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化学知识点_第1页
物质化学知识点_第2页
物质化学知识点_第3页
物质化学知识点_第4页
物质化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化学知识点

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

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

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

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

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

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

合物。

②电离:

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

质;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0卜的电解

质;

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铁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

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

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

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

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

式子。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

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

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

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

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

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

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

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

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

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

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

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

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

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InnTlOO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

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

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

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

及电泳现象。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2篇

红色物质

1、红色pH在0—时甲基橙溶液;pH在10—14时酚酰溶

液;pH在0—5时的石蕊溶液;Cu20,氯气灯光。

2、浅红色:pH在8—10时酚酰溶液。

3、粉红色:氨气灯光。小部分在空气中氧化后的苯酚。

4、深棕红色:液溟。

5、红棕色:NO2气体,红磷单质,Fe2O3粉末,滨水,Fe(OH)3

及胶体。

6、紫红色:锂的焰色。

7、洋红色:Sr的焰色。

8、豉红色:Ca的焰色。

黑色物质

1、黑色:Fe304、FeO、FeS、CuS、Cu2S、Ag2S、Ag20、

Ag的细小颗粒、CuO、Mn02.活性炭等。

2、紫黑色:单质I2o

3、灰黑色:木炭。

灰色物质

1、灰色:Se、As、单质及Fe3c等。

2、浅灰色:焦炭。

3、深灰色:石墨。

绿色物质

1、绿色:Cu的焰色,CuC12的浓溶液,碱式碳酸铜等。

2、浅绿色:FeS04溶液等。

3、黄绿色:C12单质,Ba的焰色;氯水(淡黄绿色)。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3篇

1、硫酸根2n3离子的检验:BaC12+Na2s04=BaS04

I+2NaCl

2、碳酸5261根离子的检验:CaC12+Na2c03;CaC03

I+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4102:Na2C03+2HC1=2NaCl+H20

+C02f

4、木炭还原氧化铜1653:2Cu0+C高温2Cu+C02f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04=FeS0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12+Na2C03=CaC03

I+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02△Na202

钠与氧气反应:4Na+02=2Na20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02+2H20=4NaOH+02f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02+2C02=2Na2C03

+0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0=2Na0H+H2f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0(g)=F304+4H2f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1+2Na0H+2H20=2NaA102

+3H2f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0=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03+6HC1=2FeC13+3H20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1203+6HC1=2A1C13+3H20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1203+2NaOH=2NaA102

+H20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13+3NaOH=Fe(OH)3

I+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04+2NaOH=

Fe(OH)2I+Na2S0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0+02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Fe203+3H20f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12(S04)3+6NH3-H20=

2A1(0H)31+3(NH3)2S0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0H)3+3HC1=A1C13+3H20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1(OH)3+NaOH二

NaA102+2H20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1(0H)3△A1203+3H20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13+Fe=3FeC1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12+C12=2FeC1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02+4HF=SiF4+2H20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2H2f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CaO高温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

Na2SiO3+H20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

=Na2C03+H2S103I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2HC1=2NaCl+H2SiO3

I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3C12点燃2FeC1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C12点燃CuC1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C12点燃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12+H20=HC1+HC10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10光照2HC1+02f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12+2Na0H=NaCl+NaClO

+H20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12+2Ca(OH)2=CaC12+

Ca(C10)2+2H20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1+AgNO3=AgClI+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10)2+H20+C02=

CaC03I+2HC1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02+H20〜H2S0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02放电2N0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0+02=2N0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02+H20二2HN03+N0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02+02催

化剂2S0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03+H20=H2S0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2H2s04(浓)△CuS04+2H20

+S02t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2H2s04(浓)△C02f+2S02

t+2H20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03(i^)=Cu(N03)2+2H20

+2N02f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03(稀)△3Cu(N03)2+

4H20+2N0f

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NH3t+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HC1=NH4C1

53、氯化锭受热分解:NH4C1△NH3f+HC1f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NH3f+H20f+C02

f

55、硝酸核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03+NaOH△NH3f+

NaNO3+H20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1+Ca(OH)2△CaC12+

2H20+2NH3f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12+H2点燃2HC1

58、硫酸铁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04+2NaOH△2NH3

f+Na2s04+2H20

59、S02+CaO=CaS03

60、S02+2NaOH=Na2S03+H20

61、S02+Ca(OH)2=CaS03I+H20

62、SO2+C12+2H2O=2HC1+H2S04

63、SO2+2H2S=3S+2H20

64、NO、NO2的回收:N02+NO+2NaOH=2NaN02+H2O

65、Si+2F2=SiF4

66、Si+2NaOH+H20=NaSi03+2H2f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02+2C高温

电炉Si+2C0(石英沙)(焦碳)(粗硅)

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2C12△S1C14

SiC14+2H2高温Si(纯)+4HC1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4篇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a、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

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

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b、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

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

雨水、溶液、碳酸饮料、牛奶等)。

注意事项: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

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

就属于混合物。

另:水、蒸储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

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

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

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

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

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

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

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

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

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

分子构成?

