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两篇)_第1页
《雨霖铃》教案(两篇)_第2页
《雨霖铃》教案(两篇)_第3页
《雨霖铃》教案(两篇)_第4页
《雨霖铃》教案(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教案课题《雨霖铃》(一)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诗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授课方法诵读法以读带析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二、作者和背景介绍参见课下注释及学案三、诵读指导首先是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最后要有感情的朗读,去体味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哀伤、凄婉)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词句鉴赏1、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回顾有关离别的诗句看《学案》,深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指名朗读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2)、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4)、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分析: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批上了阴影。赏析句子,说出自己最喜欢句子及理由小结:

上阕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看,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突出了离别的痛苦。课外作业背诵《雨霖铃》教学小结课题《雨霖铃》(二)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诗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授课方法诵读法以读带析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检查背诵鉴赏诗句(1)、多情自古伤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说出此句好在哪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写作特色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四、课堂小结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