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王军旗 第6版)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王军旗 第6版)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王军旗 第6版)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王军旗 第6版)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王军旗 第6版)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6版)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制度。商品经济: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经济制度: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经济形式:也叫“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基本问题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品归谁占有,成果归谁分配,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二、简答题1.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2.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1)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2)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3)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联结起来运转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6)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价值的经济;(7)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我利益的经济;(8)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9)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10)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11)市场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12)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13)市场经济是一种动态经济;(14)市场经济是一种国际经济。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从同一性看,二者都有市场的存在;都有商品的存在;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都要生产对社会有用的物品,都要让渡对别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都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价值;都通行等价交换原则,都承认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都有交换的媒介——货币。因此,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商品经济比较充分和典型的经济形态。从差异性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主要区别表现在:存在的条件不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三、讨论题1.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范畴:从本质层次看,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是一种经济制度;从经济形式层次看,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运行层次看,市场经济还有以下含义: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从经济调节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经济管理角度看,市场经济是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

第2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功能一、名词解释市场机制:构成市场的诸要素(如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中介、价格、供求、信息、竞争、风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体系。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生产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表现,供给是指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价格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与供求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对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风险:生产目的与\t"/item/%E9%A3%8E%E9%99%A9/_blank"劳动成果之间的\t"/item/%E9%A3%8E%E9%99%A9/_blank"不确定性,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收益不确定性,其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二是强调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二、简答题1.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市场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2.市场机制的作用形式有哪些?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3.市场机制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什么?在价格的指导下,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从经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从供给过剩的部门流向供给不足的部门,从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状况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三、论述题1.试述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市场经济主要具有资源配置、信息反馈、调节供求、经济评价、激励择优等基本功能。2.试述市场经济的优势。市场经济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有利于推动法制建设,有利于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四、讨论题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劳动收入水平?既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又要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格局,逐步缩小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补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第3章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体系化。混合经济:公共(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的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充分协商原则:通过官民直接对话、民主磋商、共同完成编制计划。二、简答题1.美国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1)在微观经济领域实行自由企业制度;(2)遵循自由平等竞争原则;(3)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4)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相对较低;(5)强调地方分权;(6)注重经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发展;(7)强调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制化。2.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德国还有儿童补贴、住房补贴等社会福利。战争受害者可以得到供养,伤残人在治疗和职业上可以得到专门的扶助。此外还有专门的救济金,对无依无靠的人进行救济。3.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2)以分配机制为导向的市场运行体制;(3)以效率为基础的平等分配原则。三、讨论题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借鉴意义和启示?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历史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研究和借鉴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更需要根据我国的实践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第4章计划经济的理论来源及实践一、名词解释计划经济:以国家(政府)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手段来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按劳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分配原则。重工业优先: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振兴和追赶发达国家经济,采取高度计划化的形式,集中资源和投资优先发展本国的重工业生产部门,以带动其他生产部门发展的战略。赶超战略: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短缺经济: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二、简答题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有哪些?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社会资源按计划配置;交易活动具有非价格特征;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属于对外封闭型经济。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优缺点?优点:一方面,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确保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缺点:片面强调计划和集中管理,体制运行趋向低效率、高成本,阻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忽视社会成员个体合理的利益需求等。三、论述题试析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因。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种理论对于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苏联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照搬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早期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把按劳分配、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从而排斥物质利益原则、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机制的实践,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苏联模式的一些方面进行了批判,也尝试在实践中予以修正,但由于我国选择了与苏联相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苏联式的经济体制模式。四、讨论题有人认为“计划经济功成身退,市场经济继往开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尽管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一些失误,有的失误还比较严重,但是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初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解放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开放后,我们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新事物,是继往开来,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第5章苏联东欧的经济转轨一、名词解释苏联模式: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休克疗法:严格遵循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价格理论和产权理论,强调转轨速度,力求短期内彻底破坏旧的经济体制,“全面系统地”引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规范做法。二、简答题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主要特征?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包购包销,企业无权销售。2.萨克斯休克疗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是私有化,即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取消对私营活动的限制,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形成一个广泛而强大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作为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二是自由化,即停止价格控制,削减乃至取消国家补贴,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物价,而且力争一步到位,形成自由价格制度,同时实行外贸体制改革,进出口贸易自由化;三是稳定化,即实施严厉的财政金融政策,紧缩银根,削减赤字,平衡预算,稳定价格。三、论述题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机制,否定经济个体的独立利益,使这种经济体制缺乏动力和创造性;信息不完备不充分,无法获得和及时处理作出准确决策必不可少的大量信息,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央政府的计划制定得不够科学和精确;国有企业无法解决预算软约束的问题。2.苏东国家激进式市场经济转型的主要理论和现实依据是什么?苏东国家激进式市场经济转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由哈佛大学美国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提出的“休克疗法”。其特点是严格遵循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价格理论和产权理论,强调转轨速度,力求短期内彻底破坏旧的经济体制,“全面系统地”引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的规范做法。休克疗法秉承华盛顿共识的基本精神,是华盛顿共识在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具体体现。苏东国际激进式市场经济转型的主要现实依据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经济危机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恶化进一步暴露了体制问题,从而形成了要求彻底地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动因。四、讨论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性?进入80年代后,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陷入体制危机,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等重要经济指标不断下降。经济危机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恶化进一步暴露了体制问题,从而形成了要求彻底地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动因。