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

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

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

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

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

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02

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

碱性氧化物,如Na20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

Pb304和Fe30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1203

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

的酸?碱(如Si02、MgO)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5篇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

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

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

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

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

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

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

物。

ii、蒸储蒸镭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

法。用蒸储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僧。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储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

线上。

③蒸储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

少于l/3o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

用分储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储。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D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钻

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

BaS0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1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

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

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铁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

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

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

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

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

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1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0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

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

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l)OH-能使无色酚猷、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

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1-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

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稀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

稀硝酸。

(4)1-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l沉淀,不溶于稀硝

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12,使淀粉溶液变蓝。

(5)50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04沉淀,

不溶于硝酸。

(6)S0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的S0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12溶液反

应,生成白色BaS0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

激性气味的S02气体。

(7)S2-能与Pb(N0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032-能与BaC1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03沉淀,

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C02气体。

#p#副标题#e#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教育阶段后的高中高一层次的教

育。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同学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

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为

学生和老师都有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

策,大面积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素质。造成高一新生化学学

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学习困难的原因

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

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

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

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

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

的重点知识。

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

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

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

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

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未能很好处

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

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

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

而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

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

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

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

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

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

积月累;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

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等等诸多因素影响限

制了同学们的学习上的发展。

三、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

的人。”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果我

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也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将让我

们终身受益。

化学课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课前前习;(2)听

课;(3)复习;(4)完成作业等几个阶段。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读”,

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

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

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

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

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

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认识

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能质

疑问题,而且要求同学们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听课阶段: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

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

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同学们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

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

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

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

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

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

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一标,划一划或写一写。

听好课的三要素:(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

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

(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

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

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

以及说理论证过程或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

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3)记忆:

思维的同时也在进行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

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6篇

【一】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

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

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

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

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

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

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

500mLlmol・LT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

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

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

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

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

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

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一、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

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数值:等于物

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符号是molo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ImolH表示mol氢原子,lmolH2表示Imol氢分子(氢

气),ImolH表示Imol氢离子。

但如果说“I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

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计算公式:

n=N/NAn=m/M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l,而不是纯

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X1023。

例如:lmol02中约含有个X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X10个碳原子

231molH2S04中约含有X10硫酸分子

23+中约含有X10个Na和X10个0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XX10o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

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

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

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N二n・NA,由此可以推知n二N/NANA=N/n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

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

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

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

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

不能再加蒸储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

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04,需在烧杯中

加少量蒸储水再缓缓加入浓H2s04,并用玻璃棒搅拌。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7篇

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依据

简单分类方法

树状分类法:多种物质按同一依据逐级分类

交叉分类法:同一物质按不同依据分属不同种类。如:

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依据

(一)氧化物及其分类

(1).金属氧化物:Na20MgOA1203Na202Fe3O4

非金属氧化物:COC02NON02S02S03H20H202

①定义

②举例

③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

④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关系、酸酎的分析

⑤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关系

碱加热分解的情况分析

⑥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二)酸及其分类

(1)、无氧酸:H2SHFHC1HBrHIHCN

含氧酸:H2C03HN03H3P04H2S04H2S03H2S103HC10

(2)、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

(3)强酸:HC1HBrHIH2S04HN03HC104

弱酸:H2C03H2SO3HC10CH3C00HH3P04H2SHFHCN

(4)、可溶性酸

难溶性酸(H2SiO3、H4SiO4)

(5)、强氧化性酸:浓H2s04HN03HC10

非氧化性酸

补充:酸的定义和通性:(由H+表现出来的性质)

(1)使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变红

⑵与较活泼金属反应置氢

(3)酸碱中和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部分盐反应(强酸制弱酸)

(三)碱及其分类

1、一元碱NaOHKOH

二元碱Ca(OH)2Ba(OH)2

多元碱Fe(OH)3

2、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弱碱及难溶性碱

注:H++A102-+H20?Al(OH)3?A13++30H-

(一元弱酸)两性氢氧化物(三元弱碱)

补充:碱的定义和通性(由0H-体现的性质)

(1)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猷变红

(2)酸碱中和

(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4)与部分盐反应(强碱制弱碱)

(四)盐的分类(定义:金属阳离子或氨根离子与酸根离

子)

(1)、依据阳离子的种类:钠盐、钾盐、镀盐等

(2)、依据酸根离子:盐酸盐(C1-)碳酸盐(C032-)硫酸

盐(S042-)硝酸盐(N03-)

(3)、依据酸碱中和程度:

正盐

酸式盐NaHC03NaHS04NaH2P04Na2HP04

碱式盐Cu2(OH)2C03

(4)、依据酸碱的强弱

强酸强碱盐Na2s04

强酸弱碱盐NH4C1A12(S04)3FeC13酸性

弱酸强碱盐Na2c03CH3C00Na碱性

弱酸弱碱盐CH3C00NH4中相对强弱

(5)、依据酸碱种类

复盐:KA1(504)2

混盐:(C10)2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8篇

性质

油脂是甘油三酯的统称,具有酯的性质,可以发生水解。

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一一可逆,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皂化反应)一一不可逆,制高级脂肪酸

盐(肥皂)和甘油

若油脂中含有不饱和煌基,则还兼有烯煌的一些性质,可

以发生油脂的氢化反应(还原反应):如催化加氢使油生成脂

的反应。

辨析

酯与脂的区别:酯是由酸与醇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生成

的一类含有酯键的化合物的总称,而脂是甘油三酯,是一类

特殊的酯。

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油脂不是高分子!

物质化学知识点第9篇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的构成质子

(+)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核中子(不带

电)

原子

(不带点)核外电子(一)

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与中子共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二核电荷数二核外电子数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2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3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

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划分标准: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

第一层至第七层符号为:K、L、M、N、0、P、Q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或核电

荷数),用弧红表示电子层,用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

的电子数。

2排步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最低原理

(2)各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2个)

(4)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

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原子序数W核外电子数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构成共价

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

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原子量)。

注意:

①原子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原子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

1一般不写出)。

电子的质量很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可以近似

用原子核的质量表示的子的质量,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化学变化的实质一一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

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

成的,例如汞,铁。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

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

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元素符号的意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涵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表示组成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金属:例如铁、镁

②非金属:例如硫、氧气

③稀有气体:例如氮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计算物质的式量

物质的式量:是一种物质的实验式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

的总和。一般即等于分子量,单位是1

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他元素一定数

目的原子化合性质叫做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

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为正价,得为负价。

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物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

子和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哪种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