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L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

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

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

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

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

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

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

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

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

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

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

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

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

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

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

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

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

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

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

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

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

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

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

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

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

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

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

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

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

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

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

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一小年一除夕一初一一正月十五一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

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

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

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

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

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

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

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

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

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

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

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

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

列八、、.,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

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

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

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

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

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

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

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

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

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

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

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

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

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

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

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

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

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

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

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

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

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

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

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2《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

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

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

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

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

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

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

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L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

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

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

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

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

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

酒。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

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

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

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

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

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

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

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

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

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

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

文化。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

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

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

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

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

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

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

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

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

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

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

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

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

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

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

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

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

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

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

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

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

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

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

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

节习俗,有上坟、交B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

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斓笔下的寒食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

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

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

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

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

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

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

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

赐而燃烛。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

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

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

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

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

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

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

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

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

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

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

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

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

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

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

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

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

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

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

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

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

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L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

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

“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

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

“飞”字。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

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

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

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

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

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御柳斜

蜡烛轻烟入讽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

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

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

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

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

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

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

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

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

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

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

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

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

《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

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

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

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

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

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

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

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

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

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

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

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

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

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

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

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

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

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

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

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闿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

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

米。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

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

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

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

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

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

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

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

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

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

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

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祛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

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

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

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

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

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

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

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

亲之情。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

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

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

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

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

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

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

书:十五夜望月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

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

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

曳。(板书:白)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

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

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

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

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

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

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

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

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

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

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

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

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

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

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

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

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

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

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

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

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

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

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

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

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

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

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

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

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

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

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

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

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

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

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

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

“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

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

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

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一《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一《霜月》(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栖湿情感美:秋思

表达美:间接抒情拟人情结美:望月

4《藏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

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

面猿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

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

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

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

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

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

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

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

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L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

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戏曲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

术。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3.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师:有一种戏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

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知道

这是什么戏?(板书题目:藏戏)

简介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

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