税,公布了烟叶税暂行条例。二是完善货物和劳务税制。199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陆续调整了消费税的部分税目、税率(税额标准)和计税方法。2000年,国务院公布了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起施行。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逐步降低了进口关税的税率。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关税条例,自2004年起施行。2008年,国务院修订了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初步实现了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结合成品油税费改革调整了消费税(自2009年起施行)。自2012年起,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三是完善所得税制。自1999年至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5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内容是调整工资、薪金等所得的扣除额和储蓄存款利息征税的规定。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过去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合并,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起施行。四是完善财产税制。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契税暂行条例,自当年10月起施行。自2001年起,国务院将船舶吨税重新纳入财政预算管理。2006年,国务院将对内征收的车船使用税与对外征收的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税,公布了车船税暂行条例,自2007年起施行;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车船税法,自2012年起施行。自2006年至2009年,国务院先后修改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将对内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改为内外统一征收,分别自2007年、2008年起施行;自2009年起取消了对外征收3/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城市房地产税,规定中外纳税人统一缴纳房产税。2011年,国务院修改了资源税暂行条例,自当年11月起施行。此外,自2010年12月起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o2013年以来的税制改革:流转税占比下降、所得税占比提高2013年以来,全国税收收入增速开始放缓。从税制结构看,2013年至今,可认为目前国内基本形成了以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税收制度”。按照上述改革要求,我国实施了全面营改增以及简并税率档次、降低税率水平和完善留抵退税等改革,基本建立现代增值税制度;加快了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等方面的改革,包括取消部分税目,将电池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提高成品油、卷烟等消费税税率;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基础上,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新增专项附加扣除;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于2016年全面推开,同时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环境保护税在2018年顺利开征。o风险提示我国经济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汇率贬值及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可能对财政政策提出更高诉求。4/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正文目录 6 6 9 10 12 145/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图1:税收增速放缓显示减税效应释放 图2: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和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望增强 图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税收制度也从分立走向统一 7图4: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税收制度 图5:增值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最大的税种 图6:2013年后中国的税制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宏观深度报告6/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基础和保障。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原有税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多种税、多次征为特征的复合税制。这套新税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财政收入,稳定经济,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配合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税制的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下面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即经济转轨时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的起步阶段,以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起点,继而实行了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13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深化的阶段,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税制。第三个阶段从2013年开始,即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完善的阶段,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税收制度。——中国:税收收入:累计同比%100806040200-20-401990-051990-051991-051992-051993-051994-051995-051996-051997-051998-051999-052000-052001-052002-052003-052004-052005-052006-052007-052008-052009-052010-052011-052012-052013-052014-052015-052016-052017-052018-052019-052020-052021-052022-052023-052024-05中国:公共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合计亿元200000180000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22002195419581966197019741954195819661970197419861990199820061990199820062010201420182022新中国的税制是在国民政府税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解放区与老解放区税制不统一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尽快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便成为当时税收工作中最为重要、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下,税收不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当时中国只有工商税、关税等税种。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税收从分散向集中统一转变。筹集财政收入,恢复国民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成为税收工作的中心任务。1950年1月30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的通令,决定以《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作为今后整理和统一全国税政税务的具体法案,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税务机关。《全国宏观深度报告7/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税政实施要则》《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及相继颁布的各税种实施条例,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税政不统一的局面。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6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税收制度体系。1950-1977年,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规模从年26亿元扩大到413亿元,年均增长10.5%。整体来看,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期间,我国税制体系先后于1953年、1958年、1973年进行了改革,经历了从繁到简的体系化转型。1949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财政盐税和统税,中央应当有步骤地实现统一管理;对于各业税和其他税目、税率,应当报告中央,以便必要时的税收,应当由各解放区根据中央规定的方针自行实《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四十条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会议首届全国税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税务机构和税务干部队伍,是国家税收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起点。会议拟订了统一税政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1950年1月30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并以附发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宏观深度报告8/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作为今后整理和统一全国税政、税务的具体方案,同时规定:除公布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货物税暂行条例》外,其他税收条例在公布以前应当按照原来的税法征收。