第6章我国过渡模式的理性抉择一、名词解释激进式改革: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渐进式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中国模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双轨制:指同种商品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二、简答题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先易后难,从薄弱环节打开突破口;强调“过渡性制度安排”,使新、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增量改革先行,带动存量改革;先试验,再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实现三者有机统一。2.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先易后难、统筹兼顾,用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对外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改革重点。三、论述题论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给后来国家选择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转轨路径带来哪些启示?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道路还是错误的道路要靠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四、讨论题如何看待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选择何种经济体制转轨方式,如同选择何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各国的国情,取决于转轨成本与转轨效益的比较,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因为不同国家推行改革时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方式的选择就可能不同。而同一国家推行改革的期间,它的国情和条件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使用不同的改革方式。一句话,到底适用激进式改革还是渐进式改革,一切都应依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第7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名词解释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股份制: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非禁即入: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允许其经营。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二、简答题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1)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需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生存和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2.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有哪些实现形式?我国原来的国有国营,后来的承包制、租赁制以及现在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三、论述题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2.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讨论题1.如何理解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了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也对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是所有制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反映了生产方式、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关系为前提和基础,体现所有制关系、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并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第8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名词解释按劳分配: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库兹涅茨曲线:又称倒U曲线、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数据要素: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日益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可以通过数据的流动、分享、加工处理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相应的报酬。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二、简答题1.简述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2.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这些客观经济条件包括:(1)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2)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在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所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个性有哪些?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按劳分配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直接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按劳分配借助商品货币形式而不是采用劳动券形式;按劳分配原则和实践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矛盾。4.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它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的分配。根据生产要素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三、论述题怎样理解将分配制度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一是凸显社会主义生产与分配的辩证统一关系。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概括更加完整全面,同时也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辩证统一。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涵更加明确。从分配关系上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表明,当前我国的分配关系中既有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也有通过按要素分配实现的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应的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是起主导作用的分配关系,体现着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三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全新概括,为我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明确了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四、讨论题如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一要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一是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强化工资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二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三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良好的分配秩序,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有助于全社会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主动通过自身劳动和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四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第9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名词解释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二、简答题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上,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但与此同时,质疑、怀疑的声音值得我们注意,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二是就业市场的影响。保就业市场的稳定始终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标。而供给侧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为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对当地就业市场产生较大冲击。三是对金融稳定性的冲击。我国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具有资金密集的特点,房地产、钢铁、船舶制造等行业的企业负债率较高。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要谨防个体风险演变成为全国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升级为系统性风险。3.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三、论述题试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选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产权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完善公平竞争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公平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四、讨论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点。就相同点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第10章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名词解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是要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把握事物的关联性、整体性的一种思维能力。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战略定力:战略定力一般是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具有的强烈自信、顽强意志和坚定毅力。我们的战略定力,源自和体现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执著,源自和体现为对自己所走道路的自信,源自和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简答题1.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是什么?从理论层面看,新发展阶段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从历史层面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2.如何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上看,新发展阶段具有高起点特征。第二,从新的发展任务上看,新发展阶段具有全面性特征。第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看,新发展阶段具有跨越性特征。第四,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上看,新发展阶段具有特定性特征。三、论述题试述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要求。1.新发展阶段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2.新发展阶段要实现新的奋斗目标。3.新发展阶段要高度重视保持战略定力。4.新发展阶段要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5.新发展阶段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四、讨论题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如何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所确立的更高发展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将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大跨越、从追赶到引领的大跨越、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大跨越。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11章坚持新发展理念一、名词解释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进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简答题1.新阶段协调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坚持协调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阶段协调发展的新特点。首先,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其次,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三,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第四,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2.如何理解共享发展的内涵?首先,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其次,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再次,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没有发展的共享和没有共享的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最后,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三、论述题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的内在关系。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还是发展评价的尺度。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依靠内外联动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它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统一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逻辑体系。四、讨论题在逆全球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如何坚持开放发展?当前,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少数西方大国热衷于“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面向未来,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一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二要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积极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三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进一步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12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名词解释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个大局: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效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辟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和推动自贸试验区升级,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高水平开放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简称,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产业链:即供应、生产、销售,从原料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即将产品从商家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链条。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强化系统观念,以改革的办法着力破除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一是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二是坚决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加快构建无歧视性的统一的市场准入要求、竞争规则和监管执法体系,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科技、产业、金融各方面畅通循环,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雄厚市场基础。三是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简述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路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仅涉及由最终消费需求带动的循环,还包括从供给出发的产业链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3.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进一步敞开开放的大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深度,分工深度决定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现代经济区别于前现代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在不断扩大的市场范围中组织生产、利用资源、交换商品,从而持续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有着紧密的产业和市场关联,为此,更要发挥大国经济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合和互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物质支撑。三、论述题1.试论述如何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系统谋划,对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谋划;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开启新征程的战略部署。2.试论述如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强大稳健的国内大循环为基础。我国内需市场强劲、产业完备健全、资源要素保障有力的国内大循环,是我们抵御各类极端情况冲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更好促进国际循环的坚实基础。畅通的国际循环会给国内大循环带来更加丰富的高质量要素资源、更加多元稳定的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国内现代化经济体系发育成长。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才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占据主动,防止陷入消极被动的国际循环。四、讨论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既推动国内经济大发展,也为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持续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第13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名词解释数字经济: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领域,这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数字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新业态:新业态包括数字经济、新零售、共享经济、新能源和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涉及到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数字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无线通信等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将商务的流程、渠道、营销、运营等流程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普惠式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自觉担当惠民利民的责任和使命。数字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二、简答题1.简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一、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二、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四、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促进共同富裕。2.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显著成效有哪些?一、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三、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四、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五、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六、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行稳致远。三、论述题1.如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三、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四、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建设5G全连接工厂,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加快提升工业大数据价值。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持续推进“数商兴农”,创新发展数字内容,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讨论题如何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1.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继续加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2.推动“数字丝绸之路”深入发展。加强统筹谋划,高质量推动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中国—中东欧数字经济合作。围绕多双边经贸合作协定,构建贸易投资开放新格局,拓展与东盟、欧盟的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非盟和非洲国家研究开展数字经济领域合作。3.积极构建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字化发展道路,打造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与世界各国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培育全球发展的数字新动能。