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报告称:人民政府在最近几个月内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争取了财政的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全国人民用交粮、纳税和买公债的行动支持了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一致团结起来,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领导,巩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在此方针下,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1950年1月30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令,发布《关于统一全1950年1月30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令,发布《关于统一全),理和统一全国税政的具体方案。《要则》是新中国成立理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在短期内逐步实施,实现全国税政的统一。《要则》暂定下列14种税收为中央和地方的税收: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坐商、行商、摊贩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和使用牌照税。根据首届全国税务会议的决定,上述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当时主要有农业税、牧业税和契税等税种),由各省、市或者大区根据习惯拟订办法,报经大区或者中央批准以后征收(属于中央税的船舶吨税的征收办法由财政部、海关总署制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由财政部提交政务院决定施行;未经批准,各地人民政府不得变动。为了保障上述决定的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当日发出了《关于保证统一国家1950年12月19日,政务院公布修正以后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1950年12月19日,政务院公布修正以后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屠宰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利息所得税暂行条例》,均自当日起施行。1951年1月1958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成都会议同意中共财政部党组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形势向中共中央报送的《关于改革工商税收制度的报告》,其中提出了把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印花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和简化征税办法的意见。宏观深度报告9/15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经过1970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1971年12月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1972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报送的《关于扩大改革工商税制试点的报告》,自1973年起再次简化税制。这一时期新税制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其一,流转税占较大比重,工商所得税次之。这种税制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二,实行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以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情况。其三,征收管理办法以“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为原则,灵活多样,宽严结合,有效降低了偷税漏税的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建立了一套以多种税、多次征为特征的复合税制,税制在执行中也作了很多重要的调整。例如,先后增加契税、船舶吨税和文化娱乐税为全国性税种,其中契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将房产税、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将特种消费行为税改为文化娱乐税(1956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部分税目并入工商业税;将使用牌照税确定为车船使用牌照税;试行商品流通税;在农业税方面作出了一些统一的规定,将交易税确定为牲畜交易税,但是上述两个税种都没有全国统一立法;薪给报酬所得税、遗产税始终没有开征。31979年至1993年:以建立涉外税制为起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开始建立涉外税收体系,实施国营企业两步“利改税”,初步建成一套含有30多个税种、内外有别、城乡不同的复合税制体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和财政收入功能,中国对税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新的经济成分如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相继出现,原有的税收体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下的税收制度不断进行补充和修订完善。涉外税制成为新时期税制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利用外资可以办合资企业的战略设想,1979年7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使外商来华投资的权益有了法律保障。参考世界各国的税收惯例,我国建立了涉外企业税收体系,制定出《中外合资经营所得上标明有关涉外的任何字样,但因为规定了“工资、薪金所得,按每月收入减除费用800元”的标准,事实上征税对象已经将在内资经济组织中就业的人排除在外。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的这三个涉外税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同时,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国营企业的“利改税”。这项改革从1979年开始在湖北等地的部分国营企业试点,1983年全国国营企业推行了第一步“利改税”,国营企业由完全上缴利润变为“税利并存”。也就是对国营企业的利润,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国营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它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与国家间只上缴利润这样的分配方式,属于市场化改革的性质。随后,1984年国营企业又进行了第二步“利税收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推进,个体、私营经济获得发展的空间,与之相应,到了1986年开始有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后来又增加了私营企业所得税。宏观深度报告10/15总的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税制开始被打破,一套内外有别、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税制初步建立起来。其中,内资与外资企业被区别对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税法;在内资企业内部,也是多种税并行,如内资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的经济性质和产权关系,划分为国营、集体、私营企业所得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每个税法的内容都不一样,税率、扣除等也不相同。在这种税制下,不同性质的企业,税负不统一,而且内资企业内部税负也是不统一的,关于差别税制的讨论在日后日渐强烈。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年,国务院将建筑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至此,中国的税制设有37个税种,即产品税、增值税、盐税、特别消费税、烧油特别税、营业税、工商统一税、关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农业税和牧业税。此外,船舶吨税自1986年起转为预算外收入1994年1月1日,《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正式施行。根据历史资料梳理,分税制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我们认为,1994年财税改革的核心是废除承包制。也成为税制改革的重要转折,整体而言是一个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的改革方案,主要得益于下面三个维度。一是设计增值税发票制度。参考发达经济体的税收案例,有两种增值税扣除办法:查账扣除或发票计算扣除。只要企业生产中间产品,而购买这个产品的企业实行增值税的话,一定会要求上游企业也实行增值税。因为如果上游企业不实行增值税,开不出增值税发票,买者就不能在增值后再次卖出商品时扣税,这样就会主动选择买能出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按税种进行划分。为改变中央财政失控的局面,决定将全部税收中比重大的增值税按“75:25”比例进行三是组建国家和地方两个税务机构。1993年4月,国家税务局更名为国家税务总局,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后,国务院发出组建中央和地方两个税务机构的通知,规定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的领导体制,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并划分了两个税务机构的征收范宏观深度报告11/15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是一个渐进式改革。1993年设计分税制改革方案时,恰逢我国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扩张,通货膨胀较为严重,金融秩序有待整理。因此,在划分税种时,明确将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为鼓励地方发展第三产业、农业和效益型经济,将主要来源于这些领域的税收,例如营业税等划为地方税;为淡化地方片面追求GDP,防止地区封锁,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将国家控制发展的一些消费品,比如烟、酒、高级化妆品实行消费税,而消费税100%归中央;当时热度最高的加工制造业的流转税,改革前主要属于地方税源的产品税,改为增值税以后实行共享,中央占比更高;同时,为体现资源国有,国家要保留对资源税的分享权,考虑到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大省一般都是财政弱资质区域,大部分资源税全部留给地方,个别品种如海洋石油资源税划归中央。中国:公共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亿元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1985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和新一届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原有的税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农业税方面,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议: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这表明已经征收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企业所得税方面,2007年3月,经历了10余年的曲折之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终于在中国结束WTO过渡期后的第一年实现了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有利于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个人所得税方面,2006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被提升至1600元,2008年3月1日起,全国执行2000元的个税减除费用标准。结合一年前推出的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制度,中国的个税改革正在以加速度向前推进,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预期未来。宏观深度报告12/15增值税方面,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企业增值税税额中扣除。自2007年7月1日起,中部6省26个老工业城市的八大行业也纳入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消费税方面,2006年4月1日起,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取消了“护肤护发品”税目,强化了消费税鼓励资源节约、促进环境保护、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2007年对进境物品进口税的税率及税目也作了相应调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1月1日起,对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根据国务院148次常务会议的决定,自2006年9月15日起调整部分出口商品增值税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7年7月1日,又较大幅度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容易产生贸易摩擦的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资源税方面,2005年,调整了部分应税品目资源税税额标准,调高了河南、山东、福建、云南等十五个省(区、市)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调高了油气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陆续提高了锰矿石、钼矿石、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应税品目资源税税额标准。同时,开展了修订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工作。除了上述重大税制改革之外,国务院于2006年4月颁布实施了烟叶税条例,成功实现了对烟叶农业特产税的替代;2007年1月1日国务院修订了车船税暂行条例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2008年1月1日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200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率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物业税模拟评税试点,2005年下半年和2007年又相继扩大了物业税模拟评税试点地区的范围,为实施物业税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税收改革采取的是分时、分步的改革方案,不断合并或者废除原有重复和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税种,完全实现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制度上的统一,体现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税收制度进一步简化。2013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税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对服务征收营业税的流转税制度。2012年1月1日,我国率先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营改增,并从2012年8月1日起将营改增的试点扩大到10个省市,到2013年8月已扩大到全国,试点的行业范围也有所扩大。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行了营改增,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营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增营并征”的流转税模式也到此结束。随着营业税的消失,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确立的国地税分设的税制基础(国税局负责征收增值税,地税局负责征收营业税)也不复存在,从而促使2018年实行了国地税合并的机构改革。二是完善所得税制。在个人所得税方面,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主要内容是调整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的标准,部分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征税,调整税前扣除和税率,完善征管方面的规定,自2019年起实施。此外,经国务院批宏观深度报告13/15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陆续联合作出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等规定。2019年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在2018年10月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6项专项附加扣除,即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打破了传统的费用扣除“一刀切”模式,从而使费用扣除标准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二是个人应税所得实现了“小综合”,即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个人劳动所得实行综合征收,对其他所得如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仍然实行分类征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2017年和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修改了企业所得税法的个别条款。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陆续作出了关于部分重点行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规定;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规定;购进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允许一次性扣除的规定;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扣除比例的规定;小微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而且减征的范围不断扩大等。三是调整资源税的税目、税率。根据《关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自2016年7月起实施,扩大征税范围和从价计税方法的适用范围。2017年和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船舶吨税法、耕地占用税法,分别自2018年7月、2019年9月起施行。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资源税法,自2020年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要》提出: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要》提出: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降低增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担。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一些高档消费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2018年9月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提出增和房地产税等10个税种的立法和修改税收征管法四是房地产税立法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年3月“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宏观深度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烟草总公司电子交易专用合同
- 工程借款合同借款合同
- 宣传服务合同协议
- 国外劳动合同样本
- 公司承包经营合同法律规定
- 通讯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研究方法论与创新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美术学院《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泰国社会与文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锦州医科大学《电路电子技术与数学逻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 细胞生物学(全套1047张课件)
- 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如何管理
- 20级大学物理(下)A卷期终试卷及答案解析-南京理工大学
- 新北师大版(2022)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Unit 8 Literature Lesson 1 The Last Leaf 教案
- 地震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脚本
- 道教系统诸神仙位宝诰全谱
- 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的有效途径
- 统计过程控制SPC培训资料
- 回字格+米字格练字模版(A4最大利用率)
- 食品经营操作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