第14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一、名词解释现代化:一般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生转变,通常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秉承以人民为中心、遵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原则。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本质上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只有既坚持守正,又推动创新,实现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实践中守正,实现两者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才是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二、简答题1.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把握哪些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1.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2.战略与策略的关系。3.守正与创新的关系。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5.活力与秩序的关系。6.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1.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2.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3.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4.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2.为什么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四、讨论题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原则。

第15章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安排和总体目标一、名词解释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从八个方面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第四,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第五,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八,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全链条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的全方位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涵盖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的全覆盖民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最终达到普遍富裕,但绝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二、简答题1.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什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哪些制约因素?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3.如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奋斗目标包括: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安康幸福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论述题试述完成“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有效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时期。为了更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精准奋斗目标、凝聚全社会力量、统一全社会意志和行动,需要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划分若干个不断推进的发展阶段,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既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上的一贯性、整体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四、讨论题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略)

第16章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名词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二、简答题1.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的关系是什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才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2.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地区都必须贯彻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2.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四、讨论题1.如何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加强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2.如何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

第17章企业与企业行为一、名词解释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即企业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组合。企业的生产行为:企业的生产行为,是指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调整和选择。垄断:垄断是市场上某一个力量独占或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单位控制或管制着商品的供给和价格。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接管、接收并吞并一家或几家企业而产生的集中的规模扩张的经济过程。交易费用:企业对经营者来说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对象、时间、数量、方式及责任也在不断调整,这一切增大了企业交易风险,这种交易风险也称作交易费用。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这是因为:(1)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细胞,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互相交错、互相联系构成商品经济总体的运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定和制约着有商品经济的运行。(2)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只是在明确了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后,才能提出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3)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只有形成了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企业对变化能做出正确、灵敏的反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时才能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企业并购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1.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整体流动。2.全部产权(或基本、主要的产权部分)在企业间有偿转移。3.生产和技术上的专业化改组。4.并购双方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3.如何理解企业并购的动力机制?1.经营协同效应。2.突破进入壁垒。3.扩大市场控制力。4.降低不确定性和节约交易费用。5.经营者功利驱动。三、论述题我国企业并购应注意哪些问题?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明确企业并购的范围和对象。2.必须加大企业并购的市场化力度。3.企业并购形式应多样化。4.加强对被并购企业资产的科学评估与核定。四、讨论题抑制垄断的有效途径。1.严格执行《反垄断法》,实行限价。要保护市场竞争,抑制垄断,首要的途径是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通过立法来规范、监督生产经营者行为。2.减少进入障碍。如果清除新企业进入障碍,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就可以变垄断为竞争。3.加快建立竞争机制。应该加快建立竞争机制,让所有的企业面向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18章现代企业制度一、名词解释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法制约束、相互制衡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产权的法律地位、行为权利、责任义务及相互关系加以规范约束的制度安排。有限责任公司:又叫有限公司,是指不通过公开募股,而由两个以上的股东集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一定数量的股东组织发起,全部注册资本划分为等额的有价证券——股票来募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形式。经营架空机制:经营架空机制是指由于经营者的介入架空了所有者的一种机制,其特征:经营者介入使出资者与企业资产相分离,出资者只在证券形态上占有企业财产,而在实物形态上不占有财产,无权直接支配企业的实物财产;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相分离,经营权由董事会聘用经理负责;企业决策者被分为出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两部分,这就改变了不懂经营管理的所有者直接办企业的局面,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促进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运行约束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内部行为的约束,具体可以概括为企业的预算约束、审计约束、财务约束、纪律约束等,其目的是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收节支、最得盈利,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企业发展;二是企业外部行为的约束,具体概括为市场的约束(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合同约束、法律约束、经济惯例约束等。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体系框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大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负责制组成。2.股份有限公司独特的优势是什么?股份有限公司是筹集大规模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简便、灵活的投资场所;为企业提供了筹资渠道,使某些需要巨额资本的产业得以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分散投资的风险,特别是在企业规模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条件下,它可以使每个投资者承担较小的风险;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把大企业的经营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3.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有哪些?现代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企业产权关系明晰,资产具有增值性。2.企业自主,面向市场。3.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4.具有法人治理机构。5.企业经营的风险社会化,出资者承担有限责任。三、论述题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现代企业运行制度是企业存在、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机理,是引导、规范、激励和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转方式,是企业内部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各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机制的制度性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运动过程中需要充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适应,以保持最佳协调关系、实现最佳运行状态、获得最高运行效率。现代企业运行制度主要包括决策、产出、激励、约束和发展等五个基本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对运作的主体、运作的对象、运作的方式以及运作的结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和安排。四、讨论题如何推动现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略)

第19章国有企业改革一、名词解释条块分割:条指的是由中央直属部委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属于垂直、纵向管理。块则是以地方行政当局统管的某一区域全部的行政行为的一种概括描述。属于平行、横向管理。条块分割是比喻两种指挥体系把整个国家人为分割成不同的领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在管理机制上条块分割,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相互封锁,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差。“三阶段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探索期(1978~1992年),经历的标志性过程和实践有扩权让利(1978~1981年)——经济责任制阶段(1981~1983年)——两步利改税(1983~1987年)——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1993年)。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突破期(1993~2002年),经历的标志性过程和实践有现代企业试点阶段(1993~1998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战略性改组阶段(1998~2002年)。第三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期(2002年至今),经历的标志性过程和实践有股份制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阶段(2002~2003年)——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和完善阶段(2003~2008年)——深化改革和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核心竞争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国有企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领先业内的核心技术、不竭的创新动力、突出的管理能力、稳固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品牌形象、有魅力的顾客服务、产生强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等竞争力。两个坐标系:“两个坐标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两个坐标系”相互关联、内在统一,分别标定了当前和未来时期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机制坐标”“目标任务坐标”,表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体制”与“制度”下的行动,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要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聚焦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任务。改革目标:《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二、简答题1.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何在?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重大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重大意义。2.简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年)。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企业制度创新阶段(1993~2002年)。第三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2003~2012年)。第四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一、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三、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四、坚持以正确的方法思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五、坚持批判借鉴、创造性吸收国企改革的相关经验。三、论述题试述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上述讲话明确了未来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方向、重点、使命任务、标准、途径、要求与保障等内容。四、讨论题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完成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2023年8月出台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国企改革的战略部署,是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特定的世情、国情背景下提出的。一是国际环境变化的深度冲击,中美贸易冲突激化,并走向经济全面对立。二是连续三年的疫情使得国计民生、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三是经济风险增加,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经济安全越发突出。四是经济低迷的形势对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五是党的二十大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题确定对国企改革目标确定起决定性作用。

第20章经济波动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扩张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它是由货币贬值引起的。价格指数:反映一定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的相对数,通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民消费价格指数综合计算得出。通货紧缩: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降,它往往是与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衰退: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的经济负增长。就业: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赚取利润的活动。失业:在统计抽样调查的时期内,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一定年龄范围内(16岁以上及男60岁以下、女55岁以下)愿意接受现代工资水平与条件积极要求就业,但实际工作时数少于法定工作时数一半的人。二、简答题1.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繁荣阶段。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具体特征为:生产不断增长,投资增加,信用扩张,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